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运河散人 时间:2015-10-03点击:582

 饮酒,让人欢喜,让人忧   
李冬

                                    一

  大概没有那种食品像酒一样奇特和有趣了。他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在现实生活中又绝对少它不得。它能给人带来欢乐,也能给人带来烦恼甚至灾难。有人爱它,有人恼它。饮酒,更是说不清楚的话题。我的饮酒经历,就很值得回首一番。
    40岁以前,我还不知道酒的魅力,更不知道酒和我的生活以及社会交往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只知道就是辣的。很难入口。那是在生活非常困难的1960年。家里宰了一只小公鸡,顿出的味来好香!肉还没炖熟,我就馋的直咽唾沫了。父亲干活回来了。闻到炖鸡的味道,笑逐颜开,好像见了一个金元宝。摸摸我的脑壳,对我说:“儿子,给我打二两酒去!”当时村里有一个供销社,离我们家老远,去一趟,腿够疼的。可我心疼老爹呀,干活多累呀,去一趟吧。
   老爹找到一个扁扁的玻璃瓶子,上面有好多尘土,他用水洗了洗,我就拿着去打酒了。供销社的柜台上,放着棕色的大酒坛子。用酒墩子往外舀。那时的酒,叫白薯干酒,八分一两。我小跑着回到家。鸡肉熟了。父亲咬一口鸡肉,喝一口酒。每饮一口,都要皱皱眉头。发出:“哈,哈”的声音。显出很痛苦的样子。我很奇怪,就问:“辣吗?”父亲说:“怎不辣?吃香的,喝辣的嘛?”我又问:“那为什么还要喝它?”父亲的一句回答,影响了我几十年。他说:“酒,谁喝都是辣的,喝完之后才舒服。”
   由此,我就知道,就是辣的,不好喝,就不再碰它了。这自然是最早的诱因。其实,我的生活经历使我没机会接触到酒。社会环境也不容许我能喝到酒。我是农家子弟,家里手头拮据,连我父亲都喝不上酒。村里的老百姓也大多买不起八分一两的白薯干酒。接着,我又上学十几年,不能碰酒。参加工作以后,正赶上“十年动乱”时期。我在农村任教,偶尔,狠狠心进了回饭铺,食客们也大多只是吃一盘素炒饼。我几乎没见过饭铺里,卖过炒菜,更别提有人喝酒了。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了,思想解放了,农村里,赶上红白喜事,有的富裕人家能见到当地产的“二锅头”酒了。由于多年禁锢,饭桌上喝酒的很少,我是滴酒不沾的,没人劝我,我也乐得逍遥。那时,我在饭桌上,从没见过一个醉酒者。如今想来,那时,刚刚经过文革动乱,人人心有余悸,不大痛快。谁能当酒鬼,撒酒疯呢?
   又过了五年,在农村盘踞22年的人民公社终于寿终正寝了。没有了生产队,取消了工分,农民实行联产承包以后。才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村里有算计,肯吃苦的庄稼把式渐渐有了余钱。4元多钱一瓶的“通州老窖”有不少人买得起了。那时,不必说过年过节,平时找个由头就要聚之,就要饮之了。就在此时,我也就随波逐流,逐渐进入白酒的饮者之列了。
#p#副标题#e#
                                  二

    我喝酒的经历也是渐入佳境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我从不会喝酒到能喝二两酒的过渡时期。真正喝酒有长进,还是因为有几件特殊的情况,就让我陡然走进喜爱白酒之列了。
    第一回,是1984年国庆节。也就是共和国成立的35周年大庆。天安门广场进行盛大游行,中国改革开放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第一次检阅部队。当时的通县,组织了一支数百人的唢呐队,吹着《在希望的田野上》的乐曲,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政府领导们的检阅。要知道,吹唢呐的大多是郎府乡的农民,要一边吹,一边走齐了,绝非易事。要进行反复练习,文化观点几名工作人员,就得好忙活好一阵子。结果,那天的表演很成功,县里(当时还不是区)设宴庆祝。这好事本来轮不到我。没想到文化馆的一位姓楚的老友,很艰难的通知到我。我就在当时的“农招”的一个大饭店头一回真正接触到酒场了。大喜的日子,大喜的相会。不喝是过不去的。好在大家当时的酒量都不大。加上饥肠辘辘,吃的不少,喝的不多,但我第一回品尝到饮酒是很开心的事从此也就一发而不可收了。
第二回,是在1985年,那是我国第一个教师节。乡里为招待老师,摆了几桌酒宴。政府出钱为过去的“臭老九”设宴,老师们个个受宠若惊,好像一下子从仆人升格为贵客了。于是大家个个开怀畅饮。不少教师喝得东倒西歪。有的需要搀扶着才能回家。也有酒醉的人,甚至有点模糊。对着窗外,放声高歌《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一边唱,一边手舞足蹈,像是在挑“忠字舞”,唱着唱着,就扑到了,嘴里吐着白沫,嘴里好像还念念有词:“首先,敬祝······”那天,是我和其他两个年轻教师把他背回家的路上,我有所感悟,一是这位老师在文革中挨过批斗,酒后吐了真言。我也第一回感到,酒的威力真是太大了,顷刻之间,就能把一个健壮的汉子击倒!我也庆幸自己当时还刚会喝几口,不然,也许和他一样。
以后的教师节,年年学校都要搞庆祝,年年的酒宴都是欢乐的,正如欧阳修《醉翁亭记》所言:“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着,众宾欢也。”但,每回都有醉酒的。有的言行失态,有的胡言乱语,有的坐立不稳,有的东倒西歪,甚至有的大声叫骂,但不知道在骂谁;有的痛哭流涕,但又不知道他有什么委屈。还是醉卧的好些,那些丑态百出者,等到酒醒过来,很脸红,很尴尬。有一回校长发出了告诫:““酒是营养品,也是良药,用好它,可快乐,可健身,用不好,又伤身,又伤心。”说得多好,我记住了,这以后,醉酒的情况就少多了。
#p#副标题#e#
                                   三

    到了1985年,我到通州任教之后,喝酒的机会可就多了起来。通州文联成立,文联或作协一年一度的例会或发奖会,以及一年一度的教师节,都有宴请伴随。那种场合,美酒对佳肴,好友相聚,喜上眉梢,频频举杯,兴高采烈,此时的饮酒,绝对是天底下无法替代的乐事。我发现,人一旦能喝几两白酒,一上酒桌就有点馋酒,心里就没了把门的。我到几回醉酒都是忘乎所以而酿成的苦果。大凡喝酒的人,刚觉得自己能胜几两酒力的时候,就要逞能了。如同初出茅庐的愣头青,正是容易喝醉的当口。一是不懂得酒的特性,不知道装在瓶里的是酒,喝到肚子里,就会像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一样,乱打乱闹,真不是个东西。其实,我也经过这个阶段。
   那年,我的一位姓胡的老友,在张家湾镇开了一个美味餐厅。开张那天,邀请当地领导以及亲朋好友聚餐。我也在被邀请之列。那天我进屋一看,满眼陌生。经人介绍方知,有村里干部和老乡亲。,有工商税务工作人员,还有两位来自内蒙古赤峰市的两个亲戚。开始慢饮,举止都很斯文。一杯之后,有人脸就红了,话就多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酒桌上的饮者,就已经全是放浪形骸,放言无忌了。我还没醉时,总结了三个字:一劝、二打、三吹。
劝就是礼貌的,需要有说辞。或从交情论,或从年龄论,或从地位论。常说的:“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有文化的人会说:“东不管,西不管,酒馆;南也罢,北也罢,喝吧!”像一幅对联。就凭这份热情,谁能不给面子。喝到一定程度,就要打酒官司了。你劝我,我灌你,好不热闹!接着就有划拳的了。“哥俩好啊、五魁首呀,七个巧啊,全来了啊·····”输的喝酒,不喝就吵。再往后,就是吹了,记得当时有一位赶大车拉货的,按说没可吹的,也吹得邪乎:“我赶的车,一拉两吨,去天津卫,当天打个来回,中间还不误喝酒。到公路上,汽车都让着我!”这是明显的瞎吹,可没人较真。
那天我喝高了,也是因为一时兴起,和这两个内蒙人,叫上劲了。他们说:“你们北京人喝酒不行,你是教师更是毛毛虫了!”这本来是酒话,我那听就当了真。'他说他一个顶我三个,我就不服了。“宁为酒中倒,醉死也英豪。”我带头举杯:“我一杯,你们三杯。喝!”一杯二两多,我干了两杯,就头晕目眩了。看人家,还真的没事。我今日才明白,我在喝酒上,今儿个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喝酒不知深浅,不醉才怪?。有人说:“抽烟摆谱,喝酒逞能。”确有道理呀。记得那天,我是被人背上车,送回家的。第二天醒来,也不知是谁送我到家的。难受了几天才缓过劲来。其教训,牢记终生。
#p#副标题#e#
                                   四

     好多时候,饮酒还是悠闲快意的。特别是阔别多年老友相聚,酒盅里似乎饱含着深情厚谊似地。“酒喝厚了,钱耍薄了。”这是俗话,也是实情。“酒逢知己千杯少,好友相聚酒特香。而且很少有人醉卧不醒的情况。
    '记得有一次到牛堡屯的“天地和庄园”里饮酒。那天,只是一般的几位同窗好友聚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酒店优雅的环境。如同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聚会,这里没有“崇山峻岭”却有“茂林修竹”,没有“清流急湍”,却有奇花异卉。油漆彩画的曲径游廊,连接着一间间幽静的餐室。室内的条幅和国画,多出于通州名家手笔。显得格外亲切。优雅的环境,感化着饮者,一边赏景,一边浅斟慢饮,评诗论文,那叫一个惬意。服务员端上“坂城烧锅酒”来。有人就说出一个典故:“有一次,乾隆皇帝问纪晓岚出个上联:”金木水火土“,让纪晓岚对出下联。没想到,纪晓岚脱口而出:”坂城烧锅酒。“乾隆大喜,赏之。我们几个听万一琢磨。果然很有意思。酒名的五个字。其五个偏旁正好和上联相对,既巧妙,又不俗。我一时高兴,也说了一句上联,那是我们游慕田峪长城时,乘缆车而上,优哉游哉。觉得不如用脚攀登过瘾,就顺口说:“懒人乘缆车,登山游览。”校长一听,大喜,说:“好上脸,谁能对,我请客。”当时就把大伙难住了。我琢磨了几日才有所领悟。此时在这个酒厂说出,如同放了一个礼花弹,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各有想法,又个个犯难,一句话要有三个同音有不同形的字,难矣哉!经过一番讨论和争论,最后确定一句:“工匠造弓箭,围城进攻。”对上一句对联,赢来了一阵欢笑。这次饮酒,喝的好像是“文化饮料”,人生难得到机遇,使我至今记忆犹新。
   赶上节日或纪念日,或以文会友,或师生相聚,饮酒是绝对不可少的。想和他们聊聊了,不说见个面,不说聊聊天,得说聚一聚,喝点儿。和那些或文友或同学的相聚,皆是如此,孟宪良使我的同班学又同桌的学友。那时我们都喜欢都特喜欢诗歌。当代诗人郭小川的《祝酒歌》我们都能背下来:“酗酒作恶的是浪荡鬼,最就哭天的,是窝囊废,饮酒赞前程的,是我们社会主义信任这一辈!财主醉了,是因为心黑;衙役醉了,是因为受贿;我们就是醉了,也只是生活的酒啊,太浓,太美!······”我俩分别几年后,他到文化馆画工作,此人比较清高,市场表现出睥睨一切的样子。搞创作,很刻苦,有时干活累了,就叫我陪他喝酒,他喝酒特讲情调,讲氛围。在他家里,餐厅的光线和谐,伴有美妙的音乐。他不爱喝白酒,最爱喝的是金奖白兰地或者青岛生产的威士忌。我也只能顺其自然,顺便尝尝“洋酒”的滋味了。有时,我们也会讨论古人咏酒的诗文,如白居易的《送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俩都觉得这是一首绝妙好诗,是白诗中最佳的一首。仅仅20个字,有时间,有地点,有天气,有心态·····可惜,好景不长,宪良因病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我们同学聚会那天,我斟满一杯酒,洒在地上,算是我对他的祭奠吧。
   要是和老楚,刘祥等几个老友聚会,就没有那些讲究了。刘祥做事踏实认真,一边喝酒,却从来不说和酒有关的话,最喜欢谈他的文学理念,说他编辑《运河》杂志的计划。,《运河》这本文学期刊坚持出版十几年了。培育了不少文学爱好者,口碑不错,在北京郊区很有影响。他的心总是专注在办好刊物,培养文学新人的方面,对于饮酒不热衷,也不张扬。他从不打“酒官司”,也不会让酒。其实,他的酒量还是可以的。我能喝酒也和他对饮有关,上个世纪80年代,他下乡时,常到我家喝酒,每次自带白酒一瓶,我俩在不知不觉中,那瓶子就见了底儿。奇怪的是,我们两人从来都没醉过。
   老楚是一位很仗义,很有思想又有幽默感的人。就是酒量小,别人喝一口,他只是抿一抿。直到快结束时,他也霍然爽快起来,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没有一定酒量,就得立马趴下。张溪芜是个红脸汉子,写作勤奋,交游甚广。喝酒也痛快。可惜近几年他总在外地发展,很少见面。近日喝了一回,还是那个饮酒风格,还是那么痛快淋漓。说起张希正,他是我同学中的师哥,在校时就爱好文学写作,很有文才。后来果然当上了文化馆馆长,每次会后,常和我喝酒,他喝的很少,喝几口,脸就涨得红通通的。只是近几年身体欠佳,大概早就戒酒了吧。
   总之,文人饮酒,讲究气度、气氛。无论怎么喝,不离文学。也从没有过争吵或有人大醉的情景。文人饮酒,最能体现“酒文化”的色彩,不亦快哉!
#p#副标题#e#
                                   五

    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通州城扩大了好几倍。街市繁华,人烟簇集。大酒店一个个巍然屹立,那些点名也洋气,也牛气。如“月亮河度假村”、“亚太花园酒店''”、“运河苑大酒店”、“刚记海鲜城”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而且个个生意红火。门口的汽车往往排的严严实实。要是去晚了,根本就进不去。原先通州的老字号,只有少数还在经营者,只是比起30多年前就惨淡多了。最火的还是那些街头小店,食客甚杂。民工和职工的饮者最多,花生豆,毛豆下酒,喝的也很痛快。这样的小店,我也经常光顾,要两个小菜,饮一个口杯,吃一盘炒饼,挺好。这些民工,来自天南地北,和他们在一起喝,天下的地理知识,我可是得到不少,而且比书上写的具体多了。
    屈指算来,和酒打交道时间一长,悟出了不少道理。比如,有的酒场,你不去是不行的。师生关系不错,他们毕业后也常来看我。要结婚了,喜酒不能不喝。有一段时间,决心戒酒,坚持了一个多月。就在这当口,张家湾的老友添孙子了,电话一过来,我就犯了嘀咕:去是一定要去的,酒能不喝吗?当然不能。高兴,喝!只得开戒了。还有一回,胃口不好,医生劝我戒酒。我面对医生,痛下决心:“您放心,我这点恒心还是有的。那又苦又辣的东西合格什么劲儿。我从此不喝了。”誓言发出去了。正心安理得之时。顺义的一个老同学的电话来了。让我通知几位同学到顺义去喝酒。他当了几年副县长,这回退休了,想请一些朋友聊聊。我想到十几年前,顺义燕京啤酒刚生产出啤酒时,它就开着汽车给我送来两箱啤酒,让我品尝。这次人家特意邀请,我能不去?开什么国际玩笑?自然,这回又开戒了。
    过去,曾有个“天天读”的说法,我现在是“天天喝”,每天不喝点酒,饭菜没滋味。主观上,受社会影响,也受古人熏陶。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诗句,李白更豪放:“钟鼓馔玉不足贵,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不是酒徒,但也写过:“白日放歌须纵酒”的句子。就连女侠秋瑾还写过这样的诗:“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的诗句,至于小说里喝酒的英雄们,同样令人钦敬。关羽温酒斩华雄。曹操煮酒论英雄,鲁智深醉酒倒拔垂杨柳,武松醉打蒋门神等等,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记。
   客观上,也有原因,我有一个学生是酒厂厂长,几代研究制酒,自称“制酒世家”,到他这一辈,更上一层楼。专门研酒的成分、营养,他创出了“老陈汤”的品牌。还自创了一句广告词:“喝酒和健康,请喝老陈汤。”这个品牌,在北京叫得很响。当时任副市长的王岐山,就买过他的酒。逢年过节,他一定要送一两箱酒。有时不够喝了,打个电话,它就送来。见了这么好的美酒,我能不喝?至于社会原因,是众所周知的。有时不喝酒就办不成事,并非今日才有,古今中外皆如此吧,何况我们华夏乃礼仪之邦呢?
   就这样,一杯一杯复一杯,我就喝到了今日。一年一年又一年,我还将喝下去。饮酒,使我欢喜,令我忧。喜的是,酒是烘托气氛,送来快乐的灵丹妙药。无酒不成席,说出了酒对于家庭生活的无可替代性。忧的是,喝多了伤身体。多数人的脂肪肝,都是白酒闹的。对于青少年,还是要强调酒不沾唇。年轻人火气大,再加上究竟作怪,容易闹事。最重要的,还是司机,人命关天,喝了酒,汽车就不听话了,出了事,后悔莫及!总之,酒,无恶,无罪。关键在人,可喜可忧,全在自己是否心里有谱了。就此打住吧。

责任编辑:admin

分享到:
更多 岁月如歌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