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仲义 时间:2021-09-06点击:1083

 

     来源:< 2021年9月 作家杂志 >

台湾诗人詹澈部分诗集 内容摘要:詹澈在八十年代热身后,写出西瓜寮与东海岸系列,形成地缘文化与族群文化相 结合的特色。肯定他在农耕、农运、农改实践中保持“三位一体”的本色,凸显台湾诗界在 现实写作维度上的“稀有”性:意识形态的大中华情怀、 原乡在地的直面当下。也由此对 应素朴朗硬的诗风:以物象、物语告白人生,以叙情基调贯穿始终,从而打造出充满写实、 乡土况味的“歌行体”,留下台湾诗坛——臧克家“传人”的形迹。最后,对他晚近试写的 “五五体”提出不同的意见。

关键词:詹澈 “西瓜寮” 乡土写实 “发酵” “五五体”

一、西瓜寮“守夜”

《詹澈诗选》是作者 25 年间的集萃,共收入 100 多首诗歌,分为 6 辑。台湾的乡土写 作,多云集于《笠》诗社,除此之外,拥有大中华情结的土地诗写,且数十年如一日者,所 剩不多,詹澈是其中的一位,尤显可贵。有意思的是,比他大十岁的学长吴晟(同出屏东农 专),扛鼎乡土大纛的诗风清实朗健,一路走来;两者创作轨迹颇多相似,我们在詹澈的身 上,看到了血脉承续的发扬光大。 詹澈起步于七十年代末,严格说在九十年代之前,基本还是属于热身阶段。不做晚成的 探究,其打动人之处,是潮起潮落,东风西风,“我自岿然不动”,依然执著地“走在乡间的 小道上”。他无意过多皈依现代意象思维,乐于起用朴实平白的语像:斗笠、簑衣、稻草人 的呼告,成全了他得心应手的“书信体”;防风林、山地娘、地瓜秧的絮叨,做成了施展叙 事性的“家常饭”。 在压抑的岁月,作为土地与海岸的子民、凤梨与木瓜的代言,他义不容辞地书写村民的 逼仄、苦难,用农家的底色,血性的仗义,裹满激愤与忧虑,吁求民主平等。一步一个脚印, 沉着、扎实,从不打滑,甚或有点笨拙。风雨中坚持不懈的山地长跑,朝着既定目标。刚写 出《手的历史》(1986)、旋即点亮《海岸灯火》(1995),立马又率领《海浪与河流的队伍》 (2003),浩浩荡荡,一如指挥万人渔农大游行。苦难至《余烬再生》(2008),平淡如《下 棋与下田》(2012),为民请命的理想,化作一行行告白。1. 65 米的瘦小身躯,经常喷射出 如此炽烈的弧光: 土地,请站起来和楼房比比高低, 请站起来说话呀! 请向上天质问, 农民,是不是大地上, 最原始,最悲惨的人群?! 触发基本的人权良知,引动深厚的家国情怀:“谁愿意把伤口再分割成左右/用农民的血清做 抗体”,一种相当坚定而清醒的体认。“海洋和陆地的民族 以海浪的灵魂 不要栅栏的生活 生命在陆地上摇动 生根”。稳定的根性表白,代表时代不可抗拒的潮流。即便在卑南溪出 海口,那一点《顽石》,也“像一颗纽扣/紧扣两边的衣领”,成为两岸民众的情感枢纽。 当理想的政治呼告告一段落,他开始潜入整个西瓜寮系列和东海岸系列的深处。西瓜情 结,在蔓引株求的“光照”下,接连斩获收成。这是因为多年的生存困顿、底层摸爬、命运 沉思,在生死与共的对象化中,统统化为生命的丰满与欠缺:“看见自己的影子缩成一块石 头/看见刚受孕就凋萎了/毫无牵挂和执著的西瓜的雌花/飘扬着数以亿计/肉眼看不见的尘 埃和花粉”。进入西瓜寮,他储满生活的叹息,叹息像蚕一样地吐丝,那是关于《支票与神符的讨论》、关于《子弹与稻穗》的担忧;走出西瓜寮,他面向石头和雾气,吟咏《星空的 质疑》。当然,也时有《向月光坦白的伤痕》以及《影子在堤防边闪了腰》的情趣,这一切, 都深深根植于那片遮风挡雨的土地。 东海岸,则是詹澈诗歌另一摇篮。如果说,西瓜寮给予最初 “点”的深入,那么漫漫 海岸线则带来“面”的开采。水的胎记、岛的肚脐、海的鼻尖和黑痣,以及河流的队伍,海 岸峭壁出鞘的刀……不啻简单的速写素描。同根同源的方块字,溢出地缘文化的悠远回声, 又满载主体意志、精神品质的合一。在神话传说中,《八仙洞》、《鸟石鼻》、《三仙台》、《琵 琶湖》,吞吐着偌大的历史容量:“比赭红还红的血迹”,涂抹在《台东赤壁》,流露出英雄气 概的凭吊;“海岸线像母亲的妊娠纹”,把《陆连岛》的母体余韵,荡漾到现实的深处;“一 切的峰顶,从初生向死琢磨”,一再《问鼎玉山》,是为了表达某种人生高度的哲理;而“风 要从夜海深出摩擦黄金”,是充满想象的夙愿还是寄寓多年的愿景……质而言之,东海岸系 列,已经脱开了早中期西瓜寮系列——斗笠般的“型构”,而加入了 “地方志”的艺术充实。 新禧之后,在西瓜寮和东海岸的产床上,诗人再孵化出《兰屿祝祷词》系列,那是番薯 藤与珊瑚礁的混交,沙质土与银飞鱼的和声。迷你猪、头发舞、盐和糖、红梗水芋、棋盘脚 树…….他把种族、生活、祈愿,以“年轮”的扩张形式播撒。未死的珊瑚,是“人类凹陷 下去的脚印”,垒起的海沙屋,是“后现代的牢房”;芦苇的每一次死,都教小岛年轻一次; 每一把火光下,都住有祖灵的根;与其说,带波纹的小凤蝶“拉着弯曲的海流/拉着逐渐上 升的海拔”是激情四溢的歌吟,莫如说是对民族精神的张扬;而屏风一样排列的飞鱼干—— 愤怒的裂齿和空眼,实则晾成了弱小族群的祭文。凡此,西瓜寮与东海岸,形成了地缘文化 与族群文化相结合的特色。这样,我们的詹澈就不再是单纯的吴晟了,或带着吴晟影子的詹 澈。血肉于泥土的真情、淳朴人格,人格与诗品的统合,有别于兄长的“青出于蓝”,在文 化根性上的阔展与对现代生存感的切近,一个诗人开始成熟起来了。

二、叙情性成熟

成熟意味着较高的辨识度。从简介知道,【1】詹澈的遭际足以用长篇小说来容纳,故潇 潇说他所面对的环境:彰化——台东——台北——台东,有着重大的迁移事实。他所面对的时 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佃农——农权运动者——政府官员,有着巨大的 变异史实。他所面对的种族:彰化地区的河洛人与客家人——台东地区的新移民与原住民— —兰屿的达悟族,有着极大的改易现实,由此获取与众不同的优势资源与立足点。【2】意犹 未尽,萧萧在后来的一篇序言里,斗胆抬出墨子类比。墨子作为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思 想家,创立墨派学说,其中不乏对农民出身的詹澈在理念实践产生重大影响,詹澈也不乏在 (平等、群体、救世、择务、创造、力行)方面,效尤先贤。【3】评价詹澈“效尤先贤”, 没有错,但以醒目的标题做出《詹澈,现代墨翟》的“比肩”,是不是有失分寸? 客观而平实地说,詹澈虽多染指民运党运,但始终还是与农耕、农运、农改保持“三位 一体”的本色,这才是他的根本面目,这也是詹澈区别于台湾都市诗人、新古典诗人、超现 实诗人、海洋诗人、浪子诗人、学院诗人、皮骨肉诗人、魔怪诗人、腹语术诗人、壮阳谱诗 人、游戏诗人、跨界诗人……的分界,这是独特生活的馈赠与命运使然。 许多诗人不屑于写实主义,认为过于简单粗陋,其实是个大误解。主义不重要,重要的 是,你是否能拿出标签下最有分量的干货。农耕、农运、农改全方位经历带出乡土、草根的 绝对成色,必然构成写实的全面驱动与展开。这一源头当可追溯到百年前刘半农《相隔一层 纸》(1917)、刘大白《卖布谣》(1920),及至后来的臧克家、田间、艾青。国难当头、群族 争斗,这样的写实怎么可能不与政治、社会、历史、组织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躲进小楼成 一统根本行不通。存在决定意识,不可否认,全身的基因、遗传密码、与稻杆一起倒下的骨 骼,同韧带一起重生的瓜藤,经由诗性心灵的耦合,形成引蔓求株的长势且如鱼得水。许多 人不能写的题材,他写(《贫农洪梅》);许多人不屑写的事物,他写(《西瓜苗》);许多人不 愿碰及的心病,他写(《绿岛》);许多人盲视的东西,他能看见(《蚊影或牛筋草》)。在现实主义“老旧”的枪管上,他安装的不是消音器,而是加长了来复线,增大了弹道口。 9.21 大地震,他借灾情,警示发昏的当局,《当两种梦正在成熟》“在无法预测的未来 /纯朴的大地和人民/需要片刻宁静,思考长久的和平”;南韩北朝鲜领袖握手了,他借历史 性破冰,映射两岸的统一。“双手互握的刹那//应该感觉热流传导至对方的心房/心中有烈火 燃烧/只会增加金的纯度”。这类作品,不可避免带上意识形态色调,却是符合历史趋势与人心向背。 这正是詹澈在台岛诗界的“稀有”性:始终持有大中国诗观及汉语家园意识,企求将此在的家与彼在的家整合为一,而摒弃狭隘的族群意识以及愈演愈烈的所谓本土化思潮,其超越时代局限的远大胸怀,已成为其诗歌精神的标志。【4】自然,与政治过分捆绑,经常会出现直截式呐喊,有时顾不上“掩饰”或做艺术“化解”。其实在处理意识形态、处理两岸关系问题,还有千万条通向罗马的道路。当诗人詹澈放弃急切、焦虑的表达冲动,淡化长久坚固的意识理念,转而在人情隐秘的恻隐之处,觅得一丝缝隙,那种无技巧中的机巧,就汩汩流泻出来,清新而得体,像《坐在共认的版图上——— 致沈奇》: 坐在共认的,共震的版图上/最靠近曙光和海浪的东海岸/我们,却是山里来的孩子/不想埋骨在深山/也不想在海上随波逐流/坐在地球边缘/在秋分和重阳之间/看见一朵云散发异彩/形似飞天女神,从敦煌壁画飞出/拉着一条细细的丝线/一条逐渐放大的丝路/经过你的故乡西安/飞向太平洋/把泡沫和阳光留在口袋/把海沙和海浪装入行李/ 回去种植,像肥料或盐一样撒下去/在会下雪的大地/记忆开始发芽/ 例如阳光生长着影子/诗生长着诗论 詹澈的淳朴、笃实,拒绝游戏,平民语调,充满真诚、坦荡。不事拐弯抹角,不适深度意象, 也不太做隐喻象征。从一开始,不管卷入《春风》《夏潮》抑或《鼓声》《草根》,其背后都仿佛跃动着笠诗社长长的“即物”之手,直取物象核心。下面是物象思维与物语表现的典型 段落: 番薯又名地瓜,旋花科 生存力强,耐干、耐旱 沙地、荒地可生长 在黑暗中长大 被逃难的脚践踏 又去喂逃难人的肚子 ——《写给祖父和曾祖父的诗》 可以归入“即物主义”的探求,也可以当作是一种“诗性现实”。即物首先是对对象采取近视直观态度,一种“贴身紧逼”的直观手法。它要求一下子抓住对象最突出的特征属性,和 盘托出,保持原在面目。而后再以纯然本真的语词进行固化,去除修辞造作,防止主观滥情, 达成“格物致知”。的确,詹澈较少运行意象思维,也不刻意经营,通常是将直观的物象做 即物处理。直观的物象、语象,不等于简化线性,乃是一条通往隽永的高难之路。像“明月 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永远代表着诗歌“清水芙蓉”的一面。不同的是,詹澈无意也无缘 于隐逸,而是直面惨淡现实,以物象、物语告白人生,同时,扩大“叙情”成分或拉长“叙 情”的基调。 所谓叙情是以叙述性为主,抒情为辅的综合方式。叙述带动场景、情节、事件、细节(完 整的或碎片的),并夹杂抒情元素,相对减少抒情成分而有益增大诗作容量。上述地瓜物象 在与父老前辈影像叠加中,就迅速移植为日常诗性。不难看出,物象、物语加上叙情基调, 共同打造詹澈充满泥土味、长短错落的“歌行体”(适合较长编制),后来则演化为比短小诗 松散,比中诗略为缩微的“格式”,即相对规整的“五五体”。 但也不是说,詹澈只会在现实的平面亦步亦趋,余光中就曾指出《堡垒与梦土》的诗意 全在虚实之间迂回前进,战争在童话的背后演习,“超现实”的惊骇效果可入达利恶魇的画面。 当然,这只是偶尔出格,改变不了整体切实、务实的处事;不事雕琢的作风,与他泥手泥脚 考察福寿螺一脉相承。即便有时不免粗糙,不太讲究技艺,但他的诚恳、真切、他的爱憎分 明,借叙事以抒情的“叙情”基调、左翼波普色彩,使得台湾真正的乡土写作,不自圉于孤 岛意识,而有着开阔前景。在写实精神越来越稀薄的区域,他的草根、在地、家国情怀,他 的忧国忧民、底层经验,晓畅抱朴的诗风,不讳、不忌、不惮典雅与艰涩的双重哂笑,一路 小跑着或径直走下来,自成一方景色。写到这里,忽然冒出一个扭转念头:前面潇潇教授曾 授予他“詹澈,现代墨翟”的封号,最好还是回归到诗人本位上,不妨改为:台湾——臧克 家的“传人”,或许更为瓷实一些?在台湾现实主义的诗写维度中,詹澈立起了一块重要地 标。

 三 ,腐殖层发酵

沈奇曾经指出,因强烈的意识形态情结和载道意识的促迫,詹澈的诗歌创作,长期在思 与言的矛盾冲突中摆荡,难以顺畅抵达艺术上的完善,导致诗质比较稀薄。【5】但随着时间 推移与他稳定前行,人们就得摘下有色眼镜了。假令说“西瓜寮”(1998·元尊文化版)孵 化出詹澈第一次突破,全面清除发声期过于直白、松散和累赘,把原汁原味的草根、原乡、 在地精神、元素,熔铸成有模有样的乡土知音。那么,经过二十年腐殖层深化,到了《发酵》 (2016·光明日报版)阶段,则渐成独此一家的“詹记”,可谓水到渠成。 除了熟络的三大对象:本省籍农民、原住民、外省老兵;一以贯之的题材:历史/现 实、战争/和平、彼岸/此岸、城镇/乡村、贫困/富裕、物质/文明、发展/生态等还在不断拓展, 诗人开始减弱对宏大事物的直接“叙情”,转而在细小事物上“把捉”,这是艺术突破的起点。 “他一面翻动一面嚼槟榔/久不闻其臭,仿佛闻着香气,像是吃臭豆腐/像食物在胃里消化, 各种微生物/像面粉揉成面团蒸成馒头,白米蒸成红发粿。”把个《发酵》过程的阴暗面全部 颠覆过来,四种食品细节,简直让旮旯之角的腐殖土,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盛宴,这在詹澈以 往的作品真是难得一见。《女裁缝的二胡》,多么美妙的二重奏:脚踩缝纫机,想起插秧机嚓 嚓前进的声音;秧苗插进泥土,她压平针脚上下的布面。乡村与城市的关系“一台是老式的 脚踩机,一台是新式的电动针织机”。透过贴切形象的比喻,感受诗人对时空转化与驾驭的 圆熟。《调整果枝》写道:“这枝条,像弓弦,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诗人将修剪枝条定调 为人际关系中的“均衡”,用心处理,勿急勿缓;也像生态环境,求取和谐平衡,处处藉细 微农事而做人生思考。《思考蹲坑》:从蹲式便池到坐式马桶——一个日常细微动作的演变, 引发诗人深入掂量:在现代文明席卷的世界,遍布生活各个角落后,人们是否还要重温“蹲” 的意涵:保留尊严、平等与耐性? 还有,“当城市伸展四肢向乡村挤压/乡村是变高了还是变瘦了,高速公路穿心而过 ” (《另一对邻居》,忧虑现代性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还有,鸡们狗们小黑们,它们的惊叫, 常常以诗的考题提示我“如何在饥饿中保持清醒”(《追逐的叫声》),时时不忘自我磨砺与修 为。其中,《这也是一种节奏》,同《发酵》一样,是此阶段绕不过的力作: 父亲要蹲下去挑西瓜时,我抛给他一个¸ 他抬头顺手接住,影子压在它的扁担 没有重量的,像他背后山上的云 他仿佛要挑起那两堆乌云 挑起乌云下的两个馒头状的山峦 他放下扁担,看着我,想说什么 西瓜园又在他四周扩散出一畦畦瓜叶的涟漪 像他微笑的皱纹,今年,价格与产量还好 价格与产量,像扁担挑着两个空箩筐 要怎么在心理平衡,我们没法支配 但我们知道,挑起西瓜时的平衡 右手在前紧握前绳,拇指向内,固定双肩距离 左手像后紧抓后绳,掌心向外,调整方向 双臂保持半垂的八字与 S 形 用八寸丁字步,固定步伐向前走 扁担,用老成麻竹削成弹性与韧性 一步一摇,一步一摇,扁担有节奏地起伏 老麻竹的韧性,有时会发出细细的吱吱的声音 像地底蟋蟀振翅或树梢上的蝉鸣,或深夜的雨滴 或是自己身体深处骨骼关节摩擦的声音 汗水与身垢在扁担中间磨出一节黑油黑油的颜色 与麻竹的味道糅合着,有粽子煮熟的香味 它也是一种节奏,如季节那样有声有色;当我弹着 自学自唱的吉他,想起父亲去世前西瓜寮 吃铁便当时,筷子碰铁盒叮叮当当的声音 第一段聚焦在一个“挑”字的动态上,经过“前准备”(蹲、抛、接、压的热身),构成挑的 轻(云)与重(山)的对比,给出一种生活既沉重又不乏轻松的“晃悠”节奏。第二段承接 生活重担下的心理:茫然困扰(价格与产量摆荡所致),外显为瓜叶涟漪和嘴角皱纹交织的 苦涩,有如挑着两个空竹篮的不平衡,是相当出色的心理描绘。第三段,表面上大讲挑的精 准姿势:手臂、指法、腰身、步态所合成的“节奏”,实质上暗指如何在歉收、亏损、落难 中保持某种平衡(感觉原来比较古板的詹澈,现在变得聪明多了)。第四段,以老麻竹扁担 发出细细的吱吱声,联想四种声音(蟋蟀振翅、蝉鸣、深夜雨滴、关节摩擦),一起指向韧 性的节奏,显然詹澈采用了博喻与转喻的方式。第五段,继续进入扁担的细节:黑油的色泽、 熟粽子的味道,由此勾起弹唱吉他,与父亲同吃盒饭,筷子碰触便当叮当作响的情景,一幅 苦中作乐的画面油然而生。 整首诗主旨鲜明,血肉丰满,富有层次,意韵悠长。抓住日常农耕生活一个经典动作, 连带它的工具(扁担)与效果(节奏),投射出对生活的理解。隐去从前直来直去的宣泄、 强烈有余含蓄不足,在浸透细节化的感性体验中,丰沛的主体性把对生活、生存、亲情的领 悟,巧妙融化在文本经纬中,从容而淡定。尤其让人感佩,五段展开式,轻松地把一个抽象 的节奏写得质感十足,且细化为五种形态——晃悠的自然节奏、压力下的停滞节奏、保持心 理平衡的节奏 、品格坚韧的节奏,以及温馨的生活节奏。节奏代表一种生活、一种人生。 祝贺詹澈这一长足进步。 及至晚近,詹澈又上了一个台阶,《归乡与乡愁——焚祭余光中教授》: 当时,你彷佛是从西子湾海岸徒步走来 拉纤着一条带盐味的诗线,来到我居住的东海岸 与黄昏一起坐在都兰湾 从东海岸山脉向北,右边 是菲律宾海底板块南岛语系 左边,是欧亚大陆板块中华文明河洛古音 我们在两种意识形态之间比肩合照,喀嚓一声 身后升高的海浪已溅出泛黄的相片 记忆与人影模糊如水印,其实你了然 其时我中年的额头已印记中午透红的思想 你已鹤顶白发,似养尊学优的翰林仙翁 但我心中有一块阴影沉堵,对你欲言又止 从都兰山遥见绿岛----这火烧岛的夕阳不甘熄灭 不甘熄灭的火丝燃烧着他发上离离的芒草 在历史反面,他站在牢房外看着牢房中的自己 他比你先走一步了,彷佛比你先知后觉 应能宽恕谅解众多人间的错位与误解 在冷战的年代,我们都是历史夹缝的溪流 诉说着两种意识形态里两岸的悲歌 他的归乡你的乡愁,已落下了一个时代的帷幕 我向他敬礼也合掌祈愿你安息 莲的聨想与铃珰花,在山路与沙田 原乡人的血液只有回到原乡才会沸腾 曾经泛滥的乡愁,在这个又围起堤防的岛上 会被腌在龟裂的瓮罐里发霉 还是会被酿成发酸的酒糟 自由的海浪继续在不自由的海岸雀跃喧腾 自由的灵魂离开肉体的牢房也不一定自由 相信你们已看见人类的原乡,我乃奔忙徒途 在夜行货车里贴近车窗窥视望乡的牧神 全诗写得情真意切,是詹澈诗中的上品。思绪中的左右、东西、你我、内外矛盾碰撞,比之 过往的单纯、线性发展,有了相济相生的纠葛,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

四、 “五五体”商榷

《发酵》诗集除了贡献一份艺术长进成绩单,詹澈还实验他的“五五体”(5 ╳ 5 行)。 五五体的初衷,是基于为自己常写长诗寻找一个比较固定的“方框”:为新诗的灵魂寻找一 个健康适当的身体,为其身体裁制一件适身的衣服,为创作旅途找一个安住的旅店。【6】甫 一出手,詹澈立刻受到嘉奖。2018 年第 1 期《世界华文文学论坛》刊发两篇文章。一篇是 谢冕的支持:“这一诗体在从容有序中贮藏和蕴蓄更多的内涵,充分的鲜明的中国元素使它 丰腴而蕴藉,它维护了诗歌的节奏感,是文化中国的一次认真的诗歌实践。从效果看,詹澈 这一谨慎而认真的“试写”是值得肯定的。”【7】从中我们可以读到谢冕老师全力支持的立 场与态度。另一篇是王珂,更是大加点赞:大致做到“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像赋的 “铺陈扬厉”,可称为“赋体新诗”。可以让诗人很洒脱地状物写情,诗句的容量大大增加, 诗情也随着语言的铺陈得到巨大的增殖。这种“匠心”的“独具”性和“苦心”的“经营” 性,在当今诗坛都是少有的。詹澈的“五五诗体”正是王尔德所言的“极力铺陈的一种强烈 形式”,也是一种颇为成功的“形式”。值得赞扬,也值得推广。【8】 作为王珂 20 年的朋友,本着负责态度,不讳情面,首先要对这篇论文的全面肯定泼点 冷水。论文主旨既然是论詹澈五五诗体,我们有理由期待充分的论证:五五体何以能脱颖为 成功形式,其叫人信服的理据何在;五五体的优势与长处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五五体在与 其他诗体比较中,是否完全成熟或有待进一步改进?然洋洋 1 万 1 千多字论文,有十分之五 的篇幅(5 多千字)是用来论述百年新诗体;有十分之三的篇幅(3 千字)是用来论述台湾 诗体的。大概最后只剩下 2 千多字,才正式涉及五五体。如此头重脚轻,岂不自证 底气有 点欠佳?不管头重脚轻还是避重就轻,或者不适当的夸大其词,都会让人们对五五体另有想 法。下面,我们做下推敲。 “五五诗体”即每首诗五段,每段五行,不超过五百字,不押韵,五段中 或五行中可各作起承转合或变与易,在整首诗的第三段较好转易,或第三 段第三行可做诗眼轴转,虚转实、情转境、境转意、哀转怒等,配合木火 土金水、东西南北中、喜怒哀乐悔、贪嗔痴慢妒、春夏秋冬、七情六欲、 五官六识等等。【9】 题为《试写“五五诗体”》的后记,应该说詹澈自己还是比较谦虚的,多年实验一直以“试 写”谨慎自称。他心里清楚,成功创造一种诗体,得走多少回蜀道。五五体的内涵明摆着: 其一.以“金木水火土”作为立论基础,这样的立足何其雄厚:远溯《尚书》的九畴(禹治 天下的九类大法)之首便是“五行”,而九州华夏所通行的语用模式也多以五行当道,如此 文化哲学根底可谓固若金汤也,于是 5 行×5 行的体式便应运而生。但且慢,“金木水火土” 的最大属性,是它们之间相克相生、相激相荡、互放互束、互冲互和的缠绕性结构。严格的 说,5 行×5 行的诗体还很少体现“五行”的内在实质。这样诗体,是不是让人有些“空壳” “外在”的感觉?为寻求外观上的统一而勉为其难地外在于冠名呢? 诗人解释说,“五五”分别对应了人的五蕴五欲、五常五官,以及宇宙自然的五种元素。 世界上能够产生对应的数字多着呢。从源远流长的《洪范九畴》抽取 9,不是可以制作 9× 2=18 行、9×3=27 行……的格式吗;从“三生万物”的原则出发,可以继续制作数倍于 3 的 6 行、3 的 12 行、3 的 24 行……的远航;从八卦的 8 出发,整出完善的 8×8=64 行,同 样轻而易举。故依据深厚的“语用模式”,抽取某种“数位”进行演绎,徒有简单的表面形 态,缺乏坚实的内在逻辑基础,抬得再高的成功诗体,都可能陷入孤家寡人而最终流产。 其二,五五体最突出点,是规划第三段以及第三段第三行作为“转折”所用。事实上, 这不能说上是什么特点,因为转折在任何诗作中可说无所不在,到处可见。所谓的转折,打 扮得再机智再巧妙,也逃不过咱老祖宗那个“起承转合”的如来手掌,谈何特色?!进一步 追问,除了“转折”关系之外,难道就没有建立起其他关系空间的可能性吗?(诸如因果、 条件、连锁关系等)。这样一来,过于宽泛的“无规定性”,怎么可能一下子就造就出一种成 熟诗体呢? 众所周知,坚固不朽的诗体是建立在其内在必然性的,典型如四句体(起承转合符合事 物发展规律,无法撼动,所以“绝律”天长地久),其次是具备独特规定性:文艺复兴时期 的“彼得拉克体”,是按四、四、三、三行排序的,每行固定 11 个音节。莎士比亚改为四、 四、四、二编排,押韵格式为 ABAB,CDCD,EFEF,GG,自然也长久不衰;日本俳句起源于 十五世纪,它严格遵守两个规则:①由五、七、五三行十七个字母组成。②句中必有一个表 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再回看当下有人写的“新绝句”,在雷打不动的四行 里,由“一三、二二、三一、四 0”组成四种格式,且规定一行中由三个短语短句缀合。看 起来也比五五体来得严格一些,但就是这种粗放的“新绝句”,要获得公众认可,还要走很 长的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同时叫人担忧,在相对偏大的容器里,本来该压缩的部分行数,因体量不够而容易酿成 “泡水”,本来需要瘦身的,却为“凑数”不自觉放弃减肥。而诗,本来就是减法的艺术! 再说,既然金木水火土五行未能给出内在的关联性,那么与之相邻的体式——比如五四体、 四五体、五六体、六五体,有什么理由不揭竿起义,纷纷出笼呢?可是,都出笼呢,岂不是 漫天下,都变成“无诗不体”、“无体不诗”的汜滥?我想还是谨慎再谨慎一些为好。 起承转合主要是一种线性结构,四种要素分别对应四行的体式,内形式与外形式高度和 谐统一,双方都容易安家落户,相安无事,更是通行无阻;而金木水火土是一种非线性的关 系结构,五种元素之间充满复杂的纠缠性,内形式与外形式很难取得高度和谐统一。最终我 们看到的可能是一种假相:每次外形式的五行外表,都穿戴得齐齐整整,或错落有致,从未 被捺下,但内形式的五种元素,多数时候只是两种元素间的表演。 原谅区区过于苛刻与追逼。对于批评家来说,防止因应鼓励大胆实验而草率高抬, 对于诗人来讲,无数碰壁之后仍需重聚不惮打击的勇气与坚忍不拔的智慧。 詹澈,试写“五五体”,任重而道远。

 

  1. 詹澈,本名詹朝立,1954 年生于彰化县溪洲乡西畔村。1959 年因“八七”水灾举家移垦台东。毕业 于省立屏东农专农艺科。曾任台湾农运发起人、农盟副主席、农渔民自救会办公室主任。2002 年任“与农 共生” (12 万人)大游行总指挥,2006 年任台湾“百万人民反贪腐运动”红杉军副总指挥等。后转入农 事与写作。著有《发酵》诗集等 8 部。被称为台湾左翼诗人。多次获奖。

  2. 萧萧:《詹澈:用革命的态度对待现实》,《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 年第 4 期。

  3. 萧萧:《詹澈,现代墨翟》,《下棋与下田》序言,(台)人间出版社 2012 年版。

  4. 朱立立 杨婷婷:《台湾左翼诗人詹澈创作论》,《华文文学》2016 年期。

     

  5. 沈奇:《赤子情怀与裸体的太阳—论詹澈》,《诗探索》2009 年第 1 辑。

     

  6. 詹澈:《发酵》后记,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177 页。

     

  7. 谢冕:《詹澈的诗体实验》,《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8 年第 1 期。

     

  8. 王珂:《现代汉诗的现代诗体的成功实验———论詹澈的“五五诗体”》,《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8 年第 1 期。

     

【9】詹澈:《发酵》后记,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179 页。

责任编辑:周步

分享到:
更多 人人杂谈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