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峥是必须营救 卫峥事件发生时,长苏还在病中,等他清醒了,人已被抓获,他当然知道这是个陷阱,是为了景琰而制造的陷阱。这一点,他和夏江都明白,其实就连景琰都晓得。 景琰想到都不想,就决定了营救,不在乎自己损失什么,不在乎会不会影响他正从事的夺嫡斗争,哪怕是一败涂地,也在所不惜。为此他已经在金殿上和皇上有了初次的争执。这一次,皇上还是很迁就他,因为他一贯如此,皇上知道他的水牛个性,所以恼怒是恼怒,并没有处理他,只是把他打发走了。 接下来他在芷萝宫又被小宫女的离间计弄得心情很混乱。他其实对营救方案毫无头绪,就如长苏的质问,是跑到宫里逼着皇上放人,还是带人却悬镜司抢人,其实他都明白,那两个最有效的方法都不是办法。 他公开了他的情绪,已经是危险了。如果不是太子被废,皇上现在有扶植他的心,早对他不客气了。 他的态度是明确的,意志是坚定的。但是方法却是没有的。 而长苏是有些犹豫,他太清楚这个事件的影响力了,他不想景琰冒险,他这个时候还是在对比风险。毕竟他跑到京城是为了助景琰夺嫡为了昭雪旧案,现在因为一个突发事件,打乱所有的计划,而且很可能把好不容易得来的大好局面全部丢弃。作为靖王的谋士,他有他的职责,必须要尽到职责。可是作为林殊,那是他的生死兄弟,他岂能不管! 理智与情感的争战最是痛苦。 第一时间他面对景琰的时候,还是理智占了上风,他恢复了谋士的本色,反复向主公强调了风险性。这时候他遭遇了靖王的强烈抨击,完全是道德层面的,什么动辄言利呀,什么不遵守底线呀,什么没有情义呀,总之他的理性言词,在靖王的大义面前,完全碰了壁。 这是情义和风险的对决。 靖王鲜明的坚定的态度,宁可断铃终止与长苏的合作,如此的强硬如此的坚决。长苏虽然跪在地上,喊了那一句让人心疼的殿下。但是他心中是不是有些暗喜呢。景琰还是景琰,他没有被利益迷失,即使离太子位近在咫尺的时候,他的心依然还是当年的赤子之心,这才是林殊的朋友呀。如果现在的景琰听了他的风险论,就马上同意,安心的回去作壁上观了,那么长苏松了口气的时候,会不会感到物是人非,那样的景琰,就不是林殊的兄弟了。 也许在那一刻景琰的态度提醒了长苏,卫峥的事情不是可以用风险论衡量的是必须要做的。 江左盟里的好些兄弟都是赤焰旧人,对于卫峥,他们是战友,如果长苏不去营救,对他们都不能交待,大家会寒心的。事实上在他昏 睡的时候,他的弟兄们已经进行了抢人行动,虽然失败了,但也证明人,人是必须要营救的。对于兄弟是不能讲利益得失了。 所以在靖门立雪,见到了靖王,他最先的表态是人他去营救,好保证靖王的安全,但此时靖王已经不相信他了,认为长苏会敷衍了事。所以二人纷争,最后达成共同营救的结果。 会议的结果还是江左盟全程参与,靖王的人基本上不出面,只是负责在悬镜司门前运动运动。而靖王主动的要求说服夏冬,算是找了一件重要的差事,这才令靖王有了参与感。若是一点不参与,他实在不好意思在指责了半天苏先生言利之后,坐看人家全程奔波,而他的角色只负责在皇上面前演出。 这个时候,长苏的心反而静了,最大的苦痛是你的犹豫,你不知道如何选择,真的选择了,反而就是行动的方案了。心定了,一切都好办了。 其实他自己也明白,不营救卫峥,为了回避风险,这个决定,他自己的心就过不去。他始终是梅皮林骨,作为谋士的长苏可以理智,可是作为林骨的林殊,完全是景琰一样的心情。所以遵守本心,去行动就是了。 所以长苏没让夏江失望,他跳了这个陷阱,营救了卫峥。他一直安然在苏府静候悬镜司来抓人,在那里和夏江周旋了三天。最后悬镜司被皇上查封。 不知夏江有没有想明白,为何皇上突然就封了悬镜司,是什么让皇上连他的面都不见了。他是触碰了哪条箫选的高压线,单凭一个构陷皇子,箫选不会不给他机会。也许他一直忘记了,皇上还很忌讳选悬镜司参与党争,他和誉王两次在皇上一唱一和的夹攻靖王,其实是最大的错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