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运河散人 时间:2015-10-13点击:495

 我心中的永乐店小镇
李冬①
【导读】
本文描写了五六十年代永乐店小镇的风貌。当年的小镇集市人头攒动、店铺鳞次栉比,少年时代的作者在这里曾经流连忘返;后来小镇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衰落、以致面目全非,这一切让作者感到非常痛心。本文用亲切朴实的语言,栩栩如生地画面,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与惋惜之情,阅读时请仔细品味。
通州南部有一个名叫永乐店的小镇。上个世纪40年代,我父亲在小镇经商,我就出生在小镇路北的狮子胡同。3岁时,我们全家迁离了这里,5岁时,又迁回到离小镇15华里的半截河村。我住的村子虽然离小镇有一段距离,但永乐店小镇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里的街市、店铺、商贩、吃食、书店、人群无一不清晰地留在了我青春的记忆里。
当年,小镇的街角留下了一个懵懂少年的点点足迹,后来,一个少年却从这里带走了一个难忘的故乡。
小镇之所以令我魂牵梦绕,主要在于它历史悠久。在通州的数个小镇中,能和皇帝扯上一些关系的一个是张家湾镇,一个就是永乐店镇了。大约在400多年前,镇上一位家境一般的商家女儿,被选为皇妃,她就是京剧《二进宫》中的李艳妃(《二进宫》诬良为奸,不合历史真实,永乐店地区是不准演出的。)。后来她为皇上生下了唯一的皇子,这位皇子就是明代在位48年的万历皇帝明神宗。小镇商人李伟也就成了明神宗的外祖父。这绝对不是谣传,不仅《明史》上有明确记载,而且小镇西口的“李良坟”是确实存在的,1959年曾公布为通县文物保护地。文革期间该墓地被毁,辟建卫生院,墓地中的石雕移位倒地,就近埋于卫生院中。1991年在文物保护人员的组织下,石雕又被挖出,迁置通州城中西海子公园,供游人观赏。
建国初期的李良坟(李伟墓),我是亲眼目睹过的。那是在1963年夏天,我和石德贵、张庆友两位同学一块走进荒寂的明代古墓。我们沿着神道碑中间的小路进入,两边石人、石马、石骆驼相对而立。墓园内古木参天,荒草遍地,鸟儿啁啾,展翅嬉闹,好一派皇家园林的景象!树林阴翳的墓地,肃穆庄重,我们心里怀着敬仰,脚步也迈得很轻。尽管那天,正当夏日,但一走进墓地,那燥热的暑气,似乎一下子全被涤荡而尽。密林中清凉的空气,扑面而来,顿时感到浑身舒畅,那这叫一个爽。谁知,三年之后的一场文革动乱,这里竟被夷为平地。惜哉!悲哉!
  也许因为小镇与皇亲有关系,永乐店镇街道虽然很窄,窄到恐怕不足两丈,但建筑布局以及市场布置显得格外规整。赶上集日,街面上人头攒动,挨挨挤挤,格外热闹。别看这个小镇街上的地面不很平整,中间高些,两端略洼,也许正因为如此,从一头看街上的人流,才显的格外壮观。别看这个这个小镇面积不大,可一到集日,商铺营业和撂地摆摊的各安其位。路北不少店铺门前皆有台阶游廊,大概是供顾客临时躲雨之用吧。街道东西两端,各留下一个半个足球场那么大的空地,分别叫“东门外”和“西门外”。这两个空地分工明确,颇耐人寻味!东门外的空地,主要是卖粮食、蔬菜、小吃;西门外空地,主要卖四网大车、花咕噜大车、小推车、俳子车;也卖骡子,马、牛、驴,还卖猪,羊、鸡、兔等。我不知道那时是否有人管理市场,小镇集市如此整齐有序,可谓妙绝矣!
永乐店镇在解放初的几年里,特别繁华,集市的繁盛到1956年达到顶峰。须知,那时农村的公家供销社里货品很稀缺,村里偶然来个挑担货郎,很快就被一群媳妇、姑娘、和小娃娃们围住。货郎卖的全是小物件,而过年过节的货品,还要是男人出马,走十几里土路,到集上去买。所以那时上永乐店赶集购物,是全家的大事,每逢此时,全家人都高兴。
小镇赶上节日,周围40多个自然村的村民,肩上挎着捎马子兴高采烈地蜂拥而至,各种商贩和农户也慕名而来,商品品类繁多。当时街两边的店铺,有公家的供销社,国营饭店,也有公私合营的布店,还有不少纯私营杂货店。来自十里八村的农户买卖蔬菜、粮食,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贩,也齐聚于此,摆出各种小商品,不同声调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宛如一台足够规模的大合唱。除了商贩卖摊和商家店铺外,这里还有书店,图书馆,邮局,照相馆,公交车站等等。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我是在12岁时,头一回跟着爷爷到永乐店镇赶集。一进东门外,我顿时傻眼了:这么多人哪?这么多卖东西的呀?我走进窄窄的街道,人们比肩继踵,街两边有许多店铺,古朴典雅的屋檐和牌匾,店铺门前的明柱和雪白的石墩、台阶让我应接不暇。记得狮子胡同以西的路北,店铺往外展出约莫五尺的廊子,油漆彩画,五彩缤纷。一些店铺的外墙上,不时地会张贴一些大幅宣传画,记得有一幅是“玩火者必自焚。”下边一行小字 “反对美国侵略黎巴嫩。”今日看来,很是滑稽,老百姓最关心的是自家能吃饱肚子,哪个知道黎巴嫩是咋回事?
过了几年,我身子骨硬朗了,不再跟着大人赶集了,独自来小镇就成了我最快乐的事。从我家到小镇,要走15华里的土路,穿过一个名叫德仁务的村子。这个村子很大,村南村北都有一大片一大片的松树林。松树蓊蓊郁郁,仰头看去,不见蓝天。松树里面也夹杂着很高的桧柏。还有大叶杨,有的干枯了,仍然高达数丈,上面有鸟窝,我经过时,常常听到乌鸦那“啊,啊!”的叫声。开始有些胆怯,后来就和和伙伴搭伴走,觉得走这15里路,很有趣。只可惜这些树林子,因为修水库而被毁。若能留至今日,绝对是一处胜景。
  我喜欢来镇上,一是为了看书,一是为了解馋。因为那里有书店,虽然没钱买书,但可以在书店站着看,一看就是半天,店主不仅不轰我,有时还给我倒一碗白开水喝。我在镇上除了能从书本上求得知识,还能在集市上大开眼界。这里有各样的人,各样的事,小镇成了我最可贵的社会大课堂。手工艺者,在街头大展才艺。有的把柳条编成背筐,有用芝麻磨香油;牲口市上,有的掰开马嘴,就知道马的年龄,有的给驴切掌、钉掌,轻松熟练;卖肉的“一刀准”;买糖果的“一口清”。至于解馋的小吃:焦圈、豌豆黄、薄脆,堆饽饽,灌肠、驴打滚、面茶……样样俱全,只可惜自己囊中羞涩,只能是尝尝鲜,咽咽唾沫而已。
  就是在这里,我第一回知道还有自行车这种搞怪的东西。我自语:“车能自己走吗?”只见前面有个招牌:“端祥自行车行”,我进店里,才知自行车是什么模样。在这里,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汽车。长途车站,就在街头,屋里一溜长椅,坐着等车的乘客,汽车来了,我看见他们上了车,心里特别羡慕,目送着汽车艰难地通过拥挤的人流,鸣着汽笛,向远方开去。我心想:“何时我能坐上汽车啊!”
  我到永乐店镇上赶集,不知有多少次,而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回。一次是1956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一次是1958年夏历8月28日。虽然时间只差两年,我见到的情景却大不相同,两次赶集的心情更是天渊之别。
  从1949年到1956年,我亲眼看见,农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几年内村里盖了好多新房。大家粮食多了,尽管国家实行了统购统销,但百姓的衣兜毕竟有些鼓了,赶上中秋节,都要买点东西。那几日镇上总是人特别多。窄窄的街道,人流涌动,只能一点一点的往前蹭,大约300米的街道,得走上好半天。记得街头有几处卖大饼的,都是临时挖的灶台,我头一回看见这么大的的饼,直径好歹超过了2尺半,买者甚众,吃得甚香。还有数不清的月饼摊,月饼有两种:自来红,自来白;那时的月饼,就是用纸打包,卖月饼的打包动作飞快,买月饼的满脸欣喜。1956年农民有自己的地,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到1957年,农民入了社,集市人流大减,赶集的人也大多满脸菜色,脸上的喜气也没有了。我现在才悟出:“农家没了土地,没了牲口、大车,过日子的热情能不大减吗?
  记得1958年,永乐店镇成立人民公社的那天,集市北边召开大会,会场上红旗招展,口号震天。书记大讲人民公社的美好前景。听会的也就是云里雾里,半信半疑。当时的街道上宣传气氛好不热烈。街道东端,用木头杆子搭起了一个牌楼,上面写着令人瞠目的对联:“蹬破地球冲破天;实现河网变江南。”横批是:“亩产万二”。今日看来,一派狂言。墙壁上有四幅两米见方的漫画,第一幅画的是大锅里煮着一个大米粒儿,大米粒儿顶起了锅盖,上书:一个米粒儿煮一锅;第二幅画的是一辆汽车拉着一个玉米,上书:一个玉米拉一车;第三幅画着一个大萝卜,开个门,正有人往里运粮食。上书:一个萝卜当仓库;第四幅画着半个西瓜皮,几个人坐在上面荡船过河,上书:坐着瓜皮过黄河。当时浓烈的跃进气氛,一下子,把小镇宁静平和的环境彻底赶跑了,直到今天,小镇也难恢复元气,悲哉!
  今日想来,那时的赶集,真的开眼,真的幸福。直到2012年的今天,我每年还要到这个小镇去几次。倒不是发什么思古之幽情,只想走走那条沧桑的街,追忆一下自己的少年生活。有时,看一回,增加一分失落。原先我曾经魂牵梦绕的地方,那些老街道、老商铺,已经面目全非,早已不见原来的神采;有时又感到欣慰。几十年的沧桑巨变,小镇的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可是镇政府领导宁可向东再建一个商品街,也要原封不动地保存了这条老街,最早的百货商店,村西的清真寺竟然还都在,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能做到这一点实在难能可贵。
小镇永乐店,涵盖了多少丰厚的内容,历史的,人文的,经济的,社会发展以及文化保护的……最重要的,还是我浓浓的乡情。辛弃疾词句说:“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是我写此文时,心情的真实写照!有个成语叫“破旧立新”,对于古代小镇而言,很不可取。细细想来,不是老的、旧的,就一钱不值,而是价值连城,毁了,就无法恢复了。即使重建,也失去了原来的神韵和历史感。我还想到,坐落在永乐店小学里的两座大庙,不知还有没有?可千万别拆呀!我希望,我的小镇永乐店,愿你能够长久地雄踞在家乡的土地上,让更多的人们,能够一睹你非同凡响的风采。
 
(王建敏选编)                                                                        
①李冬,又名李东,1943年出生,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半截河村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为通州区运河中学高中语文教师。2003年退休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曾在各类报刊上发表过多篇小说、散文和评论。现为通州区作协成员。李冬热爱自己的家乡,对故土永乐店小镇情有独钟,曾在多篇文章中饱含深情地反映了永乐店小镇的昔日风貌。
 
【学习活动】
一、 阅读问题
1、 为什么记忆中的永乐店小镇半个世纪以来让作者魂牵梦绕?
 
2、 阅读过程是自我体验的过程,请你从文中选出你自己喜欢的文段,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 阅读延伸
1、 阅读《我心中的永乐店》和《背影里的小镇》,看看永乐店小镇在半个多世纪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原文来看,发生变化的原因何在?
 
2、 阅读《炊烟消失的村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没有炊烟的村庄,就是信仰流失的村庄”这一看法的认识,不少于500字。
 
 
三、 实践活动
  搜集你家乡的老照片,以PPT的形式给大家展示家乡的历史风貌

责任编辑:admin

分享到:
更多 散文原创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