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天成 时间:2018-08-15点击:708

李太后暗恋张居正吗?

——与郦波先生商榷

王天成

 
    内容提要: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张居正,以天下为己任,殚精竭虑,励精图治,砥砺改革,触犯了众多人的利益。第一个诬陷张居正淫乱、乱搞女人的是当代文学领袖王世贞;继有“黑心宰相卧龙床”的故事和戏剧。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郦波先生在“百家讲坛”讲《风雨张居正》,十分肯定地说,张居正与李太后的情人关系纯属无稽之谈,不值一驳,但又说李太后暗恋着张居正,提出精神恋的“心仪”说……。


关键词:严嵩、王世贞、张居正、李太后、梁启超



    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郦波先生讲《风雨张居正》,有一节专门讲张居正与李太后的关系。


    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高度赞扬张居正,说他是明朝唯一的一个大政治家,将他列为中国历史上六大政治家之一。张居正是大明王朝中兴之贤臣。他在大明朝走向衰亡的末期,依法治国,铁腕治乱,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降鞑靼、整吏治、行考成、汰冗官、厉节约、戒奢华、丈土地、改赋税、实行一条鞭法,强力地撑起大明这艘即将沉没的破船,使大明朝延长了72年的生命,居功至伟。取得这样辉煌的历史功绩,除了张居正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体国公忠,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作为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受到了皇权的最高代表李太后和宦官头子冯保的支持,三人同心同德,一心一意挽救大明。


    宋明两朝,封建社会发展到极度地腐败堕落,官僚士大夫,大都上恬下嬉,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张居正的改革触犯了方方面面的利益,污蔑、反对之声不绝于耳,尤其是在他死后,群起而攻之,极尽污蔑陷害之能事。梁启超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试考其致谤之由,则公之厉行法治,综核名实,赏罚严明,不少假借,在公视为施政要图救图急务者,顾以因循玩愒(荒废)积弊已深之社会当之,安往而大不相凿枘(rui檖头)群起而攻者乎?是以严办盗贼而盗贼怨,痛惩豪右而豪右怨,戒饬士子而士子怨,督促僚属而僚属怨,纠察阁僚而阁僚怨,控制宦官而宦官怨,抑制外戚而外戚怨,更上而教导君主而君主亦怨。至是举国之朝野上下,几无一非怨公之人,公乃以一身而为众矢之的。”


    第一个诽谤污蔑张居正说他乱搞女人的是当代文学领袖王世贞。他和张居正是同科进士。王世贞出身官宦之家,恃才傲物,多次顶撞严世蕃,得罪了奸相严嵩。王世贞的父亲王忬为薊镇总督,和严嵩不和,被严嵩诬陷,定为死罪。王世贞和弟弟王世懋每天都在严嵩门外跪着自罚,还送了不少礼,请求宽免,严嵩不买账,杀了他父亲。他持丧,回了老家江苏太仓。


    要说,张居正对他还是很不错的。严嵩、严世蕃父子被搬倒后,朝廷给他父亲平了反。张居正进入内阁,起用王世贞做官,很照顾这个同年,相继将他升迁为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不到一年又调入京城,升为三品太仆寺卿。万历2年(公元1574年)张居正又让他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他开始很感激张居正,还主动给张居正母亲作过寿序一文。


    王世贞以文坛领袖自居,狂妄自大,在政事上处理不好。他巡抚郧阳,当时正丈量土地,江陵县生员许仕彦说自家的地丈量的多了,要求重新丈量。县长李应辰让重新丈量,并不多。这个生员不服,大闹公堂,县长命人将他强送回县学,他又带了许多学生再次大闹公堂。李县令将这件事报告了巡抚郧阳的王世贞。王世贞大怒,将闹事的生员全部抓捕,并革除了生员身份。很显然,这个处分太重了,尤其是革除生员身份,断了这些读书人进入官场的路。张居正知道这件事后很不满,就写信将他责备了一番。王世贞是老虎屁股摸不得,气得哇哇直叫。后来,襄阳发生地震,他发泄私愤,充分发挥文才,写了篇《地震疏》,引经据典,暗指张居正专权祸国,文章很快传送到朝廷。张居正看了当然生气,就把王世贞调到南京大理寺任职,坐了冷板凳,接着又下文,夺去了他的俸禄,而且终生都不发给。王世贞大骂,咬牙切齿,要叫张居正臭名流传万世。于是,他就写了本《嘉靖以来的首辅传》,在书中编造了许多诽谤诬蔑张居正的事情,说张居正吃壮阳药,天天晚上都要女人陪睡等等,流毒很广。

    士大夫们仇恨李太后支持张居正变法,编造“黑心宰相卧龙床”的故事和戏剧,说张居正家的后花园有个地道,直通李太后的皇宫卧室。有一个名叫艾自修的举人和张居正一起参加科考,他夸下海口说一定会金榜题名,结果落榜了。张居正高中进士,和他开玩笑,作了一个上联:“艾自修,自修没自修,白面书生背虎榜”,要别人对下联。艾自修很生气,知道张居正故意奚落他,心生恨意。后来,张居正做了首辅,艾自修路过张居正家,想找他聊天,就进了张家门。家人告诉他,首辅大人在后花园赏花。艾自修便前往后花园去找张居正。刚进后花园就看见张居正的背影在假山后面晃了一下就不见了,艾自修急忙跑去用宝剑斩断张居正衣服一角。艾自修在张居正家的后花园寻查,找到了一个地道,顺着地道探走,结果走到了李太后的卧室下。艾自修赶忙退了出来,便拿着张居正的衣角证明,指责张居正与李太后关系暧昧,有苟且之事,并对张居正出的上联,对出了下联:“张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卧龙床”来嘲笑张居正。


    这个故事明显是胡说八道,一个落第举人,怎么能随便进宰相府,还能到后花园去呢?但是,谣言重复多遍就会有人相信,后世的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讹传讹,想当然地演义出不少张居正和李太后的风流故事。连今天的作家熊召政的小说《张居正》也用了不少笔墨描写张居正的婚外情和淫荡生活,说什么戚继光给张居正送了两个波斯美女,张居正乐不回家;李太后去寺庙烧香拜佛,让张居正青衣小帽,坐着两人抬的软轿,去寺庙幽会等等。文艺作品不是历史,不足为凭,但污损着张居正的伟岸形象,影响很坏。


    郦波先生在其讲座中十分肯定地说,对张居正与李太后关系的这些诬蔑,毫无根据,纯系胡编乱造,不堪一击;明皇室宫禁森严,道德和礼法不容,张居正和李太后绝没有暧昧的情人关系和幽会的可能。但他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说张居正长得很帅,尽心尽力地为李太后办事,以父爱的感情关怀、教育着小皇帝朱翊钧等,美女爱英雄、爱帅哥,年轻的寡妇李太后“心仪”着张居正,产生了单相思的精神恋。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理由如下:


    1、郦波先生在讲座张居正与李太后关系时,讲座插播说,张居正与李太后“年龄相仿”,仿佛这就是他们两个人,擦出感情火花的基础和大前提。何为相仿?年龄一般大或上下相差几岁者也!史料记载,张居正是公元1525年生人,李太后是公元1546年生人,张居正比李太后大了21岁,何谈“年龄相仿”?此说谬矣!张居正与李太后擦出感情火花的基础和大前提不存在,不成立。


    2、隆庆皇帝死时,李太后才28岁。这个年龄的女人怀春,心仪某个男人是正常的,并不奇怪。看看唐朝的武则天有多少个男宠,清朝的慈禧太后26岁守寡,绯闻不断。但是,宋、明两朝和唐朝、清朝不一样。唐朝封建礼教比较淡薄,性比较开放,唐朝统治者还有少数民族鲜卑族的血液。清朝统治者本身就是少数民族,没有汉人在封建礼教上对妇女的那些枷锁。宋、明两朝理学和心学将儒学发展到顶峰,陈腐的封建礼教的道德规范深入人心,使妇女不敢越雷池一步。李太后是泥瓦匠的女儿,出身贫苦,被卖给裕王做婢女,朴实善良,在王府处处小心,恪守王府的各种繁文缛节,循规蹈矩,养成了尊规守礼的习性,从思想和行动已经进入自由王国。因为她为裕王生了儿子,母以子贵,被封为才人,裕王当了皇上被封为贵妃。即使儿子当了皇上贵为太后,她也很低调,严格坚守礼仪,每天一早就带着小皇帝,去给已故的隆庆皇帝的皇后、现在的陈太后问安,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陈太后说“妹妹,你不要这样多礼,天天来。”她说:“姐姐,礼仪不能让我破坏”,依然如旧,数九寒冬也不例外。她是个严格遵守封建礼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的人,脑子里怎么会产生“心仪”男人的邪念呢?


    3、宋明这两个朝代最讲封建礼教,李太后是国母,是全国妇女遵守封建礼教的榜样和典范。她要占领道德礼教的高地,做礼教道德的表率。宋、明的新儒学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加在妇女头上的封建礼教发展到极致,宣扬什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烈女不嫁二男等。国母,是封建礼教道德的标杆,让全国的妇女从一而终,做贞节烈女,自己怎么可能心猿意马,想男人,精神有污点呢?封建礼教的桎梏束缚着她的思想,绝不可能胡思乱想。


    4、李太后信佛,是虔诚的佛教徒。佛家认为六根不净是罪过,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李太后早把自己的精神境界融入对佛的理念中,烧香拜佛,行善事,是她的生活至要。她好做积阴德的善事,建寺庙,修桥补路,每做一件善事,张居正就及时地写文章或写诗赞扬她的善心善行。为了解决李太后信佛的费用,又不从国库出钱,张居正将皇家的宝和店划拨给李太后,费用从那里出。张居正满足她对佛的理念,李太后深厚的佛心和对佛的信仰是不会产生私心杂念的。


    5、张居正比李太后大21岁,是她的长辈,两代人。李太后、张居正接手的大明王朝,是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不励精图治,立马就有亡国的危险。这时候的首要任务是怎么样收拾这个烂摊子,渡过难关。张居正是大政治家,体国公忠,把心血全部倾注到国事上,一心都在挽救即将倒塌的大明王朝。皇帝朱翊钧还是个小孩,李太后是皇权的真正掌门人,面对着官员工资都发不出的烂摊子,愁,都把她愁死了。她要仰仗张居正,依靠张居正,励精图治,改变现状,并将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个好皇上,心里有的只是对张居正这样的长辈的尊敬和信任,并寄予很大的期望,全力以赴地和张居正配合,做最好的政治搭档。何况改革的阻力很大,人言可畏,稍有不慎,舆论就能把你淹死,张居正和李太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哪敢有非分之想。说李太后“心仪”张居正,产生了精神恋,爱上张居正这个老男人,形势不允许,政治不允许,礼教不允许,道德不允许,年龄不相仿,这个论点不成立。


    上述,乃个人一孔之见,愿与郦波先生和诸位学者一起商榷。



    作者简介:王天成,陕西临潼人,出版著作:《职称的由来及沿革 》、《依法治国的八大名相》及长篇小说《转折》、《路》、《股
 

责任编辑:admin

分享到:
更多 中华史记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