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道 断铃
密道断铃是小说中没有的情节,剧中的出现,让我们见识了水牛的情义和倔强,当然也有夏江的高智商。 小说里,卫峥被夏江抓获后,靖王是和长苏商议如何营救,这里面没有夏江的离间计,所以二人纵然也有争论,但并不激烈,后来还是很快达成了协议,并不突出人物。 剧中的夏江比小说中狠毒狡诈的多,而且他非常的懂人心,先是摸透了靖王的心理,卫峥就是送给靖王的一个雷,他非常的确定靖王一定会接下来,哪怕炸了自己也一往无前。基于这个正确的判断,又安排小新的离间计,切断静王向江左梅郎的问计。应该说这个计划本身非常完美,是基于对靖王百分百的了解,洞察人心上,夏江是非常到位的。 小新作为多年前埋在静妃身边的雷,这一次成功的完成了任务,当然也引发了静妃的怀疑。应该说滑族的布线也是全面周到的。多年前静妃在宫中就是个透明人,芷萝宫形同冷宫,在这样的情形下,还能把小新放在静妃身边,而且小新也不是一般的角色,她几乎是静妃的心腹了,所以景琰才对她的话深信,静妃一再强调苏先生这么做必有道理,是为了大局考虑的忠告下,景琰还是怒火万丈,那个时候,他对这个谋士已经失望。他认为长苏是牺牲静妃来保大局,而景琰的高压线是两根,一根是林殊,一根是母亲。夏江设的局,让长苏一下子碰了两根,果然景琰不负夏江之望跳了进去。 回到了府中,景琰心情恶劣,他必营救卫峥,却无头绪,他根本劝不动皇上,也不可能真的领人去悬镜司去抢,这个时候,他满心的必营救,其实无能为力。加上对母亲被皇后欺负的心痛,对长苏的失望。心乱如麻,情绪极坏,这个时候,他其实是听不进好话的。 此时长苏担忧景琰冲动,忙忙的按铃求见,他其实是不想去,还是战英劝他,听听苏先生的话。战英还是明白人,知道他家王爷有救人的心,根本没有救人的办法。 于是靖王出来了,但是从一见面,那副表情就是不情不愿,已经认定苏先生不会救人,果然长苏那些言明厉害的话,正应了景琰的判断。 其实景琰那种冷漠的态度 ,应该引起长苏的怀疑,但是心太急的长苏忽略了对方的表情。靖王的好外是,喜怒形于色,直言爽利。 果然一言不合靖王心意,马上就翻脸了。我始终感觉,靖王一直轻视谋士这一职业,一直没有给予正确的对待。 而长苏一直淡化靖王对他的情份,不想让靖王为他分心替他考虑,所以一直黑化自己的动机和手段,这些隐藏的线,终于在地道里暗合了夏江心意,让景琰对长苏的不满意来了个大爆发。 在景琰已经认定对方是一个动辄言利心中没有情义的人时候,已经不屑与对方为伍,所以他进密道,只是对双方的合作关系,表个态 ,没打算商量如何营救,完全是负气之举。他本无良策,又不肯低头,这样的冲动型人格,单凭他一已之力不可能夺嫡,这一次就可以让夏江和誉王把他打落尘埃,而且可能连命也会搭上。 相对来说,战英反而还能和苏先生强调卫峥于靖王的意义,是必须营救的决心,他认为可以说服苏先生出手。但景琰根本没这个意愿,他摆明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姿态。 而一向睿智清醒的长苏,在景琰的滔天怒火和冷漠中,只是感到了双方之间有什么误会,却没机会解释, 形势危急,只得从权。我感觉长苏是必营救卫峥的,这是肯定的。只是他不想靖王参与,只想江左盟独立参与,他一直以来的思想就是保护景琰,保证夺嫡成功。能牺牲的是他本人,能出力的是江左盟,事实上后来的行动中,靖王的人只是在街上跑龙套,打仗的事,冒险的事,都是江左盟的人干,而进悬镜司的人也是长苏。整个事件靖王和他的人,都是毫发无伤。 所以说景琰这个人物,有完美倾向,和光同尘他不耻也不做,对人是一竹竿子打死的态度。 于是他挥剑断铃,这是割袍断交的姿态,当然对于他来说,长苏都不值得他割袍。在最重要的关口,夏江的棋局,他束手无策的情形之下,对谋士手段的不耻,就完全采取断交的方法,也唯有景琰能如此不管不顾。 如果不是长苏靖门立雪不管不顾的挽回,那么接下来的局面自然无法估计。 增加了这一段,是为了强化景琰为人行事的刚正与率直,其实在夺嫡的路上,他一直不是一个合格的参与者,但也许就是他没有被同化,才更给了长苏信心,他会是一个合格的君王。他始终是林殊的朋友,一直不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