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誉王失败的原因 誉王不该有野心吗,纪王都说没有皇子不想当太子的,太子就是皇子的奋斗目标。如果有嫡出的皇子,皇上一早确立了,这样的情况下,其余的皇子,野心还弱些。 而誉王的时代,最优秀的皇长子被皇上干掉了,这个父亲的情意可想而知。相信一个君王的父子情份,那是天真的自杀行为。誉王去送的毒酒,那个场景他终身不忘,对于皇上的冷酷他比谁都明白 。 而此后皇上将景宣立为太子,这个非嫡非长无才人品卑劣的皇兄,实在是入不得誉王的眼。从表面上看誉王的气质声望才干都强于太子,誉王岂会心甘。 如果他只是普通的皇子,那么还容易心平,可是他的养母是皇后,皇后都不甘心看越妃母子嚣张,而皇上又把誉王当作制衡太子的棋子推上了前台,表面上的恩宠,七珠亲王的头衔,这一切都给了誉王一种暗示,他离太子位一步之遥,而皇上其实也是可能接受他当太子的。而皇后是一定会助他夺嫡的。言后出身世家,执掌后宫多年,权威还是有的。 形势如此,誉王怎会不争。 何况太子又派来了杀手,更是宣告了太子与他的势不两立,太子上位他是死路一条,为了自保,他也要一争高下,何况他也有争的资本。 誉王争是没错的,开始形势也是不错,与太子的实力是半斤八两,每每相争各有输赢。 讨好皇上也出了力,每每寿宴,他送的礼物,以得圣心。对外的名声也是有的。 输就输在选错了谋士,般弱虽然给他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成为他打击太子的武器之一,但是二人目标不一致。 般弱的目标不是扶持他上位,是以挑起大梁内乱为目标。太子在位,鼓动誉王相争,若誉王上位,也不会风平浪静,还会寻找别的矛盾点。始终都是一颗炸弹。 就是在扶持誉王其间,出谋划策也不是为了誉王的长远利益,都是对眼前有利,经不起时间考验。何文新案那个换囚的主意,就有些自作聪明,把别人当傻子,轻视了谢玉的能量。结果一个案子,搞掉了誉王两个尚书,实在是害誉王不浅。比太子的直接打击有都有效。 私炮坊案,本来太子已经处于弱势,只要配合沈追就能坐收渔翁之利,偏听信了般弱的主意,把私炮坊炸了,为的是激起民愤,坐大太子的恶名,逼迫皇上废太子。结果后来事情真相大白,反而让皇上降了他的亲王份,从七珠成了二珠。 誉王行事很有些不择手段急功近利的莽撞。这种性情,加上般弱的刻意筹谋,更上火上浇油。 后来的与夏江合作,二人是因为共同对付靖王的联盟,根基不稳,信息不互享,各有防范。夏江擒获卫峥,本是占了上风,后面的事件,什么都不做,不把卫峥放在大理寺,就放在悬镜司,请旨裁夺,就是稳赢,让靖王自乱阵脚。反而是折腾的越多,总想让对方输的彻底,才多生了枝节,如果卫峥就在守卫森严的悬镜司,营救反而难度太大。 夏江什么计策都不用,反而不好出错。就是折腾的越多,故意任由夏冬把人放进悬镜司,又把人放置大理寺,反而让皇上后来怀疑。 而誉王很有些心虚沉不住气,皇上质问的本是私炮坊的事件,他急忙撇清夏江,后来询问私炮坊,还未开口,他忙忙喊冤,完全是一副心虚的表现。 毫无担当的誉王,实在是让皇上失望透顶。 所有失败的因,都是自己种下的,如果不是心存了暗算别人,也不会把自己折进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