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庆贺 时间:2015-09-05点击:685

《史记·六国年表》说:“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於西、北。故禹兴於西羌,汤起於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司马迁之后,中国历史上几经统一与分裂。统一往往是由北到南,如西晋、隋唐、元朝、清朝。仅有的两次南方统一北方是明代朱元璋与中华民国,并且朱棣迁都北京,民国国祚短促。北强南弱几乎可谓是中国历史一大定律,其中原委颇值探析。近代学者对历史上的南北关系多有研究,他们都有些什么说法?

中国历史上真的是北强南弱吗

 

宋辽澶渊之盟时的契丹出境碑

钱穆:南北强弱取决于战马盛衰

钱穆:《中国史上之南北强弱观》,《禹贡半月刊》第三卷第四期,1935年(下文称此文为钱文)

钱穆对于中国史上的北强南弱观,并不能完全认同。他也承认历史上的统一基本是从北向南的,但是钱穆指出,雄汉盛唐的时代,中原王朝能够慑服北边的蛮族。而“项羽、刘邦、刘秀、刘裕、朱元璋,亦全是起于南方而战胜了北敌。以至于民国最近的革命,大体说来,亦可以算是南方的胜利”。因此,在钱穆看来,中国历史并非总是北强南弱。

北方统一南方或者南方慑服北方,探其要因,钱穆将之归于军事武装,尤其是马匹的作用。钱穆说:“大抵军队中有马匹,而其马匹又多又精壮者,其军队常易占胜利。若其军队中马匹少,又多羸弱,则常易失败。这一点虽若小节,然有时足以推翻或改定上述种种关于山川、形势、气候、物产、民族、文化各方面的南北强弱观之解释。”

首先,钱穆先举汉匈之战为例,论证了马匹为军事胜败之关键的观点。汉武帝元朔六年的漠北决战,《史记》中说:“汉乃……粟马,发十万骑,负私从马凡十四万匹。”汉军大举出击,卫青、霍去病皆大胜,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然汉马死者十余万”,匈奴虽病远去,但汉朝也已无力追击。结论是,“那时汉朝的国力与其对匈奴的政策,几乎可以把马之耗息来代表。”除了汉匈战争,钱穆又以石勒骑兵败司马越步兵、慕容垂骑兵败桓温步兵、唐代骑兵灭突厥为例,证明马匹的关键性。

其次,对于两宋之所以屡败于辽、金、元的历史,钱穆将之归结为宋代养马地区的丧失。北宋主持抗金的李纲对金兵的认识,可以为钱穆的证据,“金人专以铁骑胜中国,而吾之马少,特以步兵当之,飘暴冲突,势必不支。”

综上所述,钱穆的结论是,汉唐以南胜北、辽金以北克南,皆因马匹的盛强。

蒙文通:南北强弱并非取决于战马

蒙文通:《读<中国史上之南北强弱观>》,《禹贡半月刊》第四卷第一期,1935年(下文称此文为蒙文)

蒙文通在读过钱文之后,对钱穆说:“兄言其攻,弟言其守,可乎?”针对钱氏“以国马之耗息验御外之盛衰”的观点,提出商榷。

首先,蒙文通针对钱文中的漏洞,论证钱文中所提到的以南克北的刘裕,并非因马匹获胜,而是以车战大败元魏。接着,又举卫青之以武刚车出塞,南宋李纲之议“步不足胜骑,骑不足胜车”为例,论证车战对骑兵的优势。所以,结论是车战“制马固有术也”,马匹并非如钱穆所论之关键。

其次,水利也成为蒙文通的论据。钱文说桓温北伐败于枋头,是因为晋之缺马而燕之骑盛。蒙文则说桓温之败乃是未能及时利用水利所致,“水运路塞,卒致枋头之败”。对于两宋之败于弱于辽金元,蒙文也称是水利不修才是要因。

再次,蒙文还从中国统一分裂形势论证南北强弱,总的观点是,“北狄之盛,每当中国纷扰之际,函夏混同,即迸逃破亡。”蒙文认为,中国与北胡之争,胜败常看本国形势,中国纷乱则北狄强,中国统一则北狄弱。汉高祖之围白登,卫霍之出塞破敌,唐高祖之称臣突厥,唐太宗之灭颉利,均可证明蒙文观点。

综上所述,蒙文论南北强弱形势,除了逐条驳钱文论点外,更加从国家总体层面展开讨论。

雷海宗:南北强弱有赖于军国一体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按下文称此书为雷书)

雷书开宗明义,“看看由春秋时代到东汉末年当兵的是什么人,兵的纪律怎样,兵的风气怎样,兵的心理怎样;……作者相信这是明了民族盛衰的一个方法。”

首先,在春秋时代,贵族当兵,军队中从将领到士兵都有一种荣誉感,军队与国家基本一体,故打仗时战斗精神极强。时至战国,由于贵族与士兵分离及厌战心理,“军心民气的不健全”也正萌芽于此,中国的兵文化也逐渐衰退。春秋战国时,赵国等一国之力就能抵挡北方的匈奴,正是因为有军队国家一体的兵文化。

其次,秦汉之时的兵文化发生重大变化。雷书强调秦始皇统一之后,秦基本维持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军队。最后一支国家军队,是章邯投降项羽的军队,这支军队后被项羽坑杀。雷书的结论由此而下,“从此以后, 这类的军队在中国历史上就完全绝迹。”军队不再属于国家,只属于将帅。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汉武帝出击匈奴,也不是靠与国家一体的军队战胜的,而是靠卫青、霍去病一类不世出的名将。一旦卫霍之才消失,军事上的劣势就出现。李广利等人的失败就是兵文化衰退的结果。两汉与北边匈奴、羌胡的军事胜败凸显了兵文化的衰落。

再次,对于东汉以后的历史,雷书认为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军队国家合一的兵文化基本被摧毁,而军队多由募兵、外国兵乃至流氓无赖构成。募兵无精神、外国靠不住、流氓无纪律,一旦有变,中国“束手无策”。东汉之后,中国屡屡受制于北方胡人,先是南北朝的胡马南下,然后是安史之乱后的外族南侵,再到两宋时代的苟安求和,最后是元、清的统一中国。其结论是,“东汉以下永未解决的兵的问题是主要的原因。”

综上所述,雷海宗论南北强弱,主要从有兵的文化到无兵的文化的角度展开的。

陈寅恪:内治修乱决定南北强弱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商务印书馆,1943年(下文简称此书为陈书)

陈寅恪在书中,有一章“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此章综论唐代与周边民族的盛衰关系,其中涉及到南北形势处甚多。

首先,陈寅恪盛赞“唐代武功可称为吾民族空前盛业”。探究中国与外族竞争胜利缘由,陈书指出除了中国自身的精神与物力之外,“亦某甲外族本身之腐朽衰弱有以招致中国武力攻取之道,而为之先导者也。”北方外族本身的腐朽是中国胜利的重要原因,唐代灭突厥可为陈书的论据。突厥之灭,“一为境内之天灾及乱政,二为其它邻接部族回纥薛延陀之兴起两端”。中国有机可乘,唐太宗英武知兵,所以,唐代打败了北边的突厥。

唐代打败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其次,对于唐代后期的不敌北方。陈书认为一是由于府兵制的破坏,而是由于内政不修。府兵长期服役,不堪重负,后来兴起地方节度使的征兵制和外族兵。征兵为逐渐为节度使控制,外族兵在安史之乱后常助中国平叛,故地方与外族渐强而中央衰落。在内政上,陈书认为黄巢起义等事更削弱了中央军力,“舍胡兵外,殆不易得其它可用之武力也。”唐代后期常常对北边的沙陀“忍耻曲宥”,“则外族与内政关系之密切可以推知也。”

综上所述,陈书认为内政修乱与外族盛衰的互相影响,才是唐代南北强弱的综合原因。

吕思勉:南强北弱才是历史真相

吕思勉:《论南北民气之强弱》,《中美日报》堡垒,1938年(下文简称此文为《民气》);吕思勉:《历史上之迁都与还都》,《启示》第一卷第一期,1946年(下文简称此文为《迁都》)

在《民气》一文中,吕思勉对“北强南弱”的说法,提出商榷,认为这是“向来的一个误解”。

首先,《民气》一文分析了“北强南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即认为汉族人起源于黄河流域。然吕思勉的意见是,汉人起源于东南而迁居于西北。对于《史记》中“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之说,《民气》分析了其中所举的周朝兴盛、秦灭关东、刘邦统一的史实,并一一破解。吕氏先引用钱穆对周朝起自山西的考证,批驳周朝兴于陕西之说。春秋战国时期晋、楚、齐、秦交替强盛,并非是处于西北的秦国独强。刘邦灭项羽所依靠的力量也不是秦兵,刘项之争其实是山东军队之争,并非是西北战胜了东南。

其次,《民气》从经济重心的转移的角度,论证南北形势。吕思勉认为先前经济重心在北方则政治中心在北方,后世经济重心在南方则政治重心也随之南移。所以,表面上看起来北强南弱的局面,实际上是“南强北弱”。

再次,《民气》强调文明民族被野蛮民族的征服,其实是一种历史误解。历史上好像中原王朝常败于北方蛮族,实则不然。吕思勉指出国家民族的强弱,“精神物质两条件不可缺一”。野蛮民族的盛衰除了民风彪悍外,如果社会组织太差也不是中原王朝的对手,初期的辽、金既是例证。

此外,《民气》还着重论述了自明太祖朱元璋到民国革命时期南方势力的逐渐抬头。其落脚点是,当时的中华民国虽然据守西南,但由于南方势力的渐强和民族的组织力、自信心的增强,必然能打败日本侵略者。

中国历史上真的是北强南弱吗

 

朱元璋北伐示意图

在《迁都》一文中,吕思勉主要从都城选址的角度,论证南北强弱。他说:“中国在前代,建国的重心,实在黄河流域。当这时期,能向西、北两方面拓展,则规模远大,国势可以盛强。若退居河南,徒和当时富力的重心山东相联络,则未免易即于宴安,而国势亦渐以陵替。”在这点上他与钱穆《国史大纲》中的说法相通。东汉建都洛阳,国势已经弱于西汉,西晋灭亡之后,长安、洛阳陷于外族,南迁的中原王朝建都江南,势力不振,屡为北方所败。

唐代之所以恢复到汉代的盛强,《迁都》认为是由于建都长安,形势为盛。等到宋代建都开封、杭州,则胡马南下再难遏制。到明末清初,南明政权的灭亡更说明了建都地点与南北强弱的关联性。

到抗日战争时,国民政府为了抗战大局迁都重庆,但此时的形势并非历史所谓的“北强南弱”可比。从宋代以来,中国据南岭以御北胡,明末诸王与太平天国均说明南方力量之强。民国革命也能以南克北,所以这次抗战,“以西南、西北为根据地,卒奏克捷之烈,而有今日光荣还都。”此时当然是南强北弱。

综上所述,吕思勉论南北强弱注重社会组织、经济重心、建都位置、民族精神的综合作用,其落脚点在于证明抗战的必然胜利。(文/崔庆贺)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分享到:
更多 神州记事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