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维嘉 时间:2018-10-13点击:658

通州那些事儿大千“视”界真奇妙
 
刘维嘉
 
        搁眼目前儿,想看电视了,要方便有多方便,想看什么看什么。

        要是放在好多年以前,能看上电视,那可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儿。

       记得第一次看电视,那是1964年冬天,我从邯郸姥娘家回到回民胡同38号大杂院儿,到通县民族小学继续上小学。那天傍晚,吃完晚饭,母亲带着我来到她工作的单位通州镇卫生院南院儿(西大街11号)看电视。通州镇卫生院是通州区新华医院的前身。

        通州镇卫生院后院儿的小会议室有台天津无线电厂生产的北京牌电子管黑白电视机,放在一个高高的电视柜子里,平时都锁着。您要问了,从名字看这是不是咱北京产的,其实不是,据记载:1958年3月17日,我国第一台黑白电子管电视机在天津无线电厂研制成功并试播,被命名为“北京”牌。1980年10月22日,中国第一条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又在天津无线电厂建成。

        史料表明,早年间的电视台只有成立于1958年5月1日的中央电视台,起初叫北京电视台,有十几个固定栏目,每周播出八次,星期日上午增加一次节目。20年后的同一天才换成中央电视台的名字。1979年5月16日北京电视台开播。到了1994年2月,咱们通州电视台也正式开播了。

        当年,我对电视播音员赵忠祥印象很深,邻居张姨的小弟弟长得和赵忠祥简直一模一样,大杂院里的孩子们都随张姨的孩子叫他老舅,老舅后来参军了。

        那天晚上播放了长春电影制片厂1955年1月出品的战斗片《平原游击队》,论年龄,这部电影比我大了整整一岁。郭振清主演的双枪李向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小时候,常和发小儿们一起玩儿打仗的游戏,都喜欢演李向阳,腰里还别着链条做的手枪。头些年,我和夫人去了一趟平原游击队的外景拍摄地——辽宁兴城,寻找电影里那些熟悉的影子。

        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到了晚上,都想尽办法去蹭电视看。在通县城里,凡是有电视机的单位门口,天一擦黑,三三两两的人就来了,为的是能看上电视。哪儿有电视,不用打听,看看房顶上的电视天线杆就一目了然,谁也别想瞒着谁。哪天演什么电影,报纸上都有预告。

        通州镇卫生院门口有两扇木门,值夜班的一到晚上就从里面插上门了。一天晚上,大门口堆着很多人,都想进院儿看电视,有的还和值班的戗戗起来。也有的和值班的直说好话,央求让进去看电视。出于安全考虑,值班的始终没有开门。过了一个多钟头,值班的看到门口的人不多了,还有等着的,就让他们进来了。

        1975年,我来到乔庄村南的通县五金厂上班。厂里的大礼堂有十几排长椅子,靠东墙有台北京牌黑白电视机,白天锁在高高的电视柜子中。我经常住在厂里,厂领导就让我业余负责开关电视。有一段时间,我看到《北京日报》关于当天的电视节目预告,就请机工车间擅长画画的商士江师傅在小黑板上图文介绍当天的电视节目,放到大门口儿,工人们来大礼堂食堂窗口打饭时就会看到。到了晚上,住在厂里的职工、铁道兵第四新建铁路管理处的职工和乔庄村的很多村民经常聚拢在方匣子前面“围观”电视,遇到电视台播放好电影儿,人就更多了。

        南大街北口儿路南有一家小茶馆儿,白天,人们可以在里面喝茶看小人书,晚上可以看电视。看一次电视三五分钱。晚上,屋里人看电视的时候,都拉上窗帘儿。也真有瘾大的主儿,看不到电视,大冷天儿的,拿着马扎,戴着手巴掌儿,穿着大棉猴儿坐在门口听电视,还有不少做伴儿的。

        我们家住的隔壁,是县里的一家商业管理机关,南北走向的长条儿院子,房子大部分是西厢房。我们家和那个院儿隔着三米多高的围墙,我家这边儿盖着油毡顶子小房儿。那个单位值班室有台电视机,晚上放电视,演什么能听得真真儿的,我听了心里直抓挠儿,忍不住顺着房柱子攀爬上我们家的小房儿,坐在房顶儿上看电视,邻居大哥见房顶儿上有人,用手电筒一照瞅见是我,得知我在看电视,告我说可别玩儿悬的。

    后来,邻居张姨家买了电视,我常去他们家看。

        到了20世纪80年代,市面上又有了牡丹、飞跃、金星、凯歌等品牌的黑白电视机。那会儿买电视要购买指标,不少人想招儿找门子买,都找做事儿靠谱儿的。我结婚后第三年,拿积攒的钱和工业卷托同学张星给买了一台9英寸飞跃牌黑白电视机。

        电视机屏幕的大小是以英制的寸为单位计算的,指的是屏幕对角线,1英寸等于25.4毫米。我在工厂上班的时候,做的不少白铁活儿都是按照英寸计算下料的。

        以后,我又陆续换了牡丹、康佳、昆仑、海尔晶体管彩电和液晶彩电,装上了有线电视高清机顶盒儿,不仅图像非常清晰,而且看的频道很多,节目内容更是丰富精彩。坐在沙发上,躺在床上,用遥控器都就随自个儿的心思看电视。

        想当年,各家各户买了电视机,要在当院儿竖天线杆,有用毛竹的,也有用铁管子的,要高出房顶儿好几米。天线杆上头固定着铝板条做的室外天线,接上天蓝色馈线,它是电视机和室外天线连接的信号线,形状是扁平的双线,两线之间有10毫米宽的距离。馈线有四种规格,直径越大,接收信号越好。这种线抗干扰不太好,赶上刮风下雨或者阴天信号不好时,电视屏幕会雪花飞舞并伴有滋啦啦的声响,屏幕上的人脸一会儿拉长了,一会儿又扁了。这些毛病需要转动天线杆调整,直到图像正常为止。以后,有线电视的普及,电视信号线完全由同轴电缆取代,接收效果那就不用说了。

         30年前曾经听人说过,往后的电视机能挂在墙上看,当初还真有点儿不大相信,如今却已经成为现实了。

1990年12月,中央电视台播出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每天晚上,通州城里万人空巷看“渴望”,人们随着剧情一块儿高兴,一块儿愤怒,一块儿悲伤,又一块儿欢笑。

        仔细回想,60多年来,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年轻时从电视看的那些电影,比如《甲午风云》《红色娘子军》《党的女儿》《赵一曼》《永不消逝的电波》《烈火中永生》《狼牙山五壮士》《小兵张嘎》《白求恩大夫》《董存瑞》《铁道卫士》《冰山上的来客》《霓虹灯下的哨兵》《上甘岭》《英雄儿女》《祖国的花朵》《雷锋》《十二次列车》《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红色背篓》《锦上添花》《喜盈门》《汪洋中的一条船》《保尔•柯察金》《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电影,每当电视台重播,我都百看不厌,这些电影的主题思想和精髓已经融进我的血脉,让我知道了人应该怎么样活着,要赋予人生什么样儿的意义。

       一路走来,电视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央视和各地方台的节目制作不断推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新闻30分、百家讲坛、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军事报道、等着我、科学探秘、人与自然、我爱发明、北京您早、法治进行时、红绿灯、锐观察......还有咱们通州电视台的通州新闻......

        小小的电视机把人们带入五彩缤纷的大千“视”界,过去的事儿,现在的事儿,往后的事儿事事都知;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个个都晓;家乡的、国内的、国外的样样全有。这真是不出家门儿,便知天下事儿,您说奇妙不奇妙?

责任编辑:admin

分享到:
更多 散文原创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