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步 时间:2022-01-09点击:764

 

冬至,留在山丹的记忆

周步

生命中的冬至大都在山丹度过,近二十年在北京度过。今岁序冬至,恰在山丹,得知几位本家兄弟叔侄聚集过节,便欣然而至。这是二十年来与众不同的一个冬至。

聚集的地方在距离县城六七公里的一个农家小院。小院由族兄新置,占地百余平方米,干净,整洁,敞亮,环境优雅,视野开阔。周边农田连绵,远山苍狗,古树鹊巢,一览无余。这些景色足以慰藉归乡的思情。晚间十余人欢聚,吃牛娃子饭,猜拳行令,喧慌谝闲,好不热闹。但就是这样的冬至聚会,现在乡间也不多见了。究其原因,是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的迁徙和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的骤变,改变了些许乡村原有的味道。

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度过家乡的冬至,怎不使我想起那时候山丹冬至之趣、冬至之乐呢?那些留在山丹的有关冬至的记忆,也就像一帧帧册页一样,浮现在眼前。

——其实,这些记忆就是山丹传承千年的文化根脉。

河西走廊的历史非常古老。汉朝之后,这片土地进入中原的视野。这条狭长的地带生活着近三十个民族。这里确实是十里不同乡,五里不同俗。比如河西走廊多数地方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但山丹和民乐的一些地方吃的却是牛娃子饭。什么叫牛娃子饭、为什么要吃牛娃子饭?就这个问题我咨询过很多人,得到的答案千奇百样,但意思基本一致,就是吃牛娃子饭的根本目的是祈愿风调雨顺,祝福平安吉祥。后来看相关典籍,我觉得牛娃子饭与有些地方的百家饭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是借此聚会,大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冬至是一个节气,但在山丹,却胜过一个重要节日。

小时候,山丹的冬至是这样度过的:冬至头天晚上,母亲把面和好,用梳子、筷头等,揪下小面蛋做出圆窝形、蚕蛹样、方块、菱状等各种花样,第二天早上煮牛娃子饭。牛娃子饭里面最多和最具特色的,就是用梳子挤出来的“花牛娃子”。花牛娃子两头细、中间粗和牛犊子形似,所以叫牛娃子饭。牛娃子饭的做法是先炒出肉丁,再把土豆丁、豆芽菜等烩在一起,连同花牛娃子一起煮,半小时的功夫,一锅香喷喷的牛娃子饭就做好了。在山丹生活过的人们,无一不说牛娃子饭好吃、真香。牛娃子饭为什么这么好吃这么香呢?我总结原因有二:一是牛娃子饭下锅的肉比平常多,二是牛娃子饭厚实,煮饭的时间长,香气就出来了,所以牛娃子饭吃起来格外爽口。那一碗碗色、香、味俱全的牛娃子饭,永远是山丹人冬至的最爱。

但山丹乡间冬至最热闹、最精彩的场景和最丰富、最生动的内容不是吃牛娃子饭。

山丹冬至最热闹、最精彩的场景在乡下;山丹冬至最丰富、最生动的表情在孩子们的脸上;山丹冬至最值得回味的记忆藏在山丹人的心里;山丹冬至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是嗷牛肚子。

“嗷”在山丹是吵闹和讨要的意思。嗷牛肚子就是到每家每户讨要牛娃子,之后做牛娃子饭大家一起吃。

嗷牛肚子对山丹乡下的孩子们来说,是一个不扣不折的大活动,大项目,或者是一次特大行动。

嗷牛肚子在冬至的头一天晚上。

冬至接近的时候,小孩子从大孩子的口中得知今年冬至在哪里过的信息,于是,就开始摩拳擦掌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冬至来临的时候,孩子们早就准备好了嗷牛肚子所需的器械,比如哨子等能制造出声音的工具。我参与冬至嗷牛肚子最早大约是六七岁那年。冬至头天晚上,我们在一伙大孩子的带领下,集中在一起,擂着鼓,喊着号子,浩浩荡荡在村里挨家挨户的嗷牛肚子。有一个孩子敲打着一张铁锨头,还有一个孩子找来了一个废弃的洗脸盆,声音就有些刺耳。牛娃子搓起来费时费力,所以大多数人家要么给一碗面粉,要么给一碗小麦,有的人家也给清油和蔬菜、肉等等。

我们是五队。五队在嗷牛肚子方面实力最强,因为有几个牛高马大的大小伙“领导”和组织。记得那晚我们和四队嗷牛肚子的人马相遇了,仗着实力,我们队伍里有人喊“把四队的牛娃子没收了,让他们喝凉水去”。大人们一张罗,小孩子就当真了,嚷嚷着要没收人家的牛娃子。我们村有五个队,一、二队以王姓为主,三、四、五队基本是周氏家族队,不是兄弟就是叔侄,哈哈一笑,插科打诨一阵儿就过去了。

那晚的战果非常辉煌,我们嗷了一口袋小麦和半口袋面粉,还有清油、羊肉、土豆等。那夜在村子东头一户人家吃牛娃子。因为人多,开饭的时候都快半夜了。我们小孩子是没有资格上炕的,地下也站满了,我们就在院子里蹲着或者站着吃

饭。隆冬的夜,星星泛着寒光,干冷干冷的,但我们玩得开心,吃得热气腾腾。

在山丹乡间,冬至嗷牛肚子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有些人家还刻意要求在房前屋后大声嗷一阵子,说这样可以活地脉。这样的活动我参与过大约七八次或者更多。记忆中,还是那次的规模最大。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孩子五六岁的时候,我和村里几个同龄人还临时搭建了一个班子,带着七八个小孩嗷了一次牛肚子。再后来,我孩子十一二岁的时候,几个小屁孩和其他人闹掰了,就自己组织了一支队伍,还嗷过几次牛肚子。略有不同的是,那时候嗷牛肚子的形式已经大变,他们把嗷来的小麦卖给村里的生意人,买了小吃。还有一次,收粮食的生意人给的价格太低,他们几个小孩子把粮食卖给了我二叔,每人分得一两块钱。内容变了,但形式没变,孩子们的乐趣依旧。而现在,就连这个形式也已不复存在了。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留住乡土中国永远是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在这个浩浩荡荡进程中,多么希望一些传统习俗能够一直保留和保存下去。就像锄禾日当午,就像打麦场和镰刀,就像二牛抬杠,就像冬至里山丹嗷牛肚子的情形,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一百年、一千年之后,依旧能够沿着这条民俗的脉络,寻找到华夏民族最原始的文化根本。

山丹冬至嗷牛肚子吃牛娃子饭,是太多人的回味与记忆……

2021/12/23

原载《张掖日报》2022/1/7

 

 作者简介:周步,甘肃山丹人。作家,诗人。写作题材以西部历史散文居多。作品获第二届沂蒙精神文学奖、张之洞文学奖等国内三十多个奖项。作品入编多个文学选本。多部作品被拍摄成电视散文等在电视台、广播电台朗诵播出。现居北京。

责任编辑:周步

分享到:
更多 散文原创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