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永波的【词语中的旅行】之《凉水诗章》节选
一个懂天地的人,一个有情怀的人,必将天地赋予自然,将自然赋予生命,将生命赋予生活,将生活赋予诗画。一个可以携词语中旅行的人,可以卑微地弘扬生命的尊严,可以承载着全新的精神意蕴奔跑,那么,在远方低语中,无论运用什么审美范式,他可以始终把艺术投掷到社会变革和潮流去构建人类的文明,以及将神性的诗歌,灵性生命诗意化,哲理化,人性化和生态化,那么,人类如何运用自己懂得语言学来驾驭,表达自然和象之外的事物呢?作为汉语诗歌中叙述学主要开创者之一,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马永波做到了,且相当精彩!我们通过《凉水诗章》可以看到他诗歌中所蕴含的质朴与洁净,含有太极的轻,灵,透和无形,同时又有觉悟生命的自在,自如与自化。马永波的诗匠心独运,含有机生态,有一种会气会神,感应自在的天韵,和生命力的触牵的大智慧。正所谓,觉悟乃诗歌的源泉。笔者认为马永波的《凉水诗章》可以创一代新风,乃生态山水诗歌的杰作。
例如:《午夜的散步》
“水滴从高处的树叶落到低处的树叶上
密不透风的草丛纹丝不动
偶尔,草棵扑簌簌分开又合拢
是鸟沉默地飞奔到更深的草中
倾倒的白桦让夜色不时闪亮
而黑暗越来越浓,像罪恶吸引着我们
这时,总该听见你的心跳了吧
黑暗在后退,低语着窥视着
黑暗中仿佛有无数双眼睛
你的手发粘,像一条粘满唾液的鱼
想像中猎人的小屋火光闪耀
在发潮的皮褥子上,主客均已沉默
只有湿木头的火让脸孔时明时暗
但我们中途返回,微醉中回头望去
黑暗从树根里冒了出来,从高处漫过来
这情景,总让人想起《地狱》的第一章”
很显然,诗人马永波借水滴从高处的树叶,落到低处的树叶上,隐喻夜的静谧和凄清,接着想象“草棵”“鸟”“白桦”“鱼”“猎人的小屋”“树根”等,只字不提散步,而是在想象中将目光聚焦于黑暗。并竭力描摹午夜深处一切可以发光的自然景物,以及鱼、鸟,甚至将读者引入,透视到另一个向度,即“猎人的小屋火光闪耀,在发潮的皮褥子上,主客均已沉默”的场景中。面对午夜,作无声无息的玄想,又每字一个动态,如太极的两极,动极静。以及对自然的绝对洁净和神秘境界的迷恋。通过这一种散点,透视,将具有时间感和透视感的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其背后蕴含的,可能是诗人内心无法臻至的某种人生境界的祈望,所以末尾 “但我们中途返回,微醉中回头望去/黑暗从树根里冒了出来,从高处漫过来/这情景,总让人想起《地狱》的第一章”这一节,留下的潜台词或许是诗人对某种现状无法改变的忧伤与无奈,因而深沉,低回,一种天空从低处开始的感觉,有一股淡淡忧郁的苍凉。艾略特有这样一句话:“跳舞的人们都已长眠于山下。”当然,真正的诗歌,应该放弃诗歌是什么的诘问,诗歌它是诗人从个体立场出发独立地介入文化的境地,历史的境地,处理时代生存问题的一种姿态和写作态度,它常常以个体方式承担人类的命运,重视历史与承担现实,弘扬个体话语权的同时,又超越个体话语去承担社会与生活。
此外像《松下》《晨雾》二首诗,也别具韵味:
《松下》
“孤松。石径。潮湿的草地
木凳上满是松针和积水
刚用纸擦干净,风又从树梢
刮下一汪水来。长凳上躺一下吧
开个会,讨论一下严肃的问题
当然还有爱情,这“人性的尺度”
阳光在鸟儿弓起的背上滑落
蜂巢里蜜在滴响。我还要关心什么
那“昨日之悔和明日之畏”
都如斧柯在花丛中腐烂、还原
阴影落在眼睑上,远远的山路上
敲石子的人也在灯下敲过棋子
松风带来树脂的清香,做个梦吧
醒来,已是一生虚度”
从第一节来看,
《晨雾》
晨雾在森林上方缭绕,这树木的呼吸
时浓时淡,它在树叶上凝结成露水
滚动着,融合成一枚硕大无朋的露珠
把森林包裹在绿色的梦中
鸟儿还在沉睡,草丛中鼾声一片
口袋形的蛛网中,只有露水
和半片蝴蝶翅膀在闪烁
露水使阴影更深了,林中
到处是安静的水滴声
远处的山坳里,晨光已渐渐如沉渣泛起
铁皮屋顶上湿漉漉的,炊烟湿漉漉的
不知要过多久,昆虫才能从叶子背面
翻上叶面,晾干翅膀,沙沙歌唱
这首诗,
《凉水诗章》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向读者展现一幅水墨山水画,充分体现了一个真正的词语圣手,诗人马永波语言修养的功力。
·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