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筱忆生 时间:2018-01-10点击:540

    知闻他,源自幼年时图画书籍上几朵金灿灿的向日葵,那时并不知道这幅画的作者已然闻名于世。再到后来,在了解到他对艺术的那份狂热与特立独行的个性后,心中便从此刻下了“梵高”两个字。
 
    千百年来,不仅他的画蜚声国际,他的死亡亦像个传奇与谜一般,吸引了更多热爱艺术的人们去探索他的画作与生平事迹。从而,又一部关于他的电影《至爱梵高》再一次在这个世界引起轩然大波,可见人们对于他的崇拜之情从未流逝!
 
    去观影时,也是在一个有着金灿灿的阳光,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怀着某种悼念之情细细地咀嚼着电影中的每一个情节。其中一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依然不免在心底激起涟漪。比如一向形单影只的他,在同几个女人聊天时,某位富家子弟却故意扰乱并且肆意地嘲笑他,一时间梵高窘迫不堪。在郊外,正当他忘乎所以在画板上涂抹颜料时,路边玩耍的几个孩童接连向他投掷了好几颗石子,梵高依然选择躲避与忍让,依然选择了原谅。那一刻,内心之所以被触动,不仅因为他苦行僧般的艺术生涯,更被他那份宽容所感动!
 
    在艺术的造诣上,一生都未得到过认可的梵高,在生前最后的时光里,亲友们都弃他而去。他与病魔抗争的同时,对于最钟爱的绘画事业依然未曾放弃。也许在一心投入绘画的梵高看来,生活的颠沛流离与病痛的折磨都是无畏的。只是,没有人曾看见在好友高更走后,他割下耳朵独自卧床时所陷入的巨大孤独,也没有人能真正体会,当他身中枪伤时对于活着的那种深深的绝望。尽管他对自己的画作多么痴迷,终是未能见证它们以怒放之姿开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就像他画笔下火焰一般的向日葵,照亮了一颗又一颗黑暗中的灵魂。
 
    无论是电影还是各类传记的描述中,令人唏嘘不已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始终伴随着梵高。这种累加在他身上的孤独,使得观影时的我隐隐作疼,即便在感受到画家那种充满激情的生命与绘画的热忱之后,这种怜惜的情绪依然未曾得到片刻舒展。于是,再次看到他忍痛蜷缩在床时,原本被揪着的心就在瞬间决堤了。这时,在暗无天日的影院中,我早已同荧幕上的梵高一样泪流不止。
 
    只有在黑暗中走过的人,才深知黑暗的恐惧!或许正因为他生前遭遇到的各种嘲笑与屈辱,他对世人才多了一份怜悯与慈悲吧!在一些他的传记里,也曾多次书写了他那颗颇具怜悯的慈悲之心。
 
    早年他曾在伦敦的画廊做销售员。由于对米勒与狄更斯的喜爱,他的目光也自然投向了社会底层人们。工作之余,他甚至刻意去寻访伦敦大大小小的贫民窟。某晚,在贫民窟游离的时候,他遇到一位向他“揽生意”的少女。尚且年幼的少女像经验丰富的风尘女子一般卖弄风情以吸引梵高。相反,梵高并没有陷入这种诱惑,在问清少女的苦衷后,因对少女心生怜惜,梵高当下掏出身上所有的金钱交给了少女,随后便迅速逃离了那个地方。只因不愿见到少女那种早熟且谄媚的目光。
 
    而在矿区的传教工作,梵高的怜悯心更是显而易见。矿区不论环境与条件都十分艰苦,梵高前去此地传教非但没有报酬,还把自己的房间也让给了当地的矿工。因意识到传统教义并不能给辛苦劳作的矿工带来实际的帮助或拯救,他便亲自下到矿井陪伴他们。岁月渐长,梵高的加入让他们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相互间也结下了深厚友谊。当弟弟提奥来探望他时,他对哥哥疯狂的行为感到不可理喻,而梵高却乐在其中。
 
    虽然在往后的岁月,梵高遭遇了更多沉重的打击与嘲笑,他内心那份怜悯与同情却丝毫未减。
 
    在历经多次极端的情绪风暴后,梵高住进了阿尔勒的精神病院。当和这些特殊的群体相处一段时间后,他怀着某种怜惜与救赎感,再一次与他们建立了亲密友好的关系。不作画的空余时间,他会陪他们一起感受自然,并教他们发现光与色的曼妙之处,有时又给他们讲他读过的文学作品,以及自己过往的经历。在那段时间,就连医院的大夫也成了梵高的追随者。
 
    从他的生平事迹与艺术贡献来看,梵高的艺术天赋是毋庸置疑的,而他的怜悯与慈悲也仿佛与生俱来。这不仅能从他的生平真切地感受到,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同样足以窥视一二。
 
    大概因为其个性暴躁的原因所致,梵高的画作大都有着粗犷的线条且色彩较为厚重。在他的艺术生涯里,梵高虽没有受过系统性的学习,他的那份热情与创新意识却是同时代画家所不及的。
 
    两年前,曾去到一处大型场馆观看莫奈的画展。一幅幅风景与人物画有如精雕细琢,优雅的气质从那些画中流溢而出,它们无不令人感到愉悦与畅快。精美的构图与光线的准确捕捉,让观者仿佛身临其境。而伫立在这些惊世巨作前的我,心里除了惊叹,却少了几分情感上的震憾与冲击。
 
    正如梵高所说,一张张如同照片一样再现自然的画作,除了赏心悦目外不具任何意义。于是在梵高的画作中,则更偏重主观心境的表达,同时也开辟了独属于自己的画风。在频繁接触社会底层人们的梵高看来,相比起衣着体面的都会人来说,那些淳朴的农民更能显示其人性的光芒与力量。与其说梵高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灵魂之眼,不如说他对人类怀有某种与生俱来的大爱与慈悲,才会使得他像米勒一般为世人留下了一抹又一抹举世无双的色彩!如他的《吃土豆的人》、《有妇女在洗衣服的阿尔勒吊桥》、《午睡》、《夜间咖啡馆》等传世名作无不包含着此类深入人心的情感。
 
    自特立独行的梵高打破绘画的传统后,他让无数华而不实的精美画作失去了光环,也让原本只为取悦而存在的画作成为了无病呻吟。反而那些饱含着怜悯抑或生命激情的“粗糙”线条,一次又一次地征服了所有人,并使后世人深深迷恋,这大概就是梵高的画作备受敬仰与膜拜的原因之一吧!
 

责任编辑:admin

分享到:
更多 散文原创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