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力斌《杜甫与新诗》目录后记节选

《杜甫与新诗》,师力斌 著,团结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各大网站有售。
《杜甫与新诗》目录
新诗百年,回过头来重读杜甫
.“无杜”现象与出了问题的现代性
、晚节渐于诗律粗:新诗人为何不学、少学或学错杜甫
、把杜甫看成自由诗人
、杜诗的地理名词技术和新诗建构
、“肉感”:穆旦与杜甫诗歌中的身体书写
正大:杜甫思想之于新诗
、正大与新诗
、两种宇宙意识
、家国情怀与新诗
、人道主义与新诗
、草根情结与新诗
、正大与时空
、复杂感情与新诗
杜诗学:杜诗技术之于新诗
、名词意识和名词魅力
、动词技术
、炼字
、炼句
、句法
、比喻
、其他技术
、小结:诗学是建筑学
好诗的标准及几个问题
、诗与好诗
、正大与细小
、载道与言志
、真实与时代
、继承与创新
、格律与自由
、书面语与口语
、实验和分寸感
附录
、杜甫一题数首目录汇总
、杜甫金句选录
句)
著(存目)
参考文献
后记

《杜甫与新诗》后记
师力斌
现象,后来就收不住了,直到眼前这本书的样子。
常言道,十年磨一剑,写这本书终于体会到了其中的深意。动笔以后,方知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材料如海,头绪复杂,几非一己之力所能胜任。现在这个样子,一定不尽如人意,错漏难免,衷心期待方家指正。因战线过长,导致多方面的随意性,章节有长有短,议论有深有浅,文字体例非驴非马,时而学术时而随笔,都是学力不足所致。杜诗本就是大部头,再加百年新诗,这中间的材料搜集,比对,校正,虽心力交瘁,仍不尽意。幸好,热爱是最大的动力,研读杜甫与新诗,为我的生命注入了新的意义,勉励我前行。
这本书的面世,要感谢我的领导和同事们。北京市文联的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北京市文联研究部的诸位同仁为此书付出了许多劳动。北京文学月刊社杨晓升社长和我的同事们,给我提供了家一样温暖宽松的工作环境。
写作过程中,我在北大的授业导师张颐武先生给予了极大鼓励。著名诗歌理论家洪子诚、吴思敬先生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吴思敬先生还将其中的一部分选发在他主编的《诗探索》头条,对我是巨大的鼓励。《人民日报》胡妍妍编辑策划编发了《杜甫再世,如何写诗》一文,标题颇有些惊艳。《光明日报》饶翔先生以整版篇幅编发了一部分内容,题为《不废江河万古流》。学友徐勇先生约稿在《文艺评论》刊发了《杜甫与新诗的现代性》一文。这些文章的发表对我是无比的鼓励。《北京文学》的前辈陈世崇先生细及字句校正的意见令我感佩,编辑出版界的韩敬群、朱燕玲老师给予我热情鼓励,散文家杨文丰先生提出了衷恳建议,好友程一身、李云雷、杜东辉、陈振红、赵树义、珍尔、陈小素、安琪、吴子林诸君,都发来了他们的宝贵意见和鼓励。北师大刘宁教授还因此文举荐我参加了韩国第六届釜山国际文学节,让我心存感激。我的北大同学、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刘占召教授,几乎成了我古典文学的顾问,多次电话骚扰他,催促他提供参考书目和修改建议。金安辉先生建议我将新诗人写杜甫的诗收入附录。从未谋面的网友左马右各兄详尽的意见令我动容。谢保杰先生的意见几乎就是一篇论文。在美国游学的我的北大同学郭院林教授,和我用微信语音长聊拙作,那种快乐让人难忘。还有许多朋友在聊天中给予我鼓励和建议,恕不一一。庆幸有这样庞大的亲友团和学术后援,使我避免了诸多错误。特别感谢我的学友胡少卿先生,他受邀作为此书的特约编辑是我的荣幸,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劳动,提出了许多细致专业的问题,为书的质量提供了重要保证。还要感谢团结出版社诸君,非常有幸与他们结缘。
日初稿于和平门
日定稿于和平门
日最终定稿于通州大方居

著(存目)
(由于资料有限,目前只搜集到如下这些)
【诗】
至:《杜甫》
夫:《赠杜甫》《车上读杜甫》《杜甫草堂》
余光中:《草堂祭杜甫》
叶维廉:《草堂杜甫二折》《春日怀杜甫》
叶延滨:《重访杜甫草堂》
川:《杜甫》
渡:《杜甫》
黄灿然:《杜甫》
周瑟瑟:《向杜甫致敬》
梁晓明:《杜甫传第二十七页》
肖开愚:《向杜甫致敬》
陈义芝:《草堂沉思》
黎:《春宿杜府》
琪:《成都,在杜甫草堂》
烛:《杜甫》
夜:《草堂读诗》
翔:《拟诗记:杜甫草堂》
著】
适:《杜甫》(《白话文学史》第十四章)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闻一多:《杜甫》(《唐诗杂论》第九章)
至:《杜甫传》
期。
期。


(节选)
师力斌
我读杜甫,头一件事就是想把他作为自由诗人,而不是格律诗人。这是读杜越来越强烈的感受,也得益于闻一多给我的历史启示。
杜甫是格律诗人,这是文学史常识,毫无疑问。也不妨把杜甫看成自由诗人,这需要解放思想。杜甫不仅善于继承、遵守严格的诗歌形式,而且善于创新、打破诗歌的形式。在艺术的本质上,他更接近于一位先锋诗人,实验诗人,自由诗人。一旦将杜甫看成自由诗人,将他的诗看成行进探索中的成果,看成五言新诗、七言新诗、杂言新诗,跟现代新诗一样,新诗就能理解和发现杜诗之妙,并进行充分的吸收,大胆的创造,王家新提出的新诗现代性问题就不那么成问题了。
如果不抱偏见,单从形式上讲,“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都是富有诗意的句子。谁又能说出“关关雎鸠”“擒贼先擒王”“长安水边多丽人”和“蛇的腰有多长”“群山围着我兜了个圈”这些句子的区别在哪里呢?古诗的四言可以写出好诗,五言可以写出好诗,七言可以写出好诗,新诗的多言、杂言照样也可以写出好诗。李商隐诗句“一春梦雨常飘瓦”(《重过圣女祠》)简直绝妙极了,“春”、“梦”、“雨”、“瓦”几个相隔遥远的事物嫁接在一起,那种虚实相映如梦如幻又能被我们在春雨时节切实感受到的情景,表达得如此精确传神,仅这一句就是好诗。同样,杜甫的一句诗“碧瓦初寒外”(《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别有一种虚实并置的新奇。一般人能想到“碧瓦飞檐上”“碧瓦白云下”之类的可见景,不会将“瓦”与“寒”并列,且一“外”字更把古建筑那种飞檐的特色表达出来。可见,一句话就可以是诗。
后新诗人余真诗意充盈的诗句,就仿佛看到了新诗百年绵延不绝的真正的诗的传统。如果胡适活着,他一定要为新诗的成绩鼓掌欢迎:
《小叶榕》
春天它尽情茂盛,树下有永不知悔的
独白。我的心如晚霞浮动。
整个秋天,我都没能获取抵达树顶的
方法。这里逐渐失去日色的垂怜。
倦鸟们踏上疲惫的迷途。
没有得到面孔的风,一遍遍割下
它们深邃的绿意。
落叶们一遍遍怜爱,行路者的身影。
《我爱》
我爱这受伤的世界……
地铁上疲倦的人们
低落得像旷野中一株美好的紫荆
所有的风坐在一起。所有雨贴切的
想象力
吹向一个姑娘。吹向不同形状的山头、羊群
吹向满山的野草、种子,满山无名的石块
吹向幸福的,还有哭泣的人
那天地其高无盖的好胸怀,近乎无
这一生我要躺入旷野中去,像雨水
一样贴切,近乎无
后诗人的刘浪的诗作:
《由于狭小》
由于狭小,屋里的每件东西都有多种用途
唯一的桌子,既是饭桌也是书桌
仅有的窗户,既用于采光也用于眺望
那扇门,一旦关上就没有另外的出口
这张床,是他们争吵的地方也是他们和解的地方
“落叶们一遍遍怜爱,行路者的身影”,“这一生我要躺入旷野中去”,“仅有的窗户,既用于采光也用于眺望”,这些诗句,语法自由,长短不一,但有强烈的节奏感,诗意盎然,非心中诗意涌动者不可出。这样的诗让我为新诗技艺的长进骄傲。
根据我读杜诗和新诗的体验,深以为然。
杜诗的好,不全来自对仗、平仄与押韵。杜诗丰富的技巧,可对应于新诗的字词、句法、结构等技巧,即使减却其韵律平仄,拿掉对仗,也不失诗意。“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长相见”(《病后过王倚饮赠歌》),“天意高难问,人情老亦悲”(《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其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些千古传诵的句子,其动人之处实际上首先是走心,是思想、情感、境界与诗歌技巧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绝不仅仅缘于押韵平仄对仗。它一定是优秀的情感世界的优秀艺术呈现。杜甫当然是规矩严谨、法度森严的诗人,正如欧阳询是规矩严谨、法度森严的书家一样。但若因此以为杜甫死板僵化,严肃而不活泼,规矩而无逾矩,那就大错特错了。
杜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自由。无论从字、句、篇章、结构、粘对、用韵哪一个方面看。
首先在形式上,杜甫绝非大众想象的五言七言那么工整均齐。
字数变幻莫测,无拘无束。组诗《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描绘安史之乱期间在秦州颠沛流离穷苦潦倒的生涯,情绪激烈,喷薄而出,诗歌完全在情绪的驱使下行进,是典型的自由诗。组诗第七首,开头便使用了罕见的九字句:“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完全不是律诗的字数要求。许多仿古的歌行体,都无视字数要求。《逼仄行,赠毕曜》(一作《赠毕四曜》)则五字七字并用:“逼仄何逼仄,我居巷南子巷北。可恨邻里间,十日不一见颜色。”《沙苑行》有句多达十个字:“君不见左辅白沙如白水,缭以周墙百馀里。”《去矣行》“君不见鞲上鹰,一饱则飞掣,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野人旷荡无腼颜,岂可久在王侯间?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首四句杂言,后四句七言。著名的《兵车行》三言、五言、七言错杂。《天育骠骑歌》七言、九言并用。《桃竹杖引,赠章留后》四言、七言、九言、十言、十一言并用,猛看上去,几乎就是一首新诗:
江心蟠石生桃竹,苍波喷浸尺度足。
斩根削皮如紫玉,江妃水仙惜不得。
梓潼使君开一束,满堂宾客皆叹息。
怜我老病赠两茎,出入爪甲铿有声。
老夫复欲东南征,乘涛鼓枻白帝城。
路幽必为鬼神夺,拔剑或与蛟龙争。
重为告曰:杖兮杖兮,
尔之生也甚正直,慎勿见水踊跃学变化为龙。
使我不得尔之扶持,灭迹于君山湖上之青峰。
噫!风尘澒洞兮豺虎咬人,忽失双杖兮吾将曷从?
杜诗杂言诗字数多寡不一,并非杜甫的创造。古老的《诗经》即有。《诗经》以四言为主,但是有些诗作已掺杂三言、五言、六言、七言或多言,《鱼丽》《葛生》《墙有茨》《祈父》《椒聊》《将仲子》,都是这样的例子。再比如:
扬之水,
不流束薪。
彼其之子,
不与我戌申。
怀哉怀哉!
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
哀哉为犹,
匪先民是程,
匪大犹是经。
维迩言是听,
维迩言是争。
如彼筑室于道谋,
是用不溃于成。
小旻》
汉乐府也是这种自由诗的代表,它的地位在诗史中很高,正在于它体现了诗歌的自由本质。请看《东门行》: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回到历史,我们便会发现,自由诗的传统自古有之,并非自今日始。杜甫只不过全面继承了传统,发展了传统,既继承了古诗的自由,也继承了齐梁以来的均齐,完善创造了法度森严的近体诗。因此,历史地看待杜甫,极严整,又极自由,绝非格律一路所能概括。
至此,我们可以有把握地得出结论,字数均等,形式均齐,绝非好诗的必要条件。律诗绝句,五七言相等,可以写出好诗,字数不等的杂言也可写出好诗。前述《诗经》的例子,汉乐府中的《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都是例子。发展到宋词,长短不一、字数多寡不一更进一步,诗的自由度大为增加。
个细目,杜甫占到了绝大多数,是句式全才,变化莫测。
月在《文学杂志》创刊号发表《谈新诗》一文,文中分析了杜甫《月夜》一诗,指出了古诗这种词语位置“调动”的特殊句法。他认为,既然平仄与每句的字数和句法既有规定,而且每句在五个或七个字之内又要完成一种有意义的组织,所以诗人用字非十二分的节俭不可,结果是不但虚字和许多处的前置词、主词、代名词、连接词都省去了,就是属于最重要传达条件的字句的传统位置(传统乃指某种语言自身之传统)也往往要受调动。他以《月夜》第五六句“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为例,认为,若按照通常的位置,“云鬟”“玉臂”都应当在“香雾”“清辉”之前,而且“湿”“寒”是形容“云鬟”“玉臂”的状况,“香雾”“清辉”是“湿”、“寒”的对象,所以用白话说就是,“云鬟香雾一般的湿,玉臂清辉一般的寒”。在他看来,这般解释不过是要说明这两句的句法,实际上其中的“感觉是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表现的,因为它们是旧诗里一种最有诗意的特殊的隐喻,在任何西洋文字和中国白话里都不易有同样的办法”。
我们切切实实能感觉到这些诗句传达的意象,但却无法精确地、逻辑地分析其句法,这正是古诗的高妙之处,正是新诗要学习的地方。这样的词语调动意象拼贴,不妨看成诗歌中的意识流。它不符合语法的逻辑,但符合意识的活动规律。
杜甫深得连环句之妙。《哀江头》: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2]
杜甫《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三句为一个单位,跟诗歌中最常见的两两相对完全不同,“镌错碧罂鸊鹈膏,铓锷已莹虚秋涛,鬼物撇捩辞坑壕”、“贼臣恶子休干纪。魑魅魍魉徒为耳,妖腰乱领敢欣喜”。
杜甫还偶用叠句,这是很罕见的,不知杜甫之前谁还用过。如《冬狩行》:“朝廷虽无幽王祸,得不哀痛尘再蒙,呜呼,得不哀痛尘再蒙。”
诗歌忌重字,杜诗故意用重字。“朱樱此日垂朱实,郭外谁家负郭田”(《惠义寺圆送辛员外》)“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阆山歌》)“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进艇》)“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客至》)“汝书犹在壁,汝妾已辞房。”(《得舍弟消息》)
杜甫在律诗中尽量避免重字,在排律里却随便得多。《上韦左相二十韵》两用“此”字,两用“才”字;《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两用“不”字,两用“天”字。杜甫能够守规矩,但在需要的时候,也可以破规矩。若为自由故,规矩皆可抛。
还有一点,杜甫的创新,知道把握分寸,不走极端。比杜甫小四十岁的孟郊以苦吟著称,同样也以对抗格律为能事,比之杜甫,孟郊的不避重字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古结爱》(一作《结爱》)诗云:“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几乎句句用“结”字。其《秋怀》十四云:“忍古不失古,失古志易摧。失古剑亦折,失古琴亦哀。夫子失古泪,当时落漼漼。诗老失古心,至今寒皑皑。古骨无浊肉,古衣如藓苔。劝君勉忍古,忍古销尘埃。”这样的写作虽然革命性很强,但观念性太明显,反而有伤诗歌的阅读效果。
叠字是杜甫的长项,为杜诗一大特色。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月》
年年非故物,处处是穷途。《地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梅雨》
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红。《奉答岑参补阙见赠》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秦州杂诗》十一
砧响家家发,樵声个个同。《秋野》
农务村村急,春流岸岸深。《春日江村五首》其一
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
城乌啼眇眇,野鹭宿娟娟。《舟月对驿近寺》
据我粗略的估计,大约四分之一的杜诗里出现过叠字,量大惊人,也是杜甫继承《诗经》、汉诗传统的体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胡震亨《唐音癸签》说,“体物叠字,本之风雅,诗所不能无。”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可以看出,叠字是古诗中抒情的一个重要手法,古人发现了这种以叠字描形状物、抒发情感的诗歌技巧,在杜甫那里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淋漓的发挥。但白话文以后,双声词出现,对叠字的打击可谓不小,似乎叠字的功能被忽视了。新诗中使用叠字的人还有谁?还有哪些诗?
从技法上讲,七言可看成是在五言的基础上加二字变化而来。加字是杜诗创造性的重要方式。《见萤火》一诗即可作如是观:
巫山秋夜萤火飞
帘疏巧入坐人衣
忽惊屋里琴书冷
复乱檐边星宿稀
却绕井阑添个个
偶经花蕊弄辉辉
沧江白发愁看汝
来岁如今归未归
试将原诗改为五言诗:
巫山萤火飞
帘入坐人衣
屋里琴书冷
檐边星宿稀
绕阑添个个
经花弄辉辉
白发愁看汝
来岁归未归
改后大意未变,但原诗四个重要的关系副词“忽、复、却、偶”所传达的那些准确生动的形象和曲折细腻的情感却流失了。可谓增一字嫌肥,减一字嫌瘦。
那么新诗呢,该怎样加字?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大课题。新诗的一大弊病即是,形式自由之后,字数不加限制,语汇泛滥,缺乏汉语精练之美。而杜诗自由中有拘束,规矩里有突破,正是新诗应领会的要害。后文将具体讨论这个问题。
杜甫的用韵极其灵活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转韵,可以很严格地用本韵,也可以宽松地用通韵。
王力提到,杜甫的柏梁体诗《饮中八仙歌》甚至不避重韵,其字同义亦同者,王力列出的重韵者有:“船”两次,“眠”两次,“天”两次,“前”三次。可见,杜甫严格起来可以不重一字,宽松起来可以三重五复,非大手笔不能为也。
正因为王、孟新式五古在前,李、杜仿古在后,更见出李、杜独创之定力和能量,他们逆潮流而动,可谓当时的先锋派,实验派。
需要怎样表达便怎样表达,不拘一格,仇兆鳌所谓“此才人之不缚于律者。”
这个观察说明,杜甫既可以继承传统,也不排斥最新出现的律句的形式束缚。他既复古,也时尚,无所规矩,无复依傍,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十分自由。
杜甫对仗同样自由自在。有《咏怀古迹》这样颔联似对非对的贫的对仗,也有非常罕见的首颈颔、或颈颔尾三联都对的富的对仗,如《悲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就是说,他既能偷工减料,也可超额完成,既可伸,也可缩,真诗中大丈夫也。凭借诗艺高强,既可工至极工、超工、无人能至之工的境地,也可根据需要稍工或不工而古。反过来的例子也有,王维《既蒙宥罪旋复拜官》,四联全用对仗,富倒是富,但完全成了游戏,“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这样的句子也就是一般水平,平庸之极。现代人写的古诗许多也是这样,对仗押韵,徒具形式而已,基本等同于文字游戏。
这就是说,在古诗中,音乐性考虑常常要大于对仗的考虑。换言之,为了音乐性可以牺牲对仗。而闻一多恰恰做了相反的理解,试图对仗(也即均齐)大于音乐性,他忽视了在长短不一的诗句中,也仍然可以音乐性的可能性。
[10]
好。”(《苏端、薛复延简薛华醉歌》)。被胡适讥讽为字谜的《秋兴八首》,是当时新式的七言长句,而非《诗经》已有的四句,也不是齐梁间已有的“骊六”。
[11]
我们已习惯于依赖迷宫。”难道和杜甫的“人有甚于斯”不是一样的吗?
年代哈佛教授洪业,他说自己的一生有两本书必读,一本是圣经,一本是《杜诗详注》。
本书想探讨的是,去除杜甫的对仗、平仄、格律、押韵之后,看看还能剩下哪些供新诗学习的东西。因为我是主张新诗自由的,我不赞成新诗在理论上重返格律的老路。后文也将提到闻一多的格律化追求的局限。不论长短,不讲对仗,同样可以富有诗意。在诗的前提下,重新看待杜甫何以成为杜甫,于新诗有重要参照作用和巨大启发。
我是杜诗学外行,本书只是非常肤浅的、捉襟见肘的感受而已,权作抛砖引玉。不过,老杜是个丰富复杂的多面体,胸襟极宏大又极细微,眼界极高远又极切近,关怀极庙堂又极草根,情趣极高雅又极通俗。诗法极严谨又极自由,极现代又极古老,对仗极贫又极富,极工整又极宽松。由思想到人格,由境遇到才华,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字字珠玑,步步精心,人诗合一,千变万化,虽不可复制,但包含了古诗的秘密,也蕴藏着新诗的营养,新诗人不可不察,不可不学。
版。
年版。
年版。
年版。
年版。
年版。
年版。
年版。
年版。
月版。
期。
年版。
年版。
责任编辑:刘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