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观亭 时间:2015-09-14点击:719




    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有很深远的关系,几千年来三教文化与茶文化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其原因是茶文化深厚而悠久,有清、静、和、雅的特性,有最大的包容性。所以佛教传入中国才能以茶为载体与儒、道很好的和谐相处并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近年来,儒、释、道共同提出了中国茶道的核心:“正、清、和、雅”。“正”是儒家的浩然正气,中庸之道;“清”是道家的清风道骨;“和”是佛家的一团和气,众生平等;“雅”是茶的和甘清香的雅气。这就把儒、释、道的主张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

(一)

    中国从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哲学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形成了知识分子的核心。以至“儒”字成了知识分子的代名词。今天仍对有文化修养的人称“儒”。如有文化的商人称“儒商”,有文化、有教养的人称“儒雅”。几千年来,儒家的思想规范着中华儿女的言行。《论语》、《中庸》、《易经》、《孟子》、《荀子》等成了重要的国学。

(二)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印度,创始于释迦牟尼。在公元前2年(汉衰帝元寿元年)从西域大月氏国使臣伊存来汉始传中国。当时正是西汉没落,需要一种助力,得以接收。到南北朝时期,南天竺僧达摩来到梁国,当时梁武帝的南朝重道教,佛教也是重义理,所以达摩在南朝难以立足,便跑到北朝传播禅学。使北方的禅学逐渐发展起来。达摩禅宗在中国传到第五代弘忍,门徒已达5000多人,弘忍想选继承人,门人推崇神秀。神秀作偈语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说:“你到了佛门门口,还没有入门,再去想来。”这时有一位臼米的行者慧能过来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弘忍认为这空无的观念更高一筹,慧能应该成中国禅宗第六代传入,但神秀不让,慧能只好去了南方,从此禅宗分为南北派,到隋唐时期发展到鼎盛,形成多种佛教宗派。

(三)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教派,起源先秦,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老子提出了道为万物之根本,他认为道不仅是无形、无状的形而上本体,而且是天地万物运动的自然规律。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提出了道德修养要体道、得道,实现与道合一的至道境界。战国末年相吕不韦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旨,以太一(道)为宇宙万物的本体、规律、政治伦理原则。到西汉黄老学派和《淮南子》以道家为宗,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本体论、天道自然和无为而治的思想,提出了道同太虚的思想,认为道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本源和自然规律。淮南王刘长主持编撰的《淮南子》就是汉初道家的理论。魏晋玄学实际上就是新道家学说,以《周易》、《老子》、《庄子》三玄为经典。以讨论有无、本末为中心。玄学家们即继承了先秦道家的自然无为,汉初黄老道无为无不为的思想又吸收了儒家关于道为自然、社会规律和仁义道德的含义。魏晋以后道家合于道教,不再以独立的学派而存在,成为了统一的道教。
 

    三大教派在中国会合,如何能够长期共存,互相包容,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喜欢茶,从茶文化中得到了认同。茶用什么把儒、释、道联系到一起呢?茶有四大特性吸引了他们。


1、茶性静,静为茶之性,茶用静统合儒、释、道

    儒家以静为本,致良知,止于至善。以虚静之态作为人与自然万物沟通智慧渠道。儒家提倡以茶励志,以茶品味人生。儒家认为中国人性格就像茶,清醒、理智、平和。茶能使人亲而不乱,嗜而敬之,品茶的结果使人沉静,使人能冷静地而面对现实,这与儒家倡导的“中庸”、“仁”、“礼”思想相吻合,这些都是儒学的开创者孔子的思想。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审美观就是“闲和、严静、趣远”的高远境界,这里的“静”与“和”结合在一起就是儒家的“静”。北宋理学家程颢在诗中写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以静观之态与四时万物(包括众人)沟通,这是典型的儒家观察事物的态度和办法。茶恰恰是儒家追求“静”的平台。茶性主静。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讲:“茶之万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这是儒家常以品茶致静的理念。
静在佛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禅学为梵文的音译,其意就是“静虑”。禅宗追求的就是在“静虑”中顿悟,以静坐的方式排出一切杂念,专心致志的默诵佛经,一直到领悟佛法的真谛。佛教将“戒定慧”三字作为修持的基础,戒是戒恶修善,慧是被惑证真,而定就是惜缘静虑。净空法师曾指出:“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就是恢复我们本有的大智大觉而已。要怎么样才能恢复呢?一定要定,你要把心静下来,要定下来,才能恢复。”品茶能定心致静,历代僧人都以饮茶坐禅,赵州和尚从谂就有“喫茶去”的禅语。

    静更是道家的重要范畴,他们把“静”看成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静虚则明,明则通。“无欲故静”,人无欲则心虚之明,所以道家主张去杂念而得内在之精微。如《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也说:“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境也”。《庄子》还说:“静则制怒,静则除烦,静则除热,静则定意,静则养生。”因此,道家特别重视“入静”,将它看作是一种功夫,是一种修养。道家不论是养生还是修养都离不开以茶致静。

    茶有静的特性,她生长在深山密林中,不讲出人头地,静静的生长,默默的奉献于人类。品茶能使人去烦致静。儒、释、道都需要这种静,因此都愿意品茶取静。所以,茶之性---静,成了儒、释、道三大教派的共同追求,茶就成了统合三家的平台,都唯茶是求。

2、茶性知,和为茶之魂,茶用魂统领儒、释、道

    中和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中”指的是不偏不倚,无过而不及。“和”是指不同事物或对立事物的和谐统一,它涉及世间万物,也涉及生活实践中的各个领域而扩展到极为广泛的文化范畴,其内涵极为丰富,主要包括了中和、和谐、和平、和易、和乐、和缓、和煦、和蔼、和畅、和光、和好、和解、和美、和睦、和气、和洽、和善、和悦等等。“和”是在儒家文人脑中根深蒂固的。儒家认为只有“中庸”“和谐”国民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五行协调”。恰恰茶文化的核心,茶的魂就是“和”。
“和”在佛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佛学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倡导和诚处世的伦理。主张世人和睦相处,和诚相爱,人人平等,一团和气。《无量经》中讲:“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五燈会元》中载:“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还有赵州和尚赵谂的“喫茶去”,都反映了僧人离不开茶,于是就形成了“茶禅一味”。
“和”也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思想。老子《道德经》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家认为人与自然界万物都是阴阳两气相而生,本为一体,其性必然亲和。道家的“和”注重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要“法天顺地”,将自己容于大自然中,追求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和美境界。
道家的阴阳五行说也正巧与茶文化的金(烧水的茶器为金,器为茶之父)木(茶为南方之嘉木)水(水为茶之母,茶性发于水)火(火煮茶香,有火才能烹茶)土(土为灶,灶生火,火煮茶)相对应相统一。
茶文化的核心就是“和”,茶本身就是绿色和平的饮料,生长在深山,与世无争。人们常说酒(白酒)是英雄好汉的饮料,咖啡是绅士的饮料,而茶是君子的饮料,只有茶是“君子”,平和。所以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宋代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饮茶能“致清道和”,当代茶叶专家提出饮茶能使人“清静和雅”。中国茶叶传到日本,日本人提出饮茶能使人“和敬清寂”。传到韩国,他们则提出饮茶可以“和敬俭真”。

    茶文化中的和,正是儒、释、道一生所追求的。

3、茶性“清”,清为茶之廉,茶用廉聚合了儒、释、道

    茶性主清,绿色,清香,清雅,清心,清汤绿叶,清茶一杯,清,代表着俭朴、清廉。饮茶“五碗肌骨清”,这些都是儒、释、道所追求的。
儒家提倡清正廉洁,它的核心就是“清”,清才能正,才能廉,才能洁身自好。这与孔子提的“中庸”、“仁”、“义”、“礼”、“智”、“信”相吻合,所以儒家以茶为“清心”、“清醒”、“清廉”(清茶一杯为廉)以茶品人生,认为中国人的性格就像茶。

    僧家,历来以茶清身,以茶去烦而清静,清醒,清心,所以僧人坐禅、诵经都离不开茶,以茶逐睡,使神志清醒,以茶清心悟道。唐代高僧皎然诗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道家更是把“清”视为道家修炼的核心。老子曰:“天得一清”。胡应麟曰:“清者,超凡绝俗谓清”。所谓清风道骨,清风飘逸都是道家所修炼的成就。道家都把饮茶当做“轻身换骨”成仙的灵丹妙药。南北朝著名道家陶弘景在《杂录》中说:“苦茶轻身换骨,昔日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天台记》中也记载:“丹丘出大名,服之化羽。”皎然在诗中说:“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浙江四明山中的大岚山就有“丹丘获大茗”,饮之成仙的故事。道家哲学中主张“五行”,而茶文化中就蕴藏着“五行”说:“茶器为金,茶为木,泉为水,炭为火,灶为土”。因此道士非常喜欢煮水泡茶,饮茶修行。

4、茶性雅,雅为茶之韵,茶用韵吸引儒、释、道

    雅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她在“静”与“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气质,所呈现的是一种神韵。“雅”包含着高尚、文明、美好、规范、正确。

    茶是一种高雅之物,洁身、包容,能伸能屈,志坚不移。饮之为雅,视为君子,“茶事高雅”,倡和致静。所以儒、释、道都乐意参与茶事,品茶修身,提高自己的修养,使自己成为高雅之士。

    雅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所以儒家许多著作都喜欢以“雅”取名,如《广雅》、《尔雅》等。也喜欢用“雅”来形容人和事,如将文人称为雅士,将高雅的事情称为雅意,将高兴的事称为雅兴,将品茗艺术称为雅尚。赵佶的《大观茶论》中说:“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唐末刘亮在《茶十德》中也说:“以茶可雅志”。雅志是一种理想。而儒家的雅志是为人处世要励志图强。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修身。修身就要诚其意、正其心、格其物。也就是说人要成才,做大贡献要有志向,要有道德,要有丰富的知识和强健的身体,顽强的意志。茶,正蕴藏着这种儒家追求。茶,生长在深山大树下,有顽强的生存机能,鲜叶被采下经揉搓,火炒,被卷曲,精血耗尽,打入冷宫而不见天日,一旦出世,泡在热水中就即刻现出青春,芽叶伸展,飘游在人世中,放出芬芳,惠泽于人类。这不正是儒家所追求的吗?所以儒家提出“茶如人生”,品茶品人生,“以茶立雅志”,“以茶惠人类”。


    寺庙多在深山中,僧人以茶为伴,不喝酒,不吃荤,吃酒乱性,吃荤杀生,是犯罪,是不雅。僧人所生活的地方,要静雅,要环境美,室内素雅,这样才能清修。所以僧人多雅士,琴棋书画名人辈出。如唐代的名僧玄奘,博古通今,大雅士。皎然、陆羽都有儒僧,处世高雅,知识渊博。皎然诗曰:“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还有不少名僧诗曰:“湖山藏古寺,神僧育佳茗”。“俗人多泛酒,雅僧爱品茶”。“书香门第出雅士,山寺茶香有高僧”。这些诗句说明禅寺处静雅之地,僧人弃俗好雅。大和尚都是高雅之士。所以茶性雅,僧家爱,唐代诗人元稹诗曰:“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

    道家也很讲究雅,道家的“清”所呈现出的风韵就是雅。道家隐居深山,避尘世,品茶修炼,都认为是一种雅事。它所创立的阴阳五行,太极修身术都为雅士所追求,都为茶人所喜爱,而今倡太极者,多崇尚饮茶。不论是白云观的真人,还是武当山的道士都喜欢饮茶,因为茶性雅。

    中国的儒、释、道三大教派都与茶有缘,都以茶为自己的修身、养性、求智的伴侣,茶推动了儒、释、道的发展,儒、释、道丰富了茶文化,推动了茶产业的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即与茶结合,不但爱茶饮茶,而且植茶、制茶,对茶很有研究,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早在汉代四川蒙顶山就有甘露禅师植七棵仙茶于上清峰,并亲手泡制给其母与劳苦大众治病。这七棵仙茶不枯不长,现在仍生长在蒙顶,人称“汉茶”“仙茶”。

    唐代在普陀山僧人广植茶树,创制了著名的“普陀佛茶”。僧人出身的陆羽,一生爱茶,游历茶区,品茶评水,于公元780年写成世界第一部《茶经》,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茶产业的壮大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诗僧皎然不但协助陆羽著《茶经》而且写《茶诀》和20多首茶诗,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如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就有“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精妙的诗句,并第一次提出“茶道”。

    中国茶最早传到海外,也是由日本僧人传出的,公元805年首先由日本最登禅师把中国茶籽带到日本种植。后来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不但带回了茶籽种植,而且把饮茶习俗带回国,并于1191年写成《喫茶养生记》,对中国茶文化在日本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荣西禅师被称为日本茶祖。

    唐代的贡茶基地长兴,著名的贡茶紫笋茶就是产在顾渚山的吉祥寺,首先是僧人做出来的。到了宋代贡茶基地南移福建建安北苑,那里也是佛教圣地。到明清以后,名山名寺更是贡茶产地。如老竹大方就是明隆庆年间大方和尚创制的。君山银针茶就产在湖南君山的白鹤寺;鹿苑茶就产在湖北远安县的鹿苑寺;黄山毛峰茶就产在安徽黄山的松谷庵、吊桥庵、云谷寺;碧螺春茶就产在江苏东山的洞庭山寺;西湖龙井茶就产在龙井寺;松萝茶就产在安徽徽州的松萝庵;大红袍茶就产在福建武夷山的天心观;庐山云雾茶就产在江西庐山的招贤寺,等等。自古就有“名山名寺出好茶,僧侣制茶唯独尊”的说法。



    由于茶成了佛教的重要饮品,坐禅清修的不可缺之物,所以新吴大雄山(今江西奉新百丈山)禅师怀海制订了一部《百丈清规》,对佛门的各种礼仪作了详细的规定,其中对茶事进行了严格限制。提出如下几种茶事规定:

    ① 应酬茶。这是佛门待客茶,来了香客,茶头(负责烧水、点茶的和尚)、知客(负责接待的和尚)要泡香茶接待,茶的好次,要看香客的身份而定。所以郑板桥一次去扬州的一座庙中,由于“知客”不知他的身份,就上了一般的茶,后来知道是扬州八大贤人郑板桥时,又换了好茶。临走时郑板桥送了该寺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这就是写的寺庙看客上茶的规定。

    ② 佛事茶。佛门的重大事都离不开供茶。如佛降诞日、达摩祭日等,都要鸣钟聚众,上香敬茶。

    ③“茶毗”礼。僧人死后火化前在寿堂立牌位,每日由“知客”供茶。“茶毗”(梵语,意思是焚尸火化)礼,就是火化时,要焚香上茶。

    ④议事茶。由于茶性不易移,茶味清淡,迎合佛门清修要旨,所以重大议事都要饮茶议事,如新的主持上任,与众僧见面及各寺的名僧见面都要以茶礼招待。
 

    《百丈清规》是我国第一部佛门的茶事文书,后来宋代湖北五祖山松涛庵和尚刘元浦又进一步写了《茶堂清规》确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茶堂清规》传到日本,日本人抽出了某些章节编辑成了《茶道清规》,“和、敬、清、寂”就成了日本茶道核心,成了千利休等日本人顶礼膜拜的茶道宗旨。其实完全是从中国进口的原装货。

    由于长期以来僧人离不开茶,茶爱僧家,就形成了“茶禅一味”,正如赵朴初的诗写的那样:“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阅尽几多兴废,七碗风流未坠。悠悠八百年来,同证茶禅一味。”

    在中国的茶诗中有不少是写僧与茶的。如我国第一首名茶诗就是李白写给他僧侄的《答族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曰:“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郑谷《峡中尝茶》诗曰:“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金田《鹿苑茶》诗曰:“不但清心明目好,参禅能伏睡魔军。”陆游《试茶》诗曰:“山僧剥啄知谁报,正是松风欲动时。”灵一《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诗曰:“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清溪流水暮潺潺。”苏轼《问大治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诗曰:“江南志道人(和尚),齿发日夜逝。他年雪堂品,尚记桃花裔。”曹廷栋《种茶子歌》诗曰:“百凡卉木移根种,独有种茶以种子。”“

    道教从先秦诞生开始就与茶同生同长。道教崇尚自然,追求人生淡泊,追求境界超脱,渴望羽化成仙,清静无为的生活观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希望能找到一种有“生力”的食物服之能长生不老,所以在道教中兴起“炼丹”、“饮茶”。在实践中证明“食丹”则汞中毒而短命,只有饮茶而长寿。明代道教养生家高濂在《茶效》中写道:“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醒脑,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不可一日无茶”。西汉壶居士《食忌》中说:“苦荼久食成仙”。陶弘景在《杂录》中说:“茶轻身换骨,丹丘子黄山君服之”。陶弘景是道家最早发现茶叶保健功能的人。丹丘子黄山君是传说中的西汉仙人,是最早饮茶成仙的人。故事发生在浙江四明山中大岚山,这里有道家的“第九洞天”,有宋徽宗赵佶的御题:“丹山赤水洞天”。丹丘子在这里“丹丘获大茗”。当时的“大茗”据考是当时所产的瀑布仙茗。相传到了东汉又有刘纲、樊云翘夫妇在这里饮茶成仙的故事。

    丹丘子、黄山君都是因为饮茶而寿命达到100多岁。据《神仙传》中讲:丹丘子、黄山君都是彭祖的学生,彭祖活800岁,他经历过尧、舜、夏、商诸朝。彭祖是否是因饮茶而长寿,目前尚无记载,但他长期生活在产茶的彭山,两个徒弟丹丘子、黄山君都是因饮茶而长寿。

    由于道家把茶视为养生成仙的“仙药”。所在“道观”、“洞天”的周围都种有茶树。如在浙江天台山主峰华顶归云洞前就有三国时道学家葛玄栽的茶树。天台山在西汉时就成为道源仙山,有“第六洞天”、“七十二福地”。

    道家从汉代的丹丘子、黄山君,到魏晋南北朝葛洪、陶弘景,三国时的诸葛亮“插杖为茶,以茶治病”,至唐代的陈藏器、孙思邈、吕洞宾,再到明代高濂、朱权都是道教的知名人物,他们都是喜欢饮茶的人,甚至称“茶为万病之药”。历代的中医学家和养生家多信奉道教。茶中的神话故事也多与道教相联系,因中国道教与古代神仙很有历史渊源。

    道家信徒马钰在《长思仙·茶》词中说:“一枪茶,二旗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修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这就是道家的茶道观。

    由于茶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描写茶与道的诗也有不少。如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西陵道士茶歌》生动描写了道士伴茶夜读的情景。诗曰:“乳窦溅溅通石脉,绿尘愁草春江色。涧花入井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如欧阳修的《送龙茶与许道人》,诗曰:“颖阳道士青霞客,来似浮云去无迹。夜朝北斗太清坛,不道姓名人不识。我有龙团古苍壁,九龙泉深一百尺。凭君汲井试烹之,不是人间香味色。”李商隐在《即目》中写道:“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人竹间棋。”朱权也有“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除尘表”的诗。这些诗都反映了道教的关系。
茶与儒、释、道关系密切,故事颇多,说来话长,只能提纲挈领说这些,挂一漏万,只希望读者对茶文化与儒、释、道有个初步认识。 



    作者于观亭先生,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从事茶叶科研、茶叶加工、茶叶贸易、行业管理几十年,跑遍了我国各茶区和许多重要茶厂,走访了世界主要产茶国和消费国,对国内外的茶叶产销形势了如指掌;喜欢书法、热爱文学、知识面较宽,先后就茶叶加工、茶叶科研、茶叶贸易、行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发表了百余篇论文;还先后出版了个人专著《中国茶叶加工手册》、《中华茶人手册》、《茶文化漫谈》、《认识中国茶文化的第一本书》、《中国茶经》等;参与编著了《中国茶膳》、《营养茶膳》、《中国茶文化丛书》等。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分享到:
更多 宗教流派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