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昭雪项目夺嫡项目 靖王是投资人,长苏是经理人,只有目标一致,章程订好,才有利于顺利行动,不被市场风险吞灭。 靖王强调的是打压誉王和太子,对于东宫之位,他认为太遥远,而且最初他对夺嫡兴趣不大,他更想替朋友昭雪。梅长苏没有强化靖王认知,这两点是有必然关系。 而靖王只是对长苏表态了有些事不能做,有些人不能伤害,这是他的底线。其实苏先生想一想也明白,人,霓凰(林殊的未婚妻),静妃(靖王的母亲)与赤焰军有关的人卫峥。 所以断铃立雪,景琰中了夏江的离间计,认为长苏突破了底线,不营救静妃不营救与赤焰军有关的人卫峥。 靖王果然有投资人的权限,底线被破,合作终止。 这两个大项目可以合二为一,没有夺嫡的成功,没有靖王的权力作支持,就不可能有昭雪的进展。但是长苏的目标更远大些,他不只希望替赤焰昭雪,更 希望有一个天下太平海宴河清的盛世。而一个明君是必须的。 相对来说,景琰最初只是想要替朋友洗冤,是后来明白了没有权限,目标根本达达不成。 十二年的时间很长,梅长苏要解毒要休养要壮大江左盟,人家没虚度,一步步奔向目标。而景琰只是南征北战,被排斥在高层之外,进入不了权利的圈子。别说洗冤了,他自己都活得不像个皇子。战功赫赫,却还是个郡王,连见母亲都不能随意。复旨还在宫门外站几个时辰,幸而高公公提醒皇上,否则不知站到什么时候。说他一事无成吧,也有些刻薄,说他有什么进展吧,他连赤焰一案的真相都没弄清白。 十二年后,长苏进京,确立了项目,项目进入执行阶段。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这是长苏的话。在这一点上,箫选不认同,誉王不认同,太子不认同, 景琰是不是这么想的,长苏和他没有沟通过。 楼台会二人初步表明态度,景琰正告有些底线不能碰,梅长苏明确告知,他遵守这些底线,但有些事他必须做,有些人必须利用。为了达成一个宏大的目标,必须使用一些手段。因为对手是太子和誉王这样的人,不用这些手段,只能被对手消灭。不能实现项目的成功。 景琰心不甘情不愿的默认。他十二年的干净,不碰权谋,结果是没有任何的成效,反而被太子和誉王随意打压,他壮志难伸,项目无进展。 二人的协议是所有的执行层面由长苏和他和江左盟团队完成,靖王是投资人,只要这面旗子一直在,就能为以后的胜利奠定基础。 长苏的身份是草民后来是客卿,不管怎样,他不可能号令天下,或者说以他的身份,贷不出大笔资金,不能成为长线的支撑。而靖王可以,事实上,太子一倒掉,靖王就成了黑马。靖王的身份是天生的,有着坚固的基础。 长苏心中的景琰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他百分百信任景琰,却忽略了与他对目标 一致度的沟通和认可。其实这种信任不是长苏对景琰,而是林殊对兄弟的信任。 而景琰不相信梅长苏呀,他对长苏这一类职业人士深为反感,不符合他的价值观。如今不过是为了实现大业,不得不与之合作,他们目标一致,但他认为对方的价值观不在同一层面上。他不相信长苏。这种不信任深入骨子里,被敌人一眼误破。 对于长苏来说完成目标是必须的,为此有些牺牲他认了,包括牺牲长苏的身份,不能为林殊正名,牺牲和霓凰的爱情,一世无缘。不与景琰相认,隐藏这段友情。最后上战场,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可是对于景琰来说,情义最重,在营救卫峥时,他宁可牺牲他大好前程,影响夺嫡,也要去冒险。在对目标的认知上,长苏是一往无前的,任何人与事都不能阻挡。而景琰不是,夏江的卫峥计划,轻易就让景琰坠入,可知景琰的大局观和情义观是没有主次的。 景琰当然知道赤焰案是皇上的心结,提不得碰不得进不得,可是他还是公然在金殿上与夏江和誉王争辩,当年旧事,为祈王和赤焰喊冤,还是为了营救卫峥与长苏在密道争执,最后断铃。对于他来说,为了一个大局,牺牲他的情义,不择手段,变成一个他不齿的人,他坚决说不。坚决对长苏叫停。他不会为了一个目标改变手段,不会因了一个大局是不是会被断送,而改变他的价值观。 两个人对目标的执行度是不一致的。 不碰底线的时候,比如兰园案,比如何文新案,这些案子,靖王都是暗中的受益者。撤换了太子和誉王的人,重新上任的人,都是对靖王有好感的人。梅长苏的这引起行事,靖王可以沉默。 最艰难的扳倒谢玉那场戏,长苏谋划很久,一步一步引众人入局,入局的不只是一个谢玉,还有誉王,还有谢冬。各方势利都跳了进来,还是险象环生。总疑问如果长公主不持剑相挟,长苏如何收场。布了誉王的兵,被巡防营轻易拦在府外,咫尺天涯,一面生死纷争,一面冷眼旁观,计中计,也有意外之事。 谢玉够狠毒够机敏,众叛亲离时分,依然冷静自若,不为亲情所动,拚死一捕,杀伤力极大,儿子女儿全然不顾。长公主的那一剑,是夫妻情深,还是公主身份高贵,才令他低了头,甘心一输。一向温柔恬静的长公主,在景睿生死关头,持剑而出,才有当年的决绝与飞扬。 长苏身历其险,几经磨难,这些苦与痛,付出与筹谋,景琰只是个受益人。长苏没和他沟通过,他的心血与担当,所以投资人似乎没感觉到他辛苦与隐忍。一切受之坦然,没能正确对待经理人。 靖门立雪,实际是二人最大的危机。 之前相谈破裂,投资人撕毁协议,昂然离去。冰冻三尽,不是一日之寒。长苏一直忽略了景琰对他的信任,一直忽略了对景琰目标的引导。才令夏江的计划轻易奏效。 靖门立雪,若非长苏是林殊,早已离去。那个项目也告失败。 长苏妥协,承担营救计划,市场风险难料,走一步险棋,胜了一切皆好,输了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 夏江是最大的竞争对手,实力极强。 营救卫峥,出动了江左盟的人手,而且策动了言候父子,搬动纪王,说服夏冬。一步错不得,最后还要长苏入悬镜司,服下剧毒乌金丸收场。 计中计环环相扣,任意一环错了,长苏就没有机会了,而景琰也会失去投资人的资格。 夏江让蒙挚问景琰,营救卫峥搭上梅长苏值不值。他一直不懂,身为大投资人的景琰,并不按市场规律办事,他没有值不值,只有愿意不愿意。所以景琰是一个情感型的投资人。 而梅长苏被险恶的环境相逼不得不转向理智型经理人。 理智遇了感觉,会被人以为唯利是图,动辄言利,帽子不小,也要戴了。 幸而景琰有一个最聪明最睿智的母亲 ,清理出身边的耳目小新,向景琰讲述了敌人的离间计,景琰知错能改,此后信任经理人,为以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万幸静妃认出长苏是林殊,才会百般信任,二人不曾会面,就配合默契 。 后来的猎宫风云,配合默契,大破誉王的反兵,景琰赢得了箫选的高度认可,成为了太子。 金殿呈冤太子监国,此前制订的两大计划,算是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