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女性文学 > 作家诗人 >

陈更: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韦应物在写诗

时间:2017-07-25 16:45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点击:
陈更:几生修得到梅花 00:0005:19 配乐:《雪落三千院》by屠颖 两地书 有的诗像鲜榨橙汁,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 荔枝 熟 甜蜜适口,鲜亮清新,但喝过也就喝过了,只那一霎的滋味; 有的诗像提拉米苏,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温厚馥郁,层次丰
 

陈更:几生修得到梅花

两地书

有的诗像鲜榨橙汁,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甜蜜适口,鲜亮清新,但喝过也就喝过了,只那一霎的滋味;

有的诗像提拉米苏,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温厚馥郁,层次丰富,有旖旎的幸福幻觉,但吃多了,也会觉得腻;

有的诗则是上好的明前碧螺春,譬如这首,乍一看平淡无奇,细品来深远悠长。

不讨好,不用力,从容清冷,历久弥新。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静静地想念一个人,本身就足够美好。况且春色恼人,夏夜燥热,只有秋夜可爱,天清风凉,是一年四季最温柔的时候,大自然最包容的时候。人处于自然之中,最容易忘却人世繁杂,把心放空。但在这样该“放空”的时候,心头却能浮现出故人,可见这友情的分量。

“山空松子落。”在寂静的天地之间,有成熟饱满的松果儿“噗嗒”一声落在厚厚的、积年的深林落叶上,这样的声响,能让人顿然感觉到生机,但背景是清秋的空山,又顿然感觉到凄凉,这是丘丹所在的地方。禅化的隐居境界该如何描摹?这一颗松子落,已然胜过万语千言。你也能隐隐感到,俗世政务缠身的韦应物,对这禅境的向往,都含蓄地表现在了此刻对它的想象里了。

“幽人应未眠。”我揣摩你所在的环境,是寂静空山,有松子时不时落下;我揣摩你在做的事情,你这样一个雅人,在这样的夜晚,一定也舍不得这美丽的夜色而不忍睡去吧。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是一封两地书。一来,这一书,一时间,却有两个空间,如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我在渭北,你在江东,我在秋夜漫步想念你,你在空山静坐亦未眠。二来,换个角度看它,它又像是两颗心,一人一句,穿越时空的对话。

秋夜适合散步,也适合想念你。

我这里万籁俱寂,与静穆山林相对而坐,时有松子下落,这“噗嗒”一声让我心里一动,想到你应该也没睡吧。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恬淡其文,深情其人

宝钗因笑道:“我实在聒噪的受不得了。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一个香菱没闹清,偏又添了你这么个话口袋子,满嘴里说的是什么:怎么是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又怎么是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放着两个现成的诗家不知道,提那些死人做什么!”湘云听了,忙笑问道:“是哪两个?好姐姐,你告诉我。”宝钗笑道:“呆香菱之心苦,疯湘云之话多。”湘云香菱听了,都笑起来。

——《红楼梦·四十九回》

韦应物曾出任苏州刺史,所以世称韦苏州。这段话说的是两个姑娘学诗之痴,可宝钗何等学问,在卷帙浩繁的诗册中,她举了四个诗人,四种特色,其中便有韦应物的淡雅。可见他一支纤笔,竟开辟了一方天地,以一个淡字深入人心。

但田园诗人那么多,个个都淡,他的特别,在于浅淡背后所藏的饱满的生命力与压抑的深情。好比一个挂在角落的竹斗笠,布满尘灰并不起眼,但它来自一竿听过山风、看过雷暴、浴过霞光、扎根于山石中的好竹,因此,手触其上,能感到它有细密的纹理、有不屈的生命、有仍在流淌的血液。又好似披着轻纱戴着幂篱的美人,只留给你一个缥缈的背影,看不分明那容颜是怎样的明眸皓齿国色天香,但却在猜测怀想中,比一览无余的美,多了一番特别的意趣。
 

正如他以松子落地的轻微,来隐喻人心里感情的细腻,我想,韦应物淡雅中的生命力与深情,来自他用一颗诗心,将人百种感官极端精微的知觉与感触无限扩张,日常生活中难以捕捉的那些飞珠溅玉的回忆、起伏无边的感怀,都在这些描述中浮现出来了,于是我们深感共鸣,于是我们记住了他。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是体感温度。今朝是时间,晨起感到皮肤有凉意,山中是空间,在这一时间将冷这一知觉无限扩张,扩张到了深山里,由我的冷推及你的冷,于是自然而然地就有了“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的念头,像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俱全。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是听觉。故乡遥,何日去。南方萧瑟的秋雨之夜,有雁声北来,这归雁正从故乡来。于是听觉无限扩张,这雁声仿佛就是从故乡传来。或许这只雁曾经经过我家,替我看望过我的家人;它现在就要回到春天时离开的它的故乡了,而我归期渺茫。这从我的故乡来,又要回它的故乡去的雁声,牵出多少欲说还休的乡愁。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是视觉。海门是长江入海处,该是波涛奔流巨浪汹涌,可诗人的眼睛却从大江大海表面的大动静中,看出其水波深处的平静深邃。

他的目光从江海交融的混浊无限扩张,扩张到深深深深的海底;江树在雨中静静伫立,但一派朦胧中他看到了水雾缭绕,于是树也有了翩跹袅娜的多情之姿。江海其深,离思其深,江树其渺,别愁其渺。之所以在这里细细地看这些景物,是因为想多留在送别之人身旁;或许看清楚这些送你时的场景,就能把你我的情谊留在心上。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是送女儿出嫁的复杂心情。以为自己做好了心理准备,早早地就开始在平日里劝自己女大当嫁,总会有这么一天。可是礼乐响起,要起轿的一刻,依然悲伤难自抑,原来心理准备毫无用处。他将这大婚当日的不舍无限扩张,扩张到了开始为女儿出嫁做准备的那一天。

那种平日里自我安慰的伪装,那种关键时撑不住而号啕大哭的心情,我们都经历过。因此读到这里你会惊叹,你会想起那些如烟往事,并感激诗句给了你开启往昔感动的钥匙。而这份设身处地的温暖,来自诗人精微的感知,对生活的用心。


 

极端细腻的感官总在平静和恬淡中来,因此最动人的感情似乎更是冷静时的感情。强烈的情绪反而容易模糊了环境,模糊了自己,所以韦应物下笔是淡雅的,甚至当他终于想要呐喊的时候,却还是像略带温柔的呼唤,还是要连声唤着“胡马”,还是有“雪”“路迷”“日暮”这样柔软朦胧的字眼,依然带有韦式色彩,是一种隐忍的深情。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调笑令》

细腻淡雅的他,像他的名字一样,有苏州的清韵,有万物的邃邈。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韦应物在写诗。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韦应物都知道,他把这些,都写进诗里了。

节选自陈更《几生修得到梅花》

东方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蒙曼作序

康震、郦波、吴志攀联名推荐

读书是最愉快的事。人的一生,要读先贤之书,也要读后辈之书。读先贤书,传承智慧;读后辈书,激发情志。陈更的这本书,不大,但很有情志,值得一读。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陈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女孩子,她笔下的诗人与诗歌,都带着她本人的强烈印记,不是知识堆积,而是她读诗看人的真体会,让人不仅读到了诗,也读到了这位年轻女博士的往事心曲。

——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

读诗,是要用心的,是要带上灵魂的。这本90后工科博士生的读诗小集,让我们终于找到诗词的灵魂。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内容简介

本书不是感性评述,不是学术鉴赏,是一个工科文艺女青年的读诗手记、日常心路。灵气、悟性与真诚洋溢于字里行间。

翻开它,你可以看到诗里最美的画面,诗外悠远的语境,体会诗词温柔而强大的力量,继而懂得,诗词如何让人心不死。

几生修得到梅花,或许不必几生,只静静地,用心地,读几首诗,就能接近更美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

陈更,1992年生,北京大学智能康复机器人专业在读博士生。

参加两季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夺得三期擂主,获评人气选手。

屡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菲尼克斯奖学金”、北京大学“忠孝振兴奖学金”、“光华奖学金”等荣誉。被选为共青团中央主办的“第二届中华学子青春国学荟”形象代言人,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书香飘万家’亲子阅读活动推广大使”。

作品曾发表于《光明日报》等媒体。

 

↑↑↑↑↑↑

购买陈更亲笔签名本

会造机器人的女博士

和你一起,重觅诗心

截止到7月14日18点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各位朋友,下面的相关文章可能对您很有帮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