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海玉 时间:2020-11-07点击:1013

我读长篇纪实文学《治沙愚公》

 

作者?李海玉

 

      2019年8月21日,习总书记走进八步沙提出了当代愚公精神。著名作家陈玉福先生深入八步沙,利用半年时间潜心撰写了长篇纪实文学《治沙愚公》,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治沙造林的真实故事跃然纸上。作者以朴实的语言生动地讲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故事很美好,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在八步沙流传的尤狗娃和找来仙的爱情故事是悲壮而感人的,但八步沙的茫茫戈壁,滚滚黄沙却是残酷而无情的,别说风沙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就连毛驴都无法抵抗风沙的袭击而上了房。一夜黄毛风之后,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郭老汉看着断杆和残缺的谷子痛心疾首“都没了!都没了!”绝望之中往往蕴含着希望的诞生,郭老汉通过反复试验,发现了 “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新大陆”,有了新的治沙方法,心中更坚定了和风沙拼搏到底的信心和决心“我就不信了,这风沙难道真的就没有办法对付吗?我偏要治上一治!”一颗初心,日月可鉴。六个老汉揭了“黄榜”签订了治沙承包合同,第一代治沙人在“一定让沙老爷穿上绿褂子”美好梦想中庄严摁下了鲜红的六个手印。从那刻起,他们誓言“一定要把八步沙治理好再去见马克思!” 于是一棵树一瓢水,一步一磕头,挖沙植树,造林绿化。在六老汉的眼里只有八步沙,只有那几棵发了绿芽芽的树。在沙窝窝里多栽活一棵树就多一分希望,他们坚信人进才能沙退。

      八步沙“六老汉”的血液里永远流淌着泥土的芬芳,即使脚下的土地多么贫瘠,他们依然热恋;即使长辞那片热恋的土地,也要躺在沙梁山掺望。第一代治沙人几十年如一日,用一双双粗糙的大手栽植着一棵一棵的树苗,一个一个佝偻的背影艰难地跋涉在充满希望的土地上。40年的时间,郭老汉、钱老汉、史老汉等人一个个无声的离开了他们挚爱的那片土地,但他们无怨无悔地把大半生都交给了沙漠戈壁。在那个时代,没有人称他们为英雄,但他们却有着“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那愚公一样的精神。

      人生的路是需要选择的,但选择一条很多人都不愿选择的路,那是需要多大的勇气。为了征服八步沙这条“恶龙”,郭老汉想要让儿子郭万刚辞了铁饭碗接过治沙的接力棒,犹豫和彷徨困扰着他“我老了,干不动了,你来八步沙替我干!”“最终郭万刚先垂下眼皮。他把目光定在炕桌上白瓷茶缸子外壁那副绘着毛主席头像和毛体书写的‘为人民服务’的红字画上”。人生的一个选择就是一生的坚守。

      “八步沙不绿,我哪儿也不去”。从此,郭万刚便坚守着的神圣使命,这使命就像沙漠里顽强生长的花棒一样,朴实而坚韧。郭万刚也像他的父辈们一样,以一个有情有义的英雄的姿势站立在了无情的沙漠里,带领着八步沙的人们和大风沙抗争,与人为破坏砍伐植被和树木的人较量,一路艰辛一路坎坷,顶着烈日迎着风沙,一把沙土一棵树苗,挖沙植树、舍身护林、消灭虫害、冒险打井……“我郭万刚是一个共产党员,就必须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郭志刚为代表的第二代治沙人历经无数次磨难,终于实现了“八步沙绿了!”的美好梦想,八步沙绿了,但他们的头发也苦白了。他们就像坚守在沙漠里的勇士一样,用汗水浇灌着一棵棵绿色的树苗,用团结和顽强谱写了英雄的篇章。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吃水不忘打井人”。如今的八步沙已是旧貌换新颜,绿茵遍地,鸟语花香,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郭毅、雒兴国、英子、陈军、连肖红等这些新时代的治沙人才,义无反顾地走进八步沙,以更加远大的治沙梦想,带领八步沙的人们乘着新时代的列车快速前进,以“以农促林、以林治沙、以副养林”的理念,在大量引进高科技人才的同时,建起了沙生植物深加工工业园,机械化造林、无人机巡林。在坚守八步沙的基础上,向黑岗沙,甘肃与内蒙古边界的沙漠进军……正如史金泉所感叹的“是啊!这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啊!”

      往事不堪回首。当八步沙的人们在享受着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的同时,我想,我们绝不会忘记六老汉那一辈的治沙人,在沙漠里用手挖坑,用驴驮水的那艰难倔强的背影;绝不会忘记郭万刚那一代治沙人在困难中坚守,在绝境中冒险的身影;更不会忘记朱局长、李县长、李市长、陈书记、王记者那些党的好干部的关心和支持,以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造林绿化政策的扶持……“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我们个人的这些成绩”郭万刚的这句“碎碎念”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和感想。

      《愚公治沙》中一个个平凡而朴实的主人公仿佛就在我们身边,清晰而熟悉。八步沙由一点新绿变成了一片翠绿,从八步沙的人们由站在沙梁上望而却步到村民自发到沙漠里植树,从八步沙林场一次次濒临倒闭和解散到重新焕发新生,从吕急人违法砍树到决心守住林场,从茫茫黄沙戈壁到40万亩绿洲,从林场花棒热销到高科技办厂,从八步沙绿了到土门人富了……故事中的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还有那些我们叫不出名字的治沙人,他们用朴实的双手凝聚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用团结和坚韧谱写着历史的豪迈和悲壮,他们用愚公精神诠释了真正的民族精神和中国力量。

      作者简介:李海玉,女,汉族,甘肃张掖人,张掖市图书馆馆员,酷爱文学,爱好写作。曾在《作家联盟》《文化与生活》《人人文学网》等多家新媒体平台和报刊杂志上刊发过散文、小小说数篇。

 

 

 

责任编辑:周步

分享到:
更多 散文原创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