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复兴 时间:2017-08-29点击:923

  我要首先向大家讲讲关于舒曼和勃拉姆斯的故事。这是因为他们的故事本身就是动听的音乐,而他们的音乐里的每一个音符都渗透着他们的故事。

  在世界所有的音乐家中,还能够有谁赶得上他们两人之间如此密切的关系吗?联系着他们之间这样密切关系的,不仅有他们志同道合共同追求的音乐,还有他们一往情深共同深爱着的一个女人。

  就让我从舒曼讲起。

  舒曼(R.A.Sehuman,1810--1856)与肖邦同龄,比勃拉姆斯大23岁。在所有的音乐家里,舒曼的文学修养大概是最高的了,这不仅因为他的父亲是一个出版商,自己酷爱文学,亲自翻译过拜伦的诗,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从小给予舒曼很好的耳濡目染的熏陶,而且,舒曼在莱比锡和海德堡读大学的时候,曾经攻读过歌德、拜伦以及霍夫曼和让·保罗等许多作家的著作。在音乐家中能够写一手漂亮文章的,倒是多得是,比如李斯特和柏辽兹,但如舒曼写得这样漂亮又这样多的,而且还创办了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杂志《新音乐时报》,大概任何人都要叹为观止。也许,要怪都要怪舒曼的母亲同意了维克教授的意见,让舒曼退出了法律系的学习,而专心地跟从维克教授学习钢琴。在那个时代里,学习音乐可以高雅却远没有学习法律那样可以有钱又有地位。偏偏舒曼的母亲开明地听从了维克教授的意见,一切的阴差阳错都是从这时开始的。维克教授是当时莱比锡也是全德国最优秀最具有权威性的钢琴教师,舒曼的母亲怎么能够不听从他的意见呢?况且维克教授为了自己的儿子的前途又是那样的言辞恳切。1830年,为了更好地学习钢琴,维克教授邀请舒曼住进了他的家里,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维克教授怎么想到自己却是在"引狼入室"呢?

  这一年,舒曼20岁,他见到了维克教授的宝贝女儿克拉拉,他爱上了她。而这一年,克拉拉只有11岁,还是一个小姑娘。可是,当1837年,女儿18岁,和舒曼已经发展到后花园私订终身的时候,维克教授忍无可忍却也无可奈何了。一场比音乐还要复杂还要惊心动魄的斗争开始了。彼此双方都寸土必争,毫不让步。

  想想,也可以理解,自从克拉拉5岁时维克教授就和妻子离婚,独自一个人带着她长大成人,是多么的不容易,他是把女儿当成自己的掌上明珠,他说克拉拉这个名字就是钢琴家的名字,他无比疼爱地说:克拉拉出生的"那天天空在飘雪,一片雪花出乎意外地落人我的怀中,我接住了--那就是你克拉拉"【1】。而克拉拉对于舒曼则是更加的重要,在克拉拉小的时候,舒曼就对克拉拉说:"我常常想到你,克拉拉,不是一个人在想着他的朋友,而是朝圣者想着远方的圣坛"【2】好家伙,一个说是晶莹的雪花,一个说是远方的圣坛,他们像是在进行作文比赛,看谁能够把最美的语言献给克拉拉。

  维克教授怎么能够允许舒曼把自己的女儿从身边抢走?况且自从父亲去世之后舒曼家里就很穷,舒曼自己只是.一个跟随自己学习的更穷的穷学生。他大发雷霆,对女儿说如果在继续和这个穷小子来往,他就永远不再认这个女儿,并废除女儿的继承权,他还说如果他看见克拉拉和舒曼在一起,他就用手枪把舒曼打死!【3】不得已,舒曼和克拉拉向法院递交了起诉书,将维克教授告上了法庭。克拉拉坚定地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她说的极其明确而彻底:"我对舒曼的爱,是真实的爱情。我爱他,并不只是热情,或是由于感伤的兴奋,这是由于我深信他是一个最善良的男人之故。别的男人,绝对不能像他那样用纯洁的、诚恳的态度爱着我,而且对我有那么深的了解。如果从我的立场说,只有他完全属于我,我才能全心地爱他。而且深信,我比任何女人更了解他"【4】。经过了持续11个月之久的漫长诉讼,1840年,法院做出了判决,准许舒曼和克拉拉结为夫妻,维克教授败诉。这一年的9月13日,舒曼和克拉拉举行婚礼的那一天,是克拉拉21岁的生日。

  这一年,舒曼的音乐创作达到高峰,仿佛要毕其功于一役,他一生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品都是在这一年完成。这一年,仅仅歌曲就写了138首,其中包括最重要的抒情套曲《诗人之恋》和《桃金娘》。无疑,这是献给他们自己的结婚礼物。在《桃金娘》的歌曲集上,舒曼特别在《献歌》这首曲子里选了诗人吕克特的诗献给了克拉拉:"你是我的生命,是我的心;你是大地,我在那儿生活;你是天空,我在那儿飞翔......。"

  第二年的春天,舒曼创作出了他一生中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交响乐8大调《春天交响曲》。这部纯粹的抒情的作品,道出了舒曼对婚后新生活的憧憬,春天美好的旋律正是他和克拉拉共同拥有的心情,慢板引子中的法国号、小号与长笛、双簧管起伏跳跃的对答回应,仿佛是他们两人呼应的心音,同时奏出了春天万物复苏、回黄转绿的律动和萦绕在他们心底最动人的抒情。最迷人的要属第二乐章小广板,舒曼给它起名为"夜晚"。依然是熟悉的小提琴,以及法国号和双簧管,柔情似水,如歌如诉,温情温存,带有忧郁的调子,如夜风习习,如花香馥郁,如温情的抚摸,如叮咛的絮语,是献给克拉拉的情歌和夜曲,难怪克拉拉听完后激动地说:"我完全被欢乐所占据"【5】。

  同一年的夏天,舒曼写出了他另一部重要的作品A小调钢琴《幻想》协奏曲,这是献给他和克拉拉的孩子的,因为这一年的夏天的尾声到来的时候,他们可爱的小天使宝贝女儿出生了。
  这是舒曼惟一一首钢琴协奏曲,有人说这部协奏曲里有着舒曼痛苦的回忆,因为想起他和克拉拉艰难的恋爱之路,一路上的荆棘丛生难免让他心存惊悸。实际上,正是在这样路上的磨砺,舒曼的精神已经出现了问题。但是,在这首协奏曲里,这种不安只是潜伏在欢乐之中,痛苦的回忆也只是暂短的一瞬,第二乐章中在大提琴衬托下的钢琴独奏是多么美妙的乐章,那种精巧和优美,那种荡气回肠和清爽迷人,那种如乳燕出谷的婉转和如细雨鱼游的细腻,让我们都可以看到克拉拉动人的倩影,都可以想像得出女儿新生命的崭新形象,都可以触摸得到舒曼那如同春水般飞溅跳跃的明澈的心。

  是的,舒曼一生之中最动人的乐章都在这时候写成,也在这时候完成了。舒曼一生最美好生活都在这时候开始,也在这时候结束了。

  其实,舒曼精神的错乱早在以前和克拉拉一起共同与维克教授斗争的动荡生活中就潜伏下来了。舒曼的精神病开始发作。好日子来得不容易,来得又是那样的短暂。就在这时候,勃拉姆斯,这个命中注定要和舒曼要和克拉拉联系在一起的人出现了。

  1853年9月30日,年仅20岁的勃拉姆斯(J.Brahms,1833-1897),在他的好朋友后来成为小提琴演奏家的约阿希姆的推荐下,自尊而腼腆地叩响了杜塞尔多夫舒曼的家门(那时,舒曼正在杜塞尔多夫市交响乐团担任指挥)。舒曼接待了他,请他在钢琴上演奏一曲,他为舒曼演奏的是他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舒曼听了开头立刻觉得不凡,让他稍稍停一下,兴奋地叫克拉拉一起来听。克拉拉走进屋来,他就是在这支曲子中望见了克拉拉,眼睛一亮,而且一见钟情。克拉拉漂亮的眼睛让勃拉姆斯一生难忘。漫说舒曼和克拉拉无法预料,就是勃拉姆斯自己也无法想到,这一见钟情竟然导致了他和克拉拉43年之久的未了情缘,导致勃拉姆斯自己终身未娶。

  当时,舒曼忘记了自己已经病魔缠身,他正在为突然出现在自己眼前的勃拉姆斯的才华兴奋不已,他称赞勃拉姆斯是"从上帝那里派来的人",决心把这个前途无限的年轻人从汉堡的贫民窟里解救出来,让全德国和全欧洲认识他。为了推荐勃拉姆斯的作品,他到处为勃拉姆斯写推荐信,带他一起演出,并在因病已经中断了十年执笔为文后特意重新操笔,为勃拉姆斯写下热情洋溢的文章,这就是发表在《新音乐时报》上那篇著名的《新的道路》。谁也没有想到,这将是舒曼最后一篇文章(舒曼写下的第一篇文章是热情推荐肖邦)。

  在这篇文章中,舒曼以内心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写道:"几年来音乐界人才辈出,增添了许多重要的后起之秀。看来,音乐界的新生力量已经成长起来了。近年许多志趣崇高、抱负远大的艺术家都证明了这一点,虽说他们的创作目前知道的人还不多。我极其关怀地注视着这些艺术家所走的道路。我想,在这样良好的开端之后,一定会突然出现一个把时代精神加以理想表现的人物......这人果然来了。他是一位名叫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青年,从襁褓中就是在艺术女神和英雄的守护下成长起来的"。

  舒曼接着写道:"他的一切,甚至他的外貌都告诉我们,这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坐在钢琴旁,向我们展示奇妙的意境,愈来愈深入地把我们引进神奇的幻境。他的出神入化的天才演技把钢琴变成一个众声汇合、时而哀怨地呜咽、时而响亮地欢呼的管弦乐队。这愈发增加了我们的美妙感受。他所演奏的作品有奏鸣曲(毋宁说是隐藏的交响曲)、无词歌曲(不用文字说明,就可以了解它们的诗情美意,因为每一首里都有很流畅谐和的如歌旋律),接着是演习形式极为新颖别致、而且带有点魔鬼的阴险气质的钢琴小曲,最后是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每一首都别有风味,好像都是从不同的源泉里流出来的。我觉得,这一位音乐家仿佛是湍急的洪流,直往下冲,终于汇成了一股奔泻的飞沫喷溅的瀑布,在她上空闪耀着宁静的虹彩,两岸有蝴蝶翩翩起舞,夜莺婉转歌唱。"【6】


  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出舒曼对于年轻而还没有名气的勃拉姆斯的情有独钟(这是舒曼的一贯风格;在肖邦、柏辽兹、李斯特刚刚出道时,他都是这样热情有加地给予支持),同时,也可以看出舒曼确实拥有很好的文笔,有很强的鼓动性。

  勃拉姆斯就是在舒曼的鼓吹下为人们渐渐所知。可以说,舒曼对勃拉姆斯有着知遇之恩。没有舒曼,勃拉姆斯还只是一个没头的苍蝇在汉堡的水手酒吧里和莱茵河两岸的下等俱乐部里乱飞瞎撞。

  谁会想到呢,不到半年之后,1853年2月,舒曼的精神病再次发作,开始是彻夜失眠,然后突然离家出走(就在克拉拉刚刚出去请医生的时候),投入莱茵河自杀。正巧有船经过,才把他救上来。那一天,是狂欢节。狂欢的人群没有注意一个水淋淋的音乐家被人搀扶着穿过熙熙攘攘的街头。

  勃拉姆斯闻讯立刻从汉诺威赶来。一贯不善言辞的他,笨拙地对克拉拉说:"只要您想,我将用我的音乐来安慰您"【7】。但是,敏感的克拉拉不会感受不到他对她的那一份笨拙语言后面蕴涵的感情。只是他们谁也不捅破这层窗户纸,他们都只谈音乐,不谈其他。

  两年之后,1856年的7月29日,年仅47岁的舒曼不幸去世。在这两年中,舒曼住院,勃拉姆斯一直守护在克拉拉的身边,要说彼此诉说情怀的机会比比皆是,但是,面对感情,他们依然守如瓶,他们依然只谈音乐,外带谈舒曼的病情,不谈别的。舒曼下葬时,是勃拉姆斯和约阿希姆在舒曼的灵柩前为他守灵送葬。下葬之后,勃拉姆斯没有和任何人打一声招呼便不辞而别,突然得让克拉拉完全出乎意料。从此,他们天各一方,再未见面(也有的传记说在克拉拉晚年坐在轮椅上的时候,勃拉姆斯曾经再见过她)。

  想一想,在舒曼病重的两年之中,勃拉姆斯一直在克拉拉的身旁守候,却从未向克拉拉表白过自己的感情,只是把自己对克拉拉的一片深情深深地埋藏在自己的心底。在舒曼去世之后,勃拉姆斯又那样毅然决然地离开克拉拉,再没有见面,勃拉姆斯内心里该有多大忍耐力和克制力?

  勃拉姆斯把这一切感情都化作了他的音乐,他的音乐也绝不是那种柏辽兹式的激情澎湃,而是内省式的,如同海底的珊瑚和地层深处埋藏的煤,在悄悄地闪烁和燃烧。勃拉姆斯自己说:必须要"控制你的激情","对人类来说,激情不是自然的东西:它往往是个例外,是个赘瘤"。内心里掠过的暴风雨之后,他如同一个心平气和、泰然自若的亚里士多德式的古希腊哲人一般,成为了19世纪末少有的隐士【8】。

  据说,在分别的漫长的日子里,勃拉姆斯曾多次给克拉拉写过情书,那情书据说热情洋溢,发自肺腑,一定会如他的音乐一样动人而感人。但是,这样的情书,一封也没有发出去。内向的勃拉姆斯把这一切的感情都克制住了,像赘瘤一样都无一漏网地给挖去了。他自己给自己垒起一座高高而坚固的堤坝,他让自己感情曾经泛滥的潮水滴水未漏地都蓄在心中了。那水在心中永远不会干涸,永远不会渗漏,而只会荡漾在自己的心中了。这样做,我不知道勃拉姆斯要花费多大的决心和气力,他要咬碎多少痛苦,他要自己和自己作多少搏斗。他的忍耐力和克制力实在够强的了。这是一种纯粹柏拉图式的爱情,是超越物欲和情欲之上的精神的爱情。这是对只有具备古典意义上爱情的人,才能做到的。也许,爱情的价值本来就并不在于拥有,更不在于占有。有时,牺牲了爱,却可以让爱成为永恒。

  我现在已经无法弄清在以后分别的那漫长岁月里克拉拉对勃拉姆斯这种态度到底是怎么想的了。但是,我相信敏感而善感的克拉拉一定感受得到勃拉姆斯对她的一片深情,同时,她对勃拉姆斯也具有着同样的感情,否则,在她临去世的前13天,她已经奄奄一息了,还记得那一天是勃拉姆斯的生日,用颤巍巍的手写下几行祝福的话给勃拉姆斯寄去。

  也许,克拉拉和勃拉姆斯一样都在坚强地克制着自己,他们都把这一份难得的感情化为了自己最美好神圣的音乐;也许,克拉拉的感情依然寄托在舒曼的身上,她和舒曼的爱情得来不易,经历了那样的曲折和艰难,她很难忘怀,共度了16年"诗与花的生活"(舒曼语),因而不想将对勃拉姆斯的感情升格而只想升华;也许,因为克拉拉比勃拉姆斯大14岁,勃拉姆斯没有必要爱得一往情深,爱得一生到底(勃拉姆斯的母亲当年就比父亲大17岁,也许这是一种遗传基因的默默作用);也许,克拉拉不想让勃拉姆斯受家庭之累,自己毕竟拖着油瓶,带着7个孩子;也许,克拉拉觉得和勃拉姆斯这样的感情交往更为自然更为可贵更为高尚更为美......

  在克拉拉和勃拉姆斯的感情交往中,我以为克拉拉是受益者。因为在我看来,勃拉姆斯给予克拉拉的更多。无论怎么说,克拉拉曾经拥有过一次精神和肉体融和为一的完整的爱情,而勃拉姆斯为了她却独守终身。更何况,在她最痛苦艰难的时候,是勃拉姆斯帮助了她,如风相拂,如水相拥,如影相随,搀扶着她渡过了她一生中的难关。

  当然,勃拉姆斯也不是一无所获。如果克拉拉身上不具备高贵的品质,不是以一般女性难以具备的母性的温柔和爱抚,勃拉姆斯骚动的心不会那样持久地平静下来,将那激荡飞扬的瀑布化为一平如镜的清水潭。两颗高尚的灵魂融和在一起,才奏出如此美好纯净的音乐。勃拉姆斯和克拉拉才将那远远超乎友谊也超乎爱情的感情,保持了长达43年之久143年,对一个人的一生,是一个太醒目的数字,包含的代价和滋味无与伦比。据说,当1896年77岁的克拉拉逝世之后,勃拉姆斯已经意识到自己也即将不久于人世了。他焚烧了自己不少手稿和信件。我不知道那里有没有他曾经写给克拉拉的情书?我们可能永远也找不到他写给克拉拉的情书了。

  克拉拉在世的时候,勃拉姆斯把自己的每一份乐谱手稿,都寄给克拉拉。勃拉姆斯这样一往情深地说过:"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听到这样的话,我们会忍不住想起在上一讲讲过的李斯特对跟随他39年的卡洛琳曾经说过的话:"我所有的欢乐都得自她。我所有的痛苦也总能从她那里得到慰藉"。艺术家的心都是相通的。

  有这样一件事情,我异常感慨。1896年,勃拉姆斯接到克拉拉逝世的电报时,正在瑞士休养,那里离开法兰克福有200多公里。那时他自己也是身抱病危之躯,是位63岁的老人。当他急匆匆往法兰克福赶去的时候,忙中出错,踏上的火车却是相反方向的列车。【9】

  很久,很久,我的眼前总是浮现着这个画面:火车风驰电掣而去,却是南辕而北辙;呼呼的风无情地吹着勃拉姆斯花白的头发和满脸的胡须;他憔悴的脸上扑闪的不是眼泪而是焦急苍凉的夜色......

  不到一年之后,1987年的4月3日,勃拉姆斯与世长辞。任何人都不难想到克拉拉的去世对于勃拉姆斯的打击是多么惨重,在一夜之间彻底地苍老,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追随克拉拉而去。

  据说,在勃拉姆斯最后的日子里,他把自己关在房问里,哪里也不去。他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演奏了克拉拉生前最喜欢的音乐,其中包括他自己的,也包括舒曼和克拉拉的作品,然后,他孤零零地独自坐在钢琴旁任涕泪流淌。

  我相信每一位知道了舒曼、勃拉姆斯和克拉拉之间这样动人的故事之后,再来欣赏他们的音乐,感觉和感情肯定是不一样的。

  关于舒曼的音乐,我们在前面已经有过简单的介绍,他的那些美妙的歌曲、第一交响曲《春天》、惟一的一部A小调钢琴协奏曲,都是非常值得一听的作品。如果需要补充的,我愿意向大家补充他的钢琴组曲《童年情景》,这确实是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

钢琴对于舒曼来讲,在他心目的地位极其重要,因为他最早师从维克教授学的就是钢琴,而他心爱的妻子克拉拉又是一名卓越的钢琴家。钢琴是他生命的外化和感情的延伸。一位英国学者说:"他喜欢弹钢琴就像其他人喜欢写日记一样,他可以将自己心中最深处感情方面的秘密向她吐露。"【10】1838年,舒曼写给克拉拉的信里吐露出同样的意思,他对克拉拉说:"我渴望表达我的感受,在音乐中我为它们找到了表达的途径"【11】。他在这里所说的音乐指的就是钢琴,就是在这一年,他创作出了《童年情景》。

  在创作完这部《童年情景》之后,舒曼给克拉拉又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充满喜悦的心情写道:"我发现没有任何东西比期待和渴望什么那样会增强一个人的想像力,这正是过去几天我的情况。我正在等候你的信,结果我谱写了大量的曲子--美丽、怪诞和庄严的东西;有朝一日你弹奏它时会张大眼睛的。事实上,我有时感觉到自己充满了音乐。在我忘记之前,请让我告诉你我作了什么曲子。是否这就像你曾经对我说过的话的回声:'有时我对你就只像个孩子。'总之,我突然有了灵感,即席作成了30首精巧的小曲子,从中我挑选了12首将它们取名为《童年情景》。"【12】这12首曲子,在发表时又加上一首,一共13首,就是现在我们经常听到的完整的《童年情景》,流传最广也是最动听的是其中第七首《梦幻曲》。在区区只有四小节的音乐材料里,在短短只有三分多钟的钢琴演奏中,却是如此的曲径通幽,道尽了世上缠绵美好的温情,令人柔肠寸断,抒发了内心孩子一样纯真无尽的梦幻,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如此宽阔的意境和感情,以少胜多的艺术力量与魅力,都浓缩在短短几分钟里面了,真像是我们的五言或七言的绝句,也像是冰心的那充满爱心和童心的《寄小读者》或《繁星》与《春水》的小诗短章。如果你没有听过舒曼的这首钢琴曲,你真的就等于什么也听过。

  和同为钢琴家的李斯特、肖邦不一样的是,舒曼的钢琴比他们都要单纯得多。也许是在练习弹奏钢琴时太刻苦,他把自己的右手都弹伤了。舒曼的钢琴曲总是作得简朴而节省,绝不兜圈子绕弯子,绝不描眉打鬓过分装饰。因此,他厌恶炫技派,和李斯特绝对不一样;同样柔情似水,他和肖邦也不一样,他比肖邦少了一份忧郁,多一份纯净,如同清晨的露珠那样晶莹透明。《童年情景》就是这样的钢琴曲。如果想想舒曼短暂而痛苦的一生,他经受的心灵和精神的磨难是那样的多,却能够做出这样明丽纯净而充满童心的音乐,就会感觉一个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与人生的明暗对比的反差竟然是如此的大,就会感慨一个艺术家的心灵该是多么的宽厚而富于弹性,那一切的痛苦在他的心灵与艺术的神奇的化合作用下,才变成如此动听的音乐,犹如杂草最后被制成了洁白的纸张,并在纸上面抒写出绚丽的大写意。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切,也就会格外为舒曼所感动而珍惜这支钢琴曲。

  关于这部钢琴曲,舒曼自己对克拉拉说:"它们尽可能容易"【13】。道出了其中的奥妙。所谓容易,是一种大道无痕、大味必淡的境界。因此,这首《梦幻曲》既适合如克拉拉这样的钢琴家演奏,也特别适合小孩子练习,可谓老少咸宜,既属于古典,也属于现代。是舒曼这首《梦幻曲》独具的魅力,使得梦幻曲这一简单的形式在当时升堂人室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听这首《梦幻曲》最好听钢琴的演奏,再好的交响乐团演奏它,也会多少破坏了它原汁原味的单纯和舒曼自己所说的"容易"。我也曾听过曼托瓦尼和詹姆斯·拉斯特以流行音乐的方式改编的这首《梦幻曲》,只剩下了好听和色彩的绚烂多姿,更是没有了这种单纯如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感觉。

  勃拉姆斯的音乐作品极其丰富,要想全面了解,是很难的。这一次,我只想先从勃拉姆斯所创作的与克拉拉有关的音乐谈起。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却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在于一个和一个心中深爱着的女人,如此漫长又跌宕起伏的43年的感情,不可能在他的音乐创作中没有回声;而复杂在于勃拉姆斯不是肖邦,更不是柏辽兹和李斯特,他的感情内向,他把对于他那么重要的感情在43 年的岁月里都能够包裹得那样严丝合缝滴水不漏,在他的音乐中寻找他感情的轨迹便显得不那么简单。我们来试试看。在勃拉姆斯的一生中,肯定有过专门写给克拉拉的音乐。他们还一起四手联弹演奏过钢琴。

  在我所找到有限的材料中,其中有这样几首乐曲是献给克拉拉或和克拉拉有关的。

  一首是他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他第一次来到舒曼家,为舒曼演奏的就是这支钢琴曲。在前面,我们讲过:当时,舒曼让他稍稍停一下,要克拉拉一起来听。克拉拉就是在这支曲子中走进屋来,他就是在这支曲子中望见了克拉拉,眼睛一亮,而且一见钟情。在以后的日子里,勃拉姆斯不止一次为克拉拉演奏过这支钢琴曲,或当着克拉拉的面,或自己一人悄悄地弹奏,我们在前面讲过的在克拉拉逝去的日子里,勃拉姆斯把自己关在家中三天三夜不出门弹奏克拉拉生前爱听的曲子中,就有这支钢琴曲。

  这是一首勃拉姆斯早期的作品,还带有明显贝多芬的影子。据说,它取材于德国的一首古老的情歌,倒也暗合了勃拉姆斯的情怀。要说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在冥冥之中道出人心理的密码,因为在作这支曲子前,勃拉姆斯并没有见过克拉拉,他哪里会想到他竟然用这支曲子来迎接克拉拉的出场呢?这支曲子中尾声部分所展示的那种深秋景色一样明净而温柔的旋律,又是多么适合当时他头一眼望到克拉拉出现在自己眼前的感觉和心情。这是勃拉姆斯独有的旋律,是一生音乐和做人的基本底色。再一首是C小调钢琴四重奏。这首曲子,勃拉姆斯一改再改,用了整整20年的心血完成。他自己毫不隐讳地说这首曲子是自己爱的美好的纪念和爱的痛苦的结晶。最初写作是舒曼病重勃拉姆斯守候在克拉拉身旁的日子里啊,那时,他的心情非常混乱,他将这部作品交给出版商出版时给出版商写过一封信,他在信上这样明确指出:"你在封面上必须画上一幅图画:一个用手枪对准的头。这样你可以形成一个音乐观念"。他在另外的一个朋友的信中说:"我写这首四重奏是把她当成一件新奇的东西,就说是'穿蓝色上衣黄背心的人'的最后一章画的插图吧。"【14】他所指的都明白无误是歌德,歌德的少年维特就是用手枪对准自己的头自杀的。在这部作品中,他倾吐出自己对克拉拉少年维特式的爱和痛苦。

  这是勃拉姆斯重要的一部作品。无论开头的四部钢琴的齐奏,还是后来出现的钢琴此起彼伏的错落有致的音响,一直到最后才渐渐平和的弦乐的吟唱,还有那一段小提琴如怨如诉的独奏,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急促的,强烈的,这在勃拉姆斯的作用中是少有的,倾吐出他心底无法化解的对爱的渴望和爱带给他的痛苦。这首四重奏是勃拉姆斯心电图上难得清晰显示出来的起伏的谱线。

  还有一首乐曲叫做《四首最严肃的歌》。这是用《圣经》里的词句编写的为低音声部和钢琴所作的乐曲,是1896年克拉拉去世前不久创作的。这首乐曲之后,勃拉姆斯没有再写什么别的音乐,可以说是他最后的作品了。我看到德国人维尔纳.施泰因著的《人类文明编年记事》的"乐和舞蹈分册"中在1896年这一年的记事里,特意注明此曲是"献给克拉拉·舒曼"的【15】。这是专为克拉拉即将到来的生日而创作的。

  接到克拉拉逝世的电报后,勃拉姆斯立即出发去奔丧时,从住所里没有拿什么东西,只是随手拿起了这部刚写完不久的《四首最严肃的歌》的手稿。可见,这部作品对于勃拉姆斯和克拉拉是多么的重要。勃拉姆斯是赶了整整两天两夜的火车,才从瑞士赶到法兰克福又赶到了波恩克拉拉的墓地前。勃拉姆斯颤颤巍巍地拿出了《四首最严肃的歌》手稿,任五月的风吹散他花白的鬓发,独怆然而泣下。克拉拉再也听不到他的音乐了,这是他专门为克拉拉的生日而作的音乐呀!

          我没有听过这支音乐,不知是什么样的曲子。但是,看四首曲子的名字,《因为它走向人们》、《我转身看见》、《死亡多么冷酷》、《我用人的语言和天使的语言》,都透着阴森森的感觉。据说,勃拉姆斯在克拉拉的墓地前曾经独自一人用小提琴为克拉拉拉过一支曲子。当然,这只是传说,不足为凭。如果真的有这样一回事,勃拉姆斯拉的是什么曲子呢?会不会就是献给克拉拉的这首《四首最严肃的歌》?要不为什么勃拉姆斯刚刚写完献给克拉拉的乐曲,克拉拉就与世长辞了?为什么这么巧?在克拉拉去世11个月后,勃拉姆斯就又与世长辞了?莫非一切都在冥冥之中有什么预兆?莫非神或者是爱已在冥冥之中安排好了一切包括生死的时刻表?生命和艺术中真是充满着许多难解之谜。

   也许,这只是我的揣测,这首乐曲根本不是勃拉姆斯在克拉拉墓地前拉的那支曲子。那支曲子,也许只埋藏在勃拉姆斯自己的心底,对谁也不诉说;只拉给克拉拉一个人听,让谁也听不到的。那是属于他们两人世界的音乐。罗曼·罗兰在他的《约翰.克利斯朵夫》里说过:"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埋藏心爱人的坟墓,那是生命的狂流冲不掉的。"

  顺便说一点的是勃拉姆斯一辈子是不是只爱过克拉拉?除此之外,勃拉姆斯爱过没爱过别人呢?在和克拉拉分离40年这漫长的岁月里,勃拉姆斯的心再硬不会是一块石头,也不会封闭得没有另外一个女人如克拉拉再次闯入他的生活。他不是生活在世外桃源。

  1858年,也就是勃拉姆斯和克拉拉分离的第3年,勃拉姆斯在哥丁根遇到一位女歌唱家叫阿加西,她非常喜欢勃拉姆斯的歌曲。勃拉姆斯一生创作过歌曲有200余首,他也很喜欢歌曲,便与阿加西一起研究过歌曲的创作和演唱。阿加西爱上了他,他也爱上了阿加西,并且彼此交换了戒指。但是,最终,勃拉姆斯和她只是无花果。他给阿加西写信说:"心爱的阿加西,我多么地爱你,哥丁根的夏日的回忆,决不是虚假,但是,关于结婚,现在我还没有信心。"【16】美国音乐学家盖林嘉说:"勃拉姆斯认为有了太太,受家庭束缚,会影响创作。"【17】说勃拉姆斯那时自觉得自己地位不稳,不愿意阿加西受影响,我看未必尽然。心中对克拉拉充满爱情的时候,他就没想到过这样的问题吗?与克拉拉相比,恐怕阿加西要略逊一筹。初恋,是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又像是埋下的一颗种子,不能在当时开花,就会在未来的岁月里发芽。

  后来,阿加西只好另嫁他人。5年后,勃拉姆斯把一首G大调六重奏献给阿加西。曲中第二主题用阿加西的名字作为基本动机:A-G-A-DE,寄予他对阿加西并未忘怀的感情。

  10年后,阿加西生下她的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勃拉姆斯从一本画报中挑选了一首童谣编成歌曲送给阿加西和她的孩子。这就是那首勃拉姆斯非常有名的《摇篮曲》:睡吧小宝贝,你甜蜜地睡吧,睡在那绣着玫瑰花的被里:睡吧小宝贝,你甜蜜地睡吧,在梦中出现美丽的圣诞树......这就是勃拉姆斯。完整的勃拉姆斯,活生生的勃拉姆斯,重情重义的勃拉姆斯,善良庄重的勃拉姆斯,怀旧浓郁的勃拉姆斯。他注重感情,却不滥用感情;他珍惜感情,却不沉溺感情;他善待感情,却不玩弄感情。他懂得感情并将感情深沉地化为他永恒的音乐。

  最后,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舒曼和勃拉姆斯。

  从外表来看似乎舒曼比勃拉姆斯要热情,勃拉姆斯是个内向的人,他一生深居简出,他厌恶社交,他沉默寡言。他的音乐也不是那种热情洋溢、愿意宣泄自己情感的作品。他给人的感觉是深沉,是蕴藉,是秋高气爽的蓝天,是烟波浩淼的湖水。他的作品,虽然像舒曼一样节奏极其富于变化,但不宜演奏得速度过快,不宜演奏得热情澎湃。

  其实,舒曼从性格本质来看,和勃拉姆斯一样是属于内向的人。他的热情往往表现在他的文章里和他的音乐里。朗多米尔说他:"他没有压倒一切的巨大力量,但他却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感染力,他通过其他的方法取得同样的悲剧效果。他不是舒伯特那种慷慨大方的个性和易于外露的感情。舒曼是属于一种凝结内向的个性,他的风格纯净而精确,他的乐句简短而紧凑。"【18】他概括得很对,在性格的内向这一点上,舒曼和勃拉姆斯确实很像。但是,同样的内向,导致他们的音乐并不相同,虽然他们都侧重表现内心的世界。舒曼更侧重的是内心的感情,在他的音乐里,感情是阳光下或阴雨里的风景,分外明显而迷人,他的优美雅致,没有过多的装饰,是打开窗户的八面来风,扑湿你脸庞的杏花细雨。而勃拉姆斯则是把感情深深地掩藏着,就像冬天皑冬天皑皑白雪下尚未出土的麦苗,是冰河下流淌的温暖的激流。

  无疑,舒曼是勃拉姆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师生问所拿手的音乐作品那样的不同。舒曼的成就更多的反映在钢琴和声乐方面,他的《童年情景》和《诗人之恋》是这两方面的代表,都是诗意和情意的洋溢,优美动人,温柔宜人,多少有些女性化。而勃拉姆斯主要的贡献在于四部不朽的交响乐和他独一无二的室内乐,他尤其是室内乐独一无二的大师。他不是以激情洋溢的抒情方式赢得听众,而是以内省式的表现一个真正男人内在的性格,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再来说说他们的交响乐。舒曼和勃拉姆斯的一生都只创作了4部交响乐。比起贝多芬时代,显然少了许多。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其实,早在舒伯特之后,门德尔松就已经很少创作交响乐了,肖邦干脆就一部交响乐没有,柏辽兹也只有一部《幻想交响曲》在那儿折腾。即使门德尔松的《苏格兰》和《意大利》两部交响乐,也已经不是贝多芬时代的交响思维了,柏辽兹的交响曲更是被认为离经叛道。而充斥乐坛的交响乐大多是对贝多芬时代毫无表情和生气的拙劣模仿。所以,敏感的舒曼早就说过:"最近我们很少有水平很高的管弦乐作品......有许多都是对贝多芬的绝对仿效;更不用提那些交响乐的令人生厌的表现了;它们只能投射出莫扎特和海顿的粉墨和假发的影子,却实在无力照出那戴着假发的头脑。"【19】面对这种现状,舒曼是矛盾的,痛苦的。他在这里所说的管弦乐指的就是交响乐。他自己所创作的四部交响乐,其实也并不是贝多芬时代的交响思维和格式了,而传统的交响乐模式也限制着他浪漫主义的新思维和新创造。他并没有找出更好衔接着这两者之间的好方法,也没有时问(他活的太短了),重新举起贝多芬交响乐的大旗去再造辉煌。他只好把这希望交给了他的学生。

  勃拉姆斯当仁不让地接过了他的老师舒曼手中的旗子,他在交响乐方面做出的贡献远远超过了舒曼。勃拉姆斯的四部交响乐,现在依然在世界的乐坛上经常被演奏,而且越发受到人们特别是欧洲人的欢迎。勃拉姆斯这四首交响曲,在当时的那个时代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们几乎成为了标志性的建筑,矗立在那个时代交响乐的上空。在勃拉姆斯的四部交响曲中,除了第一交响曲,还保留着贝多芬明显的痕迹之外,被人们称为"贝多芬的第十交响乐",但那只是勃拉姆斯向往古典交响乐的英雄时代的一个顽强的过渡,其他三部交响乐都打上了只有勃拉姆斯才有的醒目胎记。

  写于1887年的第二交响曲的第三乐章,被公认为勃拉姆斯天才的独创。这一接近回旋曲的乐章,妩媚得如同中年的克拉拉一样丰满迷人,它那来自民间舞曲的悠扬旋律,让人想起阳光下轻快的舞蹈,双簧管在大提琴的弹拨下的伤宛若月光下迷离的疏影婆娑,撩起的木管和单簧管在弦乐的烘托下如夜色中的雾霭一样轻轻地荡漾。那种纯正的德意志味道,确实和其他国家的交响乐有着明确的区别,一听就能够听出来。它的作法和音响都那样新颖而动人,是人们一般听勃拉姆斯的交响乐最容易被吸引的一部。据说,这部交响曲首演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观众忍不住站起来向勃拉姆斯致意。第二场演出,是勃拉姆斯亲自出场指挥,受到同样热烈的效果。很快,这部交响曲就红遍整个欧洲,被认为是勃拉姆斯最经典的音乐。

      第三交响曲,是勃拉姆斯1853年在他50岁那一年完成的,被 克拉拉称为是"森林的牧歌"。这是勃拉姆斯写的最短的一部交响曲,开头的交响也许由于铜管吹出有些显得闹,但焦躁不安很快就过去了,单簧管和大管彼此奏出的旋律一下子变的那样轻柔,一派雨过天晴气爽的田园风光,空气中虽然还夹杂着雨滴的冷冽,却已经是清新的感觉。特别是进入了第二乐章的行板和第三乐章的小快板,第二乐章中那种有些压抑中的呼吸,那种摇篮曲式的优雅和温馨,一点点渗透着,如同微微细雨渗透进松软的泥土;特别是单簧管和法国号吹出的那样高贵如云的旋律,实在是太迷人了。第三乐章是我们常常在唱盘里能够听到的,许多唱盘在选择勃拉姆斯的选段时愿意选这段小快板,它的确楚楚动人,忧郁之中的一丝丝明快,点点渔火一样闪烁在薄雾蒙蒙的水面上,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第四交响曲是勃拉姆斯1885年的创作并亲自指挥了它的首演。这是他最为伤感也是最伟大的一部了。当然,他是要伤感的,这一年,他已经52岁,岁月如水一样长逝,舒曼已经去世了快20年,而他和克拉拉也分手了快20年,分手日寸,克拉拉才37岁,如今已经是66岁的老太太了。但是他没有让这一份伤感变得如同浪漫派的毛头小伙子一样愣头青地搞得水花四溢,溅湿所有人的衣襟和手帕。这部交响曲整体的悲剧性,被勃拉姆斯演绎得那样炉火纯青,它像是一股潜流慢慢地涌来,到最后形成了铺天盖地的洪流,遮挡住我们的呼吸。勃拉姆斯为我们展开这样一幅画面,一边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一边是不尽长江滚滚来,一派寥廓霜天、凄婉却悲壮的气象万千。

  应该说,勃拉姆斯没有辜负舒曼对他的期待,他在交响乐上完成了老师布置给他的作业。他寻找到的是一条回归古典主义的道路,但这种回归不是完全的倒退,一种复古主义的盛行,而是在古典主义中重建经典的精神,并寻找新的东西加以整合。于是,勃拉姆斯的旋律变奏依赖的不是古典的程式,而是性格;他的乐思发展、不对称小节和切分音的运用,以及和声上的多姿多彩,都丰富了交响乐的形式,让新时代的人更容易接受,而不再觉得只是贝多芬和莫扎特时代的假发和粉墨装点的老古董,也不仅仅是柏辽兹那种完全新潮的反叛。

  很显然,勃拉姆斯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新路子,这一点在今天看来远不如柏辽兹那样来得痛快,却是打上那个特殊时代的烙印。浪漫派进入了中后期之后。欢呼王纲解体的激情已经过去,性欲旺盛蜜月高潮已经消解,所呈现的病端已经渐渐地显露。在我看来至少有这样几点病原:一是过渡的心灵丰富和情感宣泄,已经成为被人们批评为"泪汪汪的浪漫主义"了;二是浮华而空洞的辞藻,已经从文学弥散到音乐创作之中;三是过分的离经叛道已经破坏了交响乐固有的思维和本质。

  面对这样的现实,勃拉姆斯洞悉到音乐的危机,他在他的这四部现在我们看来似乎有些四平八稳的交响乐和那些室内乐中,将狂飙突进和出窍的浪漫魂灵收进其中。如此回头寻找贝多芬的老路,便一下子变得容易使人们接受,这既是人们的心理需求,也是时代的弥合需求。可惜,早天的舒曼没有赶上这个变动的新时觇但舒曼和勃拉姆斯的音乐理想是一致的,勃拉姆斯继承着舒曼的音乐品格并在古典主义的老路上踏上新的足迹。这便是新古典主义的出现。这便也是勃拉姆斯为什么在音乐史中地位显赫的重要原因。

  朗格这样评价勃拉姆斯:"与他同辈的音乐家中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接近贝多芬的理想,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重建真正的交响思维;仅仅用'重建'一个词就足以说明他的全部艺术。,'同时,他又说:"这位浪漫主义最后阶段的大作曲家,是在舒伯特之后最接近古典时期音乐家的精神的。他的艺术像是成熟的果子,圆圆的,味甜而有芳香。谁想到甜桃会有苦核呢?写下《德意志安魂曲》的这位作曲家看到了这伟大的悲剧--音乐的危机。他听到了当代的进步人士的激昂口号'向前看,忘掉过去',而他却变成了一个歌唱过去的歌手;也许他相信通过歌唱过去,他可以为未来服务。"【20】

  同李斯特和柏辽兹相比,作为保守派和复古派的勃拉姆斯再不是汉堡下等水手酒吧里的钢琴师,而一跃成为新一代的大师,雄峙在19世纪的末叶,和瓦格纳对峙着,等待着新的一代的到来。

  也许,勃拉姆斯这样的地位本来应该是属于舒曼的。舒曼和勃拉姆斯本应该属于同一个时代的人,但因为舒曼的短命,致使他们一个生活在19世纪的上半叶,一个生活在19世纪的下半叶,分别站在了同一条河流的上游和下游,观看惊涛拍岸,大浪淘沙。命运和历史把机遇留给了勃拉姆斯。

注释

【1】李宽宽《音乐森林中的守护女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2】同【1】。

【3】方之文《诗的音乐,音乐的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4】同【1】。

【5】同【1】。

【6】汪森编《夜莺之舞》,海南出版社,1998年。

【7】同【1】。

【8】吴继红《勃拉姆斯》,东方出版社,1997年。

【9】同(8】。

【10】J·alis881《舒曼钢琴音乐》,苦僧译,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年。

【11】同【10】。

【12】同【10】。

【13】同【10】。

【14】Ivor Keys(勃拉姆斯室内乐》,杨韫译,1999年。

【15】维尔纳.施泰因《人类文明编年记事》"音乐和舞蹈分册",熊少麟等译,1992年。

【16】同【8】。

【17】宗河编《世界传记名著鉴赏辞典》,中国工人出版社,1990年。

【18】朗多米尔《西方音乐史》,朱少坤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

【19】保罗·亨利·朗格《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张洪岛译,1982年。

责任编辑:梅花映雪

分享到:
更多 音乐欣赏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