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学术地位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答案是“创新”,包括了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两大类。
理论创新可分为若干层次:第一层次是影响科学发展全局的具有开创性、颠覆性的重大理论创新,可在科学、社会和文化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如牛顿力学、进化论、相对论、量子论等;第二层次是在某一学科的重大创新,如板块结构模型、宇宙大爆炸模型等;第三层次是在某一学科细分领域的创新,如固体能带理论、杂化轨道理论等;第四层次是解决某一学科具体科研问题中的创新,可为领域发展提供一定支撑,推动学科渐进式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关注,但对科学的长期影响较小。应当指出,绝大部分科学家的工作属于第四层次甚至更低。
技术创新也可分为若干层次:第一层次是开拓性的技术创新,如蒸汽机、电话、电视、飞机等;第二层次是综合性集成创新,如航天工程、核反应堆、互联网、智能手机、机器人等;第三层次是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实现了性能的跃升,如锂离子电池;第四层次是渐进式技术创新,如智能手机像素的提升等。按照上述标准,绝大部分的技术发明应当属于第四层次或更低。
当今社会学风浮躁,有人追求论著数量,动辄发表几百篇论文,著作等身,认为这样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可是如果缺乏创新性,这样的论著终将成为学术垃圾和泡沫;有人认为多参加学术会议,拜山头,拉关系,称兄道弟,迎来送往,在学术界混个脸熟,就能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可是如果没有创新性工作,这些终归都是舍本求末,自欺欺人,在热闹繁华之后必将归于平淡。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淘尽泥沙始见真金,唯有真正的创新才能在科学史上留下一席之位。科学家应当理性评估自己的创新层次,不要被职务、职称、帽子、奖项、顶刊等冲昏了头脑,淡泊明志,静心研究,不断创新,才能不负自我,无愧于时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