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福田 时间:2015-08-03点击:686

大葛庄村的雷音大鼓会和少林武会



一、民间花会与马驹桥

    民间花会的历史与人类史一样久远,远古神道祭祀和巫觋文化,就是民间花会最早的雏形,这些形式流传到民间被人模仿,用以自娱自乐,便成了最原始的民间花会。《诗经》中的《风》号“十五国风”,主要都是记录西周时代的民间歌谣,歌唱必然伴随表演,由此可知民间花会这种形式由来已久。

    农耕文化时代,人们被土地束缚形成相对固定的人群聚落,这种聚落比较分散,区域性的联系又必须维护,由此形成很多地区,每个地区都需要一定的文化生活,民间花会活动便因此产生并一路发展下来。据载,汉代已有民间“百戏”,宋元时称“社火”,文献记其活动有高跷、旱船、秧歌、舞狮等等,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自注中谈到民间花会:“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可见当时的民间花会形式已相当成熟。

    花会以“会”(表演)的形式为主,“花”(歌唱)的形式为辅,只不过不同时代、不同地方说法不一,比如陕西汉中,直到今天还把这类活动称之“社火”。

    有人以为民间花会专属于中国,专属于汉族,这种说法有些武断,事实上世界很多民族和中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花会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正表现在民族传统文化(诸如民间花会)的差别上。具体内容和活动形式固然有所差异,但在活动本质上一无二致。比如非洲的舞蹈、中国少数民族的歌伴舞等,中国汉民族的民间花会只是其中之一,只是因为人口优势,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而已。

    中国民间花会发展到明清时,在作为当时帝都的北京地区尤其兴盛,经历了明永乐时大量移民,北京地区不仅人口密集,居民更来自于全国各地,可谓人才济济,加之首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区位优势,其民间花会的内容尤其丰富,规模也尤其盛大。史学界因此有民间花会明代起源于北京一说,这一观点固然不对,但此说法可证自明代起,北京地区民间花会已非常盛行。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进入清朝晚期,由于慈禧太后的爱好和推崇,北京民间花会组织更不断扩大,种类也逐年增多,表演者技艺高超,在社会上影响也越来越大,渐成为民间娱乐的主要形式进入全盛时期,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比如老北京天桥的杂耍,那正是基于广泛的民间基础。当时每逢传统节日、各种特别庆典和各个寺观庙会时,京城内外都会组织各种民间花会活动,比如广安门正月初二祭财神、东便门三月初三王母娘娘蟠桃会、妙峰山四月十八碧霞元君诞辰庙会、宣武门外五月初十城隍出巡、崇文门外六月二十四关老爷磨刀、什刹海七月十五盂兰盆会等等。

    限于当时的经济和交通条件,民间花会的参与者,一般以附近村落的花会为主,举办地点不同,可能参加的花会组织也就不同,这样一来反而造成了一种竞争环境,各个花会都比赛般地创新求精,总憋着一股劲要比过别的地方,比过别的花会,练习更刻苦,表演也更卖力气,节目因此更加精彩。

    北京地区当时很多地方的民间花会都很有名气,比如前述几处走会场面都很盛大,内容也相当精彩。不过马驹桥地区的民间花会更非常著名,这与马驹桥在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明代北京正式成为帝都后,东南西北各有四座重要桥梁,京西卢沟桥、京东八里桥、京北朝宗桥和京南马驹桥,这四座桥并称拱卫京师四大名桥。马驹桥镇位于北京东南陆路交通枢纽,明代以来就是京南交通与商业重镇,当时南方人货要进入北京,只有三个途径,一是走京杭大运河水路由张家湾或通州城上岸,经八里桥陆路进京(后者也可由通惠河水路转运进京);二是走陆路自涿州经今房山区长沟镇过宛平卢沟桥;这第三条陆路就必须要经过马驹桥了。

    今北京城南大兴区一马平川,按说从南方陆路进北京走这里更为快捷,何以当时非要舍近求远,选择其东、其西,非要绕过正南这个地方呢?原因是这一地区从前地势非常低洼且多涌泉,明代以前尚称“南海子”,属荒涝之地无法通行。明初状况虽有好转,英宗时又被皇家占为猎苑,围墙设阻,不许一般人通行,这样卢沟桥和马驹桥就成了南方陆路进京的咽喉要道。

    卢沟桥一路依势燕山,马驹桥一路则是东南海拔较高的一带南北向高岗,其西是皇家猎苑,其东是古延芳淀地势更为低洼。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通州区东南部地区比如漷县和原牛堡屯镇,每遇洪灾汛情,避险目标地仍然是马驹桥镇史村以西地区。据《北京市通县地名志》(1990年版),马驹桥这一地区海拔25米~27米,比漷县和原牛堡屯地区(海拔约15米~17米)要高出10米左右,这在当时可是差别巨大,由此可知马驹桥成为南方进京交通枢纽,更是自然选择,皇家猎苑挤占只是一种强化。

    马驹桥的人文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但作为京南交通和商业重镇则定型于明初。北京作为王朝都城始于辽代,辽朝未能统一全国,北京地区更处于宋辽南北分界,自然不需要发达的南北交通。金占辽地继以北京为都城,北京是其北方与黄淮地区联络的结点,但东南方向水路通畅,发展陆路交通仍不紧迫,这种状况甚至直到有元一朝。事实上京南地区此时也还大部没于水中,要想开发陆路交通非常困难。直到明初京南水淀大部干涸,发展南北陆路交通才成为可能,明永乐帝迁都北京后,这种可能更成为现实需要。

    可能的基础上需要自然成为现实,在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八年(1465)在凉水河此处建成石桥“弘仁桥”之前,这里早已有了木桥,只不过常架常毁而已。明初这里大量移民,又渐成交通枢纽,交通枢纽进而交通重镇,交通重镇又发展成商业重镇,这一切为马驹桥地区民间花会的出现、发展和繁盛,最终奠定了基础。

    马驹桥地区民间花会到清末时发展到顶峰,尤其每年碧霞元君祠庙会时,各村民间花会都会联合组织“走会”,数十上百档花会同时献艺表演,成为整个北京地区一大盛事。《帝京景物略》:京城仕女、倾城趋马驹桥,幡乐最盛,碧霞元君诞也……”当日盛况,由此可以想象。

    据2002年在马驹桥碧霞元君祠遗址发现的《会首碑》所记,参加马驹桥民间花会活动的花会不限于马驹桥,但限于当时生活和交通等条件,参会者还是以马驹桥及其附近各村的花会居多。在马驹桥镇目前仍然健在的老人们记忆里,马驹桥“走会”的主力是马驹桥地区各个村里的民间花会组织。石俊清、张金生两位老人描述,其中来自大葛庄村的雷音大鼓会和少林武会,在马驹桥“走会”活动中更是举足轻重,尤其其中一个的参与,让马驹桥走会还沾了“皇家”光。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花会这种文化形式正在迅速消失,目前还在保留延续的地方少之又少(2013年春节期间,笔者在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协税镇,有幸亲自观看到一场完整的“社火”表演,当地人称之“社火”的,正是民间花会走会表演),有些地方甚至一点遗迹都找不到了……马驹桥的走会正是这样,它已经成为人们远去的记忆,很多年轻人甚至根本不知道这段历史。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传统的文化形式自然会淡出我们的生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它们中的一些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或者可以成为博物馆里的珍藏,我们理应给历史以尊严。

#p#副标题#e#

二、大葛庄村雷音大鼓会

    马驹桥地区“走会”又叫“走皇会”,一个普通民间花会活动,怎么敢打着“皇”家旗号呢?这是因为参加“走会”的第一档——大葛庄村的雷音大鼓,货真价实地来自皇宫。据说清朝光绪年间,大葛庄村有两个人在贝勒府做事,一个叫张德福是贝勒府的厨师;另一个叫张福贵,在贝勒府里负责喂狗。按说无论喂人还是喂狗,当时都属底层下人,但正所谓宰相门前七品官,两人供事的这位贝勒爷(据张金生老人描述,其最有可能是光绪年间因为痴迷戏剧,颇得慈禧太后恩宠的涛贝勒)有钱有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皇宫里平蹚”的主儿,两人因此近水楼台,通过这位贝勒爷,居然能从皇宫里借出大鼓来!

    这可就不得了了,皇上那可是真龙天子,皇宫里的什物到了民间,也如朕亲临地成为了圣物,谁敢不恭恭敬敬?所以大葛庄村的雷音大鼓,走会的时候理所当然地成了首档,整个马驹桥地区的“走会”也因此沾光成了“走皇会”。

    皇宫里的鼓也确实不同凡响,十面枣红色的大鼓,每面鼓直径一米厚约半米,两边的鼓环都有六寸;鼓壁用“树王”椿木特制而成,上下万字不到头,中绘花王缠枝牡丹图,均漆金画彩精制而成;这还不是特别之处,特别之处在于龙头档子和黄色鼓带、鼓袢,这些是皇家专用造型和颜色,民间私用那可是杀头的罪过……是以大葛庄村的大鼓富丽堂皇,一亮相就气派非凡。

    当然不只是花架子,大葛庄大鼓的技艺也一样传自皇宫,据说有24套鼓曲,1927年出生的张金生老人至今还记得其中的七、八套,如今哼唱起来都非常美妙震撼。这些传自皇宫的鼓艺,究竟是皇宫里来人教的,还是村里人进去学的已不可考,张金生老人只记得学鼓的规矩:要想学鼓可不是件容易事,一是要看形象,人长得磕碜不行,要大高个五官端正身强力壮;二是还要考察有没有劣迹,有劣迹的人不能学鼓,学会了犯错也要开除……

    当时村民们都争着做鼓手,尤其是那些年轻后生,因为只要一说是鼓手,健康、人品自然就没得挑,说媳妇都容易。鼓手从半大小子就开始培训,但真的敲上鼓可不容易,鼓是从皇宫里借来的,走会后过不了几天就得还回去,再说会里有规矩:不走会,不动鼓。初学者更是摸不着真鼓,必须先在自己的大腿上练习,张金生老人亲眼所见,村庙里学鼓的小伙子把自己的大腿都拍肿了。

    大鼓敲起来本来就动静大,雷音大鼓的“雷音”就这么来的,用它来起“会”召集人众最为合适,再加上大葛庄的大鼓鼓曲美妙动听,走会时被排在第一并不奇怪,但每次都排第一就是特别待遇了。要知道当时马驹桥地区雷音大鼓可不止大葛庄一家,同时还有三、四家大鼓也不白给,可它们一次排在最前的机会都没有!说到根上,还是大葛庄的大鼓来自皇家身份地位高贵。

    据说每次走会,大葛庄的雷音大鼓不仅排名第一,而且他们大鼓不上袢,紧随其后的壮丁屯狮子会的狮子就不许“亮头”,这之前狮子头必须用筐装着用布盖着。大葛庄的雷音大鼓敲响了,后面的各档花会才能挨次开场。

    一切准备就绪后,会首一声令下,十面大鼓上袢,鼓手握紧鼓锤,每面大鼓配鼓手一个鼓锤一根,此外还有配班的四档架子:8个小孩每人手握铜钹(俗称花钹、铙钹等),两人一组号称四档架子,围在大鼓阵外围,鼓响后跟着鼓点切钹助阵。石俊清、张金生二人都参加过架子表演,问到有什么感觉,两人异口同声地说:“累!”

    响鼓之前,会首还要先唱一段临时编的开鼓词:狮子摇头万兽惊……开鼓词唱得声音高亢节奏感很强,唱词结束时大鼓顺着鼓词的节奏就一起敲响了,这第一首鼓曲敲什么,想是走会前就已经商量好了,一开场当然要敲得惊天动地。这雷音大鼓一敲,十里八村都能听见动静,人们一听到鼓响就知道:走会开始了。大葛庄的雷音大鼓是放在地上敲的,需要移动时必须停止敲打,鼓手们把鼓袢挎到肩上,行进到下一个表演地点再放下敲打,首场之后每次敲什么鼓曲都不一定,一般是前面的鼓手一敲,后面的鼓手就知道点了,所以这鼓点从来就没乱过。

    每移动到一个表演场地,都需要敲打几支鼓曲,每次敲打的鼓曲还不能重样,马驹桥走会要走上一天一夜,这一趟会走下来,需要敲击很多鼓曲,大葛庄的雷音大鼓只有24套鼓曲,够用吗?这个不用担心,要知道这24套不是24支,每套里面都有若干支,敲上几天几夜都没问题。

    走会的过程自然更是热闹,但再热闹的活动都有曲终人散的时候,走会走到最后需要有个收场,大葛庄的雷音大鼓还有一段收鼓歌。

    与开鼓词一样也是临时编词,还要应时应景,走会的托辞一般是拜庙祭祀,所以起会和收会都得赶在寺庙,起会时是“朝香”,收会时就是“进香”了。一众人走进山门,唱段歌词烧香祭祀一下神灵,这走会就算完美收场了。马驹桥走会,一般是起自东店报恩寺,走到碧霞元君庙结束,但有时候也走不完,那就走到哪里算哪里,只要有庙进了香就行,这就要求收鼓词要见什么庙,唱什么词,搞错了会闹笑话。

    张金生老人示范了两段收鼓词,一段是遇到菩萨庙收场进香,会首一看是菩萨庙,便会开口唱:“一进山门抬头观,接引菩萨在上边(面),四大天王两边坐,一路催香保平安……”如果面前是关帝庙呢?那歌词就会改成“一进山门抬头观,关公老爷在上边(面),关平周仓两边坐,一路催香保平安……”总之是见什么庙唱什么神,为的是有针对性地跟神灵讨个平安。

    大葛庄村的雷音大鼓固然风光,但毕竟是从皇宫里借出来的,走完会在村庙里放不了几天就得给人家还回去,说起来这也是个挺辛苦又挺麻烦的事。借鼓还鼓都要靠人力,十面大鼓一人挑两面,这就得5个人,另外四档架子还得1人,这样无论借还每次都得搭上6个棒劳力,确实不轻松但又没办法。这样借还了几年后,有一年正月十五走完会后,6个人又去还鼓,一路上辛辛苦苦走到小红门南边的三台山道观,大家累了坐下来休息。

    这里说是道观其实早已倾颓,一片废墟瓦砾野树枯草之间,据说时有“大仙”出没,所谓大仙就是指的狐狸,北方民间很多人都迷信这东西。几个送鼓人赶在这里歇脚,心里本来就有点毛,这时候那鼓居然自己响了一声,有人就说闹狐仙了,过了一会儿,那鼓又是自己响了一声,这时候就有人害怕了。大家都收拾东西要离开的时候,一个胆子大的人就提议了:既然狐仙有神灵,咱们干吗不求求狐仙显灵,让宫里送咱们一套鼓呢?那样咱以后可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这一提议很快得到大家响应,于是几个人真就拜起了狐仙。当天把鼓送进皇宫时,其中一位想着拜狐仙的事,奓着胆子还真就跟宫里管事的说了一句:这鼓每次借还太辛苦,您看您能不能送我们一套?没想到对方一听还真就很爽快地答应了!狐仙显灵的事后来在村里村外传开了,直到现在很多人都笃信无疑。

    对此笔者有一个推测:送鼓人中有个爱玩笑的,道观休息时,悄悄扔了块小砖头砸在鼓上,众人惶恐间,这人又趁人不注意故伎重演。他原本是想开个玩笑吓唬吓唬人,没想到众人都信以为真了,这人干脆就不说破了,还让大家求狐仙显灵……没错!那个提议拜狐仙的和那个开口求人的人都有嫌疑。不过这可不用查案,这个结果是大家都希望的,究竟狐仙保佑还是自己争取来的,自然也不重要了。

    不管怎样那以后这皇宫里的雷音大鼓真就落在了大葛庄村,一个小村居然能拥有皇宫里的东西,这件事让村里人人都觉得风光荣耀。他们对这些鼓当然很当回事,这十面大鼓被保存在村庙里,还派了人专门看护。“不走会,不动鼓”这些鼓一直被保护得很好,在马驹桥走会时更出尽了风头。1955年以后不再走会,这些鼓也失去了神圣色彩,先是被撕去一边鼓面装粮食用,最后终于朽烂完全没了踪影。

#p#副标题#e#

三、大葛庄村少林武会

    马驹桥镇上“走皇会”,大葛庄村有两档花会参加,除了因之才冠以“皇”字的雷音大鼓会,村里还有一档少林武会也很有名,这少林武会的发起人就是“大师兄”。大师兄名叫张福祥(张金生老人的爷爷),清朝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把持朝政,中国积贫积弱,惨遭西方列强蹂躏,由此民间爆发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战斗中义和团付出了惨重代价。张福祥当时就参加了义和团,并亲身经历了义和团自天津开始的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战斗。

    “大师兄”这个称谓,具有显然的义和团色彩,张金生老人回忆:爷爷“大师兄”对他说起过加入义和团的过程,也没有什么严密组织,志同道合的一些人,朝西北八卦乾天方位一磕头就算加入了义和团,“大师兄”就是个带头人。爷爷还对张金生说起过他们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过程:义和团自天津开始和洋人厮杀,一开始战斗进行得很顺利,洋人的洋枪洋炮还真的打不到他们,他们依靠着阵地且战且退,有效地阻击了八国联军的推进。不过到了一个叫“落坊”的地方就不行了,据说是犯了地名,洋枪洋炮发挥了威力,义和团人众伤亡惨重,剩下的人不得已从前线退下来,“大师兄”就这样又跑回了大葛庄。

    张金生老人说:“这事爷爷从不对外人说,开头不说是怕走漏风声,后来不说是觉得没面子,总是打了败仗……”

    关于义和团运动,历史自有结论,从张金生老人的回忆里,笔者自忖八国联军在绞杀义和团运动时,可能客观地有个过程,“落坊”惨败也许并不是犯了什么地名,更可能是列强这个时候已杀红了眼。“大师兄”他们以血肉之躯对抗洋枪洋炮,失败了也丝毫没有什么丢人的,当然这已是现代的眼光。

    大师兄参加抗击八国联军战斗失败,回到家深居简出,总算躲过了清政府为讨好列强对义和团民众的镇压。这以后“大师兄”也就又成了一个普通村民。不过张金生老人讲:“爷爷一直没断了练功夫。”这样风声过去后,张福祥的名气又慢慢传开了,毕竟他身上有一身真功夫。

    后来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张金生的名气就更大了:有一天,从十八里店来了一个姓余的小贩,到大葛庄村来“喝鸡子”。所谓喝鸡子就是换鸡蛋,那时候乡下人穷,没有人家成规模地养鸡,一般都是院子里散养个一两只,下了蛋还舍不得吃,经常是用鸡蛋换点日常用物什么的,“喝鸡子”就是用小包糖、茶叶和针头线脑换鸡蛋,一次两、三个鸡蛋,也是赚不了几个钱的小买卖。

    不过这个姓余的是个“练家子”(会点武术),也不知从哪打听到大葛庄有个叫张福祥的会功夫,进村后就跟人打听找到他,非要跟他比划两下。张福祥被这个姓余的将住了,不想动手也由不得他,据说那个姓余的说着话就用了一招“金丝缠腕”一把抓过来。这一招可是够狠,一般人根本躲不开,可他不知道这张福祥可是“大师兄”,一见来招本能地一闪身并向他裆里踢出一脚,对方为自救只能撤招。两个人就此切磋起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张福祥就说我也有一招叫“揪袍掳带”,你也试试看能不能破解,一比划对方还真破不了,据说张福祥这招就占了个“快”字。

    不知道是否就是这一次走漏了风声,这事以后“大师兄”的名头就传开了,之前张福祥参加义和团是在外面,村里人知道他是“大师兄”的很少,回村后又不敢张扬,经过这次事以后才不再避讳。年轻人知道了本村有个“大师兄”,有的人就缠着他要学功夫,张福祥推辞不过真就收起了徒弟。他们一开始在村中大槐树底下比划,后来又扩展到场院,再后来还攒钱购置了几样“家伙事”(武术器械),村里看他们慢慢成了点气候,又把场院边几间闲置的西厢房给他们腾出来……

    不过张福祥是有过教训的,他知道这样下去不是个事,于是就想到了要在村里成立个少林武会,这样一来不但可以为村里争光,还能得到村里更多支持,官面上也没问题了,练武更可以正大光明,不用再担心惹祸上身。张福祥的功夫是不是来自少林不得而知,反正天下功夫出少林,花会里表演功夫的都叫少林武会,大葛庄村的少林武会就这样成立了。

    少林武会成立之初,张福祥自家出了点钱,再加上徒弟们攒的,武会购置了大刀、三节棍、花枪等,张福祥最初教的十来个徒弟,功夫也练的不错了,这样大葛庄村的少林武会就开始参加走会,第一次参会就获得了广泛赞誉,为村里争了光。这之后村里也更加支持武会发展,为他们购置了更多、更好的“家伙事”,大葛庄的少林武会,渐渐地在马驹桥地区都很有名了,直到走会的时候要排在所有少林武会前面。

    全盛时期的大葛庄村少林武会,可以表演上百档精彩的武术套路,张金生老人至今还能回想起来的计有:大洪拳、小洪拳(各四套);二郎拳;黑虎拳;老架(对打,号108打);嘴巴套;冲锋;接打(破招);梅花拳(对打);三人拳;花枪;行者棍;单刀;关老爷青龙偃月刀;双刀;虎头双钩;三节棍(3套);大刀对花枪;单刀对枪;双刀对双枪(3人,2人单刀对1人双枪);大骚子(鞭);小骚子对打;小骚子4、8、9个人对打;双手带(斩马刀)对双枪……从这些套路花样里,可知当时大葛庄村少林武会之威武。张金生老人说:当年大葛庄村少林武会威风八面,一出场就打出三杆三角少林旗,号称“少林老会”,意思是资格最老。

    这些武术套路和花样,据说都是“大师兄”钻研出来的,1951年大师兄去世,据说已先后教出了五、六拨弟子。张金生说自己是第四拨,练的是大刀。他还记得爷爷教出的一些徒弟的名字:第一拨有石振坤、刘德鑫,侯万仓、侯万库、侯万升等;第二拨有张振海、张金瑞、侯万良、任德荣、闫永泰等;第三拨有王玉钏、刘德厚、孙广元等;第四拨有李景瑞、李文山、李永成等;第五拨有李文成、孙继兴、李瑞庆、李文和等;第六拨有陈友发、侯永富等……

    这些人学了本事还不单是参加走会,英雄走到哪里都有用武之地。传说当年宋哲元将军的29军驻扎北平时,大葛庄少林武会还有人在军队里当武术教练,并训练出一个“棍儿团”参加了长城抗战,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抗击外辱壮志未酬的“大师兄”,见到弟子们有此作为,大概也算是欣慰了。

    事件起因是当年大葛庄村有人在29军做事,一个人叫于福祥(绰号于大兵),在29军中做写帖子的书记官;另一个人叫王保贵,在军中干内勤。因为这两个人,一次少林武会的刘德鑫去找他们,便认识了军队里的长官。那位长官听说刘德鑫是个“练家子”,就邀请他在军中教士兵们练武术,后来也属于少林武会的李景瑞又去找刘德鑫,两个人就都留在了队伍里,结果教出了一个“棍儿团”。一般人都知道29军大刀队厉害,不知里面还有一个“棍儿团”也不白给。

    据说刘德鑫、李景瑞两人因为教练有功,还各得了宋哲元将军亲赠的一个小牌牌,宋哲元嘱咐他们有急事时可以亮出来。究竟什么牌牌不得而知,但据说有一次在公车上二人与几个当兵的发生了矛盾,对方上来就抓他们脖领,结果脖子上挂着的小牌牌露了出来,当兵的一见就赶紧向他们道歉,这些都只是传说了。

    大葛庄村少林武会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表演精彩远近闻名,当时村里也很看重,据说每次走会出发前,还要在村庙里祭武器,回来也要举行仪式才能刀枪入库。但随着民间花会活动停办,少林武会也渐渐落幕,武术器械散失,组织也不复存在。好在有些武术套路至今还有传人,少林武术的精神也还在延续。

#p#副标题#e#
 
四、马驹桥镇“走皇会”


    马驹桥地区走会,起点是东店村南口的报恩寺,之所以选在这里起会,可能是看重了寺名“报恩”二字,那时老百姓就祈盼个丰收年景,报恩是为了有个来回,答谢老天上一年的恩赐,祈求新一年老天更多眷顾。当时这报恩寺香火也盛,寺里还有僧人住持,走会的时候可以赞助顿饭,这是走会起点选在这里的更重要原因。如果还有第三个原因,就可能是会长住在东店村了,按北京地区一般走会惯例,起会地点经常选在会长居住村的村庙,这一点没有考证。

    起会管饭能管什么吃呢?张金生老人说一般就是馒头、熬白菜,就这单凭一个小庙也往往负担不起,很多时候还要拉赞助,或东店及附近村民凑些,或做买卖的商家捐点,再或者就大家一起攒,总之起会前得吃点东西。一者一天里早上这顿饭最重要,二者这走会可是个力气活……

    说到这里,张金生老人还讲了个故事。走会前在报恩寺里吃馒头有个规矩,馒头要盖着放在一个大笸箩里,吃馒头就从笸箩里自己去摸,吃多吃少都行,但就是不能说是不是没了或不够了一类的话。据说这寺庙里是有神灵的,没人说这笸箩里的馒头就永远拿不完,如果说破可能就不够吃了。还真有那么一次,不知道谁问了一句还够不够,结果笸箩里的馒头真就吃光了还不够。没办法,附近的村民只好又从家里给会众拿吃的,拿了很多次才勉强让大家都填饱了肚子。

    这故事我听得明明白白,其实根本就不是什么庙里有神灵。那时候的人肚子里都没什么油水,这馒头要是叫着劲吃起来肯定不够,所以才编这么一个神话、立这么一个规矩,怕的就是太实在的人给说破了。一说不够就会引起哄抢,都甩开了腮帮子,那还能有够吗?说白了这就是个心理效应,那次意外就是碰到了一个愣头青!

    起会那天会众们吃过早饭,各档花会就在报恩寺前排好顺序各就各位了,只要大葛庄村的雷音大鼓一响,走会的第一场表演就算开始了。第一场用不着走,各档花会一听到鼓响就可以挨次开场,需要移动场地的时候,这排好的顺序才能发挥作用。第一场表演开始,看会的人越聚越多,差不多了队伍就会移动起来。

    大葛庄的雷音大鼓后面,依次是壮丁屯的狮子(有青头、黄头)、海户屯的钢叉(又叫开路会)、新屯的少林(武会)、后街的高跷,大葛庄的少林武会、西店的龙灯、张各庄的风秧歌(人扛的架子上有小孩表演)、麦庄的大秧歌、马驹桥的小车会、马驹桥的杠箱会(表演者穿官服,抬着带大钱箱,箱子上有铃铛,扭起来哗铃铃响,像是模仿大官出行)、郑庄的小车会、张各庄的大鼓会……一般走会都不少于十几档,出场次序绝不会乱,谁先谁后由会长“派会”,会长有一定权力,但也得按照会规公平合理安排。张金生老人记得,当时负责走会的会长叫宋景瑞,此人也是马驹桥商会会长。

    走会开始后各档花会就可以各显神通了,有从一个地点直接行进到下一个地点的,也有一边走还一边不停地表演的,但各档花会都会严格遵守走会顺序,重头戏一般也都会留到固定的场地表演。如此这走会就不是一直走,而是各档花会是一个点一个点地同步移动,每次停下来的地方就是表演场地。

    按照这个规矩,排在最前的大葛庄村雷音大鼓会具有绝对的选点权力,走会的队伍不许乱了,他们只要一停下来,后面的各档花会就得挨次停止,事实上却不是这样。一是一些重点表演场地要按照惯例,或者走会前大家就商量好了;二是真走起会来还会出现很多不确定性,甚至大葛庄村的雷音大鼓也常常被决定停在哪里。当时走会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遇到摆“鼎桌”的,就必须停下来为人家表演。

    什么叫摆鼎桌呢?就是路过的商铺在路边刻意摆出的免费茶点桌子(也叫摆香桌,但不能叫摆“茶桌”,摆茶桌一般是办白事时的说法),这既是慰劳参加走会的表演者,也是借机给自己的铺面做做广告。走会的只要见有人摆了鼎桌,有资格享用茶点的同时,也必须为人家表演几段拿手的节目。关键这种摆鼎桌还不一定就摆在走会最前面,人家喜欢哪档花会就可以截住哪档花会,这样后面的花会肯定走不了了,前面的花会也不得不停下来等,因为走会的队伍不能断开。

    走会时摆鼎桌的当然不止一家,某一家还可以摆上不止一次,这样一来走会就走得拖拖拉拉,有时候一里地就能走上好几个钟点。这倒也不是什么坏事,那时的农村乡镇文化生活匮乏,人们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好让走会这种娱乐活动持续的时间久一些,各档花会也乐于表现自身,被人摆的鼎桌越多,说明自家的节目越精彩、技术越精湛,这是一个所有人都愿意看到的状况。

    为了得到更多的称誉和赞美,各档花会私底下都会下不少苦功夫,他们要不断提高表演技艺,还要不断创新节目内容和种类。想一想就知道,要是被人摆鼎桌拦下,却没有了能表演的节目,不表演走不掉,重复表演又会被人笑话,一般出现这种情况就得提前离场,这是挺没面子的事,但有时却没办法。各档花会中途离场是允许的,后面的跟上来就可以,但这样做就等于栽了跟头,是以一般花会都不会轻易提前离场,尤其是第一天,没有金刚钻也不敢揽这瓷器活儿。

    可是这么一来走会就变成了一件很辛苦的事。一般走会早上开始,走到中午也还刚算是开了个头,这中午吃饭怎么解决呢?解决不了,表演者只能“扣香”(暂停表演),自己回家去吃午饭,吃饭回来继续表演。那年代大伙生活都不宽裕,这走会也是“穷欢乐”,但人们还是很需要文化生活。

    吃完午饭下午走会继续,可一般走到天黑还走不完,走会要经过许多村街,最后要走到比如镇上碧霞元君祠需要走五、六里,有时候走到马驹桥南门还没进正街天就黑了,吃完晚饭还要继续走。这活动当然不能隔夜,一隔夜就没了气氛,可当时又没有路灯,这照明问题该怎么解决呢?没钱有没钱的办法,玉米骨头插根棍儿再蘸上煤油点着了就是火把,这般夜色里的狂欢,更渲染了走会的气氛……

    马驹桥走会往往要走到第二天东方天亮,经过了一天一夜的折腾,无论表演者还是观众都已成强弩之末,就是还有拿手的节目也没力气表演了,天一亮各档花会都相继收场。

    这收场也自是有讲究的,如同大葛庄的雷音大鼓,每档花会收场时都要拜庙进香,只不过各家有各家的收场说词。收场说词大同小异,无非是祈求神灵护佑,拜庙进香之后,各档花会自行散去,一次走会活动至此就算完美收官了。

    那时候马驹桥每年都要“走皇会”,一般一年走三、四次,多选在春、秋农闲时,以正月十五元宵节和碧霞元君祠庙会的走会最为盛大、精彩;每次走会规模(参加走会的花会档量)也不一定,最少的十几档,一般的三、四十档,赶上重大庆典,参与的花会最多时达上百档。

    马驹桥走会,参加的花会主要来自马驹桥地区,马驹桥地区辖七、八十个村庄,大部分村庄都有花会组织,有的村还不止一档,就比如大葛庄。

    1945年秋日本投降,1948年底马驹桥镇解放,马驹桥都组织了大规模走会庆祝,这两次特别走会规模空前、盛况空前!尤其是庆祝马驹桥镇解放,石俊清和张金生两人都清楚地记得,走会那天是1948年12月13日(农历十一月十三),由于参演的花会太多,走会队伍排得太长,秩序都有点乱了,但那一次也是他们记忆里走会最热闹的一次。

    解放后农村乡镇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比如大葛庄村解放后就组织过评剧团等,相对于新式文化娱乐活动,走会不占优势,还多少有一些封建迷信色彩,因而渐渐衰落直到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有关它的记忆,也正被时间慢慢尘封……

(口述:张金生,大葛庄村村民;石俊清,马驹桥退休教师。整理:刘福田,北京市通州区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特邀委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admin

分享到:
更多 传统民俗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