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精华 > 传统民俗 >

马驹桥地区民间花会(4)

时间:2015-08-03 21:42来源: 作者:刘福田 点击:
四、马驹桥镇走皇会 马驹桥地区走会,起点是东店村南口的报恩寺,之所以选在这里起会,可能是看重了寺名报恩二字,那时老百姓就祈盼个丰收年景,报恩是为了有个来回,答谢老天上一年的恩赐,祈求新一年老天更多眷顾

 
四、马驹桥镇“走皇会”


    马驹桥地区走会,起点是东店村南口的报恩寺,之所以选在这里起会,可能是看重了寺名“报恩”二字,那时老百姓就祈盼个丰收年景,报恩是为了有个来回,答谢老天上一年的恩赐,祈求新一年老天更多眷顾。当时这报恩寺香火也盛,寺里还有僧人住持,走会的时候可以赞助顿饭,这是走会起点选在这里的更重要原因。如果还有第三个原因,就可能是会长住在东店村了,按北京地区一般走会惯例,起会地点经常选在会长居住村的村庙,这一点没有考证。

    起会管饭能管什么吃呢?张金生老人说一般就是馒头、熬白菜,就这单凭一个小庙也往往负担不起,很多时候还要拉赞助,或东店及附近村民凑些,或做买卖的商家捐点,再或者就大家一起攒,总之起会前得吃点东西。一者一天里早上这顿饭最重要,二者这走会可是个力气活……

    说到这里,张金生老人还讲了个故事。走会前在报恩寺里吃馒头有个规矩,馒头要盖着放在一个大笸箩里,吃馒头就从笸箩里自己去摸,吃多吃少都行,但就是不能说是不是没了或不够了一类的话。据说这寺庙里是有神灵的,没人说这笸箩里的馒头就永远拿不完,如果说破可能就不够吃了。还真有那么一次,不知道谁问了一句还够不够,结果笸箩里的馒头真就吃光了还不够。没办法,附近的村民只好又从家里给会众拿吃的,拿了很多次才勉强让大家都填饱了肚子。

    这故事我听得明明白白,其实根本就不是什么庙里有神灵。那时候的人肚子里都没什么油水,这馒头要是叫着劲吃起来肯定不够,所以才编这么一个神话、立这么一个规矩,怕的就是太实在的人给说破了。一说不够就会引起哄抢,都甩开了腮帮子,那还能有够吗?说白了这就是个心理效应,那次意外就是碰到了一个愣头青!

    起会那天会众们吃过早饭,各档花会就在报恩寺前排好顺序各就各位了,只要大葛庄村的雷音大鼓一响,走会的第一场表演就算开始了。第一场用不着走,各档花会一听到鼓响就可以挨次开场,需要移动场地的时候,这排好的顺序才能发挥作用。第一场表演开始,看会的人越聚越多,差不多了队伍就会移动起来。

    大葛庄的雷音大鼓后面,依次是壮丁屯的狮子(有青头、黄头)、海户屯的钢叉(又叫开路会)、新屯的少林(武会)、后街的高跷,大葛庄的少林武会、西店的龙灯、张各庄的风秧歌(人扛的架子上有小孩表演)、麦庄的大秧歌、马驹桥的小车会、马驹桥的杠箱会(表演者穿官服,抬着带大钱箱,箱子上有铃铛,扭起来哗铃铃响,像是模仿大官出行)、郑庄的小车会、张各庄的大鼓会……一般走会都不少于十几档,出场次序绝不会乱,谁先谁后由会长“派会”,会长有一定权力,但也得按照会规公平合理安排。张金生老人记得,当时负责走会的会长叫宋景瑞,此人也是马驹桥商会会长。

    走会开始后各档花会就可以各显神通了,有从一个地点直接行进到下一个地点的,也有一边走还一边不停地表演的,但各档花会都会严格遵守走会顺序,重头戏一般也都会留到固定的场地表演。如此这走会就不是一直走,而是各档花会是一个点一个点地同步移动,每次停下来的地方就是表演场地。

    按照这个规矩,排在最前的大葛庄村雷音大鼓会具有绝对的选点权力,走会的队伍不许乱了,他们只要一停下来,后面的各档花会就得挨次停止,事实上却不是这样。一是一些重点表演场地要按照惯例,或者走会前大家就商量好了;二是真走起会来还会出现很多不确定性,甚至大葛庄村的雷音大鼓也常常被决定停在哪里。当时走会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遇到摆“鼎桌”的,就必须停下来为人家表演。

    什么叫摆鼎桌呢?就是路过的商铺在路边刻意摆出的免费茶点桌子(也叫摆香桌,但不能叫摆“茶桌”,摆茶桌一般是办白事时的说法),这既是慰劳参加走会的表演者,也是借机给自己的铺面做做广告。走会的只要见有人摆了鼎桌,有资格享用茶点的同时,也必须为人家表演几段拿手的节目。关键这种摆鼎桌还不一定就摆在走会最前面,人家喜欢哪档花会就可以截住哪档花会,这样后面的花会肯定走不了了,前面的花会也不得不停下来等,因为走会的队伍不能断开。

    走会时摆鼎桌的当然不止一家,某一家还可以摆上不止一次,这样一来走会就走得拖拖拉拉,有时候一里地就能走上好几个钟点。这倒也不是什么坏事,那时的农村乡镇文化生活匮乏,人们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好让走会这种娱乐活动持续的时间久一些,各档花会也乐于表现自身,被人摆的鼎桌越多,说明自家的节目越精彩、技术越精湛,这是一个所有人都愿意看到的状况。

    为了得到更多的称誉和赞美,各档花会私底下都会下不少苦功夫,他们要不断提高表演技艺,还要不断创新节目内容和种类。想一想就知道,要是被人摆鼎桌拦下,却没有了能表演的节目,不表演走不掉,重复表演又会被人笑话,一般出现这种情况就得提前离场,这是挺没面子的事,但有时却没办法。各档花会中途离场是允许的,后面的跟上来就可以,但这样做就等于栽了跟头,是以一般花会都不会轻易提前离场,尤其是第一天,没有金刚钻也不敢揽这瓷器活儿。

    可是这么一来走会就变成了一件很辛苦的事。一般走会早上开始,走到中午也还刚算是开了个头,这中午吃饭怎么解决呢?解决不了,表演者只能“扣香”(暂停表演),自己回家去吃午饭,吃饭回来继续表演。那年代大伙生活都不宽裕,这走会也是“穷欢乐”,但人们还是很需要文化生活。

    吃完午饭下午走会继续,可一般走到天黑还走不完,走会要经过许多村街,最后要走到比如镇上碧霞元君祠需要走五、六里,有时候走到马驹桥南门还没进正街天就黑了,吃完晚饭还要继续走。这活动当然不能隔夜,一隔夜就没了气氛,可当时又没有路灯,这照明问题该怎么解决呢?没钱有没钱的办法,玉米骨头插根棍儿再蘸上煤油点着了就是火把,这般夜色里的狂欢,更渲染了走会的气氛……

    马驹桥走会往往要走到第二天东方天亮,经过了一天一夜的折腾,无论表演者还是观众都已成强弩之末,就是还有拿手的节目也没力气表演了,天一亮各档花会都相继收场。

    这收场也自是有讲究的,如同大葛庄的雷音大鼓,每档花会收场时都要拜庙进香,只不过各家有各家的收场说词。收场说词大同小异,无非是祈求神灵护佑,拜庙进香之后,各档花会自行散去,一次走会活动至此就算完美收官了。

    那时候马驹桥每年都要“走皇会”,一般一年走三、四次,多选在春、秋农闲时,以正月十五元宵节和碧霞元君祠庙会的走会最为盛大、精彩;每次走会规模(参加走会的花会档量)也不一定,最少的十几档,一般的三、四十档,赶上重大庆典,参与的花会最多时达上百档。

    马驹桥走会,参加的花会主要来自马驹桥地区,马驹桥地区辖七、八十个村庄,大部分村庄都有花会组织,有的村还不止一档,就比如大葛庄。

    1945年秋日本投降,1948年底马驹桥镇解放,马驹桥都组织了大规模走会庆祝,这两次特别走会规模空前、盛况空前!尤其是庆祝马驹桥镇解放,石俊清和张金生两人都清楚地记得,走会那天是1948年12月13日(农历十一月十三),由于参演的花会太多,走会队伍排得太长,秩序都有点乱了,但那一次也是他们记忆里走会最热闹的一次。

    解放后农村乡镇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比如大葛庄村解放后就组织过评剧团等,相对于新式文化娱乐活动,走会不占优势,还多少有一些封建迷信色彩,因而渐渐衰落直到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有关它的记忆,也正被时间慢慢尘封……

(口述:张金生,大葛庄村村民;石俊清,马驹桥退休教师。整理:刘福田,北京市通州区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特邀委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各位朋友,下面的相关文章可能对您很有帮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刘福田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5-08-02 22:08 最后登录:2015-08-11 13:08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