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福田 时间:2015-08-05点击:650

仓上村史


一、历史溯源

    仓上村村域,上古为渤海“北京湾”水没之处,西北陆地河流卷带泥沙不断冲积,形成第四纪沉积物地层,渐将海岸向东南推移,约3000年前此处成内陆湖,称“雍奴薮”,汉属泉州境。《汉书·地理志》载,汉代置雍奴,泉州二县,上隶渔阳郡。其时村域尚淹没于水面之下,上可以“飞帆鼓枻”。

    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宋,1000多年沿至宋辽时,雍奴薮属宋辽国境辽国一侧,淤塞成若干湖沼,村域水面称“延芳淀”,被辽皇族占为游猎之所,帝后在此行春季“捺钵”。“捺钵”是契丹语,意为行帐、营盘。北方民族自古就有随水草、逐寒暑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到了辽代统治者那里,变成一种四季巡幸制度。“捺钵”始于契丹,后为北方政权统治者沿袭,成为一种文化。

    延芳淀形成时,今村址大部仍浸没于水中,“中多菱芡”,为水鸟聚集之处,但其中一部(东起原葫芦塘西岸,南至现东西大街南20米左右,西到今村西鱼塘东岸,北止于现村民居北界)已出水面,为延芳淀中一岛,村域人文历史,从这时起正式开端。

    延芳淀水域辽阔,水面有大小岛屿,辽时均被皇家“捺钵”占用。仓上村周围乃辽时延芳淀重点区域,其东北有放鹰台(今塘头村),“捺钵”时用以放飞“海冬青”;南里许有更大一处高台名“呼鹰台”(今青山村),台上建有一座寺庙名“延庆院”,隶属于皇家,平常有僧侣住持,“捺钵”时为皇家御林军食宿之所。

    为保障延庆院僧众和“捺钵”时皇家御林军食用,附近需要建立粮仓,今仓上村村域当时高出水面部分,因此被占为仓址。辽、金、元“捺钵”文化沿续,元初延芳淀淤塞,分为几处“飞放泊”,此处为“柳林海子”,仍被皇家占用。

    元末湖沼干涸粮仓渐弃,又有明大将徐达领兵北伐至此,继以这里为军粮仓库,直到徐达攻克大都,明朝政权巩固。明初,“柳林海子”已大部变成荒地沼泽,粮仓废弃,渐有流民至此垦荒居住。然因地势低洼洪水泛滥,先民几经浩劫才定居下来。

    明永乐时,村域内出现更多荒地,无人耕种。这一地区为湖沼淤塞而成,元末明初又几经战乱、洪灾,人烟稀少。永乐帝迁都北京,为增加京畿地区人口,发展首都地方经济,加强抵御残元的军事力量等等,诏令各地移民至此垦荒落户,并实行军屯,很快在这一地区建立起许多村落,仓上村域也因移民加入正式成村。

    村名仓上者,“仓”即粮仓,“上”乃“旁”“侧”之意,由此推断,此处成村时粮仓遗址犹存,民居就建在粮仓旁边。据考,明永乐移民时,此处已有张、王二姓,永乐时又迁裴、徐等姓于此。村名“仓上”,既不言“里”,也不称“屯”,按照地区村落命名规律,当是有先来后到,由土著、移民混搭而成。
#p#副标题#e#
 
二、古迹遗存

    如前所述,仓上村村域不大,但村域内掘土,很容易发现海生贝壳化石,这是村域内最古老的古迹遗存,明证此地曾为大海。此外村域内曾有过很多自然坑塘,不用补水也从来不会干涸,且野生鱼类品种很多,这些都是水泊残存。

    村域内辽时出现岛屿,且为皇家占用,辽、金、元三朝沿为皇家“捺钵”粮仓仓址,这在中国文化历史上都有相当地位,若论人文古迹,这粮仓遗址当然最为重要,可惜这类遗址没能保存下来。仓上明永乐成村后,随着村民人口增加,废弃粮仓逐渐被民居蚕食,终至连一点粮仓影子也见不到了。

    不过据村里老人讲,合作化时建场院,还曾挖出过粗沟纹条砖砌成的台基,这说明一些粮仓遗迹还可能被尘封地下。另说上个世纪末,还有村民在建房挖地基时,也发现过疑为粮仓遗址的老砖地基。一处是村西南东西大街的西头南侧,一处是村西北民居界南几十米的地方,这两处都在高地边缘地带,可见当时建仓范围之广。

    除粮仓遗迹外,村域内还有一处人文遗迹,历史也比较久远,那就是离现民居不远的村域东北,现养鱼塘处,这里原是一块被称作“碱场”的田地,耕种时经常翻出大量砖瓦和瓷器碎片,据村中老人讲,此处原也是一处聚落遗址,比现村址时间更前,但毁于洪水,后来此地就改为坟地了……

    请教专家得知:此处遗址大约形成于元末明初。对照地区历史分析,这里应该是本村早期先民所建,那时现村址粮仓还没有废弃,村域沼泽中已有荒地可垦,先民至此开荒聚居于离粮仓稍远处……后来发生洪灾房屋尽毁,幸存者只好搬往仓旁高处现村落边缘地带,这些幸存者应该就是永乐正式建村时的土著民了。先人罹难处遗址被改作坟地,是否有缅怀先人之意?这就不得而知了。

    这一地区多数村落出现于明永乐之后,仓上村人文遗迹历史相对更为久远,但在明永乐正式成村之后,仓上村称得上历史遗迹的,就只有“老爷庙”一处了。所谓“老爷庙”,就是祭祀关公关老爷的庙宇,明清时代,这种庙在这一地区非常普遍,周围村落几乎每个村里都有。

    仓上村的“老爷庙”有点与众不同。一是建庙的位置,老爷庙建在南北大道北端正对着南来进村的大道,建在这里正好避免村子被南北大路分割成两半,迷信说那种道叫“穿心道”“通天道”,不吉利;二是老爷庙里祭祀的不止关公,还有判官、小鬼,也可以算是城隍土地庙了。一庙两用虽不是很特别,但这说明村里建庙时不太富裕,也或是村子不大,或是村民拿关老爷不当回事?

    仓上村“老爷庙”建于清中期,建在1米多高的土台上,一进三间房,没有院子,三步砖石台阶,内壁绘三国故事,仅供村里人祈雨求财、死人报庙用。小庙也有专人管理,庙产有几亩地,归管理者耕种。此庙1962年被拆除,扒了庙遗址高台还叫“庙台”,现庙台也已铲平,遗址前新建了一座九龙壁。

#p#副标题#e#
 
三、村政简历

    仓上明永乐时正式成村,虽开始就是个小自然村,但村里也就几户到十几户人家,按照当时严格的里甲制度,仓上村只够甲的建制(十户一甲)。后来人户慢慢增加,可能发展到几甲,但一直不够里建制(百户一里),肯定要和周围村落联合才能上属某里。清代承袭明制,里甲变成保甲,最基层也是十户一甲(具体数量、名称明清时都有过细微变化),这种状况延续到民国。由此判断,仓上虽是一个独立自然村落,但在解放前几乎没有过相对完整独立的行政建制。

    村域相对完整独立的行政建制出现在解放后,1948年村域解放,村民根据专区指示推举村民张廷禄出任村长,建立了仓上村有史以来第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村级行政组织。当时行政机构比较简单,工作除了村务基本管理外,主要就是组织人力、物力支前、缴税、纳粮等。那个时候村里还没有党员,自然也没有建立党支部。

    解放后专区很重视在农村基层发展党员的工作,到1950年,仓上村已经发展了6名党员,1950年2月14日仓上村建立起第一个党支部。这6名党员是:张廷禄、裴凤竹、裴凤祥、裴凤仪、杨书琴(女)、王进财,裴凤竹任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党支部成立后配合村里行政工作,所以张廷禄、裴凤竹成为村里各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

    1952年,裴凤竹辞任村党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一职由裴凤来接任。裴凤来是位退伍军人,因为文化水平低,自忖很多工作难以胜任,便主动要求退伍回村再当农民。接任村党支部书记岗位后,他带领全村村民大干、苦干、硬干,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运动中有突出表现。

    1967年,张廷禄因年事偏高辞任村长,以后他一直被村民官称“老村长”。同年,裴凤来也主动要求卸任村党支部书记,理由有二:一是自己年龄越来越大;二还是说自己文化水平低。张广善接任村党支部书记,裴凤来改任副书记,村民们从此称呼他“老书记”。

    张广善自1967年接任村党支部书记,直到1985年。同年村党支部书记一职由张德森接任。改革是个探索的过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1989年张德森辞任村党支部书记,张广善又再次接任,1994年张广善也再次辞任村党支部书记,由乡里派任王洪宝接任村党支部书记,王洪宝1997年辞任,村党支部书记一职又再次由张德森接任。

    2000年,张德森第二次辞任村党支部书记一职,同年由张志文接任,村行政机构开始进入相对稳定期。张志文2000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职至今,这一干已有十多年,仓上村在这十多年发生了巨大变化。多举措发展农村经济,改善村容村貌,完善村民文化生活和探索“小支部,大党建”工作模式……

    仓上村自1948年解放后,村行政组织虽中间有过短期变化(一段时间曾与前青山、后青山合并建“站”级基层行政组织),历任村行政机构脉络清晰,这些人都为仓上村的建设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
 
#p#副标题#e#
四、沿革发展

    仓上村村域不大,成村之初只有几户人家,然人口繁衍,加之不断有新移民加入,历经明、清两个封建王朝,到中华民国时发展到几十户人家。就是这样一个小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也有子弟参军,有人光荣负伤,有人光荣退伍……更多人在家务农或者出外做工,这个小村一样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过贡献。

    别看仓上是个小村,解放前也有几家财主,在四周村落置有田地,据村中老人讲,当时环绕这个小村,东到塘头,南到南仪阁,西到西永和屯,北到垡头,方圆十几里都有仓上村的田地!村里计有张、徐、李等几户财主,耕地总计10余顷,人均5亩,当时村里还有人经商,东酒铺、东油坊……“大门张家”甚至还在城里开了粮行。

    仓上村那时属周围比较富裕村落,解放时支援前线交公粮,仓上村送粮的骡子、马车就有十多套,一时震惊四乡八里。农业合作化后,仓上村在外村置买的田地被就近划出,仓上村被设置成一个生产大队,下辖四个生产小队(不久合并成两个)。村属的土地少了,人口却继续增加,居然出现了人多地少的状况。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人只能土里刨食,仓上村因此很快变成了穷村,工分日值最少时只有几分钱!不过仓上村民风淳朴,这样的日子大家相互帮扶着也挺了过来。这期间小村还出现过县级劳动模范。村里虽然穷,却一直很重视教育,孩子绝大多数都读书上学,这就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后,仓上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村里的富裕劳动力有了出路,曾经导致贫困的“人多”,这时从劣势变成优势,走出去的村民不仅为村里赚来了财富,自身也开阔了眼界。村域经济很快好转,村子迅速发生着变化。

    2000年新一届村领导班子上任,村域政治经济发展更取得了突出成绩。考虑到村里地少人多的状况,村里成立了“北京苍上欣通绿原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村里多半土地上修建起蔬菜大棚,蔬菜种植用地少需要劳动力多,“地少人多”的劣势完全转变成优势,村集体出租大棚种菜,村里专门组织营销,合作社与北京物美超市搭起“农超对接”平台……这十几年时间,村域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发展带来繁荣,繁荣促进发展,仓上村现有村民400多口,土地面积1100多亩,村合作社蔬菜大棚种植面积550多亩,村域内还有驻村企业12家……看看最近几年仓上村获得的荣誉:北京市充分就业示范村、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北京市文明村……短短几年,几十个奖项!

    不久前,仓上村党支部“小支部,大党建”工作模式更获得了中组部充分肯定!小村的发展又上了更高一步台阶。仓上村现隶属于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古镇小村走过历史又走向未来,发展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admin

分享到:
更多 神州记事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