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在线 > 网文精选 >

走吧,不要绑架李嘉诚

时间:2015-09-16 15:25来源:凤凰评论 作者:周俊生 点击:
李嘉诚本质上是一个商人,尽管他在此前多次表明过“爱国爱港”的政治态度,但商人的本性,驱使着他在作出经营决策时首先要考虑自己的实际利益。


    随着长江基建集团日前通过换股方式与电能实业合并,香港大富豪李嘉诚旗下的所有商业资产,包括长和、长地、长建等10家上市公司的注册地已全部迁出香港。这是继去年陆续撤出内地之后,李氏实业的又一重大资产转移。

    还在去年,当李嘉诚开始不断抛售内地多个城市的商业地产的时候,针对内地舆论对他产生的质疑,他曾经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爱港爱国,永不迁册”。让人大跌眼镜的时候,一年不到,他已经放弃了这一承诺。

    如今,当他开始撤出香港的时候,舆论又发出了“别让李嘉诚跑了”的呼吁,认为李嘉诚在内地和香港尚有“三大使命”需要完成,即“兼顾民生,回报穷人”,“稳定香港,担起商界领袖的责任”,“做更多善事,经营社会事业”,因此李嘉诚不能一走了之。但是,面对充满道德正义感的呼吁,这一次李嘉诚没有再作出任何回应。

    李嘉诚此前对内地的广泛投资,被视为香港同胞的爱国之举,因此他在内地收获了不少政治荣誉,这种政治荣誉反过来又成为他进一步收获商业利益的资本。目前,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其经济运行都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正需要李嘉诚这样有号召力的资本大佬发挥作用,但他却选择了大手笔撤资,无疑让对他寄予厚望的人们感到愤怒。但是,情绪上的愤怒固然可以理解,像抓坏人一样发出“别让他跑了”的呼吁,基本上是徒劳。

    如何看待李嘉诚撤资?这要从李嘉诚的身份原点说起。李嘉诚本质上是一个商人,尽管他在此前多次表明过“爱国爱港”的政治态度,但商人的本性,驱使着他在作出经营决策时首先要考虑自己的实际利益,作为旗下拥有多家上市公司的一个资本大佬,他还要考虑到分布于全球各地的投资者的利益。

    在内地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外资进入一直被视为对改革开放的支持,被赋予了某种政治色彩,而内地因为开放而产生的经济红利对李嘉诚来说,正是其扩大商业版图的一个大好时机。在香港回归以后,特区政府同样需要像李嘉诚这样的资本大佬发挥作用,因此也任由其坐大,以至在香港的某些行业获得了垄断地位。

    最近几年,内地和香港政府与李嘉诚长达几十年的“蜜月”开始产生变化。就内地来说,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原来的高速增长已经变化为中高速增长,在内地企业的盈利能力减退的时候,即使像李嘉诚这样的富豪,也很难像以往那样收获丰盛,特别是李氏企业在内地城市的房地产投资,由于持续多年的房地产调控,其升值空间已明显收窄。

    以李嘉诚几十年商场博弈历练出来的眼光,他自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变化;就香港来说,李氏商业帝国在香港市场的快速扩张,也引起了部分香港市民的反感,香港被称为“李家的城”就反映了这种情绪。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地区,其成熟的市场法治也不允许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去年李嘉诚将旗下两大企业长江实业和和记黄埔实施重组,部分业务被分拆,就表明了他作出的某种退让。另外,近年来李氏实业内部频繁爆发劳资矛盾,表明它在香港的经商环境已不是那么好。因此,综合各种因素,李嘉诚的产业转移是由其商人这个身份所决定的,他不过是为了寻求到更好的投资方向。

    从道德上来看,李嘉诚的这种行动似乎有点背信弃义,但对于一个商人来说,首先需要遵守的是法律,而不是商业道德。舆论要求李嘉诚完成“三大使命”,但无论是“回报穷人”,还是“稳定香港”,还是“做更多善事”,这都是政府的本份,而不是商人必须完成的法律义务。一个商人不愿意从事这“三大使命”,或者说他在这些方面有过努力,现在收缩了,那是他的自由,没有必要用道德、信义之类的绳索来绑架他。

    对于李嘉诚的离去,不妨大度点。李嘉诚离去,不管是对内地还是香港,换个角度看也有好处。多年来,李嘉诚在市场的高速扩张对其他资本形成了一种排挤效应。特别是在内地,政府为了吸引他的投资而给予的“超国民待遇”对内地的民营资本来说是不公平的,现在他的离去,至少给了其他资本更多的商业机会。只要市场是开放、流动的,李嘉诚所留下的空白很快会得到填充。当然这远远还不够了。这里希望各位看官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你经历过的,想到的商业模式可能存在的需要注意的问题给列出来,无私的奉献给我们的同行进行参考,指引我们一起在创业路上翱翔!

 

是什么原因促使李嘉诚从中国大撤退?

来源:凤凰博报 作者:邱林

    9月8日,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基建集团宣布,计划以116亿美元的换股形式合并旗下公用事业公司电能实业。合并后,电能实业将会退市。长和系目前共有10家上市公司,长和、长实地产、长建等公司注册地均在海外,电能实业是现存唯一一家在中国境内注册的长和系公司。

    这就意味着,一旦电能实业成功并入长江基建并退市,李嘉诚将最终完成旗下公司注册地的全部从香港外迁。按照一些分析人士的说法,李嘉诚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出售资产的时机把握得好。只要价格合适他就会出售,而不管其下家是谁。

    与此同时,自2011年以来,李嘉诚抛售国内资产的行动也没有停止,最新的抛售行动是今年7月底传出的长实地产寻求出售位于上海陆家嘴的在建综合体世纪汇的消息。若此资产得以出售,则计入超市、港口、能源等其他资产,李嘉诚近三年套现国内的资产金额将达上千亿元。

    结合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国内环境发生的改变,李嘉诚如今的资产拆分和“迁册”交易颇为耐人寻味。况且,上述这些交易令舆论场关于李嘉诚“逃离中国大陆”、“逃离香港”的质疑不绝于耳。

    2014年,李嘉诚反复强调,长实、和黄不会将注册地迁出香港,自己爱港爱国,永不迁册。然而,事实却推翻了李嘉诚的这些说辞。由于此番“迁册”动作太大,自然引发更大关注和猜测,被外界解读为李氏“商业帝国”大撤离,不仅在撤离国内,而且也在撤离香港。

    当然,也有人认为,李嘉诚如此决绝的撤离行动,一定是是已经闻到了一些变化,不管是政治上的还是经济上的考虑。

    新加坡《海峡时报》近日刊登的一篇文章认为,李嘉诚的投资动作远非单纯的商业举动,而是要使旗下产业“远离北京的控制”。李嘉诚退出中国市场的潜在动机包括:他与中国领导层的关系可能淡化,以及李嘉诚准备将业务控制权转交给他的长子李泽钜。更重要的是,李嘉诚离开中国市场的更重要原因是他在那里的影响力减弱。

    的确,李嘉诚是一个极度聪明的人,他把大部分资产转到欧州,特别是转到英国(李嘉诚被英国统治下的香港生活了几十年,所以李嘉诚才下决心把资产移到英国),这就是为什么李嘉诚钟情英国的原因。

    关键是,欧洲经济越差,李嘉诚却越买越勇,短短几年由水务、火车租赁到通信业务,粗略一算已经超过200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自2010年以来,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和黄系总共在欧洲完成11笔收购,涉及1868亿港元,欧洲地区占比达96%,而在欧洲地区的重点是英国。

    有人做了一个比喻,25%的英国家庭使用的天然气需要通过他所有的天然气管道;英国电力网络(同为李嘉诚所有)为超过30%的英国居民提供电力供应,其电力网络覆盖伦敦和英国东南部。

    按理说,李嘉诚要买下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资产,是长了华人的脸,国人应感到高兴才是。但是仔细想来,李嘉诚从国内、从香港“撤资”去“购买英国”,不免引起人们的另一番联想。

    因为李嘉诚赚取的资本很大一部分来自国内以及香港,由于他已这些资金转移到欧洲、英国,现在这些资金不再隶属于国内、也不再隶属于香港,而是隶属于英国,隶属于欧洲的一些国家。这样大笔的资金外流,明显带着李嘉诚归附欧洲的意识,特别是十分明显的是李嘉诚的“英国情结”。

    这些年,国内一些富豪带着巨资移民到欧美,和李嘉诚资本大转移至英国,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人在中国做生意办企业,而赚的钱却送到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富豪们的思想“脱中国入欧美”,和李嘉诚的“脱香港入英国”,从某种程度上,至少起到了瓦解中国经济的作用。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各位朋友,下面的相关文章可能对您很有帮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