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散文 > 天地人间 >

文化世家:西永和屯朱氏家族

时间:2015-08-05 11:03来源: 作者:刘福田 点击:
朱小峰(1899—1989),朱永庆长子,名起予,字小峰,西永和屯朱氏近世家族文化代表人物。
文化世家:西永和屯朱氏家族


一.朱氏家族文化传统源远流长

    《北京市通县地名志》(1990年,以下简称《地名志》)“西永和屯”词条下,有“朱姓大户居此……村民多习书法、绘画,历来就对子女就学……读书非常重视。”这个说明在全书中体例特殊,其它村落词条下都没有此项。西永和屯村隶属于张家湾镇,是张家湾镇下辖一个普通村落。对西永和屯何以特别强调?因为这个村绝大部分村民都姓朱,这里的朱氏家族有非常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

    据西永和屯仅存的《朱氏族谱》(以下简称族谱)记载,其一世祖朱文亮元末为避战乱由江南迁徙至漷邑永和里,朱氏后人相传其祖上全部家当是一担子挑来的,据《地名志》载:“……明初这里曾为徐达统领的军队驻地,随来杨、朱二姓,于水塘东西定居,屯田建村……清初,朱姓大户居此,因位于西,故称今名。”

    这里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朱氏先祖何时迁至今址?究竟元末还是明初?二是朱氏迁今址时是否已是“大户”?按《族谱》记载,其一世祖专以务农为业,但经三世屯垦,传至四世祖朱礼时“始教子读书”。可以教子读书,说明家境已然不差,几十年时间,朱家仅靠务农就积累了相当财富,且其五世四人即有监生、贡元、耆老三个,其中朱骥为太学生,曾任米脂县县丞;朱驯为贡元,曾任五河县教谕。六世朱瓒为贡元任赵府教授,更有名朱环者中二十名举人……

    一个从外地新迁来的屯田户,前三世还都是单传人丁不旺,且仅“以务农为业”,一百年左右时间便能如此富裕发达?由此推想,其先祖始迁今址之时,可能带来一定财富,而且这个家族还可能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渊源。朱氏后人先祖传说除“一担挑来”外,还有一说法更为传奇,据现居京城的其二十世后人朱起东多方考证后,认为其一世祖朱文亮可能为建文帝幼子(朱文圭),靖难之役后为避难逃亡,改名北上,明史所谓朱文圭被俘实为假借替身……从年代上看朱文圭失踪与朱文亮出现时间吻合。

    有关建文帝及其子传说很多,这种传说过于复杂难以稽考,但朱氏先祖迁今址之初,有一定积蓄或社会背景却是可能的。另外还有一说是其先祖为朱熹后人,这个说法一样已无从考据。

    《族谱》对一世祖朱文亮之前追溯甚简:“谱朱氏之族也,朱字始祖起于两汉,继于晋唐宋。殆元至正末,天下大乱,吾远祖避兵北上,而止于漷(漷县域内),迨我太祖定鼎金陵,安戢人民,而文亮祖遂编氓于斯焉。”按此在一世祖朱文亮前,朱氏已北迁漷邑,具体何处不详,但于明初才迁今址。如此《族谱》为何没有更前交代,只从朱文亮开始呢?或者真有什么难言之隐也未可知。

    朱氏家族自四世祖开始耕读传家,后代很多族人都有功名,但因为宗派分流,很多人没有被记载在《族谱》上,另外还有一些人迁离本地,后来就失去了联系。据西永和屯现已八十多岁的老人朱永孝回忆,乡民有外出经商者回来说,在山东偶遇一支朱氏六世后人,人家也是当地大户,另有族谱。如是,按西永和屯现流传下来的《族谱》统计,累计到清末废除科举制度,朱氏家族仍计有生员、廪生、痒生、省际大使等功名者不下数十人。其中科名显达者,多从事教育业,为官宦者,也多在教育部门。

    朱氏《族谱》“务习生理”条陈:“耕读之外,无他务也!”可见朱氏自四世始,数百年来一直保持着重视教育的家族传统。朱氏《族谱》初修于明崇祯四年(1631),由朱氏七世一廪生字国柱者撰跋,其后九次增补修订,直到民国三十三年(1944)最后版本。《族谱》主要记载宗族流派,比较著名人物也主记功名,事迹则没有详细记载,如今尚可查证的一些人事,始于民国时期。

    《通县志》(2003年版)第二十三编《文化》第二章第一节《文学创作》中例举通州历史文人及其著作,其中有:“民国时期内忧外患,战乱不已。通县文人不乏针砭时弊、图谋振兴之作……朱永庆著《通县见闻录》。”其第三节《著述》说明:“朱永庆,字云峰,通州人,民国间通县教育科主任。”《通州文化志》(2007年版)相关栏目,也有同样记述。这里的朱永庆就是西永和屯朱氏家族的第十九代人。

    朱永庆是民国时期西永和屯朱氏家族比较著名的人物,其世系按《族谱》载即:“朱文亮——朱峻——朱辉——朱礼——朱骥——朱瓒——朱朝凤——朱化润——朱大缙——朱铭——朱之埈——朱三策——朱云泰——朱玉璠——朱桐——朱德信——朱景珂——朱天元——朱永庆……”据朱永庆孙朱希章回忆,祖父生于清末,读书时科举制度已废,但考入新学县立高小,并以第一名成绩毕业,后又到京城读过新式高等学校,具体不详,毕业后先是从事教育业,后来开始从政。

    据朱永庆后人及其乡民回忆,朱永庆民国时期曾作过通县财政科、教育科主任,还短期代理过县长职务。在职期间造福乡里,官办东永和屯完全小学为其一力促成,学校办成后接纳周围十几里数十个乡村的孩子,促进了整个地区的教育业发展。此外他还资助宗族贫困人家孩子读书,比如宗侄朱起萃,因为得朱永庆帮助才得以就读通县师范,后成为教员,并以书法有相当名气。可以说,朱永庆为朱氏家族文化传承作出了贡献,也为朱氏家族文化后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关于朱永庆之死说法不一,一说死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说是日本侵占通州后,其因拒受伪职服毒自尽;一说其殁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通县教育科主任任上。比较一致的是其死亡年龄(五十六七岁),还有当时极其隆重的送葬场面,据其孙朱希章回忆:挽幛挂出数里,国民党这边送,共产党那边接,送葬队伍首尾不能相望。朱永庆长子朱起予为之作《哀启》:“乡里同痛,亲友同悲……”

    死亡时间两种说法难以考证,但据朱希章回忆,其家中曾有一匾提“诚正堪亲”,乃时任县长苗瑞凤亲笔书赠,笔者查《通县志》苗瑞凤任职时间为民国三十七年(1948),此证后一种说法更为可信。又朱希章生于1937年,若按第一种说法只有两岁,如何记得当时葬礼场面和《哀启》内容?但众说不一,暂无确证。

    朱永庆得此风光大葬,因为仕途,也因为自身成就。朱希章回忆当时及后来他都曾见到过爷爷留下的一些作品,《通州志》所载朱永庆著作的《通县见闻录》,为石印版,书中多记载通州名人事迹,比如通州第一位大学教授付省三,小杜社人,北师大毕业等。除此还有当时发在一些报刊上的文章,印象比较深的有一篇《明代九边军饷》,笔者查证此文刊于《大公报》民国二十四年九月八日,此外还有《叶淇与明代的“开中纳粟”制度》等,载于《大公报》经济周刊。

    朱希章回忆,爷爷死后他还见到过其一些手记,尤其对《格物学笔记》印象深刻,因为格物学就是后来的物理,由此可知其新学方面的造诣颇深。由这些遗作还可以了解,朱永庆所著文字多为文史资料、学术研究、时事记述之类,没有什么政治倾向性。可见其一直恪守族训,虽有仕途经历,也主要在教育研究领域,即使这样,其临终时还留下遗嘱:后代子孙只做学问不要做官。想是曾经身在官场,更忧惧官场的黑暗残酷,或者他对当时国民党的政治命运已有所预见。

    民国时期政治动荡,朱氏家族在外为官者不多,但文化名人除朱永庆外还有很多,比如朱永庆还有三个兄弟也都从事教育业。朱氏家族民国时在西永和屯已分流几大宗派,朱永庆属于“北新房子”一脉,除此还有“南新房子”“北场里”“东场里”等,其中南新房子一脉民国时也有朱永怀、朱永恒两人读到大学,后从事教育业。朱氏各宗派都有人才出现,这个家族好像传承着某种文化基因,各宗派文化名人的出现此起彼伏,有如“接力”,或者这正是一种环境比较效果。

    据村里老人回忆,民国时期西永和屯在外教书者,不下数十人,附近乃至县城、京城很多学校都有来自西永和屯的教师,很多人还都担任一定教职,比如朱永慈,在漷县、永乐店和通县都当过校长;还有朱起齐、朱起钧等很多人都是这样。因此西永和屯朱氏家族文化世家名气很大,早已远近闻名。不说有没有名气,村里爱好书法、绘画和各种杂艺者甚多,尤其擅长书法者,据说当时只要是西永和屯人,没有学问也能写得一手好字,更有甚者就是不识字也能写书法。

    西永和屯朱氏家族数百年来培养了一种文化气候,这种环境不仅影响着家族后人,也影响着乡里他姓,村里有些他姓村民甚至干脆也改姓朱,希望沾点文气。朱姓在西永和屯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即使他姓村民,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也有名人出现,比如村民有王姓名叫王瑞者,书法造诣也远近闻名。新中国建立后,西永和屯朱氏家族文化传统被发扬光大,更是出现了一大批文化名人。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各位朋友,下面的相关文章可能对您很有帮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刘福田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5-08-02 22:08 最后登录:2015-08-11 13:08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