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洛夫 时间:2018-08-22点击:1119



 老,是一种境界(洛夫九十杂忆)

           洛夫
 
 
       “方明引言 : 自2017 年3月洛夫先生在加拿大验出有恶疾之后,
是年6月8日返台治疗,同时亲近子女,惟病情时好乍坏,无法
有新的诗作,唯洛老答应为 < 两岸诗 > 诗刊写一篇九十生涯之感怀,
作为此生大部分总结,遂于2017年11日3日完成此篇  
       < 老,是一种境界 ( 洛夫九十杂忆 ),也是洛夫仙逝前一年內唯一的
作品,怎知竟成遗作。< 草堂 >诗刊乃执內地诗刊之牛耳,
将洛夫之晚景心情,优先广示于世,让这重要的文学史料流传后世。
为証明其真实性,特将洛夫原手稿附上其中一,二页。”
 
四年前,我曾写过一首诗《晚景》,第一句就是“老是一种境界”。其实,老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其特性有二,第一:人到晚年,日趋纯粹,生活安静,沉默少语,耽于回忆,尤其是早岁的往事。据说早古时代,有些老者冬天喜欢独倚墙角晒太阳,扪蝨子,而今我却常与老妻閒话青少年时期一些惊人而荒唐之事。譬如十五岁那年,抗战已近尾声,但学校尚未復课,便被同学拉去参加游击队。有次奉命乘夜潜到日军营偷了一把轻机槍,当时只觉好像做了一场游戏,现在回想起来真傻!多荒谬,但也多少有点值得史笔一书的“伟大”感。往事如烟,当年许多雅事糗事在晚年又被时代之风吹了回来。
       1946年我唸湖南岳云初中时开始写诗,跨出了闯荡七十余年诗歌江湖的第一步,在家乡报纸上也发表了二十多首少作,但全心投入诗歌创作而渐趋成熟,则是在1949年漂泊台湾,和瘂弦、张默创办《创世纪》诗刊担任总编辑之后的事。我的创作力最旺盛之时,是在四十岁左右,几乎天天灵感泉涌,日日有诗,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五十年前(《灵河》时期)自我评价并不如何看好的诗:诸如《窗下》、《众荷喧哗》、《暮色》等,今日仍在两岸读者群中广为传诵。
       四十至五十岁之间可说是我“自我建设”的时期,每天內心都在吶喊:“建设自己,不容怠惰”,那时同住一个眷村的诗人与好几位作家,晚上最后熄灯的总是我莫家。任何付出总是有回馈的。数年后我连续获得几项诗歌大奖,2004年甚至网络上疯传《漂木》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我并未为此动心,我的自我简介,年谱上都未曾提到这种“空穴来风”之事,即使被提名而未得奖又有何意义?不过我的晚运倒是不差,1990年诗集《诗魔之歌》首次在中国花城出版社出版,两年內销售四万余册,起步成绩颇佳,自此逐渐闯入中国诗坛,声誉雀起,每年应邀参加大陆的诗歌活动也日渐增多,也曾得过两次大奖,多次终身成就奖,包括2015年轰动一时的《李白诗歌奖》,此奖乃以《洛夫诗全集》赢得,当时总觉得有些汗颜,幸运与荣耀同时降临。彰显我的诗歌成就之事还有一项值得在此厚颜一提:那就是在两岸的大地上我有四座具有永久纪念性的诗碑竖立,一座在台湾金门,诗题为《再回金门》,一座在杭州万松书院,诗题为《根》,一座在揚州,诗题为<唐槐>,另一座在湖北长江三峡风景段,诗题为<出三峡记>。

我生于穷困,长于战乱,八年抗战,国共內战,金厦砲战,越战,这些负面的人生经验对于一个诗人的成长,以及沉郁苦涩诗风的形成有著不可估计的影响。吴冠中说的对:“真正的艺术家是在苦难中成长的,社会是不养诗人画家的,诗人艺术家没有吃过苦,没有心灵和情感的大震动是成熟不了的”。我最艰苦也最兇险的岁月是在1959年的金厦砲战期间,身处生死难卜的战地,对战争和死亡的体验极其深刻,最后缴出一份毀誉参半的成绩单:我的第一部长诗《石室之死亡》。毀之者多嫌语意艰涩,读不懂!誉之者则认为这是现代诗艺术史上一部大突破、大革命,最富原创性的诗集。读者读不进去,我能理解,因为此诗包含战争、死亡、情慾三大母题,尤其是死亡,如以写实手法,理性的分析,明朗的散文形式来写,是绝不可能表达对战争与死亡的体验。死亡是不可理解,不可言说的,所以我只能以一种非理性的內在语式来写那不讲理的战争与死亡。
有人问到:《石室之死亡》创作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首先要了解《石》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是战乱,以及战乱引起的人生大变局,它写的就是那个大时代的悲剧经验,和悲剧精神的反射。1949年一大批知识青年离乡背井来到台湾,他们被迫割断了血脉的和文化的母体,內心不时激起被遗弃被放逐的悲情,精神之苦闷难以言宣,写诗变成了唯一的宣洩管道,探索內心苦闷之源,求得精神压力的纾解,希望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建立存在的信心。这就是六零年代我和一群大陆来台诗人的实际处境。
第二:老人生活方式的特质是一种减法。四十岁之前,我不断鞭策自我,努力建设自己,写诗像跑百米、掷标槍,全心投入诗的探索与创作。当创作状态极佳之时,总以为自己在做一件最有价值之事,內心充满了神圣之感。这时来自两岸各方的学术性的长篇肯定评论日渐增多,但台湾本土诗人却多负面攻讦,主要集中对早期《石室之死亡》的批评,他们不能接受“超现实主义”的诡奇意象和內心世界的深邃复杂,反正是读不懂(其实“读不懂”也算是读诗的一种方式)。八零年代初期,以反对现代主义为标靶的台湾乡土文学崛起,由于我的诗与当时的台湾现实有些隔膜,更成为他们围攻的对象。其实我并无意为读者故设障碍。
我的第二项“自我建设”的宏大工程就是2000年在温哥华完成的《漂木》,首先在台湾报纸上连载数月,正式出版后,震惊华语诗坛,评语多涉溢美之辞,这裡就无需费词了。当然,除了这两首长诗之外,我的一些抒情短诗,例如《众荷喧哗》、《烟之外》、《因为风的缘故》、《寄鞋》等,都已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因为多年来这些作品已编入两岸中学及大学的国文教材。

按常理,人在五十之后,生理、智力、精神都已呈衰退现象,以后的生活与创作都逐渐趋于缓慢,以慢节奏活著。这不仅是养生之道,也是一种显示智慧的生存哲学。然而,我做不到,反而像蚱蜢似的向前瞎奔,控制不住创作的冲动。2000年,我写三千行长诗《漂木》,时已七十高龄,为此读者无不啧啧称奇,年属八十我写了不少“现代禅诗”,将进九十,又出版了一部《唐诗解构》。我不是什么“天才”,却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种超越能力。我曾说过,“变”是天才的另一名词,人称“诗魔”,表示诗人心中都有一个魔,当然不是妖魔,邪道之魔,而是驱使我不断创新,不断实验,不断蛻变的潜力。更重要的是,早年“自我建设”时期,诗的题材大多源自个人情感的抒发,或个人生活的体验,到了六、七十岁以后,大多以人生的感悟,精神的昇华为主题,如我晚期的《背向大海》之类的形而上诗。其实这类诗的题材可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二十一年的温哥华半隐居生活是我创作的黃金时期,除了完成三千行的长诗巨製《漂木》之外,另写了《大冰河》、《背向大海》两首数百行的长诗,以及《雪落无声》、《雨想说的》和《唐诗解构》等诗集的出版。多年来,温哥华一直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有第一流的气候,第一流的自然环境,第一流的人文氛围。初来温哥华的大陆移民习惯于浮华热闹生活,而觉得加拿大“好山好水好无聊”!但我却从內心感到加拿大“好山好水好幸福”!这种幸福感一是来自社会的人情温馨,人与人之间的快慰交流。不少的“铁干”粉丝经常来“雪楼”集会,饮酒论诗,二是来自八十高龄的雪楼女主人,她热情好客,乾女儿一大伙,人称“国际干妈”,我的老妻、贤妻、爱妻陈琼芳。她善良而以助人为乐,性格刚强,有女中丈夫之气慨,但质樸无欲,从不化妆,不爱花钱成了她唯一的“缺点”。她不写诗,但懂诗,偶尔还会批评两句。她的厨艺水平很高,会做湖南辣菜,也长于北方麵食,她的葱油饼在温哥华上过报的。她从事小学教育事业数十余年,智慧颇高而又幽默,有一次电视台记者访问她,”问她洛夫平时喜欢吃什么菜?她脫口而出:“有吃无类”。有次读者远道来访,见面时访客不免客气,”久仰!相见恨晚”,老妻立马答以”有缘不迟”。我俩也有斗嘴互不相让的时候,我说她”一言九鼎”,意即我说一句她要顶回九句。有次我把她气得跳脚,她指著面颊说:"洛夫你看我脸上长出了青春痘!”,我尖刻地回答:”你哪还有什么青春,只剩下痘了。”
但无论如何,我俩一生相依为命,形影不离。在一次座谈会中,读者问我,你与夫人相处五十余年,对她如何评价?我毫不思考即席回答四个字:”无可取代”。
我在温哥华的现实生活的确美好而幸福,但每每独处时,心中老梗塞著一种身分缺乏归属感的孤寒,发现自我的定位竟是如此暧昧而虚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境界多么凄美,而面对二度流放的时空,总不免感到一种失魂落魄的尴尬,因为至少在形式上我已失去了祖国的地平线,湖南、台湾、温哥华,我生命中认同的对象,其焦点已模糊不清了。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作家托玛斯.曼流亡美国,一次记者问他:”流亡生活是否对你造成极大的压力?”他当时理直气壮的地答道:”我托玛斯.曼在哪裡,德国便在哪裡。”说得多么豪气干云!这话显示一个大作家卓绝的自信,我也许说不出如此大气度的话,但我也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洛夫在哪裡,中国文化便在哪裡!”狂妄吗?其实不然,因为我游走大江南北、五湖四海,永远都抱著中国文化走,中国文化使我胆气大增,使我的生命感到无比的丰盈,无比的尊贵。
最初移居温哥华,感觉上只不过是换了一间书房,气氛一样,满壁的书籍一样,杂乱一样,每天照样读书写作,偶而面对窗外的大雪纷飞时挥毫书写擘窠大字。笔墨来了,线装书来了。他们怕我寂寞,庄子、屈原、李白、杜甫、王维、苏东坡等几位老友也都联袂而来,很热闹,但有点拥挤,把空虚和孤寂都挤出了窗外。

当然,我不是一个苦守书斋的自闭作家,我也曾努力把中华文化带进华人社会,而且也和音乐家谢天吉、文学鑑赏评论家章迈等,于2004年创办了”漂木艺术家协会”,连年都舉办过书画展览,诗歌讲座与朗诵,以及大型的音乐会,场场座无虚席,热闹非凡。
这些历史陈跡俱往矣,虽属九十高龄,但尚未过去,对诗艺的追求,仍在路上踽踽独行。早年我也是一个”反传统”的叛逆者,及长,通过中年的"回眸传统”,晚年的沉潜古典,凡是想通了,才真正感受到"回家真好!"做为一个诗人、书法家,我时常如此警惕自己:必须要有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自信,敏锐的现代意识。重新认识和评价传统文化不是恋旧,更非復古,而是为了创新,创造一个更新的美学传统。
最后我要感谢忘年好友诗人方明,特邀我为他的《两岸诗》写这篇杂忆稿。方明近被中国诗坛评为新诗百年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曾一度聘任《创世纪》诗刊发行人,不久他又独资创办《两岸诗》销行台湾大陆两地,为两岸诗坛的交流起到积极的作用。
       方明事亲至孝,每年至少两次去美国探视老母。今年(2017)五月适逢我九十寿辰,他特別从洛杉矶赶来温哥华参加我的庆生寿宴,使我深为感动。方明在台北置有一间诗屋,面积不大却布置雅致,颇富亲和力,两岸诗人、作家、学者经常来此相聚,诗酒留连,宾主尽欢。这是诗界韵事,想必会在中国新诗史的杂忆篇中留下一段佳话。 
 
   
        

    方明  广东人 台湾大学经济系学士,法国巴黎大学经贸、文学硕士,荣誉博士。从事欧洲文创产品近30年,包括诺贝尔文创礼品。获台湾大学两届诗歌、散文奖。与郑愁予同获台湾诗歌奖。新诗百年中国最具影响力诗人奖。曾在香港大学讲学,並展出作品一个月。著有诗集,论文集多部。《两岸诗》诗刊创办人,社长。方明在台湾设立《方明诗屋》,成为诗人们品茶谈诗的吉宅宝地,洛夫、余光中、郑愁予、杨牧、周梦蝶等忘年交挚友也曾时常在此久坐畅叙,成为台北的一个文化地标。“洛夫的雪楼,方明的诗屋”,成为相提并论的诗坛佳话。

责任编辑:韩昕余

分享到:
更多 美文欣赏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