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歌词创作 > 中外民歌 >

将古典入门进行到底(26)——概论莫扎特 下篇

时间:2017-08-29 23:38来源:未知 作者:刘恩惠 点击:
将古典入门进行到底(26)概论莫扎特下篇 刘恩惠 本站独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二、天才个性 莫扎特的作曲才能举世公认,人们往往用一种神化的眼光去看待他。没错,在艺术上莫扎特是神,但在现实中他依旧是一个普通人,有着自己的个性和缺点。但因为他的
将古典入门进行到底(26)——概论莫扎特 下篇  

刘恩惠

本站独家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二、天才个性 

莫扎特的作曲才能举世公认,人们往往用一种神化的眼光去看待他。没错,在艺术上莫扎特是神,但在现实中他依旧是一个普通人,有着自己的个性和缺点。但因为他的杰出成就,人们便更愿意看到他身上纯真、善良、正直的一面,许多传记和电影也力图把莫扎特塑造成一个无比聪颖、个性完善的艺术家。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莫扎特身上也有许多弊病和缺点,这些问题与其创作生涯也有着密切关联。有人说艺术家的大脑往往都有些悲剧性的神经质,莫扎特并没有散发出过多的悲剧色彩,但相反某些时候的玩世不恭、恃才傲物乃至恶作剧心态,让他也不断遭受着考验;成年之后的他虽然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但好发脾气、反复无常、性情冲动,并且时而慵懒、放纵。 

不过有些个性弊端对莫扎特而言,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成就,就算有负面影响也往往比较轻微。他一生写下众多的音乐作品,但成年后的莫扎特有些时候居然会被周围的人认为是一个比较懒惰的家伙。因为对于创作,他往往要到演出、排练前的最后一刻才会把音符谱写到纸上,幸而他有一挥而就的神奇能力,甚至整个过程中不需要停下来回忆、思考。其实,莫扎特通常在无所事事或者看似闲暇的状态时,已经将一部作品构思出来,但却直到最后才会动笔。如果他觉得连动笔记录的必要都没有,莫扎特甚至会在音乐会上将空白的谱子放在钢琴的谱架上,完全凭借自己非凡的记忆将乐曲演奏出来。哦,或许也只有像莫扎特这样的天才才会在如此慵懒的状态下,依旧硕果累累。 

莫扎特喜欢搞恶作剧,这一个性充分体现在他的某些创作中。譬如他曾为一位淳朴厚道的圆号演奏家题写过好几首圆号协奏曲。其中独奏部分对演奏家的要求非常之高,莫扎特明明知道这位圆号手的水平并不高超,却故意在曲目中加入一些对技巧要求非常严格的段落,以期捉弄、为难这位圆号手。虽然创作本意有点挖苦别人的意思,但这几首圆号协奏曲却因此而显得与众不同、别具风韵。人们知道了这段背景后,在同情那位圆号演奏家的同时肯定不会去埋怨莫扎特,因为他为我们带来了天籁。 

又如编号为K.522的小夜曲——《音乐玩笑》,这部怪异的作品其实是莫扎特为纪念其父里奥波德而特别创作的。里奥波德一生都喜欢对同时代那些创作能力平庸的同行们发表尖酸刻薄的评论,他曾要求莫扎特用音乐的形式把这种嘲笑表现出来。在父亲去世后,莫扎特为敬一份孝心从而创作了这部《音乐玩笑》。作品充满着不和谐,听上去甚至有些杂乱无章,实际上莫扎特正是用这种特殊的手法描绘出一个充满着喋喋不休和虚情假意的闲聊的场景,以映射讽刺那些无聊和庸俗的音乐同行们。曲目中那份即兴、随意而调侃的风格,无疑是莫扎特所独有的。也只有这位不拘小节、充满着叛逆精神的年轻人能写出如此意味的古典作品。 

可惜在莫扎特生命的最后几年,窘迫的生活状态让作曲家的道德防线彻底崩溃。由于经济艰难,他时常借酒浇愁,并有传闻说他与女歌剧演员厮混。这种种放荡行为,加速了他原本虚弱身体的衰败,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英年早逝并非“天妒英才”,而是自己个性的弱点加速了自己生命的完结。 



三、创作全貌 

莫扎特一生的创作可谓丰富多彩,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更表现在题材的多样性上。在协奏曲领域,他几乎为所有当时可用的西洋乐器谱写过作品,6首小提琴协奏曲、27首钢琴协奏曲作为两个杰出的整体,被认为再无人能突破其价值,其中不少中晚期作品更可列入最伟大作品的行列。4首圆号协奏曲虽然算不上是莫扎特最杰出的创作,但却是历史上为数不多能被留传下来且广受欢迎的圆号与乐队作品。除此之外,莫扎特还为单簧管、双簧管、巴松(低音管)、长笛、竖琴创作过协奏曲,几乎每一部都获得成功,其中尤其以作曲家去世前不久创作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最为感人至深。可以说,莫扎特是西方音乐史上发掘乐器音色特点最全面的作曲家。 

莫扎特的交响曲一共有40多部,其中大多数创作于少年和青年时期,整体艺术价值不如他自己的钢琴协奏曲,但晚期作品依然堪称交响曲历史上的精品。其中以第35号“哈夫纳”、第36号“林兹”、第38号“布拉格”、第39号、第40号以及第41号“朱比特”这六首最为著名,早期作品中则以第25号最显功力。同时,莫扎特的小夜曲、嬉游曲也是其创作生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夜曲中以第6号K.239、第9号K.320以及G大调的K.525最受听众们的欢迎;编号K.136-K.138的三部嬉游曲则在同类题材中最常被演奏和录制。 

在室内乐方面,莫扎特的创作同样巍为壮观。他总共作有17部钢琴奏鸣曲、30多部小提琴奏鸣曲、20余部弦乐四重奏、6部弦乐五重奏、6首钢琴三重奏、4部长笛四重奏以及其他不胜枚举的小品。声乐作品方面则以诸多优秀的弥撒曲为代表,以最后那部的《安魂曲》作为杰出成就的体现。歌剧更是莫扎特一生创作的重头,其中《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是较早期的优秀代表,此后的《唐璜》、《女人心》、《魔笛》则象征着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 

莫扎特一生的创作多达六百多部,后人按照创作时间的先后顺序编写了详细的作品目录。目前公认并通用的目录是路德维希·克舍尔在1862年编成的,这个目录包含了莫扎特的绝大多数音乐创作,每部作品都被赋予一个“克舍尔编号”,以“K”或者“KV”为前缀,譬如著名的《g小调第40号交响曲》的“克舍尔编号”就是“K.550”或者“KV.550”。不过克舍尔编写的目录也存在许多错误和纰漏,后人在不断地对其进行修正和补充。最新的第六版是由盖格林、魏因曼和西韦尔斯在1964年整理编辑的,标号为“K6”。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发现,同一部莫扎特的作品或许会有两个不同的编号,譬如著名的《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的KV编号为313,但K6编号则是285c。一般而言,在目前的大多数演出活动中以及唱片封套上都采用传统的“K”编号。 

四、艺术风格 

数量如此众多的创作自然拥有它们各自不同的格调,但莫扎特的创作有他自己整体的特色,其最为鲜明的一点在于两个字——“融合”。早年在欧洲各地的巡演,大大拓展了少年沃尔夫冈的视野,故乡奥地利、邻邦德国以及意大利的音乐风格对莫扎特的影响最为深刻,所以在他的创作中我们既能发现德奥传统古典风格中的严谨、优雅和质朴,又能感受到意大利音乐那华美而夸张的艺术效果。 

将莫扎特和同时期另一位杰出作曲家海顿的作品放在一起做对比,初听时我们会发现两者的艺术风格似乎如出一辙(毕竟他们是同时期、同地域的作曲家);但随着欣赏的深入,莫扎特音乐中蕴藏着的独特灵感便会逐渐闪现出来。如果说海顿作品中那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创作亮点是一种长者式含蓄的幽默,那么莫扎特作品表现出的则是作曲家独特的俏皮和明快;而莫扎特个性中那种自由不羁的风格在老实本分的海顿身上也肯定找不到半点痕迹。所以听到后面,海顿与莫扎特的作品便很好区分——前者遵循传统、强调和谐与内敛,后者力图突破传统、更追求华美和浪漫。这里顺便提一下,海顿与莫扎特两人其实是非常要好的知己,在维也纳时海顿是为数不多能真心看重莫扎特才华并毫不嫉妒的同行,而莫扎特也敬重长者海顿的艺术创作,两人因此结成了忘年之交。 

人们谈起莫扎特的音乐,往往用“音乐世界里永远的阳光”来加以形容和赞美。确实,除了少数几部作品,譬如著名的《第40号交响曲》、《第20号钢琴协奏曲》有着一些忧郁、凝重的气息外,莫扎特大多数作品都透出明朗而灿烂的气质。了解过莫扎特的生平,我们就会发现这种乐观是何等令人钦佩的气质!作曲家的生活过得艰苦而贫困,甚至带有一些悲剧色彩,但莫扎特很少在自己的音乐中将灰暗生活带给自己的抑郁流露出来。他曾对自己的父亲说,即便自己的大脑中始终萦绕着死亡的阴影,他也不会把这种哀伤、绝望的气氛通过音乐传播给别人。莫扎特临终前不久写下的那部优美的《单簧管协奏曲》便是这句承诺最好的体现——作曲家仅仅在第二乐章显露出一些对尘世的留恋与不舍,首末两个乐章依旧充满着乐观向上的气息。而如果我们真正深入莫扎特的某些作品,甚至会发现不少乐章更具有“笑中含泪”的深层次内涵,这种意境也只有在莫扎特的作品中才能得到最深切的感受。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解释莫扎特的才华及其成就,更无法解释他何以能在如此逆境下写出那般优美清澈的旋律,所以人们宁愿相信,他是上帝派遣到人间的音乐天使。莫扎特的音乐是一件无与伦比的精美艺术品,但却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相反,它是平易近人、融入生活的——它既华丽又简单、既典雅又质朴、既明快又深刻,这些看似对立的两面性恰好说明了莫扎特音乐深厚的底蕴与内涵。对于入门听众而言,听莫扎特不必担心乏味和晦涩;对于拥有丰厚经验的爱乐者们而言,莫扎特又意味着历久弥新的听感享受和思想升华。在后面的文章中让我们一起深入莫扎特的作品,遨游这位天才作曲家的音乐世界!
(责任编辑:君如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