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名 时间:2018-07-24点击:1054

  文明的延续、发展需要有一个安定和平的环境,而这又依赖于两个条件:对内经济的稳定和对外军事的和平。在农耕文明下,中原政权经济的稳定取决于粮食的产量以及粮食在全国范围内的有效调度、分配;而军事的和平则主要集中在中原王朝和威胁最大的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军事力量;而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则是一个文明成熟的标志。隋炀帝下令开凿的大运河实现了第一个目标,由秦始皇开始兴建的长城实现了第二个目标,而汉武帝开拓的丝绸之路则完成了第三个目标。

  历朝历代修建的长城示意图

  今天我们首先来谈谈这堵“墙”。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长城记载,长城一共有21196千米(UNESCO官网数据)。长城修筑的历史虽然可追溯到西周,春秋战国时代各个诸侯国为了防御也都在边境修建了长城,但作为大一统的中央王朝系统性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长城的修筑始于秦始皇。秦朝一统天下后,面对着北方匈奴人的威胁,便在燕、赵、秦原来的长城基础上,大规模扩建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战国、秦汉时期农牧分界线

  万里长城的走势是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是近似重合的。自秦始皇之后,凡是统一中原地区的王朝,历朝历代都一直持续着对长城的修筑,特别是汉、金、明更是对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建造,可以说长城在冷兵器时代对于维护国家的安定发挥着无法取代的作用。正是由于长城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守护着中原王朝,它融入到民族血液中的印记就是一道功不可破的防线,所以才有了20世纪初民族危亡之际,《义勇军进行曲》中的阵阵呼喊。

  守护着秦王朝的万里长城和六国长城

  言归正传,马是游牧民族最重要的作战工具,也决定了游牧民族的战斗特点:出其不意,迅雷不及掩耳,而数千千米的漫长边境线又给游牧民族进犯提供了绝佳的场所。但长城的作用就在于能够化解游牧民族的这种作战优势:一来完备的烽燧体系和预警制度保证了现代通信技术出现前有效的远距离敌情传送;二来由于长城的坚固,游牧民族南下前必须在一个地方打开一个豁口,而这就为中原王朝调兵遣将赢得了时间。

  长城的烽燧体系和预警制度是最具创造性的发明

  记得上大学那会儿,邓辉老师(现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历史地理学教授)跟我们谈起游牧民族进攻时曾说过:别以为会有什么大场面,你看到的是一帮人扛着锄头和榔头,然后找到一个防守薄弱的点开始七手八脚的“拆墙”。只有把墙拆出一个豁口,游牧民族的大军才能够长驱直入。所以长城建造得越坚固,拆墙时间花费的越多,留给中原王朝派兵驰援的时间就越多,能够成功抵御入侵的机会也就越大。

  拆了长城就成功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就是能活着逃回来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即便是中原王朝的军队没能及时赶到,让游牧民族突破了长城,劫掠了边境的重要城市,但他们还得通过最初进来时的豁口返回大漠草原的,如果这时中原王朝的军队能够将缺口守住,那对于满载而归的游牧民族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甚至于还有可能被中原王朝的军队“包圆”了。长城的这种双重作用无疑会让游牧民族在发动南侵时慎之又慎。所以才有了历史上“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样的局面。

  汉代遗留的长城,屹立两千年而不倒

  但是,我们同样需要看到的是在缺乏现代工程机械设备的古代,修筑长城是要耗费巨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每一段长城都是数十万征夫用血汗筑就的,期间也夹杂着孟姜女哭长城的悲惨故事。但就算是人们怨声载道,饱受诟病,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何还要一心修长城呢?那是因为相比于其他的戍边举措,修长城更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在此仅举一例:

  明朝正统年间,蒙古人对明朝进行频繁的军事入侵。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英宗在居庸关外的土木堡遭到瓦剌军队的围攻,全军覆灭,自己也被抓去做了俘虏,史称“土木之变”,明朝自此由盛转衰。当时北方已经是强虏压境,达延汗、俺答汗势力相继崛起侵入了河套地区。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朝廷派一个叫余子俊的人作为副都御史(正三品官)巡抚延绥(延绥镇是明代九边重镇)。当时朝廷为了防卫鞑靼的南下,连年征召重兵但收效甚微。余子俊比较了防范北方蒙古骑兵入侵的两种方案的经济账。

  自古以来,修建长城都耗费了大量民力和财力

  第一种方案是延续原有的方案:征召士兵8万人,每年米豆需银94万两,草料需银60万两,一共154万两白银;每人运米豆六斗、草四束,需要四百零七万人次,一共下来运费825万两,加起来每年需要979万两白银的开销;第二种方案就是修筑长城,征用百姓5万人,大约需要300万个工作日,也就是两个月的时间就能搞定;每个人按照每天3分银子(1两=100分)的工价,一共只需要9万两白银,而且还是一次性支出。后来明宪宗当然同意了第二种一劳永逸的方案,实施的结果也是非常好:征用的5万军民不仅不到三个月就修筑起东起清水营、西至花马池绵延1770里的长城,不仅成功抵御了八年后蒙古军的入侵,而且将城墙内的土地屯田开垦,修凿水渠,每年还能收获6万多石的粮食。

  燕云十六州和长城位置示意图

  在中国历史上,长城唯一没有发挥过任何作用的是在宋朝,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石敬瑭认契丹皇帝为父,将从东起山海关、西至雁门关以西的北方屏障燕云十六州拱手相让,之前少侠在清明上河图的系列文章中也谈到过北宋文人治国下废弛的军备,自始至终都无力从契丹人手里夺回燕云十六州,可以说中原大片的土地,包括都城汴京城都直接暴露在辽金的铁蹄之下:这就意味着一方面本就羸弱的北宋军队无险可守,另一方面辽金军队却来去自如,虽然北宋每年给辽、金送上孝敬的白花花的银子,还有各种贡品(比如《澶渊之盟》中北宋每年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而且在河北的常年驻军就达30万之多,但依然无法改变它成为遭受游牧民族侵扰最严重的王朝的命运。直到明朝的时候,中原王朝再一次控制了燕云十六州,从公元936年到1368年,一共持续了433年,其中242年中原地区都为北方游牧民族所占据。

  到了明朝,长城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便是到了明朝末年,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到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皇太极先后四次率军南下攻打明朝,他避开了明军重兵把守的辽西走廊,从大安口、龙井关、居庸关等处毁墙入边,大肆劫掠河北、山西、山东,但依然无法立足。由于辽西走廊的长城屏障,如果扼守住了咽喉之地山海关,明朝军队是可以坚守首都不被女真人攻陷的。

  古往今来有一句话叫自毁长城,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明朝后来是在吴三桂的带领下主动放弃山海关的防守,带领清军入关,京师才最终失陷,那一年是1644年。然而三百多年过去,我们同样在做着自毁长城的事,2003年大头娃娃奶粉,2008年三聚氰胺,2010年山西疫苗,2016年山东疫苗,当下处在风口浪尖上的长生疫苗事件……有生之年不知这后面还会发生什么,但如果总是在食品、药品这些关乎老百姓生命的问题上屡犯不改,我们终将失去的是无法挽回的民心。此时此刻,天下无数百姓内心是否还在呐喊:何时才能“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分享到:
更多 华夏文明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