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德安 时间:2021-10-30点击:1267

我那不一样的童年
 
● 王德安

第一次登报

这是一张拍摄于1942年的照片,我妈抱着刚满一岁的我,我奶奶拿着一本《圣经》端坐,而我却拿着一本不知什么书捂着脸。(奶奶旁边站着我姐姐,后来她嫌自己照得不好看,剪掉了)。既然是全家福,那爸爸呢,1942年他还在前线打日本鬼子呢。

在逃难的路上庆祝我的周岁生日,照片是拍给我爸爸看的,因为生我的时候爸爸不在,也就是说他那时还没有见到过我这个宝贝儿子。主角不露脸照相师应该重照啊,但是就是没有重照。我这几十年来一直在纳闷,这张无厘头的照片怎么流传下来的呢?是逃难路上等不及重拍?还是照相馆老板推脱责任不肯重拍?



此照摄于1942年 (图片由作者提供)

现在我明白了,也许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抓周”①吧,我没抓钱、没抓玩具、没抓糖果,而是抓了本书捂在脸上,预示我这一辈子都与书刊文字有关。

你别说还真有这么点意思呢,5岁的时候我就认识了一位编辑记者。那是在1946年,父亲看不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官员劫收时的贪污腐败,愤而从部队退役了,把家安在蚌埠一个叫仁寿里的地方。家里人有个特点就是爱看书。奶奶常常拿着一本《新约全书》和妈妈一起读,我也跟在后面凑热闹。其实我那时在幼稚园只学会30几个字块“猫、狗、牛、羊、兔、马、花、草、树、木、鸡、鸭、鹅、船、桥、车、城、山、屋、门、窗、书、信、笔、墨、饭、鱼、肉、菜、豆、瓜、桃、梨、橘……” 呜拉呜拉地念只是自娱自乐而已。

我家前边不远处有个《皖北日报》馆,报馆前有个球场我常常在那儿玩,遇见一个20多岁的青年,他喜欢逗我玩,我也喜欢跟他玩,不管拿什么书都叫他讲上面的故事。然后我还会奶腔奶调地补充上面的故事,说些现在看起来很幼稚的话。他名叫邓最白我喊他邓叔叔,他是《皖北日报》的记者编辑。

有一天,他拉着我说:“你登上报纸了,我带你去看看。”报社门口有个报栏,我个子矮看不到,他就抱着我看,念给我听“《五岁神童,对答如流》......”“太阳每天从东边滚到西边,滚呀滚呀就滚圆了。”“星星是天上的筛子,下雨就是把天上的水筛下来了”......

这些都是我平常跟他说的话呀,他怎么都写在报纸上了?但今天他一念,念得我怪不好意思的,挣扎着让他把我放下。他说我带你到报社玩玩,我跟着他参观了印刷机房、切纸机房,分发报纸的地方,还有他的办公室,他向他的同事介绍我,他的同事有的过来跟我拉拉手,有的摸摸我的头,问这问那的,最后带我到了排字房。那时报纸还是铅印,一排排的架子上排满了铅字,工人拿着原稿把铅字一个个拣出来,拼成一版。他请排字的师傅把我的名字“王德安”三个字拣出来,用小绳子捆着送给了我。

我像快乐的小鸟飞到家,高声叫着:“妈妈、妈妈,我登报啦,你看你看这是我的名字!”我妈被我搞得莫名其妙,不知我说的什么意思。当时她正在和面做饼子,被我硬拉着去看报,她满手面粉围裙也没解,跟着我去看报。妈妈看完报若有所思地说:“我也觉得你说话跟别的小孩不同,你喜欢跟大人玩,成天‘脑筋盘头’!” “脑筋盘头”大概是家乡方言“少年老成”会思考的意思吧。

第二年我们全家迁到上海,邓最白还给我写过两次信,我也给他回过信,再后来我家又迁往南京,《皖北日报》也看不到。断了与邓叔叔的联系,但我的名字第一次登上报纸到是记忆犹新。

为舅舅看皮匠摊子

在蚌埠期间,我的二舅从老家来,父亲看他无业就花钱去让他学手艺,学什么呢?他愿去学皮匠。他学了半年父亲又为他制了一副皮匠担子 ,买了三张牛皮,他就上街开业了。生意还算凑合,起码可以养得起自己和舅母了。

舅舅是个很有趣的人,他会讲故事说笑话,还会教我猜谜语,比如他让我猜两个字:“少一笔能领雄兵百万,多一笔能教弟子三千”我那时肚里没几滴墨水,使劲猜也猜不出来。他告诉我前一句谜底是老师的“师”,少一笔就成了“帅”,帅就是打仗的元帅,能领雄兵百万;后一句谜底就是“帅”,你看帅字添上一笔就成了“师”,老师就能教三千弟子呀。接着他就讲三国打仗的故事,讲孔子教徒的故事。

我非常喜欢二舅舅,常常粘着他,他有时也会带我上街摆摊,他挑着皮匠担子,前边筐坐着我后边筐装着铁墩、木锤等工具。摊子就摆在警察局大门旁边。他好像跟里边的人很熟,见人都是点头哈腰敬烟点火,警察修鞋打掌子不收钱。我在旁边就希望没有客人来,好让他给我讲故事。

他上厕所去小便,有时在警察局里边的厕所,有时在外边,他不在我就守着摊子,有人来修鞋我就说舅舅去尿尿了,然后奶腔奶调地跟顾客聊天。有一阵子舅舅的尿特别多,有一天舅舅又不在摊点上,一个满脸横肉的警察冲着我恶狠狠地问:“那个皮匠呢?”“他去尿尿了”我怯怯地答道“他一会就来,您要修鞋么?”“修你妈的球!”他飞起一脚把鞋担子踢得老远“这里不准摆摊子,滚!”我赶紧抱住鞋担子蜷曲在墙角,吓得我不敢吱声,我怕他再来一脚。

正在这时舅舅回来了,忙上前为这个满脸横肉的家伙递烟点火陪不是。我就纳闷了,我们又没做坏事,他干嘛要踢我们摊子?舅舅干嘛要向他道歉?

1949年1月蚌埠解放,舅舅就当上了蚌埠水上公安局局长,消息传来我们恍然大悟,原来他是以皮匠担子作掩护的“地下党”,摊子摆在警察局门口,经常尿尿,又爱和警察套近乎,全是为了收集情报、传递情报。

《茶馆小调》的“茶老板”

到上海后我家住在闸北区的公兴路,我在一所名为“立才”的小学读三年级。这是一所南通人办的学校,所以立才小学又名“南通旅沪小学”。校长姓阮,他的女儿教算术,他的女婿叫梁唯万教语文。梁老师是陕西人,身材高挑,面容清瘦戴着个金丝边眼镜,说的是陕西尾音的上海京腔,不疾不徐柔中寓刚,是个典型的文化人。

我们这个学校与众不同,学校没有“童子军”,不搞体罚(解放前学校老师可以对学生体罚)。晨会不升国旗,不唱国歌,小操场上的旗杆常年光秃秃的。

快过年了学校要排演节目开庆祝会,梁老师决定排一个小演唱《茶馆小调》。剧情大意是国民党当局在覆灭前夕,严格控制言论封锁消息。茶馆里有特务监控,不准谈论时政,墙壁上贴满标语“莫谈国是”“言多必失”等等。

不知什么原因梁老师看中了我,让我演胆小怕事的茶馆老板。这在《茶馆小调》中是个很重要的“反面”角色,梁老师帮我分析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从农夫工人创造财富讲到政府腐败;从通货膨胀讲到“反饥饿、反内战”的游行;从害怕老百姓知道内情,言论不自由,讲到有一股光明的力量在“山那边”;又帮我分析了茶馆老板的胆小怕事的性格。联想到物价飞涨,钞票贬值,以前能买一头牛的钱现在只能 买一只大饼(烧饼),茶馆老板赚不到钱了,就怕茶馆因为茶客谈论国是而被查封。

那年头小孩子开窍早,通过梁老师的介绍分析我就很快入戏,几次彩排梁老师很满意,说我长大能当演员。

我奶奶的干女儿徐三娘,为我演老板赶做了一顶瓜皮帽,妈妈又为我改制了一件香云纱长衫,还特地找了把折扇当道具。开演那天热闹非凡,邻近学校都派来了师生代表。我姐姐他们高年级的同学都是茶客,大幕拉开,茶客们唱道

晚风吹来天气燥呵,

东街的茶馆真热闹,

楼上楼下客满座呵,

“茶房!开水!”叫声高,

杯子碟儿叮叮当当

第叮叮当当叮叮当当响呀!

瓜子壳儿辟厉拍啦

辟厉拍啦满地抛呵

有的谈天,有的吵,

有的苦恼,有的笑!

有的谈国事呵,

有的就发牢骚。

只有那茶馆的老板胆子小,

走上前来细声细语说得妙,

细声细语说得妙:

我这个茶馆老板上场了,我打开扇子又一折,小心翼翼地唱道:

诸位先生!生意承关照,

国家的大事千万莫发表,

谈起了国事容易发牢骚呵,

引起了麻烦你我都糟糕,

说不定一个命令你的差事就撤掉,

我这小小的茶馆贴上大封条

撤了你的差来不要紧呵,

还要请你坐监牢。

最好是今天天气,哈哈哈哈!

喝完了茶来回家去,

睡一个闷头觉,

睡一个闷头觉呵

我唱完向茶客拱手作揖,退场。茶客们接着唱——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满座大笑,

老板说话太蹊跷,

闷头觉睡够了,

越睡越糊涂呀,

越睡越苦恼呀,

倒不如干脆大家痛痛快快地谈清楚,

把那些压迫我们,剥削我们,

不让我们自由讲话的混蛋,

从根铲掉!

倒不如干脆大家痛痛快快的谈清楚,

把那些压迫我们,剥削我们

不让我们自由讲话的混蛋,

从根铲掉!

演出大获成功,同学们把巴掌都拍痛了,邻校的代表也同声叫好。还没卸妆,梁老师就挤到后台,紧紧握住我的手,激动地说了一句:“谢谢侬,‘茶老板’,你演得较关好!”从此,“茶老板”也就成了我的绰号。

可是,没过几天梁老师就被警察局拘捕了,罪名是“编演亲共节目,煽动叛乱情绪”。一时全校大哗,同学们都捶胸顿足,哭叫着:“啊拉(我们)要梁先生(老师)!”高年级的同学还起草了“请愿书”,我记得“请愿书”上有这么一句话:“我们全校同学都参加了演出,你们把我们都抓起来吧!”全校同学都签了名,要求释放梁老师。

那一年的寒假特别冷,天阴沉沉的。同学们想念梁老师,常常溜到学校打听他回来没有。开学后的一天,课堂后面板壁响起了熟悉的敲击声,同学们急切地回过头去看那个孔洞。啊!梁老师的眼睛!梁老师奇迹般地出现,我们好开心呵!

梁老师更瘦了,面色苍白眼窝深陷。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同学们,这就是当局的民主和自由!”梁老师是取保释放的。记得那天全班情绪高涨,与梁老师说了好多好多话,最后大家合唱了《茶馆小调》茶客的唱段。我这个“茶老板”也跟大家一起扯着嗓子叫,甚至敲击着课桌以发泄心中的块垒。

上海解放后,我们家迁到南京,梁老师给我来过几封信,后来立才小学与公立学校合并与梁老师失去联系。

“文革”中偶遇上海的一个邻居,他听说梁老师曾被隔离审查,关在公兴路的一个防空洞里。我当时吃了一惊,顿时领悟梁老师他们是当年的“地下党”。在“四害”横行时中共地下党员几乎都被批斗过,关过“地下室”。

三娘教子唱红歌

我奶奶的干女儿徐三娘是个传奇人物。她自幼丧父,母亲是以玛内利教会的虔诚信徒。她长得很漂亮,白皙的皮肤、高高的鼻梁,乌黑的眼睛,又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位大家闺秀,她通英文、会弹琴、爱唱歌、善舞蹈。她的丈夫是国民党抗日退役军官,人们都说他俩是金童玉女郎才女貌。徐三娘的丈夫在弟兄中排行老三,所以我们就喊她三娘。

三娘在上海的一所职业学校当教师,那一阵子她很忙,经常外出甚至彻夜不归,她丈夫也不知听信谁的谗言,说“你老婆有外心了,我在霞飞路上看见她和一位男子逛马路”,说得有鼻子有眼,她丈夫本就心胸狭窄,这还得了!任凭三娘如何解释都无济于事。本来每晚她家传来的都是琴声、歌声,现在听到的是打砸声、哭泣声。



三娘60岁时留影

我奶奶和我妈妈都信奉基督教,在教堂里认识了徐三娘,我奶奶与她很投缘,就认了这个干女儿。徐三娘无儿无女,据说是因为几次流产不能再孕,但她特别喜欢小孩,把我和我姐姐当成亲子女。

我的童年有过日机轰炸带来的恐慌,有过逃难路上的苦难,有过生离死别的哀怨,也有过快乐的日子,那就是在三娘的钢琴旁,在三娘的书房里……

上海解放前夕,她常常把我们带到她家玩,她家住在多伦路的一座小楼上,她弹琴教我们唱歌,唱什么歌呢?唱“我们的队伍来了,浩浩荡荡饮马长江......”唱“山那边的天是明朗的天,山那边的百姓好喜欢”,唱“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黑夜,你是舵手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年青的中华好儿郎,你就是核心你就是力量,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辉煌”。但她叮嘱我们,现在不能唱,过些时才能唱。说罢她在我额头轻轻一吻,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

徐三娘和丈夫终于离婚了,《申报》上一则“离婚启事”,徐三娘净身出户。我们舍不得她,她也不舍得我们,全家人哭成一团,只有她的丈夫扳着脸,扳成一个灰色的春天。

上海解放了,三娘教的那些歌恢复原来的字句可以放声唱了,可是教歌的人却音讯杳然……我们家没多久就迁居南京,听说她的前夫又结了婚。

几十年来我们多方打听她的下落,按老地址寄去的信都原封退回,我出差上海都要去多伦路打听徐三娘,人们都摇头。她出国了吗?她谢世了吗?感情是割不断的,她的影子总是晃动在我的回忆里、睡梦中……

“文革”时,她的前夫因国民党身份问题遭到批斗,一天造反派要他交待与徐三娘地下党的活动,是不是有叛变情节,他的前夫张口结舌茫然不知。但他终于悟出她没有死,而且她在解放前为地下党组织做过工作。

她是个谜:那天亮前的激奋,那霞飞路上的男子,那禁唱的歌曲,那诡秘的行踪……全家人对她的认识从遗憾、同情到敬佩。但我对她的爱像浓浓的夏天,没有淡过,没有冷过。

八十年代末,我们终于打听到三娘的确切地址。她曾一度离开上海到浙江去工作,一直没有再婚。退休了才叶落归根,我终于可以把40年的思念倾泻在小小的信封里……

九十年代初,她来信告诉我们,她结识了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位老教授,他们俩都有坎坷经历都能从容面对,三娘决定与他相伴晚年。我想这个老教授肯定是个和善的老人,我真为三娘的晚年幸福高兴。那年的7月正好有个出差上海的机会,我买了鲜花和美酒前去祝贺。谁知走到华东师院三娘家的小区口,见到一张讣告:我院xx系张xx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xx日去世,享年84岁……

后来我们把她接到南京来玩,以淡化她对亲人的思念,谈起我童年的那些事,她记得清清楚楚,我们在一起唱呀笑呀,又仿佛回到那年那月。有趣的是三娘名字“慧珠”,我妻子名“慧芝”,上海人“珠”、“芝”同音,三娘搂着她在她耳边亲切地说:“你就是我的影子啊!”

她在上海一直跟她侄儿过,侄儿侍奉她如亲生母亲,侄儿媳妇是个医务工作者,她可是个心地善良,手脚麻利的能干人,为三娘擦身洗澡、打针喂药不厌其烦,几十年如一日,被街道上推荐为好媳妇。好人有好报,我们为三娘的晚年庆幸。

三娘九十多岁还能给我们写信,关心我的生活起居,关心孙辈、重孙辈的成长,资助他们的学业。我们也把家里开心的事告诉她老人家。我每出版一本书也都寄给她,她也把她的感想和意见写信告诉我。三娘活到96岁驾鹤西去,按她的遗愿将骨灰洒在长江入海口。

三娘,您是一叶爱的小舟,载着我渡过不一样的童年,我们永远爱您。“三娘教子”的故事永远鲜活在岁月里……


注:①抓周,是民间一种习俗。当小孩周岁时,在小孩面前摆放笔、墨、纸、砚、算盘、钱币、书籍等,任其抓取,看小孩抓什么来预卜婴儿前途。


编辑:蔡竹良

作者简介


王德安,生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城,长于抗日战争的离乱和騒动,长期生活在南京。笔名王耽、宋风、青花居等。青年时钟情于文学诗歌;中年以后迷恋于陶瓷青花。60年代在中国诗坛崭露头角,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为他打开又一扇艺术的大门。近年他醉心于古代青花瓷画的研究和解读。退休后,徜徉在两个艺术门类之间。“诗”和“瓷”是他两块不离不弃“通灵宝玉”。作品被收入60多部图书,已有多部诗文专集出版。诗集有《迟熟的高粱》《心底珊瑚》《青花 雨花》等,散文集有《昔日吻痕》《青花写意》《青花物语》《“瓷博士”开课》等,笔记文集有《迷你世界》《藏界百态》《玩瓷聊斋》(合作)等。作品在全国和省市多次获奖。原为江苏《莫愁》杂志主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荣誉会长。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分享到:
更多 人文随笔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