作者:刘勰 时间:2017-08-26点击:968

诏策第十九

刘勰

【原文】
皇帝御宇,其言也神。渊嘿①黼扆,而响盈四表,唯②诏策乎?昔轩辕唐虞,同称为命。命之为义,制性③之本也。其在三代,事兼诰誓④。誓以训戎⑤,诰以敷⑥政,命喻自天,故授官锡胤。易之姤象,“后以施命诰四方”。诰命动民,若天下之有风矣。降及七国⑦,并称曰命,命者,使也。秦并天下,改命曰制。汉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敕戒州部,诏诰百官,制施赦命,策封王侯。策者,简也。制者,裁也。诏者,告也。敕者,正也。云“畏此简书”。易称“君子以制数度”。礼称“明神之诏”。书⑧称“敕天之命”。并本经典以立名目。远诏近命,习秦制也。记称丝纶,所以应接群后。虞重纳言,周贵喉舌,故两汉诏诰,职在尚书。王言之大,动入史策,其出如绋,不反若汗。是以淮南有英才,武帝使相如视草;陇右⑨多文士,光武加意于书辞:岂直取美当时,亦敬慎来叶矣。

【注释】
①渊嘿:沉默。渊,深渊;嘿,同“默”。
②唯:只。
③制性:儒家认为天命叫性,性是天生的。天子要根据天命来制定人性,助善去恶。
④诰:发布施政命令。誓:起兵讨伐宣言。
⑤戎:军事。
⑥敷:展布、实行。
⑦七国:战国时代。
⑧书:指《尚书》。
⑨陇右:东汉初武将隗嚣驻地,在今甘肃一带。此处指隗嚣和汉光武帝通书信。

【译文】
皇帝统治天下,他的话是神圣的。他静坐在御座上,而他的声音却可以传遍四方,就是因为诏书、策书的作用吧!从前轩辕黄帝和唐尧虞舜的时代,作为天子的话都称为“命”。“命”本来的意义,就是古时帝王给有功德的人赐姓。在夏、商、周三代的时候,还兼有了“诰”和“誓”的作用。誓命是用来教训军队的,诰命是用来敷告政事的。命是从天命借用来的,所以用来给有功之人授予官爵和赐福后代。《周易》的《姤卦·象辞》说:“天子用颁布命令来告诫教训四方臣民。”诰命发动臣民的作用,就好像起大风那样,只要风一吹,草就会随风而动。下到战国时代,就都称为“命”,“命”,就是使的意思。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了天下,把“命”改叫做“制”。汉代初年制定法制,把命分为四类:一类叫策书,二类叫制书,三类叫诏书,四类叫戒敕或敕书。敕书用来告诫州郡地方长官,诏书用来告示百官,制书用来施行赦免罪行的命令,策书用来封赐王侯。“策”,就是简策;“制”,就是裁断;“诏”,就是告诉;“敕”,就是改正。《诗经》说,“害怕这告急的简书”;《周易》说,“君子节制的来制定礼的等级制度”;《周礼》说,“向北方诏告明察事理之神”,《尚书》说,“敕正奉行上天的命令”。从上述可见,策、制、诏、敕,都是根据经典来确立的名称。在远处的就用诏书,在近处的就用命令,这是习用秦朝的制度。《礼记》说,“如果君王的话像丝一样细,那它传出去就会像钓鱼线一样粗”,所以君王对群臣说话要谨慎。虞舜看重发布帝命的纳言工作,周王因看重纳言官员而把他比作为王的喉舌。因此两汉起草诏书文告,就由尚书省来主管。君王的话影响很大,说了就要写进历史书。如果他说的话只有钓鱼线那么细,那传播出去就会有引棺的大绳那么粗,而且君王的号令一出,就像汗水一样,不能收回。所以淮南王司马相如审定草稿,陇右地方隗嚣的门下会作文章的人很多,汉光武帝回答他们的事情时,都特别注意诏书的文辞。岂在当时传为佳话,也使后世谨慎了。

【原文】
观文景以前,诏体浮杂①;武帝崇儒,选言弘奥。策封三王②,张华,并管斯任,施令发号,洋洋14盈耳。魏文帝下诏,辞义多伟,至于作威作福15,其万虑之一弊乎?晋氏中兴,唯明帝16崇才,以温峤文清,故引入中书:自斯以后,体宪风流17矣。

【注释】
①汉文帝景帝不用儒生,所以说诏体浮杂。
②三王:指汉武帝的三个儿子齐王刘闳、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
③严助:汉武帝的宠臣。
④孝宣:汉宣帝刘询。玺:皇帝的印。
⑤责博于陈遂:《汉书·游侠传》记载,汉宣帝为太子时,常和陈遂一起下棋赌博,并多次欠陈遂的债。宣帝即位后,起用陈遂为太原太守,并写信开玩笑说:“制诰太原太守,官尊禄厚,可以偿博进矣。”陈遂,西汉游侠。责博,问起赌债的事。责,问。
⑥拨乱:拨治王莽之乱。
⑦“诏赐邓禹”二句:光武帝封邓禹为司徒,在给他的诏书中说“司徒,尧也”,赞美过分。邓禹,东汉初大将,光武帝的大司徒。
⑧明章:东汉明帝刘庄和章帝刘炟。
⑨间出:轮替出现。
⑩礼阁:汉代尚书省称为礼阁。
11潘勖(xù):东汉末文人。替曹操写《册魏公九锡文》。魏公:即曹操。九锡:汉献帝赐给曹操的车马等九种器物,是最高等级的赏赐。锡,同“赐”。
12符命:天命的征验,是曹丕和他的臣下造作的。
13中书:中书省,魏晋主管政务和起草诏书的机关。
14洋洋:盛多的样子。
15作威作福:《三国志·魏志·蒋济传》称曹丕给征南将军夏侯尚的诏书中说他可以“作威作福,杀人活人”。他的臣下对此提出意见,曹丕接受这个批评,派人追回原诏。
16明帝:东晋明帝司马绍。
17体宪:中书省的体制有法度。风流:风气流传下去。

【译文】
看西汉文帝、景帝以前,诏书的内容浮泛杂乱;到了汉武帝,尊崇儒家,诏书选用的语言弘博典奥。他为封三个儿子为王所写的《策封三王文》,文辞跟《尚书》中的训、典相同;它的劝告警诚意义既深刻又温雅,为后代留下了典范。他在给宠臣严助的诏书中,就说他厌倦了在朝值班,让他出外做会稽太守,这是表示他对所宠爱的人才的恩典。汉宣帝写给老朋友陈遂盖有皇帝大印的书信,问起欠他赌债的事,也表现了老朋友的深情厚意。到了东汉光武帝平定世乱,注重文化,然而他写诏策全凭自己的喜怒而定,有时不免偏激失当,滥用文辞。如像他赐给邓禹的诏书,竟然称司徒邓禹是尧;他责备侯霸的敕书,居然说:“我的斧钺一砍下来,在人世间就没有你居住的地方了。”这一类诏书、敕书,实在违反法制。后来东汉明帝和章帝时期,都尊祟儒学,文辞典雅的诏书屡屡出现。到了和帝和安帝时代,政务衰败松弛,起草诏书、敕书的尚书省缺乏人才,每次为皇帝起草诏书、敕书,都要请外人来代笔。东汉建安末年,有文采和理智的诏书、策书兴起,如潘勖的《册魏公九锡文》,文辞典雅超群,卫觊代汉献帝起草的《为汉帝禅魏王诏》,称述天命得征验极为显著,不能够再增加了。自从魏晋以来的诏书、策书的职责,归中书省掌管,魏的刘放,西晋的张华都掌管了这个职务。他们为皇帝起草的发号司令的诏书、策书,真算是洋洋大观了。魏文帝曹丕下的诏书,言辞和意义大多都很宏伟的,至于他给夏侯尚下的诏书中要其部下“作威作福”,这种不妥当的话,是他千虑一失吧!东晋元帝中兴以后,只有明帝看重人才,因为温峤的文辞清丽雅正,所以亲自下诏令任命他为中书令。从此以后,中书省的体制有了法度,成为风气流传下去。

【原文】
夫王言崇秘,大观在上①,所以百辟其刑,万邦作孚②。故授官选贤,则义炳重离之辉;优文③封策,则气含风雨之润;敕戒恒诰,则笔吐星汉④之华;治戎燮⑤伐,则声有洊雷⑥之威;眚灾肆赦,则文有春露之滋;明罚敕法,则辞有秋霜之烈:此诏策之大略也。戒敕为文,实诏之切者,周穆命郊父受敕宪⑦,此其事也。魏武称作敕戒,当指事而语,勿得依违⑧,晓治要矣。及晋武⑨敕戒,备告百官:敕都督以兵要,戒州牧以董司⑩,警郡守以恤隐,勒牙门11以御卫,有训典焉。

【注释】
①大观在上:在上的言行,大为在下的所观听。见于《周易·观卦·象辞》。
②万邦作孚:《诗经·大雅·文王》:“仪刑文王,万邦作孚。”意思是只要效法学习周文王,天下万邦都会信任服从你。作孚,加以信服。
③优文:优待的文辞,即褒扬奖励之文。
④星汉:指银河。
⑤燮(xiè):协同、谐和。
⑥洊雷:重叠的雷声。
⑦周穆:周穆王。《穆天子传》卷一载:“丙寅,天子属宫效器,乃命正公郊父受敕宪。”郊父:周穆王的大臣。宪:教令。
⑧依违:犹豫不决。依,从;违,反。
⑨晋武:晋武帝司马炎。
⑩戒州牧以董司:司马炎有《太康初省州牧诏》。州牧,一州之长,地方行政长官。董司,督察管理。
11勒牙门:司马炎著有《勒牙门》,已失传。勒,治、约束。牙门,树牙旗的军门,指军队。

【译文】
帝王的言语崇高而又神秘,处在上位,大为在下的臣民所重视观望,所以诸侯都来效法,万邦都要信服顺从。因此授命官职,选任贤能,那诏书的含义就要像日月照耀四方的光辉;优待褒扬,策封王侯,那策书散发的恩惠就像和风细雨般的滋润;敕书戒诫,恒常教导,那笔墨中吐出银河的光彩;治理军事,协同讨伐,那文诰就要有重叠霹雳的声威;原谅错误,宽赦罪过,那赦文就要写得有如春天的朝露一样滋润;明确惩罚,以正法纪,那文诰就要写得有如秋天霜冻一样寒烈:这些就是写作诏策敕书的大概要求。用来作为戒正之用的敕书,实际上是一种更为切实的诏书,像周穆王命令郊父接受敕书的命令,这就是告戒文。魏武帝曹操说作敕书诫正臣民,应根据事实,说话有所指,不要犹豫不决,不能依违两可,是懂得政治的。到了晋武帝司马炎作敕书,戒诫百官,对各种官吏都有所告诫:《敕都督》告诫都督将领要通晓军事要领,《太康初省州牧诏》告诫州牧地方长官要监督管理政务,《泰始五年戒郡国计吏》警告郡守官员要悯恤百姓的疾苦,《勒牙门》告诫部队将领要抵敌卫国。这些敕书、诏书都具有古代的训诫和典法的意义。

【原文】
戒者,慎也,禹称“戒之用休”。君父至尊,在三罔极①,汉高祖之敕太子,孔融之守北海,文教丽而罕施⑧,乃治体乖也。若诸葛孔明⑨之详约,庾稚恭之明断,并理得而辞中,教之善也。自教以下,则又有命。《诗》云“有命自天”⑩,明命为重也;《周礼》曰“师氏诏王”,明诏为轻也。今诏重而命轻者,古今之变也。

【注释】
①在三:《国语·晋语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称为在三。罔:无穷。
②戒子:东方朔的《诫子诗》,诫子要做官守正,以官代民。
③马援:东汉初将领,有《戒兄子严敦书》,反对他们好议论人长短,乱批评法制。
④班姬:班固之妹,东汉女作家,有《女诫》七篇。
⑤契:传说中舜的臣子,管教化。《尚书·舜典》说舜时百姓不亲,于是叫契公布五教。五教:即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⑥王侯称教: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秦法,王侯称教;而汉时大臣亦得用之,若京兆尹王尊出教告属县是也。故陈绎曾以为大臣告众之词。”
⑦条教:《汉书·郑弘传》说他作南阳太守“条教法度,为后所述”。条教:即条例教令。其条教今已不存。
⑧文教丽而罕施:司马彪在《九州春秋》中说孔融在北海,教令温雅,却难以悉行。
⑨诸葛孔明: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丞相,著名政治家。其教令有《答蒋琬教》等。
⑩有命自天:《诗经·大雅·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

【译文】
“戒”,就是谨慎的意思,夏禹说“用美好的话来警诫他”。君王、父亲和老师是最尊严的,这三者给人的恩德是无穷的。汉高祖刘邦的《手敕太子文》,东方朔的《诫子诗》,也都是临终遗嘱的作品。到东汉马援的《戒兄子严敦书》以后,许多人都遗留下了家戒。班昭著的《女诫》,完全可以称为辅母和女师了。“教”,就是效法的意思,说出话来让百姓照着去做。舜叫契公布五种教诲,所以后来王侯大臣对百姓的训示便称为“教”。从前郑弘为南阳太守,他发布的一条条教令为后世所称道,这就是因为他治理政事的头绪明白。孔融做北海太守,他的教令写得有文采但是很难推行,这是因为教令违背了政治体制。如诸葛亮的教令,内容详细周到,文辞简明;东晋庾稚恭的教令,明白而决断。他们的教令都是道理得当文辞恰切,是好的教令。在教令这种文体之外,还有“命”这种文体。《诗经》说“有命令从天神那里发出,授命文王取代殷商作天子”,表明命是上对下,是重要的。《周礼》说“教育官师氏诏告天子周王”,这说明“诏”是臣下报告天子的用辞,没有“命”那么重要。可是现今“诏”成为皇帝专用的文体,“诏”变得比“命”重要了。这就是古代和今天文体的变化。

【原文】
赞曰:皇王施令,寅严宗诰。我有丝言①,兆民伊好。辉音②峻举,鸿风远蹈。腾义飞辞,涣其大号③。

【注释】
①丝言:王言如丝,指慎重的号令。
②辉音:德音,诏诰传达的天子的声音。
③涣其大号:意思是天子涣然发其号令,如出汗一般。涣,散布。号,号令。

【译文】
总结:
帝王天子发号施令,
臣民恭敬严肃地接收那诏诰。
天子认为我有轻轻的话,
万民是欢喜的。
光辉的诏诰高高扬起,
宏大的教化向远处传播。
诏策的意义和文辞到处飞扬,
洽于民心涣然发出伟大令号。

【评析】
《诏策》的“诏”和“策”都是文体的名称。“诏”即诏书,“策”即策书,都是皇帝的诏令文告。这类文体名目很多,后代统称做诏令。本篇反映了魏晋以前的诏策文的大概发展情况。
全篇分三部分:一、讲“诏”、“策”的起源、它的主要分类及其基本的含义,并且谈论了历代诏策的发展变化和有关作品的评价。二、讲不同内容的“诏”、“策”的不同写作特点。三、附论和“诏”、“策”相近的三种文体“戒”、“教”、“令”,这三种诏策,可以用于君对臣、臣对民、父对子。
诏策是古代的一种应用文,都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并且和广大人民关系重大,所以历代皇帝及其御用文人都极重视。诏策文是我国古代散文的重要文体之一,刘勰对不同内容的诏策提出了不同的写作要求,如授官选贤的文告要写得“义炳重离之辉”,军事讨伐的文告要写得“声有洊雷之震”,封策王侯的文告要写得“气含风雨之润”。虽然都是为了写出封建帝王的威仪、恩润、贤明,但要求行文和内容协调,写出特点,都是对的。


责任编辑:秋水

分享到:
更多 文心雕龙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