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马克斯韦尔·珀金斯,这位上世纪美国著名的编辑,我了解的情况并不多,因为能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很有限,但他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景仰。他与海明威生活于同一时代,是斯克里布纳出版公司的编辑,作家们理想的合作伙伴,众多同行中的佼佼者。 从照片上看,马克斯韦尔·珀金斯是位英俊热情精力充沛的人。编辑与其说是他的职业,不如说是他的嗜好。在海明威的传记里说,他可能从未写过什么书,而他除了作为一名优秀编辑所必备的鉴别好作品的洞察力外,还另有一种卓越的才能;只要他看中的书稿,哪怕是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文字,他也能耐心细致地理清头绪,字斟句酌地加以整理,将其加工成为可资出版的作品。他给作家们的印象是,平易近人,乐于“为他人作嫁衣裳”,喜欢整天呆在办公室里,具有交际才能和一种高尚的精神。 面对不计其数的书籍,谁能记得清几个编辑的大名?然而马克斯韦尔·珀金斯的名字一再出现于有关海明威、乔伊斯、托马斯·沃尔夫的传记中,正如谈起普希金,就不能不提及丹特斯一样;让马克斯韦尔·珀金斯成名的主要原因,是他与同时代的著名作家们的关系太密切了,他编辑整理了海明威、托马斯·沃尔夫的书稿,并同他们成了朋友。 他协助托马斯·沃尔夫出书的故事最值得称道。托马斯·沃尔夫这位只活了三十八岁的作家,能轻松自如地写出一连串饱含抒情色彩的句子,却不清楚如何将它们组织在一起成为长篇小说。当他辞去纽约大学的教职,专门从事创作以后,写出来的厚厚的长篇小说书稿,最终却发现它们只是一些似乎互不相干的断简残篇。稍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如果你写的长篇结构散乱,那就显然是语无伦次的,难以达到出版的要求。托马斯·沃尔夫为此一筹莫展,他甚至不能确定他的书写到结尾了没有。望着那一堆倾注了他大量心血的“废纸”,他不知如何是好,苦闷困惑令他愈发陷入绝望的深渊。 就在这时,他遇到了马克斯韦尔·珀金斯。要是别的编辑一见那些连作者都理不清头绪的乱七八糟的手稿,早就显得很不耐烦——你这写的都是些什么呀!还想出版……而他看出这位天才的作品大有出版的必要,就安慰他,向他提出建议,并尽力帮助他把大量庞杂的稿子?绎梳理,趋于清晰,最后得以出版。 托马斯·沃尔夫对这位编辑的感激之情,洋溢于《一部小说的故事》这篇回忆录中。 海明威的《春潮》,《太阳照样升起》等著作,大多是由马克斯韦尔·珀金斯编辑,由他所在的斯克里布纳出版社出版的。海明威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采纳了他的许多意见,书中的某些粗俗的词句因而删除了。但总的来说,他尊重海明威的文体风格,极少改动。这也是海明威信任他,愿意与之长期保持友谊及业务上的协作的主要因素。 马克斯韦尔·珀金斯甘愿作海明威最可靠的支柱。对于这一点,海明威深有体会,直到他的老朋友逝世,他还满怀深情地把他一生中最后一部力作《老人与海》,题献给他。并伤感地说:他是我在斯克里布纳出版社里最好的老朋友,是个了不起的编辑。我生活中也是我写作中最明智的顾问去世了! 其实,每一个想在文学上谋求发展的作者,都希望能遇上像马克斯韦尔·珀金斯那样受人尊敬的编辑。因其所提供的援助,会大大减少出版过程中的阻碍。否则对于一个还未成名的文学青年来说,如果他多年的辛勤创作,却罕觏一位能赏识他的好编辑,那他走的弯路就未免太多了。 当《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于1994年初完成以后,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却遭到出版者的多次退稿,理由是故事太长,节奏太慢或文学性太强等等。面对如此在日后令出版商们财源广进的书稿,那些编辑竟有眼不识泰山。他们坐在编辑部的办公室里,神情傲慢冷漠,对于无名之辈送去的稿子懒得理睬。故意把出版搞得神秘兮兮,透明度极弱,倒像是些高深莫测的江湖庸医。与马克斯韦尔·珀金斯相比,他们缺乏的不仅仅是鉴别和预见的能力,还亏少对作家及其作品的尊重与理解。
比较而言,马克斯韦尔·珀金斯更应该成为编辑们的榜样,也更值得缅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