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原毓 时间:2015-09-05点击:1007


越孤独的人越擅长社交?

 

 

越孤独的人越擅长社交?

图/gettyimages

    孤独者们对社交技能更“懂行”

    我们知道,被孤立不仅带来心理上的创伤,更影响身体健康。今年初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孤独会将一个住院病人死亡的可能性拔高26%,这一比率与肥胖症造成的效果相当,种种负面影响引发研究者开始对孤独现象刨根问底。来自美国富兰克林马歇尔学院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孤独者们并不缺乏社交技能,但他们在面对社交压力时有发挥失常的倾向。该研究结果发表在《个性与社会心理学通报》上。

    团队负责人梅根·L·诺尔斯教授设计了一个实验,首先测出被试们的孤独指数,然后测试他们的社交技能,包括通过面部表情来辨认人类情绪的能力等,他发现,那些孤独指数高的人,在得知自己正接受社交能力测试时,他们表现较差,反之,在不知道这是社交技能测试的前提下,他们甚至比孤独指数不高的人更精于辨别情绪。也就是说,从技术上讲,孤独者们也许并不缺乏社交能力,他们只是没有把这种能力用出来而已。

    对此,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心理咨询师张晓庆认为,这项研究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前人探索的成果:人愈是孤独,愈能准确地读懂面部表情、听清人语调背后暗藏的情绪。“正因孤独者们渴望获得归属和人际交往,他们才对与情绪相关的蛛丝马迹更加上心。”张晓庆说。好比一个考试前花了大量精力准备的考生,他对成绩的预期值肯定比完全没复习的学生要高,过分希望不要搞砸,反而会导致他们想得太多、瞻前顾后,结果适得其反。“如果孤独感还没到达病症的程度,解决社交障碍在很大程度上是如何减轻其焦虑的问题。”张晓庆说。

    孤独与独处、寂寞大不相同

    所谓的“孤独者”到底孤独到什么程度?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感知程度不一样,如何评定孤独感高低?张晓庆介绍道,心理学上通过UCLA 孤独量表来测定,全量表共有20个条目,包括每天独处的时间、独自进晚餐的次数、独自过周末的次数等。每个条目有4级频度评分:4分=一直有此感,l分=从未有此感觉,中间逐级递减。测评的得分越高,孤独程度越高。

    “大部分人在生活中都会有独处的时间,但要注意的是,独处不代表孤独。甚至随着网络的发展,只要社交一直持续,独处就不算成立。从性质来看,独处是一种空间感,而孤独是一种心理反应;从出发点来看,独处更多是主动的选择,而孤独倾向被动、被孤立感,极有可能经历过努力摆脱孤独感但却失败的过程。孤独还与长期的被抛弃感、抑郁感、空虚感、无望感、自闭感等情绪相关,这些情绪未必都是在独处的时候产生的。”张晓庆指出,如果是被动的独处,比如背井离乡去到一个不适应的新环境,因为语言不通而与周围交流困难,也有可能引发孤独感,但这是心理上的调节问题,跟空间上的独处已经没太大关联。

    蒋勋在《孤独六讲》中写过,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对此,张晓庆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孤’和‘独’其实都表达了一种个体单独存在的状态,当情感投射不缺失对象时,孤独当然可以是非常圆满的体验。” 比如面对汪洋大海或登山至顶峰,很多人会产生一种“振衣千仞冈”的感觉,只想张开双臂,不被任何事情打扰——此时你的注意力在壮阔的景色上,情感投射落到了实处;如果你看腻了风景,却还是要保持姿态,厌烦感甚至孤独感很快会随之而来。

    “当然,UCLA 孤独量表本身就是针对社交而设计的,所以,孤独感可以说是在社交场合中感到无法融入、沟通不畅而产生的心理上的失落情绪,它跟无所事事的寂寞和空间上的独处并不一样。”张晓庆说。

    孤独不是病,可能是一种社交恐惧

    孤独意味着负面情绪,因此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抑郁、自闭等症状。暨南大学医学院的傅毅军教授认为,孤独感与病理学上的孤独症存在本质的差别。“孤独症是一种基因遗传病,发于婴幼儿时期,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一般来说,患者会回避目光接触,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兴趣和行为,严重的甚至在言语交流方面存在明显障碍。”

    傅毅军强调,孤独症引发的社交障碍表现容易让人与孤独者们的社交恐惧混为一谈。“两者的因果关系推导存在本质差别。孤独者们由于社交恐惧,表现出明显的害怕、紧张,影响他们在社交中的发挥,带来挫折感,从而进一步加深孤独的感觉;孤独症患者则无论有无社交障碍,只要存在其他并发表现,都无法改变其病症的定性。”

    在社交场合中,孤独者们往往将精力集中在观察而不是表达,所以比正常人更能捕捉到人的情绪变化,但由于他们不能给予反馈,因此这种“特殊技能”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傅毅军认为,这项实验研究虽然没有提出怎样帮孤独者们利用“懂得多”的优势来破解社交恐惧,但起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孤独者们需要的不是从零开始学习社交技能,因为他们很有可能已经把这些技能牢记于心。相反,孤独者们更需要抛弃瞻前顾后的念头,方能利用好已有的社交技能,结交朋友、走出孤独。

    专家支招:如何摆脱社交恐惧

    克服社交恐惧,首先要找出潜意识中抗拒社交的原因。大体来说分两种,一种是“心累型”,就像在信息大爆炸时期,人们对太多的新闻轰炸产生了厌烦感,选择自主屏蔽信息。社交也分为有效社交和无效社交,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的社交都出现了类似“你说你的,但我不感兴趣”或“你说你的,但我不同意”的情况,然而出于礼貌,我们很少会把无趣感和反对意见明确表现出来——这种只消耗时间却没有产生乐趣、增进感情的社交纯粹是无效社交。当人们在社交上付出的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越来越没有回报时,就会倾向于减少社交,久而久之社交技能“废退”,甚至表现出了“孤独者”的一些特征。

    针对这种情况,专家建议,在减少无效社交的同时,适当降低对社交的期望值。

    社交恐惧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害怕型”,表现为与人交往时,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致手足无措、语无伦次。对于这种情况,专家给出以下建议:

    ①做一些消除心神不定的运动。例如:两脚平稳站立,然后轻轻地把脚跟提起,坚持几秒钟后放下,紧张时可反复做十几下;

    ②社交恐惧会让人呼吸变急促,面色发红,因此,可以强迫自己做数次深长而有节奏的呼吸,这可以使紧张心情得以缓解;

    ③感到紧张时,可以在手里握住一样东西,比如一本书,一块手帕或其他小东西。握着这些东西,对于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会感到更加舒服;

    ④在与人交流中,学会专心地、毫无畏惧地看着对方。可以先从盯着对方的鼻子练习起,再慢慢上升至盯着眼睛交流;

    ⑤有时社交恐惧不完全是由于过分紧张,而是由于知识领域过于狭窄,或对当前发生的事情知道得太少的缘故。一旦开视野,丰富阅历,在社交场合中就能更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将会有力地帮助自己树立自信。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分享到:
更多 文学视角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