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在线 > 文学资讯 >

著名作家王宗仁做客“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 开讲“有根的文学”

时间:2020-10-26 11:05来源:原创 作者:曾金胜 点击:
著名作家王宗仁做客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 开讲有根的文学 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第22期在京举行 人人文学网讯:百川汇海万物生姿,返本开新致敬经典,让文学的梦想扬帆启航,让文学的光辉照亮未来。后疫情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传
 
著名作家王宗仁做客“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 开讲“有根的文学”

——“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第22期在京举行

 

    人人文学网讯:百川汇海万物生姿,返本开新致敬经典,让文学的梦想扬帆启航,让文学的光辉照亮未来。后疫情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文化薪火,让文学有根,激励中华儿女投身新时代民族复兴新征程。2020年10月24日,因疫情与广大文学爱好者“阔别如三秋”的“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第二十二期在京举行。年逾八旬的著名作家、中国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王宗仁以自身创作体会为切入点,生动开讲“没有根的文学走不远一一我是怎样把经历变成了散文”,为现场观众带来文学的饕餮盛宴。讲座中,王宗仁来自“世界屋脊”精神高度的文学讲述,源于生命深处对家国的热爱,深深感染和打动了现场观众。

 

    王宗仁,著名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出版作品51部。长篇报告文学《历史在北平拐弯》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长篇报告文学《枪响卢沟桥》获中国图书奖。散文集《藏地兵书》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王宗仁是一名从普通的高原汽车兵成长起来的军旅作家,他有着100多次翻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经历。60多年来,他的笔下一直涌流着高原军人和藏地牧民平凡而独特的生活,冷山热血,荡气回肠,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昆仑之子”。

 

    2020年,14亿国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共同凝聚了伟大抗疫精神,创造并见证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历久弥坚的新的历史里程碑。本次讲座是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以来“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的首讲,具有特殊的意义。讲座伊始,当主持人问“您有没有害怕过新冠病毒?”王宗仁如是回答:“没这个感觉,我也不害怕它,可能它也害怕我吧。”平和的话语中,透出一位年逾八旬、百余次穿越生死线的老作家坚强的生命张力与面对危难的勇毅达观。

 

 

    2个多小时的专题讲座中,81岁高龄的王宗仁淡定从容,娓娓道来,通过《历史在北平拐弯》《藏羊羚羊跪拜》《藏地兵书》等在读者中较有影响的作品,畅谈了他如何把自己经历的高原生活变成文学。

 

    他诚恳地告诉热爱文学的朋友:生活经历只有达到丰满的状态,才能创作出好作品,犹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在讲座中,王宗仁与现场观众真诚地分享了自己生命生活历程、“一甲子”创作历程的心得,深刻阐释“没有根的文学走不远”。他表示,“作家都应有自己的根据地。” “先走进生活,再走出生活。”诸多精彩的观点,深刻阐述了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特质,就如何创作“有根的文学”上了生动的一课。

 

    王宗仁在回溯创作经历如是说,有人统计,他曾经103次穿越生命线。他自己也记不得确切多少次,实际还要多。“我到长安街上走着走着,一不留神就到了格尔木,就到了昆仑山下。”和平年代,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仅一个部队牺牲700多人,永远长眠在墓园。说到动情处,年已八旬、饱经沧桑、曾经多少次穿越生死线的老作家在聚光灯下眼角湿润,洒下热泪,不由哽咽。


 
主持人:杜杜与王宗仁

 

    “有人说,我的作品,离不开女人与死人。”王宗仁说,“坟墓上的鲜花才是最悲壮的。”王宗仁举例说,“田野上开满了鲜花,鲜花被美丽的姑娘摘去了,美丽的姑娘到哪里去了?美丽的姑娘被士兵带到军营里去了,军营里的士兵去哪里去了?士兵的坟墓上开满了鲜花。坟墓上的鲜花,是最悲壮最有生命力、最能鼓舞人、最给人力量的。”

 

    王宗仁真诚地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写出好作品,靠作家的学识,对生活认识深浅的程度,还要靠作家综合的素质。“作家应学点逻辑学。”“作家都有自己的生活记忆,可以写很多地方,但必须有一块根据地,属于自己的‘三分地’”。“作家有两个‘翅膀’,一是对生活的感悟,二是对生活的联想和想象。”他自己就曾多次到旬阳县的蜀河古镇,采集民歌,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养分。“要以善于发现的眼光,在阴暗的地方,甚至是黑暗的地方,找一个洞口看到光明。”要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漫天的星星,那颗最亮的是我的,终有一颗是我的。”

 

    在2个多小时的创作历程和心得分享中,王宗仁言辞恳切,饱含着一位老作家对于文学发自内心和生命深处的热爱,引发了现场观众的深深共鸣。听到动情处,现场观众多次不由地自发报以热烈的掌声。


 
    专题讲座后,柏荷朗诵了王宗仁作品《藏羊羚羊跪拜》:

 

    “一个老猎人,他无名无姓,随身携带的一顶帐篷就是他的家……一天早晨,他从帐篷里出来,突然看见对面不远的草地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赶紧拿来枪,瞄准那只藏羚羊。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好像知道自己逃不掉了,没有逃走,只是用哀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向后走了几步,两条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两行眼泪从它的眼里流了出来。 ”

 

    “老猎人心头一软,扣着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他明白藏羚羊下跪是在向他请求饶命。但是,以打猎为生的他早已变得冷冰冰。他双眼一闭,扣动扳机。随着枪声,那只藏羚羊栽倒在地。它倒下去的时候,仍然保持跪拜的姿势,两行泪痕也清晰可见。 ”

 

    “第二天,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剖开了那只藏羚羊的腹腔。突然,他吃惊地叫出了声,手中的刀子咣当一声掉在了地上———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地卧一只已经成型的小藏羚羊!原来,藏羚羊跪拜是为了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呀! ”

    “老猎人的心颤抖了,他对自己的行为懊悔不已。从此,猎人在藏北草原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这是一篇入选课文、人们耳熟能详的名作,在现场的朗诵中,却依然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为之震憾,甚至颤栗、流泪。

    柏荷朗诵王宗仁作品《藏羊羚羊跪拜》片段,现场观众为之深深感动。

 

    在提问互动环节,王宗仁就“如何创作有根的文学”“如何走出创作困局”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刻阐述,与竞相提问的现场观众进行了深入的互动,现场气氛活跃而热烈。

 

    就现场观众提出的“现实素材如何沉淀提炼”的创作困惑,王宗仁如是释疑:“要有过程,把点找出来后深进去,把点抓到。”

 

    就现场观众“如何避免审美疲劳,做到常写常新”的问题,王宗仁提出:“确实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多看多记,多思多想,思想是源头,再有要思考,要提升。”


 
王宗仁与“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嘉宾及策划团队合影

 

    在聆听王宗仁深入浅出、真诚恳切的精彩回答后,现场观众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

 

(文/曾金胜 摄影:曾金胜、王博生)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