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天成 时间:2018-05-17点击:498

商鞅变法的内容都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历史文化散文)
——再驳鲍鹏山之谬论
王天成

    内容提要:商鞅变法的内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地上冒出来的,都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他继承了管仲、李悝等的法家思想,依法治秦,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建立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度,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结果。鲍鹏山鼓吹周朝的礼乐制度,否定商鞅变法,是在拉历史的倒车……

    关键词:依法治秦,奖励农战,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
 
    古往今来,对于商鞅变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溢美褒扬者比比皆是,指责批评者不乏其人。几千年来,学者们大都是君子风范,无论是褒扬者还是批评者都是谈观点,讲道理,绝没有破口谩骂者。历史发展到今天,进入21世纪的文明时代,突然冒出了一个把赵良说成赵国读书人无知无畏的教授鲍鹏山,设堂讲座、著书立说,歇斯底里地破口大骂商鞅是专制独裁的黑内核、枭雄、希特勒、墨索里尼等。他尊孔崇儒,赞美周朝奴隶制社会的礼乐制度,否定商鞅变法,胡说商鞅变法是悲哀,只要国家利益不要个人自由和人民幸福,不仅贵族反对,全世界的人都反对等等,使学界哗然,许多人都在骂他。鄙人曾写过几篇拙作指出其错谬之处,现就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追溯求源,进一步看看鲍鹏山的谬论是多么的荒唐。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其一,依法治国,什伍连坐,轻罪重刑。鲍鹏山崇儒仇法,以极其尖刻的语言批判商鞅的法治思想和作为。追根溯源地看,法治,不是商鞅的创造和发明,最早提出依法治国的是春秋初期助齐桓公称霸的管仲。以后,子产、范宣子、赵简子、李悝、申不害、吴起等等都在各自效力的诸侯国推行过法治,到商鞅变法时期,法治思想已经流行了400多年。商鞅继承了前人的法治思想,最大的功绩是总结前人依法治国的经验教训,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大众性,改法为律 “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使法与律合二而一,平民化、普及化。依法治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个历史潮流,各国都想通过变法富国强兵立于不败之地,商鞅在秦变法顺应了这个历史潮流。按当时秦国的形势和现状,即使没有商鞅,也会有李鞅、王鞅、刘鞅去变法,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鲍鹏山是尊孔的。孔子生在春秋末期,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朝的旧制度,在当时是没有市场的,没人理他。2500年后的鲍鹏山也像孔子一样地赞美周朝,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朝代……以后几乎没有那个朝代超过”(见《有君不如无君》文),他以极端的语言批判法家、谩骂法家,说法家的做法只是战时的临时措施,和平年代不能依法治国。今天,放眼全世界,依法治国已经成了全球人的共识,我们国家将坚持依法治国定为国策,鲍鹏山却像古墓里挖出的文物,顽固的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反对法治,逆历史前进的潮流思维,姑且不说其用心和目的,他完全把自己置于了“古董”的位置。

    什伍连坐,是鲍鹏山最诟病的。这个办法,也不是商鞅的发明。什伍,是从一五一十数数演变而来的,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组成一个小单元,互相监督,遵纪守法,不违法乱纪,这个办法也是管仲最早在齐国推行,使齐国出现了安静祥和的社会治安。此后各国相继效仿,不断完善。商鞅没有到秦国之前,秦献公就在秦国推行过什伍连坐。商鞅进行变法,更加完善了什伍连坐,明确了责任,具体了惩罚措施,使秦人互相监督,不敢犯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当然,犯法株连四邻,用现在人“一人犯罪一人当”的观念看是极端错误的,但在当时社会对犯罪株连普遍没有这样正确的认识,以后的几千年犯罪株连三族、五族、九族都是常态,明朝方孝孺还被株连了十族,连他的学生都杀了,这是旧时代的罪孽,非某一人之过。

    轻罪重刑,是历史的延续,夏商周以来一直对老百姓都是酷刑统治。商鞅继承了这种制度。他学习的是李悝的刑名法治,刑名法治的精髓就是“循名责实,慎奖重罚”,主张重典治乱。商鞅变法在继承周朝酷刑的基础上增加了个别刑罚,主张以刑止刑,以杀止杀,重典治乱。但,从现在发掘的云梦秦简看,商鞅的刑法并不是历代儒家学者和鲍鹏山说的那样的残酷,有些还是很理性的,如允许犯罪人申辩理由等,比同时期西方国家的刑罚要轻得多,这一历史是要重新认识和改写的。

    其二,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除国君嫡系以外的宗室,没有军功的取消其贵族身份。鲍鹏山用极端地语言批判商鞅的军功制,把商鞅比作人渣希特勒、墨索里尼。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前远远落后于其他六个诸侯国,仍然延续着周朝礼乐制度的规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奴隶只是被驱使着劳动、打仗的工具,奴隶,打仗立了功是奴隶主的,死了活该,不会因为作战勇敢得到任何赏赐和升迁,因此,军无斗志,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被魏国侵占,离秦国都城栎阳只有几十里路,秦国已经到了亡国的边沿。早在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范宣子就认为周礼的等级制度很不合理,贵族享有特权,挫伤了战士勇于作战的积极性,开始打破这种落后的制度,实行军功制,谁的功劳归谁所有,贵族和作战的奴隶一样地论功行赏。后来,子产、赵简子推行法治,将范宣子的军功制铸在鼎上,公布于众。这一打破周礼尊卑、等级制度的做法,受到孔子的谴责。他说“今弃度,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见于《左传》)),说这样做违反了周礼。商鞅变法,学习、总结、完善了范宣子、子产、赵简子的军功制,建立了二十等军功爵制,使这个制度更加科学更有操作性,极大地调动了秦军的作战积极性,秦军所向披靡,不仅收复了失地,还多次打败魏国的军队。军功制最大的特点是废除了贵族的特权,将贵族和奴隶放在同一个天平山上,一视同仁,一样地论功行赏,最大地体现了公正公平原则,是一大进步。就是拿鲍鹏山鼓吹的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标准来衡量也是应该肯定的,不应该否定。当然,商鞅在推行军功制的时候按照“循名责实”的要求杀敌定指标,完不成任务要受处罚,秦军杀敌太多,这一点是应该受到批判的,但,不能以偏概全,把商鞅说成是希特勒、墨索里尼。

    其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重农抑商,是周朝建立时总结商朝失败的教训提出的一个政策,到商鞅变法已经推行了六、七百年,重农抑商已经成为当时的普遍认识,孔子、孟子都有这个思想。商鞅沿袭了这个思想,出台了一些重农抑商的政策。秦国人少地多,国家贫弱,商鞅从实际出发,变法下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垦荒令。周朝奴隶制社会实行的井田制,都登记在册,是要向诸侯国、周王室交税的。开垦的荒地不在国家登记之列,土地、收入归己所有,不上交任何税赋。随着铁器的使用,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西周后期就有一些奴隶主利用剩余劳动,在井田制之外组织开垦荒地,逐渐形成了新兴地主阶级。商鞅继承并总结了前人的作法,奖励耕织,鼓励人民开荒,谁开垦的土地归谁所有,规定十年之内不征任何税赋,干的好不仅可以受到奖励,还可改变身份,由奴隶变成自由民。他还出台政策,吸引魏、韩、赵等六国之民来秦国开荒,政府给他们盖房子,发农具,许诺不征他们去当兵,只让他们安心农业生产。这样做,达到了两个效果,一个是富民利国,增加了社会财富;另一个是使广大的奴隶通过努力生产、开垦荒地变成了自由民,取得了人身的自由,同时滋生了新兴的地主阶级,成为拥护变法的一支强大的社会力量。这一政策,利民、富民、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推进了社会的发展,十分的得人心。鲍鹏山说商鞅变法贫民、弱民、贱民完全不符合事实。

    其四,鼓励告奸。这是鲍鹏山很诟病的。什伍连坐制本身就有互相监督的职能,无论是管仲还是秦献公搞的什伍连坐制都有告发奸人的要求。商鞅总结他们的经验,按照“循名责实”的责任制,制定了一些具体要求,鼓励告奸,对于敢于告奸,勇于告奸,表现好的可以将奴隶身份变成自由民。商鞅变法,作战立功可以改变奴隶身份,农业生产搞的好可以改变奴隶身份,告奸也可以改变奴隶身份,这三种途径都是利民利国之举,鲍鹏山喋喋不休地诟病,是在鸡蛋里挑骨头。

    其五,废井田,开阡陌。这是一项彻底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的伟大改革。井田制的废除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的。据说夏朝就有井田制,发展到商、周已经很完备。周朝井田制上每块土地约100亩,共9块,中间一块作为公田,其余8块分给私人,干活先干公田,公田干完才各自干分给的田地。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直接管辖的地方只有京城周围方圆100公里,直接收赋税的也就这方圆100公里。其余的土地都分给了诸侯国,诸侯国再向下分给小诸侯国,层层下分,形成大小不一的土地领主。领主们强制奴隶在井田制上劳动,井田制上四周的土地的收入归领主所有,中间的土地收入要层层上缴,向周王进贡。到西周中期,铁器开始使用,也渐渐学会了用牛耕地,劳动生产力提高了,奴隶干完井田制上的活,还有剩余的时间。领主们要获取更多的财富,就强逼奴隶开荒种植井田制以外的土地,这些土地不在周王室耕地统计之列,收入全部归领主。利益驱动,到后来甚至发展到在井田制上劳动的奴隶越来越少,奴隶们大都被领主驱赶着去开垦种植自己的私田,荒了井田,井田制从西周中期就开始了渐进式的变化。西周末年,周宣王39年 (公元 前 789 年 ),周军伐姜氏之战大败,为了换回国势衰落的局面,周宣王在失败之后尝试着进行改革,清查人口数量,以人口数量征收税赋,一律“彻田为粮”,不再要求奴隶无偿地在公田劳动,以交粮代替,私人开垦的私田也要交粮,开始由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转变。继周宣王改革之后,春秋初年,管仲在齐国任相,实行了“均地分力、与民分货”的政策,把公田的土地,经折算分配给农民,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类似于3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开启了后世土地承包制的先河。同时,实行世界领先的“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按照土地肥瘠的不同,收成的多少,分成等级,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使征税做到最大限度的公开、公平、合理,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管仲之后,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商鞅在秦国变法,总结前人的经验,顺应发展潮流,下达垦荒令,谁开垦的土地归谁,大量荒地被开垦,封建地主和自耕农快速兴起,强烈要求变革土地的所有权。商鞅顺应人民的要求,废井田,开阡陌,将井田制上的土地分给私人,国家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私有权,在法律上公开允许土地买卖,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经济是基础,这一改革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结束了奴隶制度,开创了封建地主土地制度,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也是商鞅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一大卓越贡献。很显然,土地的私有化比井田制好得多,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增加了社会财富,埋葬了奴隶制社会,鲍鹏山作为学者不能不明白这个道理,怎么能说不如周朝呢?

    其六,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这是开天辟地以来,最伟大的国家管理体制改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渐进式形成的。关于郡和县,春秋时期就有。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在新兼并的地方就开始设县。春秋后期,县制逐渐推行于内地。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为广泛 。郡的设置要较县为晚,秦国最早设有郡。秦穆公时,秦国就设有郡县,后来,晋、赵、吴相继设置了郡,当时县与郡之间并无上下统属的关系。到了战国时期,最早设置的郡是魏文侯时期的西河郡,就是吴起带兵攻占了秦国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设的郡。吴起是第一任西河郡守。另外,还有魏国的上郡和楚悼王时的宛郡。随着边防设郡之地逐渐繁盛,内地的县逐渐增多,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级的管理机构,于是就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郡守为郡之长,多由武官充任,有征兵领军之权。商鞅在秦国变法,在总结前人实行郡县制的基础上,把秦国划为41个县;在未设县的地方,把许多乡、邑,都合并成县,共新建31县。设县令、县丞,由国君任免,明确地提出取缔贵族特权,将地方治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周朝实行的宗法分封制,层层下分,将中华大地撕裂成几千个碎片,从而形成了五、六百年大国吞并小国、强国侵占弱国,富国攻打穷国的春秋战国混乱时代,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这是商鞅变法中最触及奴隶制根本的一项举措,明显地比周朝的分封制好得多。这一举措重新构架了国家的政治框架,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国家统治体制,并一直沿用到今天,说明商鞅创立的这一制度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受各代统治者的喜爱,人民安居乐业,鲍鹏山说全世界的人都反对商鞅变法是睁着眼说瞎话。

    其七,迁都咸阳。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其国君是少昊氏(黄帝之子)之后,嬴姓;其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商朝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为商朝贵族。周灭商后秦人在中国西北建立诸侯国秦国。在周朝初年三监判乱时,秦人受殷纣王的儿子武庚挑唆,使嬴姓部族卷入了这场叛乱,评判后,遭到西周统治者的惩罚,被迫西迁,嬴姓部族因此沦为奴隶为周养马。周孝王时,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王封为附庸,秦人此后世代为周王室养马并在戌边对抗西戎。后来,周王室越来越衰败,不得不依靠秦人来稳定西部疆域的和平。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赐以原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甘肃天水市西南礼县一带)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攻打西戎,救周王有功,得到周平王的赏识。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还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建都在现在的凤翔县城南雍城,经营了250年。雍城处关中西北部,比较偏僻,公元前419年秦迁都泾阳县,居关中中部。魏、赵、韩三分晋之后,魏文侯重用吴起,带兵攻秦,夺得黄河以西秦国合阳、大荔、韩城、澄城等大片土地,逼迫秦军退守至洛河,沿河修建防御工事,加以防守。秦献公有所作为,收复了一些失地,将指挥部前移,于公元前383年把都城迁到了栎阳。栎阳地处关中偏西北方向,作为都城有六不利:一是,离魏国比较近,向东一百多里就是黄河。秦献公及商鞅虽然收复了黄河以西的一些失地,但一些地方还被魏国占领着,如果魏军来袭击,骑兵半日就可到达秦都栎阳,容易受到魏国的威胁和侵略。二是,交通不便,栎阳东临石川河,那是渭河的支流,当时陆路运输比较困难,主要靠水路的船运,石川河水量小,行船较难,货物、人员运输不便。三是,北面不远是原始森林的荆原,受到局限,产粮的土地少,粮食等物质供应不上,难以养活都城众多的人。四是,作战出兵困难。石川河河水小,不能载大船,及时地运送大量的兵员顺流而下与敌作战。五是,地不在关中居中之处,远近不一,难以应付四面来敌,并向外扩张。六是,守旧贵族势力顽固,不利于新法推行,迁都时这些人故土难离,大都不愿去新都,就摆脱了他们对新法推行的掣肘和羁绊。鉴于这些原因,商鞅从秦国统一中国的长远利益考虑,经过详细考察,于公元前350年把国都从栎阳迁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咸阳位于关中形胜之地,东望山东,西控本土,北拒匈奴,南指巴蜀,进可攻,退可守,无论向任何方向用兵,秦国政府都能做出迅速的反应,行军距离不至过分遥远。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考虑。后来,秦始皇以咸阳为中心建设了辐射四方、像现在高速公路一样宽的秦驰道,如果三海关有战事,从咸阳发兵三天三夜秦军铁骑就可赶到,足以说明这一决定的英明。而且关中有八百里秦川的沃野土地,生产丰富的粮食、物资作为后勤保障,各种供应充足。秦建国以来几次迁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秦国选择一个最好的统治指挥中心,商鞅沿用了秦统治者的思维,变法迁都咸阳,最重要的意义还是有利于秦国的统治和扩张,向东统一六国。在此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咸阳作为秦国的政治、军事中心,牢牢掌控着秦国的内政外交,指挥着大秦铁军所向披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逐步扩张领土,最终统一了六国,彻底结束了打了数百年春秋战国时代的内乱,使中国走向了大一统。而整合华夏文明的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推行郡县制等一系列政令也由咸阳发出,迅速在华夏大地上推广普及开来,完全印证了商鞅迁都的正确。在秦之后的一千多年中,直至唐朝,咸阳(长安)一直是华夏大地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商鞅变法的内容还有一些。一言以蔽之,商鞅的思想乃至变法的内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地上冒出来的,都是总结前人经验,结合当时当代的实际,适应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果,是中华文明、中华社会发展到这个时期的历史必然,极大地推进了社会进步。从古到今,能够通过变法,埋葬了上千年黑暗的宗法分封的奴隶制社会,开创了后世实行至今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只有商鞅,唯有商鞅,仅此一人。商鞅为中华民族、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他的丰功伟绩永远载入史册,与山岳同在。鲍鹏山鼓吹周礼,否定依法治国,否定商鞅变法,是在否定社会进步,拉历史的倒车,其论该休矣!
 
作者简介:王天成,陕西临潼人,出版《职称的由来及沿革》、《依法治国的八大名相》等学术著作及长篇小说《转折》、《路》、《股惑》等。

责任编辑:admin

分享到:
更多 古今新说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