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时间:2017-08-30点击:1414

作者:DRELEUNG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180978/answer/1746196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谨以此文献给曾经带给我们感动的诸多词作人。
感谢永远有歌把心境道破。——陈奕迅《歌·颂》

前言
对于黄霑先生的博士论文《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在知乎引起如此反响,本人甚为惊讶,毕竟知乎上说粤语的朋友仅属少数。随之而来的,是本人少少的担心,事后也证明,这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文化的差异使得众人对于词作的评价褒贬不一,这也是本问题其中的由来。

有朋友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诚哉斯言。歌词,甚至歌曲,是极为私人的东西,很难一概而定,因此如果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去评定,全凭个人感受,得出的结论只能算偏见。

本文将尝试从时代性、艺术性、人文性等三个不同维度,品尝各家之所长,以飨读者。

时代性
流行音乐是一代一声音的,反映着社会的需要,见证着时代的转变。

如果割裂音乐以及歌词与时代的关系,我们得到的见解便缺乏整体性,变得片面。黄霑、李宗盛、林夕三人分处于不同的时代环境,得出的感受自然不同,熔铸于歌词中的思想当然亦有差别。

一、黄霑

1. 缘何印象多豪放

在七十年代,香港的经济开始起飞,而香港和内地的接触却不多,当时居住在香港的人难以建立一种中国人的身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发自本土民间的庶民精神,大众传媒则从旁推波助澜。

其时最能反映大众生活的,正是电视剧。因此在流行曲还没兴起之前,电视剧承担了很大部分的反映市民生活的责任,而流行曲则附属在这些电视剧身上,多为电视剧主题曲。

既然是主题曲,就必须与电视剧的主题有所相关。这阶段的粤语流行曲创作所受的束缚很多,既要贴合电视剧的主旋律,又要力求填出新意,还要添上词人对人生的种种看法,非常困难。但黄霑等人却做得甚为出色,树立了一个很高的标杆。可以说,这些电视剧主题曲用语现代化,饱含人生哲理,摆脱了以往旧式写法偏向于粤剧传统的生涩,更抛弃了时下以草根阶层对社会不满为题材的庸俗,极大地拓宽了流行曲的题材和艺术性。

后来的词人作词,所受的影响概莫如是,而流行曲亦渐渐摆脱了电视剧的束缚,歌手开始担当大旗,为人熟知,确定了现在流行曲的运作模式。

这些电视剧中,涉及的题材甚广,当然少不了时下仍大受欢迎的古装武侠片。黄霑港大中文系毕业,又精于粤剧研究,为这些古装武侠片作词自是信手拈来。

另外不得不提的,便是顾嘉辉。

1973年,顾嘉辉应电视编导王天林之邀为无线电视剧《啼笑因缘》谱写主题曲,该曲掀起了粤语流行曲的热潮,和许冠杰的《鬼马双星》并称为粤语流行乐坛的开山之作。

从1970年代到1980年代末,顾嘉辉那种从中国小调曲式发展出来的独特曲风,加上黄霑用粤语填写但饱蕴传统中文色彩的歌词,这个后来被称作“辉黄”的组合称雄香港流行音乐20年,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一般香港人对传统中国文学是没有什么认识,但在内地还唱着“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时候,几代香港人却在黄霑和他同期的几个填词人的笔下粗略得到了一种中国印象。

顾嘉辉先生可说是香港流行乐,甚至是华语流行乐真正的“教父”。若不是他,粤语流行乐的发展至少得推后20年。顾嘉辉先生学贯中西,一手将中国传统小调以及西洋流行音乐融为一炉,创作出无数经典乐曲,灵感多如牛毛,令人惊羡。时至今日,他对流行乐的曲式,编曲等等设下的标准依然日久常新,他亦是将弦乐运用在流行乐上的先驱。如果大家对于粤语流行乐不太熟悉的话,那么李小龙的《精武门》、《猛龙过江》、《死亡游戏》等背景音乐你一定记忆犹新。

在此附上黄霑博士论文中对《啼笑姻缘》之介绍:
顾嘉辉的和声处理手法,是一贯欧美流行曲惯用方式。他的编乐,完全遵照当年留学美国 Berklee 所学,可说和美国编乐家手法,没有不同。但配器却中西合璧。他用二胡和月琴作主奏乐器,一来配合剧情,二来,用中乐配合西方流行乐队的方法,以前港产歌中,较少采用。因此《啼笑姻缘》在听觉感受,以当年来说是新鲜的。

第一二段(A1 及 A2)旋律,用的是传统五音音阶(pentatonic scale),但一到 B 段,就暗藏玄机。他的中段结句(歌词是“几许所愿称心”是这样的:用上FA SHARP #4(升F)本来是一些中国西北民歌常有,但就隐约藏有西洋音乐转调味道,达到一种“新中有旧”的感觉。

这种“中西合璧声音”的组合,非常聪明。令整首歌既有香港现代感,又听来亲切,影响了不少后来的香港粤语流行曲旋律创作。加上主唱的仙杜拉,素来专唱英文歌,现在首次唱粤语,韵味和许艳秋、吕红、莉萨诸人,自有不同。而因为她时常录唱广告歌,咬字清楚却没有一般戏曲唱家的刻意,所以《啼笑姻缘》全首歌,在“整体声音”(Total Sound)上的处理,有其独特风格,前所少有,听起来新颖可喜,与别不同。

由于顾嘉辉先生为当时电视剧所作的这些古韵犹存的歌曲大为流行,如《上海滩》、《楚留香》等。于是,大家脑海中潜移默化地就形成了黄霑豪迈、沧桑的形象。而事实上,武侠电视剧毕竟只是众多电视剧中的一小部分,而顾嘉辉亦不止是一位只会作中国小调音乐的大师。“辉黄”组合的辉煌当然也不绝于此。下文将详述。

2. 黄霑的另一面

1964年,The Beatles访港,旋即引起香港青年的组band热潮,为后来粤语流行乐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包括后来在电影和音乐成就颇丰的泰迪罗宾。乘着这股热潮,七十年代前期,温拿成军,成员包括大家熟悉的钟镇涛以及隐藏歌神谭咏麟。

温拿受欧西流行音乐影响较大,作品主要以英文为主,其中就有一首由黄霑包办词曲的经典作品《L-O-V-E Love》,该曲节奏明快,颇具美国著名乐队The Beach Boys之风,不了解的人绝难发现是本地作品,且是词坛巨匠黄霑之作。

后来黄霑还为钟镇涛填了一首《让一切随风》,用词遣句跟时下林夕等现代派并无不同,意境深远,不着痕迹,情感饱满,令人心碎。其中叠词“冷冷冷”的运用更是引领先河,此曲已成经典。

从这两首歌不难窥见黄霑涉猎音乐之广,说其风格狭窄者可休矣。

二、李宗盛

1975年,杨弦和胡德夫在台北中山堂举行了“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作品唱的是余光中的诗,余是当时极受台湾青年推崇的诗人,此音乐会被台湾乐界视为“民谣(或民歌)运动”的起点,俗称民歌的"辛亥革命"。

这场轰轰烈烈的民歌运动影响了后来绝大部分的台湾歌手,随着候德建、罗大佑、李泰祥的加入,民歌运动有了质的飞跃,比初期的淳朴无暇多了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民歌运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民歌时代进入80年代后,大量的投机校园歌曲出现,一些唱片公司也纷纷加入,民歌运动开始走下坡,矫情且假意的作品多了起来,商业化也开始介入。此时出现了一批后进者,试图力挽狂澜,李宗盛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要追溯台湾民歌运动的渊源那应该是60年代的美国民谣运动,在鲍勃迪伦、琼贝兹的音乐引导下开始写自己的歌。实际上从某个角度听,李宗盛的歌很有美国民谣歌手的味道。

李宗盛显然继承了很多民谣歌曲的元素,歌词简朴无华却暗含动机,旋律清新自然却不失精巧。最重要的,是他的创作过程,民谣歌曲的配器最主要的就是吉他,一把吉他,一个歌手,一个故事,就可以完成一首歌。因为词曲编通常都是作者一人完成,所以创作可以不拘一格,先词后曲或者先曲后词之间随意切换,曲和词的感情交互相融,极易带来共鸣。

从他的词作中可以窥见一斑,他的词作没有太多的修辞,多的是口语式的念白,有时能感到歌词游离于旋律之外,对仗也不十分工整,带有强烈的自弹自唱的潇洒之气。

这样的歌词很容易引起听者的注意,同时由于乐器简单,人声部分相对突出,彷如正在耳边轻诉,再加上警语般的人生道理,能给人以深刻的情感共鸣,但在乐韵上来说,则稍逊一筹。

三、林夕

1. 非情歌的林夕

时间来到80年代中期,此时的粤语流行曲已经来到他的第一个巅峰期,80年代的一众乐坛巨匠方兴未艾,90年代的四大天王天后初出茅庐,流行曲开始成为一种社会热点现象,无数年轻人渴望进入到这个风光无比的唱片工业体系中来。由于市场前景良好,唱片产业欣欣向荣,唱片公司也开始有计划地吸收一批新晋创作人。

1986年,林夕通过参加香港电台非情歌创作比赛夺得冠军,得以入行。对,你没看错,是“非情歌”,获奖作品是钟镇涛的《曾经》。及后,林夕开始成为Raidas的专门填词人,不少人都视他为组合的第三位成员。这个时期,林夕并无太多情歌,但对人的情感那种见微知著的敏锐已经初露端倪。

这一首《别人的歌》,描写的是无名歌手在酒吧里唱着歌星们的热播歌时的微妙心情,观众的掌声究竟是给自己还是那位歌星呢,观众来听的究竟是一首流行曲还是自己的歌声呢,这种另辟蹊径的观察方式,纵使今天看来,依然令人叹绝。歌词里无一字说教,但却把人拉进深思的漩涡。

《别人的歌》
为何仍要歌唱 不愿再细想
每夜却照常 等知音赞赏
曾用真心认真唱 藏着辛酸的歌
观众的声音却 常比它更响
人人随意点唱 一样那些歌
唱罢也惹来 公式的拍掌
其实掌声属于那 人尽皆知的歌
演唱的歌手却 如永没名字
骤变的音阶 屡次起跌
如同年月蹉跎
别人的歌 别人风光
藏着我一生痛楚
但我不甘心 永远灰暗
如同陪衬
不相信就这般 无声的度过

可惜Raidas并未大红大紫,八十年代的乐队潮留下来的大概只有达明一派和Beyond。但林夕的才华却并未因此淹没,90年代初,他与台湾歌手罗大佑合作,加盟音乐工厂,此时期较有名的作品有《皇后大道东》《似是故人来》及《赤子》。

2. 崇拜林振强

林夕原名梁伟文,林夕系笔名。坊间一直讹传是“梦”的拆解,其实并不完全正确,而这个笔名已经暗藏了林夕的两大风格。这个笔名的由来其实跟他的偶像林振强有关,其时林夕很喜欢林振强的词,觉得“林”字很美(黄霑也很喜欢“林”,他一生的最爱就是第二任妻子,香港才女林燕妮,而林燕妮即是林振强的胞姊),于是索性改姓林。而“夕”这是从红楼梦中得来的灵感,仿似是树林下暧昧的夕阳。

林夕的词学习了很多林振强的技巧,最明显的就是象征意喻手法的运用。

在林振强的歌词中,他擅长运用象征意喻的手法,来正写事物实则侧写感情,例如以四季的交替带出时光流逝,以季节停留比喻记忆的深藏,利用各种天然意象中时间与空间向度的转变,来寄托"物是人非"的心情,使情词显而不露,却更彰显婉转中的刻骨铭心,此类代表作有《秋来秋去》和《傻女》。林振强最为人熟知的应该是《千千阙歌》和《不羁的风》,尤其是《不羁的风》,英文入词的创意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另一方面,林夕也有引经据典的习惯,善于从其他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一如他以红楼梦来为自己的名字做注释,如《开到荼蘼》和《难念的经》,此外在歌词中穿插的故事则数不胜数。

总的来说,林夕继承了黄霑等老一辈词人着重叶韵,对仗工整,琢字敲句的优良传统,同时吸收了新的较为现代的叙述技巧,注重意境的营造,修辞手法的运用,且融合了自己与生俱来的敏锐触角,为粤语乐坛带来了一股新风,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粤语流行曲的发展轨迹。
 

作者:DRELEUNG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180978/answer/1746196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谨以此文献给曾经带给我们感动的诸多词作人。
感谢永远有歌把心境道破。——陈奕迅《歌·颂》

前言
对于黄霑先生的博士论文《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在知乎引起如此反响,本人甚为惊讶,毕竟知乎上说粤语的朋友仅属少数。随之而来的,是本人少少的担心,事后也证明,这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文化的差异使得众人对于词作的评价褒贬不一,这也是本问题其中的由来。

有朋友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诚哉斯言。歌词,甚至歌曲,是极为私人的东西,很难一概而定,因此如果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去评定,全凭个人感受,得出的结论只能算偏见。

本文将尝试从时代性、艺术性、人文性等三个不同维度,品尝各家之所长,以飨读者。

时代性
流行音乐是一代一声音的,反映着社会的需要,见证着时代的转变。

如果割裂音乐以及歌词与时代的关系,我们得到的见解便缺乏整体性,变得片面。黄霑、李宗盛、林夕三人分处于不同的时代环境,得出的感受自然不同,熔铸于歌词中的思想当然亦有差别。

一、黄霑

1. 缘何印象多豪放

在七十年代,香港的经济开始起飞,而香港和内地的接触却不多,当时居住在香港的人难以建立一种中国人的身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发自本土民间的庶民精神,大众传媒则从旁推波助澜。

其时最能反映大众生活的,正是电视剧。因此在流行曲还没兴起之前,电视剧承担了很大部分的反映市民生活的责任,而流行曲则附属在这些电视剧身上,多为电视剧主题曲。

既然是主题曲,就必须与电视剧的主题有所相关。这阶段的粤语流行曲创作所受的束缚很多,既要贴合电视剧的主旋律,又要力求填出新意,还要添上词人对人生的种种看法,非常困难。但黄霑等人却做得甚为出色,树立了一个很高的标杆。可以说,这些电视剧主题曲用语现代化,饱含人生哲理,摆脱了以往旧式写法偏向于粤剧传统的生涩,更抛弃了时下以草根阶层对社会不满为题材的庸俗,极大地拓宽了流行曲的题材和艺术性。

后来的词人作词,所受的影响概莫如是,而流行曲亦渐渐摆脱了电视剧的束缚,歌手开始担当大旗,为人熟知,确定了现在流行曲的运作模式。

这些电视剧中,涉及的题材甚广,当然少不了时下仍大受欢迎的古装武侠片。黄霑港大中文系毕业,又精于粤剧研究,为这些古装武侠片作词自是信手拈来。

另外不得不提的,便是顾嘉辉。

1973年,顾嘉辉应电视编导王天林之邀为无线电视剧《啼笑因缘》谱写主题曲,该曲掀起了粤语流行曲的热潮,和许冠杰的《鬼马双星》并称为粤语流行乐坛的开山之作。

从1970年代到1980年代末,顾嘉辉那种从中国小调曲式发展出来的独特曲风,加上黄霑用粤语填写但饱蕴传统中文色彩的歌词,这个后来被称作“辉黄”的组合称雄香港流行音乐20年,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一般香港人对传统中国文学是没有什么认识,但在内地还唱着“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时候,几代香港人却在黄霑和他同期的几个填词人的笔下粗略得到了一种中国印象。

顾嘉辉先生可说是香港流行乐,甚至是华语流行乐真正的“教父”。若不是他,粤语流行乐的发展至少得推后20年。顾嘉辉先生学贯中西,一手将中国传统小调以及西洋流行音乐融为一炉,创作出无数经典乐曲,灵感多如牛毛,令人惊羡。时至今日,他对流行乐的曲式,编曲等等设下的标准依然日久常新,他亦是将弦乐运用在流行乐上的先驱。如果大家对于粤语流行乐不太熟悉的话,那么李小龙的《精武门》、《猛龙过江》、《死亡游戏》等背景音乐你一定记忆犹新。

在此附上黄霑博士论文中对《啼笑姻缘》之介绍:
顾嘉辉的和声处理手法,是一贯欧美流行曲惯用方式。他的编乐,完全遵照当年留学美国 Berklee 所学,可说和美国编乐家手法,没有不同。但配器却中西合璧。他用二胡和月琴作主奏乐器,一来配合剧情,二来,用中乐配合西方流行乐队的方法,以前港产歌中,较少采用。因此《啼笑姻缘》在听觉感受,以当年来说是新鲜的。

第一二段(A1 及 A2)旋律,用的是传统五音音阶(pentatonic scale),但一到 B 段,就暗藏玄机。他的中段结句(歌词是“几许所愿称心”是这样的:用上FA SHARP #4(升F)本来是一些中国西北民歌常有,但就隐约藏有西洋音乐转调味道,达到一种“新中有旧”的感觉。

这种“中西合璧声音”的组合,非常聪明。令整首歌既有香港现代感,又听来亲切,影响了不少后来的香港粤语流行曲旋律创作。加上主唱的仙杜拉,素来专唱英文歌,现在首次唱粤语,韵味和许艳秋、吕红、莉萨诸人,自有不同。而因为她时常录唱广告歌,咬字清楚却没有一般戏曲唱家的刻意,所以《啼笑姻缘》全首歌,在“整体声音”(Total Sound)上的处理,有其独特风格,前所少有,听起来新颖可喜,与别不同。

由于顾嘉辉先生为当时电视剧所作的这些古韵犹存的歌曲大为流行,如《上海滩》、《楚留香》等。于是,大家脑海中潜移默化地就形成了黄霑豪迈、沧桑的形象。而事实上,武侠电视剧毕竟只是众多电视剧中的一小部分,而顾嘉辉亦不止是一位只会作中国小调音乐的大师。“辉黄”组合的辉煌当然也不绝于此。下文将详述。

2. 黄霑的另一面

1964年,The Beatles访港,旋即引起香港青年的组band热潮,为后来粤语流行乐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包括后来在电影和音乐成就颇丰的泰迪罗宾。乘着这股热潮,七十年代前期,温拿成军,成员包括大家熟悉的钟镇涛以及隐藏歌神谭咏麟。

温拿受欧西流行音乐影响较大,作品主要以英文为主,其中就有一首由黄霑包办词曲的经典作品《L-O-V-E Love》,该曲节奏明快,颇具美国著名乐队The Beach Boys之风,不了解的人绝难发现是本地作品,且是词坛巨匠黄霑之作。

后来黄霑还为钟镇涛填了一首《让一切随风》,用词遣句跟时下林夕等现代派并无不同,意境深远,不着痕迹,情感饱满,令人心碎。其中叠词“冷冷冷”的运用更是引领先河,此曲已成经典。

从这两首歌不难窥见黄霑涉猎音乐之广,说其风格狭窄者可休矣。

二、李宗盛

1975年,杨弦和胡德夫在台北中山堂举行了“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作品唱的是余光中的诗,余是当时极受台湾青年推崇的诗人,此音乐会被台湾乐界视为“民谣(或民歌)运动”的起点,俗称民歌的"辛亥革命"。

这场轰轰烈烈的民歌运动影响了后来绝大部分的台湾歌手,随着候德建、罗大佑、李泰祥的加入,民歌运动有了质的飞跃,比初期的淳朴无暇多了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民歌运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民歌时代进入80年代后,大量的投机校园歌曲出现,一些唱片公司也纷纷加入,民歌运动开始走下坡,矫情且假意的作品多了起来,商业化也开始介入。此时出现了一批后进者,试图力挽狂澜,李宗盛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要追溯台湾民歌运动的渊源那应该是60年代的美国民谣运动,在鲍勃迪伦、琼贝兹的音乐引导下开始写自己的歌。实际上从某个角度听,李宗盛的歌很有美国民谣歌手的味道。

李宗盛显然继承了很多民谣歌曲的元素,歌词简朴无华却暗含动机,旋律清新自然却不失精巧。最重要的,是他的创作过程,民谣歌曲的配器最主要的就是吉他,一把吉他,一个歌手,一个故事,就可以完成一首歌。因为词曲编通常都是作者一人完成,所以创作可以不拘一格,先词后曲或者先曲后词之间随意切换,曲和词的感情交互相融,极易带来共鸣。

从他的词作中可以窥见一斑,他的词作没有太多的修辞,多的是口语式的念白,有时能感到歌词游离于旋律之外,对仗也不十分工整,带有强烈的自弹自唱的潇洒之气。

这样的歌词很容易引起听者的注意,同时由于乐器简单,人声部分相对突出,彷如正在耳边轻诉,再加上警语般的人生道理,能给人以深刻的情感共鸣,但在乐韵上来说,则稍逊一筹。

三、林夕

1. 非情歌的林夕

时间来到80年代中期,此时的粤语流行曲已经来到他的第一个巅峰期,80年代的一众乐坛巨匠方兴未艾,90年代的四大天王天后初出茅庐,流行曲开始成为一种社会热点现象,无数年轻人渴望进入到这个风光无比的唱片工业体系中来。由于市场前景良好,唱片产业欣欣向荣,唱片公司也开始有计划地吸收一批新晋创作人。

1986年,林夕通过参加香港电台非情歌创作比赛夺得冠军,得以入行。对,你没看错,是“非情歌”,获奖作品是钟镇涛的《曾经》。及后,林夕开始成为Raidas的专门填词人,不少人都视他为组合的第三位成员。这个时期,林夕并无太多情歌,但对人的情感那种见微知著的敏锐已经初露端倪。

这一首《别人的歌》,描写的是无名歌手在酒吧里唱着歌星们的热播歌时的微妙心情,观众的掌声究竟是给自己还是那位歌星呢,观众来听的究竟是一首流行曲还是自己的歌声呢,这种另辟蹊径的观察方式,纵使今天看来,依然令人叹绝。歌词里无一字说教,但却把人拉进深思的漩涡。

《别人的歌》
为何仍要歌唱 不愿再细想
每夜却照常 等知音赞赏
曾用真心认真唱 藏着辛酸的歌
观众的声音却 常比它更响
人人随意点唱 一样那些歌
唱罢也惹来 公式的拍掌
其实掌声属于那 人尽皆知的歌
演唱的歌手却 如永没名字
骤变的音阶 屡次起跌
如同年月蹉跎
别人的歌 别人风光
藏着我一生痛楚
但我不甘心 永远灰暗
如同陪衬
不相信就这般 无声的度过

可惜Raidas并未大红大紫,八十年代的乐队潮留下来的大概只有达明一派和Beyond。但林夕的才华却并未因此淹没,90年代初,他与台湾歌手罗大佑合作,加盟音乐工厂,此时期较有名的作品有《皇后大道东》《似是故人来》及《赤子》。

2. 崇拜林振强

林夕原名梁伟文,林夕系笔名。坊间一直讹传是“梦”的拆解,其实并不完全正确,而这个笔名已经暗藏了林夕的两大风格。这个笔名的由来其实跟他的偶像林振强有关,其时林夕很喜欢林振强的词,觉得“林”字很美(黄霑也很喜欢“林”,他一生的最爱就是第二任妻子,香港才女林燕妮,而林燕妮即是林振强的胞姊),于是索性改姓林。而“夕”这是从红楼梦中得来的灵感,仿似是树林下暧昧的夕阳。

林夕的词学习了很多林振强的技巧,最明显的就是象征意喻手法的运用。

在林振强的歌词中,他擅长运用象征意喻的手法,来正写事物实则侧写感情,例如以四季的交替带出时光流逝,以季节停留比喻记忆的深藏,利用各种天然意象中时间与空间向度的转变,来寄托"物是人非"的心情,使情词显而不露,却更彰显婉转中的刻骨铭心,此类代表作有《秋来秋去》和《傻女》。林振强最为人熟知的应该是《千千阙歌》和《不羁的风》,尤其是《不羁的风》,英文入词的创意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另一方面,林夕也有引经据典的习惯,善于从其他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一如他以红楼梦来为自己的名字做注释,如《开到荼蘼》和《难念的经》,此外在歌词中穿插的故事则数不胜数。

总的来说,林夕继承了黄霑等老一辈词人着重叶韵,对仗工整,琢字敲句的优良传统,同时吸收了新的较为现代的叙述技巧,注重意境的营造,修辞手法的运用,且融合了自己与生俱来的敏锐触角,为粤语乐坛带来了一股新风,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粤语流行曲的发展轨迹。
 

作者:有所思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180978/answer/7612752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黄霑写得不如林夕?别逗好么……
林夕是好,现在我的QQ音乐里,60%林夕,40%黄伟文,剩下一两首是小克的词。
是,歌词控就是我。不好的词不听。
某些人熟悉的林夕就停留在《富士山下》《约定》《笑忘书》等等略缠绵悱恻的情愫中,以致于对林夕只有辞藻华丽,情愫细腻沉郁的印象,但是以辞藻动人的词是最浅薄的层面,就仅仅以情歌中的失恋情歌这一小类为代表,林夕写的也并非仅仅是失恋,而是人心里由失恋而映射出的不同面向——同样是单恋,有隐忍不能明言想放下又不能放下的彷徨《富士山下》;也有隐忍不想明言也一直不愿放下的《钟无艳》;也有把事物作为情人延伸心态的《你的背包》,更何况除了情爱之外还有充满空空禅意的《难念的经》,探讨世界真伪的《神奇化妆师》,探讨权力对人压抑的《逆苍生》,对人世间追逐名利而无视身边平淡温暖的警喝的《爱的太迟》。林夕的作品是多面、深刻、涉猎广博的,是林夕对情感与世界的深刻与直面剖析而不仅是他的文字功底造就了林夕如今的成就。
然而,虽然“不仅是”,林夕的辞藻还是很要命的加分点,当一曲共谱国粤双语的时候,国语的水平经常到了不能听的程度。林夕的国语歌词水准偏低,与他语言的运用有很大的关系。而他好的粤语歌词,大部分也会有些华美辞藻忧郁婉转的修饰,仍然不能超脱行迹之外。可如果林夕写得太白描的话,会有一点点显口水,比如《爱与诚》/《时光倒流二十年》:
别再做情人
做只猫 做只狗
不用情人
做只宠物至少可爱迷人
和你不瞅不睬最终只会成为敌人

从前你与谁路过
逛的公园有几多
再走一走可以么
当时谁对你凝望过
是否真的比我多
再演一演可以么

但是黄霑大神,基本不用华丽辞藻,黄霑对语言的运用,已臻化境,没错,是化境。
比如《倩女幽魂》:
人间路 快乐少年郎
在那崎岖 崎岖中看阳光
红尘里 快乐有多少方向
一丝丝像梦的风雨 路随人茫茫
丝丝像梦的风雨 路随人茫茫

比如《上海滩》:
爱你恨你 问君知否
似大江一发不收
转千弯 转千滩
亦未平复此中争斗
……
仍愿翻 百千浪
在我心中起伏够

比如《一个人》:
得一个人
竟也不孤单
作伴有我梦我影我身
沐浴雷电
自由自在人
前路是命运与缘份

比如《随遇而安》
万般恩恩怨怨都看淡
不够潇洒就不够勇敢
苦来我吞酒来碗感
仰天一笑泪光寒

看到了么,黄霑的词,没有任何华丽词素,没有任何曲折雕琢,而且没有国粤语水平的差别。林夕住在林夕的歌词里,林夕的名作都是“林夕style”,但你看《倩女幽魂》就是自带呆蠢萌阳光书生感;《上海滩》就是有白围巾黑帮感;《一个人》就是有孤独感(这是《洗冤录》宋慈向的主题曲,所以后面有“几许冤,多少爱,才在一生永远铸下印,长为我透骨透肉透身心”句),《随遇而安》就是有金毛狮王感。难道你真以为“桃花开,开得春风也笑”比“拦路雨偏似雪花,饮泣的你冻吗”文字功底浅,以为“用我百点热,耀出千分光”比“吞风吻雨葬落日未曾彷徨,欺山赶海践雪径也为绝望”更容易写吗?你以为谁在写《上海滩》的时候就能有胆量上来就用“浪奔浪流”这么简略大气到爆的开场啊?要是后面压不住的这样大情景的开头的话很容易变成小苹果曲风的好吗?所以不要再说什么黄霑只会写“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之类“貌似大气”的文字了,你要知道,能在开头放两个大招,后面真气还能不断,还能不被自己前面的警句框限甚至有更出彩的发挥,是需要多深的文字功底,能把一切情感化归为白描,又能通过白描完整凸显出情感的本质,是要对文字有那么深刻的共情能力的吗?“一夜北风紧”才是“会写诗的做法啊!”大写的NAIVE啊!

责任编辑:君如

分享到:
更多 名家名词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