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声从这里唱响 ——读邬双全《土方集》一书感怀 作者:高培智
《土方集》一书,是邬双全同志所著以现代边防题材为主要内容的书籍。《土方集》收录了作者众多优秀作品,其中有纪实散文、诗歌和微电影剧本等,并配有上世纪70年代在边防哨所少有的黑白照片,内容极为丰富。每一篇都散发着边塞哨所独有的生活气息,每一篇都如同一幅幅壮美的画卷,体现了作者与一线哨所,与戍边官兵的情感交流。 邬双全是一位真正从边防一线连队走出的作家、诗人,他对一代代老边防有着自己深刻的认识,在他笔下的边防军人每一个都是鲜活的、生动的。 在读完这部书后,我不禁感慨万端。20多年前的边防老一连,和我走过的每一个边防哨所又浮现在眼前,让我对新时代边防官兵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对作者家庭情感的描述也让我深受感动,作者在一线哨所一干就是16年,他的坚韧精神,正是由于家庭、妻子、女儿对他的全力支持。作者在书中对一个个人物的生动刻画和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剖析,给了读者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土方集》一书,展示了作者对边疆、对草原、对戍边官兵无限的爱,这是一本很值得阅读和推荐的军旅优秀作品。
诗歌篇 像一幅幅美的画卷 “巡逻路 界碑旁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我与你相伴相随 一起成长 …… 你脚下又多了几片落叶 我知道,那是昨晚 你塵战风沙的汗滴 ——有如重锤 砸在我心上” 这是作者《土方集》诗歌篇《巡逻旁的小树》中的一个段落。诗是美学艺术,是一种情感传递。这首诗让人仿佛看到边关一棵棵小小的胡杨在成长中的唯美意境。这首诗歌在上世纪70年代发表后,很快在边防团和一线哨所传开,深受边防官兵喜爱。 再看作者《天净沙•国门》 戈壁 草原 沙漠
钢枪 战士 军鸵
潜伏 站岗 巡逻
朝阳如火 晨风送来嘱托 作者用《天净沙》曲牌,仅28个字,以边疆,沙漠、白沙为背景,把战士与军鸵,天空与大地紧紧相连,让读者与在漫漫边防线巡逻的战士产生共鸣,呈现出边关的壮美画卷和艺术神韵。
纪实散文篇 汇集边疆和一线哨所的感人故事。 一部优秀的作品,必然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土方集》中的纪实散文,诗歌、杂文共76篇,每篇都是作者从边防一线真实生活中提炼出的珍品。他从老一连边关哨所这个缩影,展开了对守边官兵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来到艰苦的边关无私奉献精神的描述。纪实篇中,有以“我”为视角的亲身感受,有对身旁战友感人叙述,通过对人物细节的挖掘,写出了守卫哨所官兵情和爱的生动故事。从边防文学的角度来看,对边防军人的描绘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如纪实散文《国界线上的赛马》,这是发生在70年代中蒙边界额仁诺尔草原边防哨所的故事,文中写了中方和蒙方边防军人参加的人数和战马,写了比赛的时间、地点和规则,而竞赛还需有裁判,作者从当时的实景,以天空、大地、草原为裁判,生动描绘出在蓝天白云下边防军人豪迈诗篇。文章最后不仅记录了我方取得完美的战绩,还通过赛马中的细节,给对方有时的越界行为提出了警示,这篇散文从多重角度的写法,展示了全景的纪实,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在上世纪70年代,作者在老一连任政治指导员时,有一篇《咱连有个“狼博士”》,语言朴实,布局自然,通过对战士乌力吉的描写,让人看到一个嗓门很大,骑术很高,走起路来呼呼带风的蒙族“汉子”。战士乌力吉长期生活在草原,对狼的习性非常了解,并能通过狼的蹄印的深浅,判断是公狼或母狼。有一天这个负责连队牧场的蒙族战士找到连长、指导员,提出“要拿一支狼回来,一时让人一头雾水,脑袋发懵,又感到非常好奇”。读了此文,更能看出作者对淳朴可爱的蒙族战士,对当地牧民、对额仁淖尔草原的无比挚爱。
微电影剧本 布娃娃飘向遥远的哨所 《土方集》中有一篇微电影剧本《布娃娃漂流记》,是一部纯正的极有特色的边塞军旅短剧。作者以敏锐的视觉,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和艺术手法,讲述了发生在1983年3月的一个真实故事。某边防团一位连长的妻子带着4岁的女儿,从四川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汽车、马车赶到部队,到了团部才知道,距其爱人所在的哨所还有300多公里,更让这位从四川来边防看望丈夫的妻子心急如焚的是,她们要去的哨所必须等到伊木河的结冰化了以后才能通行,而那时需要等到5月中旬。剧本从时间、地点、人物着手,从四川某县的一个长途汽车站展开,飞驰在田野的火车,行进在乡村公路和茫茫草原的客车,再乘马车来到边防团部,在这里才知道挡在前面的还有这条界河。一头是焦急万分的妻子,一头是接了电话几次哽咽的丈夫,作者在这里通过丰富的情景,配上低沉的画外音,给人一种辗转几千里,隔河长相思,风一程雨一程,人在谁边的心境。在对主人公的刻画上,边防连长妻子的假期眼看就要到了,她眼含泪水,带着刚刚4岁的女儿,天天站在界河边的眺望,开始,从女儿脸上的甜甜的笑容,和女儿一直抱着的布娃娃,到最后,女儿把布娃娃精心打扮一番,用她那稚嫩的小手,然后小心翼翼的把布娃娃放到漂动的冰块上,目送她心爱的布娃娃渐渐远行,能让在边防哨所的连长爸爸看到。这是发生在北部边疆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对人物心理起伏的描写,感动了无数人。这部作品曾获总政治部文学优质奖。 退而不休,笔耕不辍 求真实、淘真金,淡泊名利 邬双全是一位从边防一线哨所走出的作家、诗人。在3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他从战士、班长、排长、副指导员、指导员,在一线连队一干就是16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边防,上世纪70年代,他就曾被战士誉为新时代边防诗人。后来,他先后任宣传股长、宣传科长、分区政治部副主任,某部政委等职。那时,他的作品已多次在军内刊物和地方报刊发表,是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后,他继续发挥余热,先后写出《国防之窗》创刊词,内蒙古边防志序言,集宁战役纪念馆的前言和后记,乌兰察布军分区史馆序言等。在工作中,他本着尊重历史,力求真实,经得起历史检验,写出了《关于内蒙古军区历史起源的几点思考》受到内蒙党史权威专家的肯定。 我和邬双全是90年代在乌兰察布军分区的战友,在近7年一起工作中,对他正直诚恳的为人,对他深厚的文学功底有着深刻的认识。邬双全的每部作品,都有其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和风格,这是一个老边防军人质朴无华的风格,是一个长期守卫边防一线哨所历经风霜老兵的风格。我对《土方集》的一点所述,远不能概其全貌。只有通过细细品读和潜心研究,才能从中真正读出边防一线官兵的戌边情怀,才能品出作者边防一线哨所的无限深情。 现以一首情驻边关的小诗再表感慨:
《情驻边关》 风卷黄沙万里烟, 胡扬挺立马扬鞭。 茫茫雪野藏春草, 墨舞长云意盎然。 (作者:高培智,北京市西城区第九军休所,写于2024年6月)
附:《土方集》作者简介 邬双全,1953年7月出生,1970年12月入伍,2001年4月退休,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校,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服役期间,在内蒙古边防一线部队16年,从事文字工作21年。1978年起先后在《战友文艺》《解放军文艺》《乌兰察布日报》《山丹》《百鸟》等发表诗歌、小说等100余篇,1990年后陆续出版《祖国·边疆·战士》等书。退休后,2005年起为内蒙古军区政治部返聘,曾任自治区国防教育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创办《国防之窗》杂志任执行副主编。参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传》撰稿,并曾主持《内蒙古边防志》修撰,主持创办《中国商界·财富人物》杂志,任执行主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