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歌词创作 > 中外民歌 >

将古典入门进行到底(27) 莫扎特的小夜曲与嬉游曲 上篇

时间:2017-08-29 23:37来源:未知 作者:未名 点击:
将古典入门进行到底(27)莫扎特的小夜曲与嬉游曲上篇 一、概述 追述小夜曲的渊源,其实它原本是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中的一种爱情歌曲。其音乐情绪缠绵委婉,常为青年人徘徊于恋人窗前表白心迹时所用,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这类小夜曲通常是有唱词的歌曲
将古典入门进行到底(27)  莫扎特的小夜曲与嬉游曲 上篇 

一、概述 

追述小夜曲的渊源,其实它原本是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中的一种爱情歌曲。其音乐情绪缠绵委婉,常为青年人徘徊于恋人窗前表白心迹时所用,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这类小夜曲通常是有唱词的歌曲,并使用吉他或曼陀林进行伴奏,譬如舒柏特所创作的那首著名的《小夜曲》便属于此种类型。而我们在本篇中所要介绍的,由莫扎特所写下的这些作品,与歌曲小夜曲有着显著区别——首先,它们是器乐作品,由小型乐队合奏;其次,作曲家创作它们的本意和爱情没有太大的关联,而主要是为皇权贵族聚会时作助兴音乐而用。 

专业界有一个共识——莫扎特的小夜曲、嬉游曲是从交响曲、巴洛克组曲以及协奏曲发展而来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这些作品融合了交响曲色彩多变的特点,继承了巴洛克组曲中的舞曲传统。虽然这种曲式并非莫扎特所首创,但他却凭借自己非凡的才能将其发扬光大。换而言之,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位天才作曲家所写下的那几部优秀的小夜曲和嬉游曲,才使得这一类曲式逐渐摆脱了默默无闻的地位,得以成为古典音乐曲式中引人注目的一部分。之后的许多作曲家,诸如柴科夫斯基、德沃夏克等都谱写过优美的小夜曲,虽然创作本意和背景与前辈迥异,但在风格上多少有莫扎特的影子。 

莫扎特一生创作了多部的小夜曲,从曲目结构上看,最简单的只有三个乐章(如K.239),而最多的则拥有八个乐章(如K.250);从器乐编制上看,其中有专为弦乐器而作的弦乐小夜曲(如著名的K.525),也有专为管乐器而作的管乐小夜曲(如K.361),当然也有兼顾两者的管弦乐队作品(如K.250)。我们同时所谈到的嬉游曲其实和小夜曲属于同一种类型的作品,本意也是为消遣娱乐而作。作曲家最著名的三首嬉游曲(K.136-K.138)是典型的三乐章作品,但莫扎特也写过六个乐章的嬉游曲(如K.287和K.334)。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乐章数量并不是衡量曲式的标准;而从器乐编制上看,嬉游曲也有弦乐嬉游曲和管乐嬉游曲之分,当然也有管弦乐兼而有之的作品,因此从乐器编制上也无法断定曲式的归属。 

按照当时莫扎特故乡萨尔兹堡当时的社会生活惯例,当遇到庆典、婚礼、毕业礼或者其他大型纪念日的时候,通常由规模较为庞大的乐团来演奏助兴音乐,自然要求应景作品也要为大乐队而谱写;而场面相对较小的聚会或者仪式,则只需五六个演奏员演奏编制较小的曲目即可,曲目的规模自然也相应缩小。莫扎特为这类仪式、聚会写下过许多音乐,这便是其大部分小夜曲和嬉游曲的由来,它们也被称之为“期终乐”或者“遣兴曲”。其实在创作它们的时候,作曲家并没有将之硬性区分为“小夜曲”、“嬉游曲”或者“遣兴曲”。今天我们之所以看到这些作品被称之为“第x号小夜曲”或者“第x号嬉游曲”,学者们认为,这都是莫扎特父亲里奥波德在帮儿子誊写乐谱时候为之标注的(但并不一定有编号)。 

或许说到这里,大家依然会困惑于如何区分这些小夜曲和嬉游曲,实际上这并不是什么重要的原则性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将之归入同一类别。但通常“嬉游曲”的总体规模要比“小夜曲”来得更精致小巧一些,而且多为一件或者几件独奏乐器而作。除了大量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作品外,莫扎特还写过许多单乐章的精致小品,在风格上也属于“遣兴曲”的性质。由于这些音乐的创作本意便是供人们消遣、为仪式助兴,莫扎特在创作的它们的时候更多注重技巧性和娱乐性,大多数作品并没有太复杂的思想内涵和值得回味的价值,因而在学术领域艺术评价并不是很高,流传也不算广泛。但我们依然要留意一点,在这些曲目中依然存在着上等的精品!至今依然被反复演奏或者录制的几部莫扎特小夜曲或嬉游曲,都是蕴含着非凡技巧和独特乐思的杰出作品,下面我们就来逐一浏览。 

二、三首最著名的嬉游曲(K.136-K.138) 

莫扎特创作的诸多嬉游曲中,以编号为K.136、K.137以及K.138(K6编号分别为:K.125a、K.125b和K.125c)的三部作品最为著名,至今依然常在世界各地上演,并被录制到唱片中。这三首嬉游曲作为一个整体,不但是莫扎特所有嬉游曲题材作品中最受听众欢迎的作品,更可以说是作曲家青少年时早期创作中最具艺术价值、最能体现其创作灵感的优秀曲目。 

作品谱写于1772年初,莫扎特年仅16岁。当时沃尔夫冈已经多次前往意大利旅行演出,在那里他受到许多当地知名音乐家的点拨和指导,进步异常迅速。所以从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这三部嬉游曲中,人们可以发现,意大利音乐风格对少年莫扎特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创作于故乡萨尔兹堡的这些作品(因此这三首作品偶尔也被称作“萨尔兹堡交响曲”),实际上是作曲家为自己下一次意大利之行而准备的演出曲目,只是莫扎特在创作这些嬉游曲的时候,究竟是为小型室内乐团而作,还是为四重奏而作,已经无法确定。而数百年后的今天,当代优秀演奏家们无论用其中哪一种方式来诠释这三首作品,都可以令听众感到愉快——室内乐团版多彩而和谐、四重奏版清澈而明快,因为作曲家原本就已赋予作品非凡的表现力。 

三部作品中以D大调的K.136最为优美动听。第一乐章是快板,乐曲开始部分的行进过程中始终充满着流畅而华丽的气质,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青春的朝气和活力。突然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在高音区部分出现一个交叉,把曲目气氛微微推向高潮,随之又一泻而下到G弦,整个过程充满着戏剧性,营造出一个非常独特而又极具气势的效果。这个辉煌的乐段铺陈到一半的时候,莫扎特突然将之转入一个迥然不同的境界——第二小提琴表现出一种不安和烦躁,而第一小提琴则与之相呼应,奏出一个平静而略显忧郁的主题。然后又是一个强烈的对比——旋律重新回到乐章开始部分热情而流畅的主题上,犹如阴云散去之后阳光重现。仅这短短一个乐章,并不复杂的结构,却让听众经历了一次丰富的听觉体验和心情旅程,足以展现出当时少年莫扎特已经在作曲方面已经具备非凡智慧与才华。 

随后的第二乐章行板较为简洁,属于典型的莫扎特风格。其中并没有过于华美的音色处理,也没有矫揉造作的音乐旋律,一切舒缓而平静地进行着,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简洁的格调,让这个乐章因为朴实而感人。 

终曲乐章又是莫扎特才华横溢的体现以及创作激情的迸发,甚至有人认为它是有史以来最令人感到欢乐的乐曲之一,这并不是无稽之谈!这个急板乐章非但行进速度异常迅速,而且处处显现出令人惊喜的意外。如果说作品第一乐章的美源自于它为听众勾勒出一幅充满着阳光、美景的靓丽画卷,那么第三乐章给人的感觉,或许就是在这个曼妙场景中尽情翱翔、自由飞奔的滋味。莫扎特用自己别具匠心的创作技巧和过人才思,使得终曲的旋律不由自主便奔腾、灿烂起来,由音乐内洋溢出一股真诚的喜悦之情!旋律本身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很多乐句都是莫扎特早先用过的,然而能够让这个乐章灵动起来,却应归功于作曲家对于节拍处理的高超技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莫扎特才把本身并不新鲜的音乐元素揉捏成了一个精彩的整体——毫不单调却又充满着古典主义特有的平衡感,并且让乐章如同河水一般不断地奔涌向前。 

我很难形容自己第一次听到这部作品时的美妙感觉,似乎如同清泉一般的旋律由明澈的弦乐奏出,真是既清新又流畅!直到得知这些作品出自16岁的莫扎特之手,突然感悟出作品中所透出的天真无邪、纯洁坦荡以及那份无忧无虑,真有如沐春风的体验。莫扎特在自己青春萌动的年纪,写下了这般充满阳光气息的优美旋律,从音乐中可以预见那时候的少年沃尔夫冈是何等热爱生活。我甚至可以确信,创作这些作品的时候作曲家心中一定充满着愉快的元素,因为每当欣赏这段旋律的时候,总会令人感到心情舒畅而开朗。 

其余两首作品——降B大调的K.137以及F大调的K.138,在风格上与K.136都是较为近似的,只是前两者的旋律不如后者那般为人们所熟知。K.137在艺术成就上并不比K.136差,而且与众不同的是,它以慢板作为首乐章,而且采用了作曲家一向较为少用的教堂奏鸣曲式。典型的快板乐章被安排在第二乐章,风格和K.136的第一乐章的如出一辙,活泼而洒脱,充满着跳跃的节奏和欢快的气氛。在现有的唱片录音中,我们可能会发现有些指挥家自作主张,将K.137的前两个乐章的位置进行互换,重新回到“快-慢-快”的传统形式,倒也是未尝不可。终曲乐章充满着幽默、诙谐的气质,听来朴实而优美。K.138承袭了K.136的结构,在风格上也延续着轻快而饱满的神情,但和K.136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乐感相比,就要稍显逊色和呆板一点了.
(责任编辑:君如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