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名 时间:2017-08-29点击:1361

将古典入门进行到底(32)——莫扎特的交响曲创作 之三  

四、“巴黎”交响曲 

在完成了一系列出色的交响曲后,莫扎特在这个领域的创作趋于沉寂,1774年之后的好几年时间,他没有新的交响曲问世。1775-1778年间,作曲家长期居住在故乡萨尔兹堡,但期间没有写过任何交响曲。当然,这并不代表莫扎特的灵感被什么抑制住了,在其一生中,似乎从没有任何因素可以让这位音乐天才中断创作。那到底是什么让莫扎特停下了交响曲创作的脚步?从许多传记中可以发现,这个时期的莫扎特供职于萨尔兹堡的宫廷乐队,但他的才华却并不受萨尔兹堡大主教的重视,因此受到的创作任务往往只是些小规模的音乐作品,如小夜曲和嬉游曲。与此同时,莫扎特开始对钢琴协奏曲的创作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写下了第6至第9号等四部早期代表作。所有错综复杂的主客观原因综合起来,以至于交响曲这种题材在这段时期被莫扎特忽略了。 

新的交响曲直到1778年才诞生。在那段时期,二十岁出头的青年作曲家在父亲的督促下,多次前往萨尔兹堡以外的城市,希望在一个新的环境中谋求一个可以施展自己音乐才华的职位,以摆脱大主教的阴影。但褪去神童光环的莫扎特已经不再被人们所重视,所有一切进展的都不太顺利。1778的夏天,莫扎特和母亲一起来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地一个名为“神圣音乐会”的组织取得了联系,并应邀为他们即将举行的一场基督圣体音乐会创作并排演一部交响曲。作曲家总算找到了一个可以施展才华的机会,自然不会措施良机,他非常爽快地答应,并且很快完成了作品,这就是《D大调第31交响曲》,因为这部作品是莫扎特在巴黎完成并首演的,所以后人也习惯称之为《“巴黎”交响曲》。 

这首交响曲法国味非常浓郁,显然莫扎特在创作时刻意考虑了巴黎听众的欣赏口味。巴黎对于莫扎特而言是绝不陌生的,1764年沃尔夫冈年仅八岁时就跟随父亲来到这里进行旅行演出,并一举成名。当时在法国宫廷供职的一个德国音乐家Jean Schobert(让-朔贝特),也曾给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带去相当深刻的影响。所以此番重回巴黎的作曲家对于法国音乐以及当地听众的品位是心知肚明的,因此创作过程一番风顺,没有遇到任何阻碍。但首演前的排练却进行的很不顺利,莫扎特曾在自己写给父亲的信中对此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乐队的演奏素质让他非常恼火,糟糕的表现力一度让他失去信心,莫扎特甚至一度跳出想回避作品首演音乐会的念头。不过幸运的是,首演的状况并没有他预想中那样蹩脚,这部交响曲获得了应有的成功,巴黎听众对这部交响曲的印象无疑是深刻而满意的。对于作曲家本人而言,经过了三年积累后,他的这部交响曲新作也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创作中注入的激情和对总体风格的周全考虑收到了丰厚的回报。 

当时巴黎的乐团是要比奥地利的那些宫廷乐团编制大得多,海顿也曾为巴黎的大乐队写过六首配器丰满的《巴黎交响曲》,据此就不难理解莫扎特的这首第31交响曲为何会显出光彩夺目、辉煌壮阔的艺术风格。在配器创作中,因为有这支庞大乐团作为后盾,作曲家可以用到的乐器种类要比他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为丰富,尤其是单簧管的加入让作品的整体音色表现力上升了一个层次,这也让莫扎特本人感到非常欣喜。不过复杂的配器、欢快的节奏却让这部交响曲同他早期的那些作品比起来,显得有些嘈杂,尤其是首尾两个快板乐章部分,而巴黎人却恰恰喜欢这种热闹而缤纷的丰富音色效果。当然这并不代表这是一部缺乏章法的创作,莫扎特在赋予其华丽外表的同时,非常注重比例和层次方面的协调。 

慢板乐章写得非常优雅,而且莫扎特为它准备了两个可供选择的乐段。为什么会有两个慢板?据莫扎特写给父亲书信中透露的原因,作品首演后“神圣音乐会”的经理并不太喜欢原先的那个采用6/8拍的版本,虽然莫扎特认为自己的创作没有任何问题,但最后他还是为了满足经理的需要,妥协地写下了第二种版本,采用3/4拍。作曲家自己认为两个版本“各有所适、各有其妙”,但同时自己又承认更喜欢后写的那个版本。实际上对于两个版本哪个是原作、哪个是替补,还存在一些争议,但通常篇幅更长的6/8拍版被认为是第一版。好在当代一些乐团和唱片公司在演奏录制这部作品的时候,往往会将两个慢板乐章都录下来。由此大家不要被唱片信息所迷惑,莫扎特的《“巴黎”交响曲》是一部三乐章交响曲,额外的那个乐章便是替补的慢板。 

《第31交响曲》在当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而“辉煌”、“热烈”是总结这部作品最贴切的两个形容词。莫扎特在当时给父亲的信中曾描绘了首演的盛况:“第一乐章快板的中段有个我知道会讨人喜欢的过场,听众也果然受用,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因为我写的时候就知道这招管用,所以我在结尾时又来了一遍——于是重复。行板乐章也受到了欢迎;但听众最喜欢的还是最后的快板乐章。我注意到这里演出的所有交响曲的末乐章快板都是以乐队齐奏开始,所以我只用两把小提琴开场,八个小节弱,然后猛得来一下强;这样,在弱的八个小节里,这里的听众都有些不明白(如同我料想的一样),但一旦听到强音进入,他们马上开始鼓掌。”不幸的是,这部作品首演后没几天,随莫扎特一起旅行的母亲就因斑疹伤寒而逝世。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巴黎这座城市从此成为作曲家心中的一片阴影。 

从当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一部非常出彩的作品,但与莫扎特更后期的交响曲比起来,“巴黎”似乎让人感觉热闹有余而内涵不足,其色彩显得过于表面化,而缺少一些深层次的内容。所以即便它非常好听,却在莫扎特整个创作生涯中并没有十分显赫的地位。 

五、萨尔兹堡的最后三首交响曲 

从巴黎回到萨尔兹堡之后,莫扎特在1779至1780年间又写下了三首交响曲,它们大都是为宫廷演出而创作的,包括:《C大调第32交响曲 K.318》、《降B大调第33交响曲 K.319》和《C大调第34交响曲 K.338》。 

《第32交响曲》篇幅非常短,而且只有一个连续乐章,不过内部结构分为快-慢-快三个段落,所以它更像是一部意大利歌剧序曲,无论在表现形式上还是音乐风格上都能反映出来。根据音乐学者们对于历史的考证,这部交响曲可能是莫扎特为当时一位来萨尔兹堡演出的朋友所特别创作的。此后这部交响曲还被一部被称为《狂喜的村姑》的歌剧用作序曲,但歌剧除了序曲和两首声乐曲之外,其余部分并不是莫扎特创作的。与此前的“巴黎”相类似,《第32交响曲》的配器编制也非常大,除了弦乐之外还包括长笛、双簧管、小号、低音管以及多达四支的圆号,并且有定音鼓加入,所以整部作品依然是辉煌壮阔的格调。作品的第一部分由一个华丽的乐句开始,独特的乐思形成了鲜明的强弱对比效果,而其第二主题则具有喜歌剧的特点;第二部分是一个优美的行板,它出现的非常令人意外但却并不唐突,在第一部分嘎然而止后,它轻柔地进入,这个3/8拍的优美段落是一个微型的回旋奏鸣曲,弦乐与管乐始终进行着优雅地对答,令人感到一份恬淡的惬意;最后的第三部分由一段充满紧张气息的弦乐与定音鼓合奏拉开序幕,四把圆号逐渐显现出它们的威力,整部作品以非常有冲击力的乐队齐奏收尾,大气磅礴。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紧凑而丰满,充分显现出莫扎特在交响曲创作方面技术更趋完善。经过在曼海姆和巴黎两地的见识,作曲家显然汲取了更多的音乐养分,并运用在自己的作品当中。 

随后问世的《第33交响曲》作于1779年夏天,在风格上与此前的两部作品有着不小的区别,音乐学者们认为这部作品预示着“莫扎特重新回归奥地利”。《第33交响曲》的乐队编制缩小,不再追求恢宏庞大的效果,以至于在许多方面都显示出室内乐的精致和灵巧。作品原本只有三个乐章,几年之后莫扎特在维也纳发展,为了迎合当地听众的口味,又为它添加了一个小步舞曲,但这个后写的乐章却与原作的意境融合得非常妥帖,令人叫绝。《第33交响曲》并不是一部特别引人注目的作品,因为它不像《“巴黎”交响曲》那样充满着强烈的个性,而且也不是标题作品,但它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其波澜不惊的平和风格令人听来很容易获得愉悦而安详的情绪。如果您受不了嘈杂而热烈、法国味浓郁的《第31交响曲》,千万不要据此放弃这部同时期的《第33交响曲》。它俩好像是一对性格截然不同的同胞兄妹,都诞生自莫扎特同一创作时期,但形象上却是如此不同——前者好像是一个好动而顽皮的男生,而后者似乎是一位优雅而安静的女孩儿。 

一年之后《第34交响曲》问世,这是莫扎特在故乡萨尔兹堡创作的最后一首交响曲,此后发生的事件便是他与大主教的彻底决裂,并只身去往维也纳寻求发展。C大调预示着这将是又一部具有壮阔风格的交响曲,第一乐章的辉煌的开场以及贯穿于整个乐章强劲而有力的定音鼓以及军号声便是最好的例证。第二乐章则是从容的行板,在编曲方面以弦乐为主,附以单簧管,音色效果干净而柔和,并且在许多方面显现出作曲家对于细节的注重。通常意义上,第34号被认为是一部三乐章交响曲,并不含有传统四乐章结构中的小步舞曲。不过根据音乐学者们的考证,当初作曲家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曾经写过一个小步舞曲乐章,但最终却半途而废放弃了这个念头。另外有学者则认为,和《第33交响曲》的情况相类似,为了照顾维也纳听众的习惯,莫扎特此后特别创作了一首编号为K.409(383f)的小步舞曲,加入到《第34交响曲》中。虽然对此说法的正确性还有争议,但当代的一些唱片中已经习惯把K.409融入到整部作品中,一起录制。专家们对于最后的终曲乐章评价很高,它延续了莫扎特独有的机智、辉煌和生气勃勃,并且与第一乐章一样充满着充沛的力量感。显然,《第34交响曲》和一年前的《第33交响曲》在艺术气质上不属于同类,它的风格更接近于早前的《第31交响曲》。 

从1778年的“巴黎”,一直到1780年的“第34”,三年时间内的四部交响曲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越发接近巅峰的莫扎特。虽然这些作品在历史地位上决不足以撼动作曲家的最后六首交响曲,但其中所显现出来的征兆已经足以令人感到惊喜。越来越丰富的配器、越来越多元化的风格和技巧以及越来越成熟的乐思和结构设计预示着前往维也纳的莫扎特,将以更加出色的创作,奠定自己在交响曲领域的非凡地位。这些,我们留待下篇再说。

责任编辑:君如

分享到:
更多 中外民歌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