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名 时间:2017-08-29点击:1170

将古典入门进行到底(31)——莫扎特的交响曲创作 之二  

三、第一部公认的杰作——《g小调第25交响曲》 

时间行进到1772年十月,莫扎特父子又一次前往意大利旅行演出,直到第二年3月中旬才回到故乡萨尔兹堡。在返回后的几个月时间里,莫扎特写下的几首交响曲作品,都拥有非常浓郁的意大利风味。这些作品包括降E大调的第26号(K.184/161a)、C大调的第22号(K.162)、G大调的第27号(K.199/161b)以及D大调第23号(K.181/162b)。很有意思的是,这几首曲目都是三乐章的结构,似乎与传统的意大利歌剧序曲构架相一致,或许可以看出这些作品诞生前的那次意大利旅行对于莫扎特的影响。作曲家这一时期的交响曲作品,在如今看来虽然并不出名,但我们可以从中感觉到,其中的音乐元素和创作技法已经越来越丰富。 

1773年10月起至第二年,莫扎特又创作了一大批交响曲,其中包括降B大调第24号(K.182/173dA)、g小调第25号(K.183/173dB)、D大调第30号(K.202/186b)、A大调第29号(K.201/186a),此外创作日期不确定的C大调第28号(K.200/189k)通常也被归入这批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五部交响曲在当代被演出、录音的频率,远远超越了作曲家早期的那些作品。可以说,以这批曲目为标志,作曲家在交响曲创作领域走入了成熟期。 

在这五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中,又以《g小调第25交响曲》最为耀眼,不但因为其诸多方面显现出的与众不同和超群品质,更因为它是作曲家的第一部小调交响曲。在当时,小调音乐的数量相对稀少,因为相比大调性,小调作品在风格上往往显得严肃、忧郁、深沉,不符合大多数王公贵族用音乐追求优雅、嬉闹的肤浅初衷。不过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小调作品,尤其是小调交响曲在欧洲出现了一股热潮。在讲述海顿的时候,我们曾向大家介绍过“狂飙运动”这个词,交响曲之父在这个时期创作的一大批曲目都是小调性的,典型如1772年写下的《升f小调第45交响曲“告别”》。崇尚自然和个人主义的“狂飙运动”在当时骤然席卷了德国和奥地利的乐坛,成为当时一股无法阻挡的艺术趋势,并演化成一种“时代精神”。在这样的背景下,受众也逐渐认同并接受了“狂飙运动”为音乐创作所带来的这股新风气。所以音乐学者们公认,莫扎特在1773年写下的这部《g小调交响曲》,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狂飙运动”或者海顿同期某些作品的影响或者启发,年仅17岁的青年作曲家从来不甘人后,他试图用自己独特的音乐灵感投入到“狂飙运动”的洪流中去。 

这部作品一开始的四个小节中,那种动荡不安的切分音便显现出《g小调第25交响曲》带有了独特而鲜明的“狂飙”特征,在旋律的线条处理上,显现出巴洛克音乐的遗风,显得躁动和粗犷。仅仅是这个起始,与作曲家此前或此后创作的那些具有热烈、辉煌气质的宫廷式开场,就有着极大的不同。随着曲目的行进,我们会越发感觉其身上所体现出的迥异个性。在这个乐章随后的反复部分中,双簧管独奏表现出的长音,凄凉而哀伤;第三部分转为大调,持续着敲打的声响,有驱近的感觉。总揽这部交响曲的整个第一乐章,充满着激动不安、沉重紧张的情绪,这在莫扎特此前创作的数十首交响曲中是极其少见的,尤其是莫扎特对于尾声的处理,更加重的旋律的悲剧色彩。同时作曲家还曾指出,为了充分体现出这一乐章的份量,前后两个半阙都必须再作反复,以严谨且相对庞大的结构加深其效果。所以如果完全按照作曲家的要求去演奏,那么《第25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在长度上相比莫扎特此前的所有交响曲创作,篇幅是最长的,甚至这一个乐章的长度便抵得上早期交响曲整部作品的长度。 

第二乐章是传统的慢板,在这里莫扎特用巴松管担任主角,与弦乐器进行巧妙地应答。舒缓的旋律以及巴松管那略显柔软、昏暗的音色,让这个乐章充满着一种奇特的忧郁气质——优雅中略显一丝阴沉、平静中显出一份抑郁,虽然音乐本身并不激烈,但却充满着非常强烈的感染力。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以整齐而庄严的齐奏开始,但听众可能感觉不到这段舞曲中有多少欢快和愉悦的气氛,因为g小调的旋律充满着悲苦的诉求。莫扎特在中段将音乐转为G大调,管乐器奏出了一段相当恬静优美的旋律,冲淡了原本哀伤的气氛,但接着又回到乐章开始部分的旋律,似乎短暂出现的阳光重新被乌云所遮掩,一定程度上也表明这部交响曲总体风格上是一出悲剧,而非喜剧。 

快板的终曲乐章为奏鸣曲式,它义无反顾地回到第一乐章严峻、紧迫而躁动的气氛上,不过更多了一份斗争气氛。乐章的开始部分是急切的管乐弱音齐奏,但紧接着乐队的齐奏喷薄而出,似乎是前面三乐章强烈压抑后的一次集中爆发。然而即便是爆发,g小调的旋律却让快捷、强烈的音乐始终贯穿着一种隐藏于表面之下的压抑气氛。偶尔的抒情段落会带来片刻的松弛,但却总是稍纵即逝,以至于灰暗的色调始终笼罩着整个乐章。 

人们喜欢用“音乐世界里永远的阳光”来形容莫扎特的作品,然而在不少听众听来,作曲家最动人的恰恰是一些缺乏阳光气质的旋律,这部《g小调第25交响曲》便是很鲜明的例子,它被公认为莫扎特青年时期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有意思的是,若干年后莫扎特写成的另外一部g小调作品《第40交响曲》为作曲家带来了更广泛的声誉,类似的杰出小调作品还有著名的《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d小调安魂曲》等。《第25交响曲》应该是莫扎特在小调作品中问世最早的一部,当然这并不代表它是作曲家在狂飙运动中初露锋芒的产物,实际上在创作这首交响曲之前,莫扎特已经在自己的一些早期歌剧作品中对小调音乐有过一些小规模的尝试。 

这部小调交响曲阴郁表面下所蕴藏的激情本质,使其与早期那些气质明朗、宫廷气息浓郁的大调作品相比,在音乐气质上显得更为感性而深刻,或许这就是莫扎特小调作品在某些听众心目中显得更为动人的原因之一。比较难以想象的是,在作曲家17岁的青春年纪时,莫扎特何以能孕育出如此这般和自己年龄、经历都不相符合的、拥有独特气质的旋律,或许这只有上帝或者作曲家自己才能解释。后世学者往往只能以“灵光一现”来解释这部作品的诞生,因为它是那样的与众不同!1984年美国拍摄的电影《莫扎特传》,以这部《g小调第25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作为整部影片的开场音乐。 

《第25交响曲》之所以会被后人所看重,在客观上有其必然性,甚至于它的光芒把作曲家同期写下的其他一些交响曲都掩盖了。通常大家知道,莫扎特最后两首交响曲(No.40 & 41)是其在这个领域内的巅峰之作,而最后六首交响曲(No.35-41)则作为一个杰出的整体而被后人所拥戴,紧随其后可以代表莫扎特交响曲创作成就的便是No.25了。至于其他作品,在一般的普通听众心目中的印象可能就不怎么深刻了。其实,在《g小调第25交响曲》诞生前后的这段时期,莫扎特在交响曲创作的技巧上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虽然某些作品不如No.25那样气质独到,但依然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在作曲家1773年4、5月创作的几部三乐章交响曲当中,以《D大调第23号交响曲(K.181)》最为出色,它被一些当代音乐学者们誉为是“流光溢彩、效果辉煌”的作品,其结构严谨、形式高雅,内容却朴实无华,而其中的第一乐章又是其优势特色的集中体现,其中充满了丰富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1773年10月至1774年间莫扎特创作的五部交响曲中,除了为大家详细介绍过的《g小调第25交响曲》之外,其他四首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和欣赏价值。尤其是其中的《A大调第29号(K.201/186a)》在某些评论家看来,是一部绝不亚于《第25交响曲》的优秀创作,它在整体结构和篇幅上甚至要来得更为庞大;而情感表达上,两部作品都同样细腻而深刻,甚至有人认为第29要来得更精致一些。和第25截然不同的一点在于,第29是明朗的A大调,整部作品洋溢着欢快而平静气质,与前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对于习惯于开朗、活泼莫扎特形象的听众而言,或许这部《A大调第29交响曲》更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喜爱。 

1774年,标志着作曲家在交响曲创作领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品在技巧和内涵上都越发成熟和丰满。从自己的第一部交响曲在1764年诞生算起,在前后十年时间里,莫扎特已经为我们留下了数量庞大的作品积累。不过可惜的是,在交响曲领域,莫扎特并没有保持这种旺盛的创作激情,这些让我们留待第三部分再细细说来。

责任编辑:君如

分享到:
更多 中外民歌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