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将孤女》第一章至第四百三十二章,已在“中国作家网”连载 秋去冬来,草枯木衰。 红都保安仍然生机勃勃,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 暮霭中的一孔大石窑洞。燃着数支蜡烛和生着一盆炭火,把窑洞映照得通明。 中央宣传部在这里举行宴会,欢迎刚到这儿三天的女作家丁玲。 张闻天、徐特立、林伯渠、博古等十几人,围着穿灰色军装,手拿军帽的女作家丁玲,热烈地同她交谈。 丁玲三十来岁,一头黑发剪得很短,明亮的大眼睛闪烁着睿智,谈笑间无不显得落落大方,雍容自如。 “丁玲同志,你好!”身穿灰布军装,头戴红军帽,蓄着大胡子的周恩来副主席走进窑洞,慈祥的目光落在丁玲身上。 丁玲站起相迎:“周副主席你好,请坐。” 周恩来环顾窑内:“人到齐没有?” “主席、刘嫂还没有到。”博古说。 话音刚落,同桂荣携刘力贞走进窑洞。 “刘嫂,请坐。”周恩来一边与同桂荣打招呼,一边指着她们母女向丁玲介绍,“丁玲同志,这是刘志丹将军的夫人和女儿。” 丁玲走上前,握住同桂荣的手:“嫂子你好!” 同桂荣忙说:“丁玲同志,欢迎你!” “刘将军和他的战友创建了陕北革命根据地,使他的家乡成为今天的红色首都。”丁玲赞叹道,“他是个大英雄。” “丁玲同志,听说你也受了不少苦。”同桂荣看着她,接着说,“来到了毛主席、党中央身边,以后就好了,大家都欢迎你!”说毕,她拽拽刘力贞的手,“贞娃,叫阿姨,问丁阿姨好!” “丁阿姨好!”刘力贞扑闪着大眼睛,望着丁玲。 丁玲高兴地弯下腰,伸出双手抱起刘力贞:“刘志丹将军有这么漂亮的女儿,是陕北的小凤凰!” 刘力贞抿着嘴笑了笑,不知说什么好。 “想爸爸吗?”丁玲亲昵地抚摸着刘力贞的头。 “想,我天天想爸爸……”刘力贞说罢,一颗晶莹的泪珠从脸蛋上滚落下来。 周恩来从丁玲手中接过刘力贞,抱起她,掏出手绢为她揩去眼泪,亲昵地说:“好孩子,以后你就是我的女儿。” 两天后。 空晴日丽,微风和煦。陕北冬天难得的好天气。 同桂荣陪着丁玲,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攀向一座高高的山崖。刘力贞跟在她们身后,放着一只小小的风筝。 风筝是红绿相间的纸制蝴蝶,在小姑娘头顶上空一二十米处盘旋,一根白色线绳牢牢攥在小主人手心。 她们攀上山崖。 “快坐下歇会儿。”同桂荣指着一块山石,对丁玲说,“你这知识分子登上这么高的山,累坏了!” “我想上来看看。”丁玲说,“站在这上面,保安城尽收眼底;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群山看不到边儿,让人心潮难平啊!从现在起,我要当花木兰,从军抗日。我就要做一个男子汉啦!”说罢又道,“现在,我想请刘嫂讲讲您们的故事。” 倒叙。 一九二九年冬天。 朔风在群山环抱中的陕北保安县芦子沟呼啸,一座依山而建的陈旧的农家大院,墙外几棵老杨树的枝条在寒风中摇曳。 身穿蓝色碎花棉袄棉裤的同桂荣抱着出世不久的女儿站在杨树间的院畔上,向远处的沟口眺望。她看上去二十多岁,梳着齐颈短发,脸庞上呈现焦急的神色,眼里含着忧怨。她怀抱中的女儿裹在一块红底黄花小棉被中。 同桂荣眺望许久,仍然不肯把目光收回。 年近五十岁的刘王氏身着黑色棉袄棉裤,头戴呢绒帽,迈着两只穿条绒鞋的小脚从院里出来:“天这么冷,桂荣,快把娃抱回来,不要等了。” “妈,您不要出来,我再等等看。”同桂荣回头对婆婆说。 “你都这样等了好多天了!”刘王氏望望灰蒙蒙的天空,接着说,“他要是不回来,这么等就能等回来了?!” “今天都腊月二十七了,他心里还有没有这个家?”同桂荣一颗泪珠打在了女儿露出小棉被的稚嫩的脸蛋上。 “快把娃抱回家吧!”刘王氏走近儿媳妇,“别让孩子受凉了!” “上次志丹离家时说,我生娃时他一定回来。”同桂荣叹了口气,“他说,不论男娃女娃,他都喜欢。他还要亲自给娃取名字哩。可是,娃都生了两三个月了,况且,马上就到大年三十了,还连他的人影也不见……” 影视剧改编摄制,请与本文作者电子邮箱cjyyl@sina.com联系 本文作者程占功,退休前多年任郑州黄河报社记者,黄河报文化版责任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