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恩惠 时间:2017-08-29点击:1264

将古典入门进行到底(23)——海顿的其他优秀作品  


本站 刘恩惠  


本站独家 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此前我们花了不小的篇幅为大家介绍了海顿的交响曲创作历程。实际上,除了这104部交响曲之外,作曲家还有许多值得聆听的优秀作品。在本篇中我们就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海顿的《交响协奏曲》、《小号协奏曲》以及他的弦乐四重奏、宗教合唱等。本篇中就让我们走马观花,看看海顿的这些决不逊色于其交响曲创作的优秀作品。 



●两部杰出的晚期协奏曲 

在海顿专题的一开始,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了他的两部大提琴协奏曲以及几部钢琴协奏曲,这是作曲家早期的杰作。此后海顿还为不同的乐器创作过数量众多的协奏曲——三至四部《小提琴协奏曲》、两部《圆号协奏曲》、一部《交响协奏曲》以及一部《小号协奏曲》。其中的《交响协奏曲》以及《小号协奏曲》是海顿晚年创作的两部著名作品,值得重点介绍。 

《降B大调交响协奏曲》(也称之为管弦乐协奏曲)编号为Hob.I:105,也就是说这部作品在海顿作品目录编年表中紧紧挨在其104首交响曲之后的。这部作品在听感上和海顿自己的交响曲有许多相似之处,不同点则在于它只有三个乐章,而非交响曲普遍的四乐章结构。所谓“交响协奏曲”也就是为多件管弦乐器而作的协奏曲,而海顿的这部作品是以双簧管、低音管、小提琴以及大提琴四件乐器作为主角的。据考证,《降B大调交响协奏曲》创作于1792年,也就是海顿第一次英国之旅期间。当时伦敦一度盛行普莱埃尔的“交响协奏曲”,音乐经纪人所罗门因此力劝海顿也写一部类似形式的作品,肯定能够博得伦敦听众的喜爱。作曲家欣然接受了这个提议,很快写成了这部作品。四件乐器成为四个独立的声部,海顿为每一个声部都写了丰富多彩的旋律,使四件乐器在这部协奏曲中相映生辉。三个乐章都充满了热情而愉快的气质,而其最后的终曲乐章则又带有一丝鲜明的复古气息,海顿在这里采用了数十年前使用过的技巧,以歌剧宣叙调来铺陈主题,小提琴在这里就好像戏剧女高音,透出一种独特的幽默而滑稽的戏剧性效果。 

编号为Hob.VIIe-1的《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则可以称之为海顿在协奏曲领域的最高成就,也被普遍认为是作曲家最优秀的一部器乐协奏曲。在音乐史上原本便为数不多的小号协奏曲中,海顿的这部作品更被认为是同类作品中的瑰宝!根据史料记载,除了这部作品外,作曲家还写过其他管乐协奏曲,譬如长笛协奏曲、低音管协奏曲以及双圆号协奏曲等,但大多已经遗失,这部《小号协奏曲》是海顿写下的最后一部协奏曲,因此更显得珍贵。 

小号在西洋乐器中是历史比较悠久的铜管乐器。其音色强烈明亮,锐利,富光辉感,是铜管族的高音乐器。它也可发出优美而富歌唱性的旋律,使用弱音器时可变换音色。不过早期的小号没有开音孔,不能吹出半音,所以它在早期管弦乐队中始终只能扮演配角。到了古典主义时期,一位维也纳宫廷乐团的小号手Anton Weiding(安东.魏丁格)在实践中改良的小号的性能,他的做法就是在小号上开几个小孔,然后通过加装按键来控制气流,这样就能够让小号拥有更为丰富的表现力。据史料记载,海顿的这部《小号协奏曲》就是为魏丁格以及他所改良的这种新型小号专门踱身创作的。 



没有按键的早期小号 



改良之后的小号 

《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创作与1796年,也就是海顿第二次从伦敦回到维也纳后的第二年。第一乐章是快板,降E大调,4/4拍。呈示部的第一主题由第一小提琴呈示,接着以全合奏方式来结束第一主题。然后出现下行的第二主题,旋即进入全合奏的终结乐句,简洁明了。主奏呈示部是由主奏小号重新吹奏的第一主题开始的。第二乐章为行板,降A大调,6/8拍。首先由弦乐器奏出西西里舞曲节奏的主要主题,主奏小号跟着重复一次。在本乐章中,小号与全乐队交相辉映,而造成调性的变化。第三乐章快板,降E大调,2/4拍,两个主题回旋奏鸣曲形式。三个弦乐器合奏主题,接着由全乐队重复主题一次,然后乐曲转为第二主题,藉着很起劲的乐句来结束乐队呈示部。接着由主奏小号轻松地吹奏出欢快乐观的主题,这是一段非常有名的旋律,主奏小号在高音区奏出嘹亮的音色,充分发挥出这一乐器的特色。结尾再现第一主题,直接把乐曲带进终结部。整部作品充满着庆典的欢乐气氛,所以海顿的这首《小号协奏曲》能够流传至今、历久不衰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海顿的弦乐四重奏概述 

海顿被誉为“交响乐之父”,其实也是“弦乐四重奏之父”。许多评论甚至认为,海顿对于弦乐四重奏这种音乐形式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要超过作曲家对交响曲发展的贡献。但有意思的是,作曲家曾经承认,自己使用这种形式创作音乐是“纯属偶然”的,可见海顿只是在不知不觉中完善了弦乐四重奏,而非刻意去创造或革新。他一生创作了一百余首交响曲,而其弦乐四重奏作品的数量也毫不逊色,粗略统计一共有八十多首,遗憾的是,至今尚无任何唱片公司将海顿所有的弦乐四重奏作品出版齐全。 

所谓“弦乐四重奏”,是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以及一把大提琴所组成的。这四种弦乐器代表四个声部,从而构成一个高中低音相当完整的小型乐团。海顿经过数十年对弦乐四重奏这一曲式的创作,逐渐确立了其基本创作技巧以及四乐章的整体构架。又经过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等一代代后辈音乐大师的完善,弦乐四重奏逐渐成为了“室内乐”的代表形态,其拥有均衡的四部合声,音色容易协调,表现力丰富,音域宽广,富于音色对比。 

海顿从18岁开始创作弦乐四重奏,直到晚年一直未曾间断,作品往往是以曲集的方式出版,通常习惯以六首作品为一个整体,辑成一套。早期的作品作曲家自己称之为“多声部嬉游曲”或者“四声部嬉游曲”,在诸多方面还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但在这个过程中海顿逐渐确立了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形式。1772年左右的问世No.31-36《四重奏嬉游曲》是海顿在弦乐四重奏领域成功的开始,这六部作品甚至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巅峰之作”。此后作曲家又写下了No.37-No.42《俄罗斯四重奏》,这套作品是真正以奏鸣曲形式写成的现代弦乐四重奏鼻祖。而此后海顿的弦乐四重奏创作显得越发成熟、优秀,陆续写下了No.44-49《普鲁士四重奏》、No.50-56《临终七言四重奏》、No.57-No.68《第一、第二托斯特四重奏》、No.69-No.74《亚波尼四重奏》以及No.75-No.80《艾尔道迪四重奏》等。 

在众多作品中比较引人瞩目是晚年的一些作品,具有代表性的则是No.75-No.80这六首。这套弦乐四重奏创作于1797年,也就是海顿写下《小号协奏曲》之后的一年。由于曾经出价转让给约瑟夫.艾尔道迪伯爵,所以有了《艾尔道迪四重奏》这样一个标题。实际上大家更熟悉其中三部作品的小标题:《五度》、《皇帝》、《日出》。d小调的No.76《五度》是因为其第一主题的主要动机为下降五度音型而得名。而降B大调的No.78被称之为《日出》,则因为整部作品体现出精神抖擞的气质而得名。C大调的No.77的第二乐章主题是著名的《皇帝赞歌》,所以被称之为《皇帝》。这个背景很能体现海顿“忠君爱国”的情结。在伦敦的时候,海顿便受英国国歌《神佑我王》的启示,很想为自己的祖国创作一首国歌。1796年,奥地利和法国开战,这一事件更激发了作曲家写作国歌豪情。不久之后,海顿根据《上帝保佑弗兰茨皇帝》的歌词,以一首克罗地亚民歌为基础写成的一首合唱曲,也称之为《皇帝赞歌》。1797年2月12日,在奥地利国王弗兰茨生日当天,这首国歌在维也纳国家剧院和各地的大剧院同时演唱。有趣的是这首当时的奥地利国歌现在是德国国歌。海顿对于这段旋律非常钟爱,在No.77弦乐四重奏中再次使用便是一个例证。甚至根据有些文献记载,海顿临终前正值法军进攻维也纳的关头,弥留之际的作曲家常常满怀深情地在钢琴上演奏这首歌曲,以期从中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晚年的杰作 

从伦敦回国之后,海顿就再也没有写过交响曲,而1796年的小号协奏曲则是他在大型管弦乐创作领域的绝唱。已经处于垂暮之年的海顿,开始钟情于宗教作品的创作。而1797-1798年间写成的《创世纪(The Creation)》以及1799-1801年间写成的《四季(The Seasons)》则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两部清唱剧,前者更被誉为是作曲家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海顿之所以会将自己晚年创作的重点放在宗教清唱剧方面,学界一致公认的说法是作曲家在自己的伦敦之旅中深受亨德尔《弥赛亚》的影响。看过我们前面文章的读者应该知道,亨德尔以及他的这部宗教神剧在英国享有盛誉,经常可以在重要宗教节日以及仪式上听到其优美而圣洁的旋律。海顿受到启发,因此也力求创作出一部不朽的宗教音乐。作曲家最终确定以《圣经》中的“创世纪”部分为内容基础,同时借鉴约翰.米尔顿曾经为亨德尔撰写改编的《创世纪》歌词。 

全剧分为三大部分,由合唱、独唱咏叹调、重唱和器乐间奏组成。第一、二部分分别叙述上帝造天、地、昼、夜、海、风、火、声,以及植物、动物等;最后,上帝又依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人类的始祖——亚当与夏娃。第三部分表现亚当与夏娃因吃了“智能之果”而被逐出乐园的痛苦,同时以人道主义精神描述了他们因为有了知识和爱情而喜悦。“创造”的过程也被完全世俗化地处理了,以至于人们认为它“与其说是赞美创造的神,不如说是赞美创造的工匠”。这部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洋溢着光明和欢乐,海顿的器乐作品中原有的朴实无华、通顺和谐的特点得到了更加亲切感人的体现。其中大量生动的描写段落和丰富的想象,如“日出”、“溪流”、“鸟鸣”、“野兽画像”,以及序曲中许多新颖的半音和声手法,成为后来浪漫派作曲家们汲取灵感的源泉。 

海顿以自己最饱满的创作热情完成了《创世纪》,虽然作曲家当时已经六十出头,但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却发挥出了自己最大的潜力,并将数十年来的音乐创作经验融入到这部作品当中,所以《创世纪》1799年首演时引起了轰动。然而这些成功在许多熟悉作曲家的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部作品显然是海顿一生信仰最为虔诚的表露,所谓真情实感造就最动人的旋律! 

●结语 



1803年之后,海顿的健康状况开始出现问题,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他已经无法再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1809年5月维也纳再次遭到法国侵略者的进攻,炮火隆隆不绝。海顿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用自己曾写下过无数优美旋律,现在却已粗糙衰老的双手,反复在钢琴上弹奏那首最能体现自己忠君爱国之心的《皇帝颂》,以表达自己对侵略者的痛恨。在这个月的最后一天,也就是1809年5月31日,这位“交响曲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在炮火中与世长辞。海顿对君王贵族的愚忠和妥协,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他在音乐创作领域的作为,但问题在于,海顿就是海顿,他是独一无二的!其音乐中所透出的优雅、平和、幽默、质朴的气质是世界古典音乐宝库中不可忽视的瑰宝!我们对作曲家海顿的介绍至此告一段落。

责任编辑:君如

分享到:
更多 中外民歌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