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大葛庄村雷音大鼓会 马驹桥地区“走会”又叫“走皇会”,一个普通民间花会活动,怎么敢打着“皇”家旗号呢?这是因为参加“走会”的第一档——大葛庄村的雷音大鼓,货真价实地来自皇宫。据说清朝光绪年间,大葛庄村有两个人在贝勒府做事,一个叫张德福是贝勒府的厨师;另一个叫张福贵,在贝勒府里负责喂狗。按说无论喂人还是喂狗,当时都属底层下人,但正所谓宰相门前七品官,两人供事的这位贝勒爷(据张金生老人描述,其最有可能是光绪年间因为痴迷戏剧,颇得慈禧太后恩宠的涛贝勒)有钱有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皇宫里平蹚”的主儿,两人因此近水楼台,通过这位贝勒爷,居然能从皇宫里借出大鼓来! 这可就不得了了,皇上那可是真龙天子,皇宫里的什物到了民间,也如朕亲临地成为了圣物,谁敢不恭恭敬敬?所以大葛庄村的雷音大鼓,走会的时候理所当然地成了首档,整个马驹桥地区的“走会”也因此沾光成了“走皇会”。 皇宫里的鼓也确实不同凡响,十面枣红色的大鼓,每面鼓直径一米厚约半米,两边的鼓环都有六寸;鼓壁用“树王”椿木特制而成,上下万字不到头,中绘花王缠枝牡丹图,均漆金画彩精制而成;这还不是特别之处,特别之处在于龙头档子和黄色鼓带、鼓袢,这些是皇家专用造型和颜色,民间私用那可是杀头的罪过……是以大葛庄村的大鼓富丽堂皇,一亮相就气派非凡。 当然不只是花架子,大葛庄大鼓的技艺也一样传自皇宫,据说有24套鼓曲,1927年出生的张金生老人至今还记得其中的七、八套,如今哼唱起来都非常美妙震撼。这些传自皇宫的鼓艺,究竟是皇宫里来人教的,还是村里人进去学的已不可考,张金生老人只记得学鼓的规矩:要想学鼓可不是件容易事,一是要看形象,人长得磕碜不行,要大高个五官端正身强力壮;二是还要考察有没有劣迹,有劣迹的人不能学鼓,学会了犯错也要开除…… 当时村民们都争着做鼓手,尤其是那些年轻后生,因为只要一说是鼓手,健康、人品自然就没得挑,说媳妇都容易。鼓手从半大小子就开始培训,但真的敲上鼓可不容易,鼓是从皇宫里借来的,走会后过不了几天就得还回去,再说会里有规矩:不走会,不动鼓。初学者更是摸不着真鼓,必须先在自己的大腿上练习,张金生老人亲眼所见,村庙里学鼓的小伙子把自己的大腿都拍肿了。 大鼓敲起来本来就动静大,雷音大鼓的“雷音”就这么来的,用它来起“会”召集人众最为合适,再加上大葛庄的大鼓鼓曲美妙动听,走会时被排在第一并不奇怪,但每次都排第一就是特别待遇了。要知道当时马驹桥地区雷音大鼓可不止大葛庄一家,同时还有三、四家大鼓也不白给,可它们一次排在最前的机会都没有!说到根上,还是大葛庄的大鼓来自皇家身份地位高贵。 据说每次走会,大葛庄的雷音大鼓不仅排名第一,而且他们大鼓不上袢,紧随其后的壮丁屯狮子会的狮子就不许“亮头”,这之前狮子头必须用筐装着用布盖着。大葛庄的雷音大鼓敲响了,后面的各档花会才能挨次开场。 一切准备就绪后,会首一声令下,十面大鼓上袢,鼓手握紧鼓锤,每面大鼓配鼓手一个鼓锤一根,此外还有配班的四档架子:8个小孩每人手握铜钹(俗称花钹、铙钹等),两人一组号称四档架子,围在大鼓阵外围,鼓响后跟着鼓点切钹助阵。石俊清、张金生二人都参加过架子表演,问到有什么感觉,两人异口同声地说:“累!” 响鼓之前,会首还要先唱一段临时编的开鼓词:狮子摇头万兽惊……开鼓词唱得声音高亢节奏感很强,唱词结束时大鼓顺着鼓词的节奏就一起敲响了,这第一首鼓曲敲什么,想是走会前就已经商量好了,一开场当然要敲得惊天动地。这雷音大鼓一敲,十里八村都能听见动静,人们一听到鼓响就知道:走会开始了。大葛庄的雷音大鼓是放在地上敲的,需要移动时必须停止敲打,鼓手们把鼓袢挎到肩上,行进到下一个表演地点再放下敲打,首场之后每次敲什么鼓曲都不一定,一般是前面的鼓手一敲,后面的鼓手就知道点了,所以这鼓点从来就没乱过。 每移动到一个表演场地,都需要敲打几支鼓曲,每次敲打的鼓曲还不能重样,马驹桥走会要走上一天一夜,这一趟会走下来,需要敲击很多鼓曲,大葛庄的雷音大鼓只有24套鼓曲,够用吗?这个不用担心,要知道这24套不是24支,每套里面都有若干支,敲上几天几夜都没问题。 走会的过程自然更是热闹,但再热闹的活动都有曲终人散的时候,走会走到最后需要有个收场,大葛庄的雷音大鼓还有一段收鼓歌。 与开鼓词一样也是临时编词,还要应时应景,走会的托辞一般是拜庙祭祀,所以起会和收会都得赶在寺庙,起会时是“朝香”,收会时就是“进香”了。一众人走进山门,唱段歌词烧香祭祀一下神灵,这走会就算完美收场了。马驹桥走会,一般是起自东店报恩寺,走到碧霞元君庙结束,但有时候也走不完,那就走到哪里算哪里,只要有庙进了香就行,这就要求收鼓词要见什么庙,唱什么词,搞错了会闹笑话。 张金生老人示范了两段收鼓词,一段是遇到菩萨庙收场进香,会首一看是菩萨庙,便会开口唱:“一进山门抬头观,接引菩萨在上边(面),四大天王两边坐,一路催香保平安……”如果面前是关帝庙呢?那歌词就会改成“一进山门抬头观,关公老爷在上边(面),关平周仓两边坐,一路催香保平安……”总之是见什么庙唱什么神,为的是有针对性地跟神灵讨个平安。 大葛庄村的雷音大鼓固然风光,但毕竟是从皇宫里借出来的,走完会在村庙里放不了几天就得给人家还回去,说起来这也是个挺辛苦又挺麻烦的事。借鼓还鼓都要靠人力,十面大鼓一人挑两面,这就得5个人,另外四档架子还得1人,这样无论借还每次都得搭上6个棒劳力,确实不轻松但又没办法。这样借还了几年后,有一年正月十五走完会后,6个人又去还鼓,一路上辛辛苦苦走到小红门南边的三台山道观,大家累了坐下来休息。 这里说是道观其实早已倾颓,一片废墟瓦砾野树枯草之间,据说时有“大仙”出没,所谓大仙就是指的狐狸,北方民间很多人都迷信这东西。几个送鼓人赶在这里歇脚,心里本来就有点毛,这时候那鼓居然自己响了一声,有人就说闹狐仙了,过了一会儿,那鼓又是自己响了一声,这时候就有人害怕了。大家都收拾东西要离开的时候,一个胆子大的人就提议了:既然狐仙有神灵,咱们干吗不求求狐仙显灵,让宫里送咱们一套鼓呢?那样咱以后可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这一提议很快得到大家响应,于是几个人真就拜起了狐仙。当天把鼓送进皇宫时,其中一位想着拜狐仙的事,奓着胆子还真就跟宫里管事的说了一句:这鼓每次借还太辛苦,您看您能不能送我们一套?没想到对方一听还真就很爽快地答应了!狐仙显灵的事后来在村里村外传开了,直到现在很多人都笃信无疑。 对此笔者有一个推测:送鼓人中有个爱玩笑的,道观休息时,悄悄扔了块小砖头砸在鼓上,众人惶恐间,这人又趁人不注意故伎重演。他原本是想开个玩笑吓唬吓唬人,没想到众人都信以为真了,这人干脆就不说破了,还让大家求狐仙显灵……没错!那个提议拜狐仙的和那个开口求人的人都有嫌疑。不过这可不用查案,这个结果是大家都希望的,究竟狐仙保佑还是自己争取来的,自然也不重要了。 不管怎样那以后这皇宫里的雷音大鼓真就落在了大葛庄村,一个小村居然能拥有皇宫里的东西,这件事让村里人人都觉得风光荣耀。他们对这些鼓当然很当回事,这十面大鼓被保存在村庙里,还派了人专门看护。“不走会,不动鼓”这些鼓一直被保护得很好,在马驹桥走会时更出尽了风头。1955年以后不再走会,这些鼓也失去了神圣色彩,先是被撕去一边鼓面装粮食用,最后终于朽烂完全没了踪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