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散文 > 天地人间 >

通州有位冯泽田

时间:2015-08-16 23:54来源: 作者:运河散人 点击:
通州有位冯泽田 李冬 在北京通州卫星城的西南一隅,在一片两层建筑小巧别致的农家小楼的陪衬之下,在北京至秦皇岛的铁路线南侧,有一座并不引人注目的县办木厂。然而,就是这座小厂,在九十年代第一春,在1990年2月春节前夕,成了全市郊区县办企业的样板,成
 通州有位冯泽田
李冬
 
   在北京通州卫星城的西南一隅,在一片两层建筑小巧别致的农家小楼的陪衬之下,在北京至秦皇岛的铁路线南侧,有一座并不引人注目的县办木厂。然而,就是这座小厂,在九十年代第一春,在1990年2月春节前夕,成了全市郊区县办企业的样板,成了全国闻名,并打入国际市场的先进企业。它就是北京通力机械公司机械厂,这个厂的神奇变化和显赫成绩当然是全厂干部职工努力的结果,但全厂干部职工却一致认为:“多亏了大冯!”得到,即我要报告的主人公——冯泽田。

受命

1985年11月,冯泽田走马上任,从通县面粉机厂调来担任“小机械”厂厂长。

他家祖辈是通州镇人;对“小机械厂”的变迁当然了如指掌:1965年以前,这里原是两个手工作坊,一是通县黑白铁社,一是通县编织社。1965年,通县经济有所发展时合并两社为“通县黑白铁工厂”,这时仍以手工操作为主。到1972年,通县发展“五小”工业,由县里投资扩大企业规模,又改名为“通县机械修造厂”,因其“小”,而简称为“小机械”。这个厂当时只能生产C620车床、B665牛头创床、8l位圆盘注塑机,12I位皮鞋机、高速塑料捏合机等中小型机器。1979年,这个厂也大出了一段风头,是全国第一个在电台作广告的厂家,该厂生产的圆盘注塑机创历史最好水平。到1980年,实现利润98.6万元,人均创利2800元,这在当时全县几十个县属企业中名列榜首。因此“小机械”更加一举成名。

天有不测风云。1981年,即一年之后便大幅度滑坡,年利润仅仅6.1万元,人均创利160元;1982年,情况继续恶化,出现了亏损2.1万元的局面。由于厂子只重数量不顾质量,放松了产品检验,使工厂声誉扫地,用户退货,库存积压,职工情绪低落,技术人员大批外流。由于领导机构混乱,工人工资效益很低,职工生活无法保证。至此,“小机构”成了全县“破落户”的口头禅。
“受命于危难之际,上任于混乱之时”,接到任命书,冯泽田心头很不是滋味儿。然而他是共产党员,他是从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过的硬汉,他果断地接受了这个任命,在隆冬季节,迈着大步走进了小机械厂。
当他踏进厂门时,更感到肩头的份量非比寻常了。
厂区,荆棘丛生,杂草遍地,一台台卖不出去的注塑机锈迹斑斑,可怜巴巴地躺在院里吃风喝雪任冷风袭击。
厂房,门是歪的,窗上没有几块整齐的玻璃,且盖得东出西进,使道路歪七扭八。职工宿舍更是不堪入目,无木拱房,顶上的草把子已经透了天,职工们住在里面担惊受怕。
车间,一片死寂,没有机器的轰鸣,没有工人们的欢声笑语,只有屋角的塔灰在寒风中瑟瑟抖动。
会计室,会计们悉眉苦脸,账本上赫然地写着几个赤字一一2.1 万元。

冯泽田,倒吸了一口凉气,心里也象长满了荒草、凄凉、压抑、沉重。但他坐在办公桌前,沉思了一阵,忽而想到了《老子》的一段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振作起来,自言自语地说:“死棋,也要走    活它!”

崛起

上任几天之后,全果断地提出经济崛起的三部曲。第一步,扭亏为盈,力争达到利润20至30万;第二步,继续前进,力争达到40至50万;第三步,视其规模,力争达到60至70万的利润指标。
听着台上老冯的施政演说,工人们有的默默地摇头;有的小声地交头接耳。评云日:“吹牛。”工人们了解这个厂,他们心里都有个“小九九”,凭眼下小机械的现实,三年能“起死回生”就满不错了,其它,还有奢求岂不是天方夜谭!
谁不清楚,从1983年开始,厂子里的工人就没正式进行过生产,纪律松弛,无所事事,工人们已成了习惯、除了“敲三家”、“织毛活”外,工人哪有什么生活积极性。再说,全厂流动资金仅仅86万元,积压的废旧产品就占去60万元,要想改变面貌,谈何容易!

但是,有一部分是相信他的设想的,这些都是厂子的骨干,都是有头脑的人。因为老冯讲话不是“空对空”的高射炮,是“实打实”地讲形势,看远景。他的讲话,从国情出发、从他掌握的详实材料出发,从市场需要出发,分析了“小机械”停滞不前的原因,指出了杀开一条生路的方向,规划了一幅宏伟而诱人的蓝图。

一年之后,全厂上下没有人怀疑了,没有人摇头了。冯泽田以他的魄力与智慧,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小机械厂”也以它的优质产品赢得了用户的好评,得到国家的认可。
他们搞的主产品——汽车液压起升机,通过了专家们的鉴定。在北京市农业机械总公司鉴定总站,当时机械鉴定权威的鉴定书上,赫然写着“合格”二字。并加以评论说:不仅技术上符合设计要求,而且在全国是首创,填补了“国家空白”,液压起升机打人了市场,小机械厂起死回生了。对此,冯泽田召开全厂干部会,确定全厂口号:艰苦奋斗,深化开革,开拓进取,搞活企业。当时看来,这十六个字并没有什么出奇,但全厂工人却看到了曙光,他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形成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巨大力量。从那年开始,五年五上坡,一步一层楼,小机械厂已变成了今天的通力公司机械厂,工业总产值实现826万元,利润实现113万元,在种种险风恶浪的冲击下,通力机械公司仿佛中流砥柱,雄风不减。

通力公司崛起了,通力机械厂崛起了,一位普通的运河人—一冯泽田崛起了。

眼光

冯泽田笑了,眼角涌出两道深深的皱纹。他笑得坦然,但笑得也有限度。是满足的笑吗?

啊!是该满足了——

1987年,获得通县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8年,获北京市农机总公司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4月,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届名优产品博览会”被评为博览会名优产品。

1988年11月,该产品经专家们认真严格地检验,鉴定为具有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国际标准。

1988年12月,获得市优质产品。

1989年1O月,又顺利地通过并鉴定为八十年代国际同类产品水平。企业也连升为二级计量合格单位。

1989年产品又走进了广交会,走进了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受到了不少国际商人的青睐,比利时人捷足先登,当时就买下了产品,美国、苏联、澳大利亚等工业大国都纷纷签定进货合同。

1989年底,全厂又实行了全员生产合同制,是北京市第一家试点企业,厂内从厂长到工人,人人交纳风险基金,誓与企业共存亡,厂内有内部银行,目的在于增收节支……

取得这样显赫的成绩,应该满足了,但是他却认为:“人之为人,总有追求,我的追求,远没有停止,更何况全厂职工的素质还有待于提高呢?”

这点认识,看似平常,却正是他高人一筹之处,他的眼光,看着全国,看着世界。他的眼光注视着技术的发展,产品的更新……

也许,因为他是技术员出身。年轻时在大队担任农业科技员、60年代搞小麦良种的密植实验,曾受到当时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的肯定,并派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的王世之教授给予指点。他的小麦实验成功了。在彭真同志的关怀下,准备选派他到农科所去。但因工作需要,他没有去成。然而,那颗科学的种子却播入了他们心田。

也许,是他眼界开阔,使他悟出“科学技术”是干一切事业的关键的道理。他后来当过矿工,回县后在收割机厂、面粉机厂担任干部,耳闻目睹的诸般事实,都给他以教育。他爱读书、爱报,关心市场信息,了解用户心理;他特别爱从全国的角度考虑问题,想方设法,急国家之所需,想人民之所想,他要在科技上创新就必须开拓前进,就必须建立一支过硬的技术队伍。

他进厂时,只有一位高级工程师,在危难之际,这位姓李的老工程师与他同甘苦,共筹划。到今天,厂子兴隆,这位李工也年近花甲,但仍是冯泽田最得力的技术干将。由他介绍,老冯聘请,目前这个厂有高级工程师2个,中级工程师5个,技术人员lO多个,内外边调进的大专生10多个。

技术管理要正统化、规范化,技术人才方面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同时,还要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到外边深造培训,前后共培训了30多个人。有的已进入技术领导岗位。对于工人,在前年已完成全员初中水平培训。对于专门技术人员,也要进行专门培训,目前仅以焊工为例就有70多人领了培训合格证书。

目前技术科增加到14人,冯泽田还嫌力量不足,又与北京市内大专院校的科研单位挂钩,请他们为工厂的发展出谋划策,先后聘来五名“星期日工程师”,帮助厂里解决生产上的难题。

鲜艳的科技之花,结出了丰硕的开拓产品之果。仅在1989年,就开发出四项新产品,其中半吨和一吨的液压吊装车,已投放市场,而且供不应求。

运筹

古人云:“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冯泽田仿佛坐在中军帐内的大将,他既要熟读兵书,深明战法。胸有六韬三略,又要培养出解征善战,令行禁止,有勇有谋,忠于职守的战将来。
他曾说过:“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团结一致,上下一心,坚强而有力的领导集体。”

他是个敢作有为的人,从来不坐而论道。上任之后,他的第一把板斧,便砍在混乱不堪的领导层中。他对中层干部,逐个审察,如过筛子一样,择优汰劣。在这件事上,显示出他过人的胆识。无论哪个人,只要心不在集体,而打个人的小算盘,搞个人的小权术,他都毫不手软,坚决撤除。有个干部,工作上吊儿浪当,在底下却很活跃,常利用职权,损公肥私,冯泽田了解情况之后,坚决撤了他的职。他常引用古语说:“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在工作上虽有分工,也应人尽其才。对于存在着一些致命弱点的人,对于那些民愤很大的人,对于那些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的人,对于那些只拿钱不干事的人,对于那些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对于那些对企业兴衰无动于衷的人,冯泽田却理所当地将他们排除在领导班子之外,让他们在劳动中接受锻炼和考验。而对于那些任劳任怨,学有专长,忠心耿耿,作风正派,苦干实干的人,冯泽田大胆地提拔重用。正是这些人,今天已成为通力机械公司的核心骨干,正是这些人,几年来与老冯南征北战、东挡西杀,打开了局面,赢得了声誉,正是这些人,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在企业给予的舞台上大显身手,展露才华,为企业的开拓进取,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目前,这个厂的干部已组成了三个梯队,全厂好象一部运转正常的机器,生机勃勃、生生不已。

奋进

冯泽田爱说这样的话,前一个胜利,正是后一个任务的起点!一个人只有奋进,才能献得真正的人生;一个企业也只有奋进,才能有胜不衰,才会有广阔的前途!”

在他办公桌的玻璃板下,有十几张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照片,这十几张照片,仿佛一个个窗口,使你透过这个窗口看到他是怎样以扎实的脚步,充沛的精力,开拓奋进的。

这一张,是他与书记张柏泉在商讨厂里大计,那天,正是全厂打破大锅饭,提高全厂管理水平的决策之时。他认为,必须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内部。通过竞争,使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和自我的约束力得到巩固。从那以后,他从抓生产管理人手,对车间生产工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例如:机加工车间原是自己检验,自己组装的“封闭式车间”正因为其封闭,所以工效很低,产品质量也难保障。冯泽田亲临这个车间进行改组,成立了产品质量检验的专门机构。在全厂成立了厂质量办公室,对全厂名部门生产的产品进行统一管理,并相应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于此同时,实行精简机构,把原来的八科四室,合并为四个办公室,科学管理的结果,为通力机械厂的奋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张是冯泽田深入车间与工人们促膝谈心的照片。依靠群众,集中群众智慧,正是他制定一系列改革的源头活水。他要凭着自己的努力,提高群众认识,统一群众思想,特别是进行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国情知识教育,他认为更是当务之急。他在车间和工人们谈心的中心话题是:心向着祖国,眼看着全国,从改革的大气候中认清商品生产的特点。井专心听取工人们的意见和建议。人们对他有一种信任感,亲切感。他说:“封建时代的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尚知‘民心可用’的道理,作为现今的中国共产党人怎么能脱离群众,养尊处优,独断专行呢?我当厂长,既是党的政策的传达者,又是群众的代言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策群力是他奋进的动力。

这几张是冯泽田“闯关东”、“下江南”的照片。那是1985年,液压起升机正面临销售上的困难。冯泽田夜不能寐,翻开近百种国内外技术资料,他发现在国外,如日本、联邦德国、法国、美国等,早已成批生产同类产品供应市场。我国起步晚,但也有不少汽车维修企业,他们为什么不用国内的产品呢?原因就在于心理上不信任。了解此原因后,他几闯关东,几下江南,西北到过新疆,东南沿海到过深圳,经过一年奔玻,他的足迹遍布大江面北,白山黑水之间。一年之后,通力的液压起升机,便飞遍了除西藏、台湾外的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目前,国外定户逐渐增多,国际信誉逐渐提高,通力厂打入了国际市场,与欧美国家生产的产品相抗衡,并且战而胜之。为中国工业争了光,壮了胆。冯泽田,仿佛是位骑着快马驰骋于商品之林的勇士,他的信念,只有追求,只有奋进!
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成立公司,实行专业化生产,以致成为汽车修理业的企业集团。这个宏伟的目标,在他胸中已酝酿了很久,他的美好而宏大愿望的实现,已经指目可待了。因为到目前为止,他不仅有一定声誉,有了实力,而且已经完成了开头的好几重大措施。

第一步,他以自己经济实力,兼并了长期亏损的企业——运河机械厂并使这个厂扭亏为盈。

第二步,经上级批准,于1988年8月12日,北京通力机械公司正式成立了。公司下辖三个厂,一个服务公司。冯泽田一身三任,担任总经理并兼任下属两个厂厂长。近几年,他积劳成疾,身体并不硬朗,桌上总有一堆药陪伴着他,而且三次住院。但是事业需要他,他要硬挺着不能退下来。难怪大家打趣地说:“老冯就象焦裕禄,他的心里装着天下,唯独没有他自己。”

尾声

“大鹏一日因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而这句诗也正道出了本文主人公——冯泽田成长的轨迹与壮志豪情!

冯泽田,这个土生土长的运河人,迎着改革的东风展翅腾飞了,使人们对于他,以及对于他领导的县办企业刮目相看了。人

们赞美他一心想着祖国四化建设的需要,一心为用户着想,为用户排忧解难的精神,以及他对祖国改革作出的巨大贡献!

冯泽田,你是在奋斗与追求中成长的,你也从奋斗与追求中品味到了人生的乐趣的甘甜,在你的身上,闪耀着自强不息的民族之魄!

我愿冯泽田厂长继续奋进,飞得更高更远,万里蓝天,才是你无限自由的世界,祖国蓬勃的四化大业,正给了你——一位骄傲的运河人大展才华的时机。未来,无限光明;明天,会有一轮更温暖的太阳。
历史的车轮滚滚转动,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变数。通力机械公司大有大的难处。上千名职工,一旦销售不畅。职工的工资就有难处。脚上冯泽田,调到工业大学通州分校任职。公司似乎失去了灵魂。世纪初,公司与其他厂子合并了。公司虽然曲终人散了,但这个公司开拓奋进的余音,仍然在大运河源头回荡着·····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各位朋友,下面的相关文章可能对您很有帮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运河散人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5-08-01 23:08 最后登录:2017-01-04 19:01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