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峥事件中的静妃 夺嫡中的任何一次事件,都事关生死成败,步步踩在刀尖上。 卫峥事件,牵扯了皇子誉王和靖王,后宫中的皇后和静妃,宫门之外的悬镜司和江左盟。这是表面上的人员,当然还有长苏的伏兵,比如药王谷言候父子纪王和夏冬。 一次事件,把皇上身边的人都扯了进来,他的后妃他的皇子他的兄弟,他自认为忠心无二的悬镜司。 如此重大的事件里,自然也有静妃的影子,只是她太过安静沉着,和那些情绪外露的人比起来,太过从容。 卫峥被夏江抓获,是皇上亲口告诉静妃的,静妃还真是关心则乱,她关心的是林殊(长苏)。第一次静妃在皇上面前失了杯子,幸而她半娇半怪的赖了皇上心神不定。皇上的本意是让静妃劝阻景琰,不要鲁莽冲动,父子失和。 静妃和皇上在一起的场景,闲话家常,让皇上感到放松。这是在皇后和越妃那里没有的轻松。所以皇上也愿意和静妃聊聊心事,这个稳重安静的女子,善解人意,总是能化解皇上的烦恼。 赤焰旧人对景琰的影响力巨大,静妃深知,景琰就是为了旧案才走上了夺嫡这条路。如今林殊的副将被抓,她当然明白这个儿子举动,只是她相信林殊的决定。 所以并没有看见静妃在营救卫峥一事上和景琰有什么沟通。娘娘只是设计引出了夏江的内线小新,但那时卫峥已经被营救出来。也就是说她没有在营救与不营救上发一言。 长苏和景琰为了营救与不营救闹到了秘道断铃靖门立雪的地步,冲突何等剧烈。靖王第一次端起来了主公的谱,一会是宣布合作终止,一会是拒苏先生于府外, 完全是一种我行我素的风格,态度强烈,意志坚定。完全是一幅水牛的姿态。 长苏半忧半喜,忧的是情势复杂,稍有不慎万劫不复,而景琰如此冲动,喜的是他的朋友初心仍在情义如旧。 在靖门立雪之后,二人达成营救协议。 宫内的静妃自然也忧心夏江这一局,以娘娘的聪慧肯定看到了 誉王皇后的影子。 对手实力强大,又占了先机。 她是静的住的人,不动声色的引了夏江的眼线出来。单凭小新在靖王面前刻意强调苏先生置静妃于不顾,就知道了小新的身份。一半是聪慧,一半是她知道他是谁,知道他不会做伤害她的事。 宸妃的牌位,就引出了贪功冒进的小宫女,忙忙的跑至皇后处报功,以为立了天大的功劳。可是皇上要处死告密人的时候,脸才白了,原来她的生死,皇后不顾,夏江不管,反而是她陷害的静妃,才能饶她一死。 静妃故意安排了这一出,既钓出了夏江的眼钱,不是只有夏江钓鱼,人人都会。又把得意的皇后弄了个没趣,反而让皇上对她心有歉意,可以在金殿上宽容一下景琰。 留了小新,是为了让景琰醒悟,知子莫若母,她已经知道儿子对苏先生为起了疑心,夏江的离间计已经生效。 曾经反复叮咛儿子让他信任善待苏先生,左一句苏先生与他人不同,又一句观苏先生必是霁月清风之人。只可惜景琰耳朵听了没入了心,夏江一离间就中计。 作为母亲的相助,皇后能做的是配合誉王的节奏,向静妃发难,静妃能做的是自己受点委屈,也要拔出儿子心中的怀疑之刺。 作个母亲不容易,为了儿子,都是拚了。 那个宸妃的牌位立起来多不容易,那是静妃先用草药让皇上多梦,心神不安忆及故人,才有私下请托静妃为宸妃立牌位,这才能让小新上当。静妃的筹谋也是一环一环,不能出一点差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