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散文 > 美文欣赏 >

林茂森文学作品赏析

时间:2017-06-02 08:50来源:未知 作者:林茂森 点击:
作家林茂森文学作品赏析 一、(诗联歌赋) 张掖古迹诗、联选 林茂森 张掖睡佛有感 酣睡取经路一梦,尽历古甘州沧桑。 弘法别千年故居,济世客万里他乡。 法显学西天梵语,三藏还东土京疆。 古刹藏真经万卷,本觉护国宝留芳。 藏经殿咏 殿藏经纶满盈,法佑芸
作家林茂森文学作品赏析
 

一、(诗联歌赋)

张掖古迹诗、联选

林茂森
 
张掖睡佛有感
 
酣睡取经路一梦,尽历古甘州沧桑。
弘法别千年故居,济世客万里他乡。
法显学西天梵语,三藏还东土京疆。
古刹藏真经万卷,本觉护国宝留芳。
 
藏经殿咏
 
殿藏经纶满盈,法佑芸芸众生。
此地古称佛国,往来尽皆僧人。
面壁十年不易,修禅法力道深。
此身担当大法,何时报答祖恩。
 
题府学文庙
 
甘郡府学晟于谁,行都司学洪武间。
拓荒文化仁人谦,创新精神志士坚。
周公贤德流百世,孔圣礼教垂千年。
边塞男儿多奇志,文韬武略定胜天。
 
题赞镇远楼四绝

甘州不干水漫天,走廊富庶万民安。
自从战乱烽火起,塞上劫盗卷地哀。

李崇戍郡高一筹,要冲令村起一楼。
置鼓其上四设伏,盗发未遂皆成囚。

城中筑楼汉为先,击鼓敲钟一挥间。
甘新青蒙凭栏览,镇远镇近垂久远。

而今盛赞镇远楼,杰阁凌霄雄赳赳。
古郡神州万民乐,斯楼饮誉功千秋。
 
(张掖古迹联)
 
乾开古郡宝殿生辉钟楼鼓楼镇远楼原是一楼古迹
坤造雄州亭鼎凌霄土塔金塔万寿塔此乃三塔国宝
 
 
(大佛寺文化旅游一条街联)
 
文化街观文化景怀文化情入街入景入情入文化
丝绸路差丝绸旅通丝绸商行路行旅行商行丝绸
 
(大雄宝殿联)
 
日光月光日月同光惟地无光是因地载万物无轻松
僧笑佛笑僧佛皆笑独我难笑只缘我入世俗难逍遥
 
(睡佛联)
 
睡弗弗睡古甘州长睡凡夫岂解佛身虽睡心弗睡
梦非非梦千百年一梦俗子安知普提圆梦神非梦
 
(土塔联)
 
千古一塔耸甘州绝顶一十三丈身举九霄云霭
旷世众僧仰西天虔诚三六九回目观千里佛光
 
(金塔殿联)
 
昔时贤达造塔定乾坤四壁绘画尽渲边塞远
今朝英杰通航贯东西几番登临不言亚欧遥
 
 
古甘州·睡佛寺·金张掖赋

林茂森
      古之甘州,魁夺河西五郡之咽喉。东望长安,皇家王宫森森瑞气氤氲。西联西域,民族铁骨铮铮英杰蜂拥。兰凉甘肃沙五州沃土皆兄弟手足,青宁阿右旗三地疆界尽相依齿唇。面映祁连雪松福如东海,背倚龙首合黎铁壁铜墙。焉支吐翠,马蹄竞秀。黑河恩泽,弱水西流。金盆养鱼,物阜民丰。天赋之土,王者谋都。一夫当道,万夫莫开,宜守难攻,兵家必争。张我中国之掖,断其匈奴之臂,汉后甘州几易其称,惟名曰张掖郡是然。
      甘州富庶人杰地灵,物产丰裕遍地生金,囊中国丝绸之盛,括西方珠宝之珍,洵为丝绸路明珠,久有金张掖口碑。志士以报国用武,贤达因慕名竞至,僧道缘弘法立基业,官绅为政绩树奇功!百业昌而楼阁起,经济兴而文化扬,丝路畅利商旅行,信仰笃则宗教光。甘州古迹胜多,佛寺鳞次摩天。画栋雕梁玲珑剔透,精舍小阁飞翠流苏。城中宏仁大寺,西夏永安始建。室内释迦牟尼涅槃睡佛神韵安祥,睡佛首足前王后与帝王立像逼真;身后十大弟子群像举哀,周列十八罗汉护法威武。中殿气势磅礴,九楹规模雄壮。门悬万石洪钟暮鼓晨钟铿锵震天,两侧“西方圣境”“祗园演法”佛图砖雕。僧徒修行面壁十年而不易,卧佛弘法济世置身于他乡。若睡弗睡千百年长睡凡夫岂解佛身虽睡心弗睡,似梦非梦取经路一梦俗子安知普提圆梦神非梦。藏经阁殿藏金银真经满盈,丝绸路我佛法佑芸芸众生。此地古称佛国,往来尽皆僧人。修禅法力无比,尽历甘州沧桑。此身担当大法,何时报答祖恩!更有寺后土塔,三十三天①绝顶。四隅小塔林立,各具特色精巧。廊房藏经三千卷,天旱请经大雨倾②。东晋法显求戒律,途经河西道不通,沮渠蒙逊崇“三宝”③,执意挽留座上宾,避战乱法显“夏坐”甘州大寺逢知音,佛点化五徒④拜师结伴西行取真经。唐玄藏誓取经只身走河西,过甘州拜卧佛烽燧遇好人⑤,脱危难度瀚海全凭识途马,仰佛教高昌王情切结弟兄。泣鬼神感天地我佛慈悲,元顺帝生大寺金龙绕梁⑥。明英宗御赐佛教典籍《永乐北藏》,古刹增辉藏真经万卷中外震惊。斗转星移,佛光辉映。妙显藏佛经有功⑦,本觉护国宝留芳⑧。如来佛传播文明在大千世界功德昭彰,大佛寺群艺荟萃于古城内外英名远扬!
      今之张掖,富甲西部。共和国诞生发展,新张掖繁荣昌盛。改革开放政策得人心,加快发展小康圆民梦;居安思危,众志成城。张掖抢抓机遇,万众只争朝夕;实施三大战略,营造发展环境;四海资源富集,五洲人才荟萃。亚欧大陆桥腾空,西部大开发潮涌;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启动,新沪输气管网即日开通;勤俭建国,艰苦奋斗;热火朝天,万马奔腾。新世纪之交,江主席西巡⑨,泼墨挥毫,书“金张掖”,中华国恩浩荡,张掖金榜题名;二度春风⑩,再挥巨笔,题“再铸金张掖辉煌”,张掖生辉,群情激奋,谱新篇再铸辉煌,绘宏图与时俱进!
 
注:指土塔高度三十三米。
据《新修张掖县志》载:土塔在万寿殿之后,高一十三丈,下有廊房,内藏名人用金银书写佛经三千余卷。若遇天旱,各界人士率领学生,虔诚请经游城一周,驱逐旱魃,大雨施行。
指佛教徒把佛、法、僧称为三宝。
指河西和尚智严、慧简、宝云、僧绍、僧景。
唐玄奘过玉门关时,幸逢姓石名槃陀的佛徒胡人,并相易识途老马找到水源。过五烽台时幸遇第一烽燧校尉王祥和第四烽燧烽官王伯陇,得以帮助和引路。
世传宋德佑之子元顺帝生于张掖大佛寺。据程克勤《宋逸民录》和权衡《庚申帝大事记》载:元延佑七年四月十六日夜,元顺帝生于张掖大佛寺。是夜“世祖夜梦金龙绕殿柱”,明日“明宗适过其地,见寺上有龙纹五彩,访知其故,因求为子,并载其母归”。
指1941年国民党马步芳部队要进驻大佛寺,大佛寺住持妙显法师和张掖进步人士张声威秘密商议,召集张掖境内僧人,把装有明英宗朱祁镇御赐张掖大佛寺的一部震惊中外的《大明三藏圣教典籍》,又名《永乐北藏》佛教典籍的十个大经柜,全部泥封在大佛寺藏经殿北面夹皮墙内(两层墙之间),使这部木雕绝版北藏经在民国战乱当中免遭厄运。
指1966年文革爆发后,俗姓姚法号“本觉”的尼姑,长期居住在藏经殿夹皮墙隔壁一间小屋当中,宁肯身遭“红卫兵”、“造反派”的迫害,誓死保卫国宝《大明三藏圣教典籍》安然无恙的感人事迹。
指1992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首次视察张掖,题“金张掖”。
指2000年6月江总书记再次视察张掖,题“再铸金张掖辉煌”。
 
红军杨赋

林茂森
 
      红军者,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也。1936年10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四方面军奉命组建西路军并西征,创建河西根据地打通国际路线……
红军杨者,象征红军精神之白杨树也。此树生于张掖大佛寺东北隅,掩埋遇难红军烈士遗体处,年久成荫,古木参天,逢祭天雨,吊者甚众,折枝断面经络呈五角星状,且泛红色……
      会宁会师,长征胜利。四军一部,奉命西征①。两万铁军长征路上再长征,河西走廊冲锋陷阵又冲锋。使命难违朝令夕改多反复,画地为牢孤军奋战隆冬中。喋血恋战不进不退厄劫重,唯书唯上坐守待毙教训深②。攻克祁连敌众我寡碧血流尽③空遗恨,死守高台错路战死悲壮千古④泪泉涌。巍巍祁连山红军英雄将士血染红,浩浩大佛寺烈士正义忠骨堆成岭。威武之师,全军覆没。千古奇冤,功过孰领⑤!
      苍天有眼,青史为证,国民党倒行逆施,马家军残酷无情,张掖大地围追杀戮,祁连关隘灭绝人性。同是炎黄子孙怎忍心同室操戈,自古一脉相承同根生相煎何极!豺狼无道,天地有情,大佛释爱,超度亡灵,人民举哀,痛悼英雄。岧岧合黎静默,滚滚黑河滴血,嵬嵬长城呜咽,漫漫丝路哀鸣。祁连凝素山山雪山山哭哀鸿,龙眼垂泪声声泪声声泣红军。开天辟地佛土净地埋烈士⑥,千秋万代释迦牟尼佑英灵。
      白杨知春,浴血生根。忠魂有灵,托木而生。惊看寺院东北隅,昔日尸骨今生树。亭亭玉立扬军威,郁郁苍苍慰英魂。一树浓荫大佛寺,满院春光关不住。不争秾华不斗艳,杨花飞处雪蒙蒙。信念坚定立中天,大义凛然树雄风。
      夏来绿树苍且翠,佛寺相映同生辉。远客纷至皆乘凉,解读生平齐敬仰⑦。赞长征伟大功勋如日月经天千秋永固,颂红军光辉业绩若江河行地万古流芳。誉释迦牟尼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度众生,扬工农红军不屈不挠为国为民长征精神。
      秋高气爽,引秋风阵阵。秋兰葳蕤,招秋虫啾鸣。秋去冬来百花凋萎,惟红军杨傲骨铮铮。长我西路军壮士志气,抖我好儿女长征威风。共和国华诞普天同庆,红军杨激昂满怀豪情。片片金叶,似颗颗红星⑧;飒飒祝福,表耿耿忠心。
      朔风怒号,天寒地冻,又是当年西路军西征的时令;阴霾密布,苍穹沉闷,又是当年英雄们战斗的情景。妖魔鬼怪飞扬跋扈笑里藏刀,魑魅魍魉居心叵测得意忘形。如来佛愤世嫉俗怒火中烧惩邪恶,红军杨义愤填膺怒发冲冠揭罪行。
      寒冬酷暑,春华秋实。革命胜利,河西解放。人民高歌,英雄荣光。佛寺胜迹,日盛留芳。挺拔遒劲红军杨象征红军品格英勇无畏忠于理想,生机勃勃红军杨体现长征精神⑨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忆往昔非常岁月大佛寺挺身而出伸正义功不可没,看今朝太平盛世红军杨当之无愧垂风范万古长青!
 
注:①《长征史稿》载:1936年10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11月5日,张国焘电令红四方面军三个军(第三、五、十九军)和总部计二万一千八百人,渡黄河沿河西走廊西征,创建河西根据地打通国际路线,“应不受一切牵制,独立去完成你们的任务”。据此,河西红四方面军部队制定了平(番)大(靖)古(浪)凉(州)战役计划,分三个纵队向河西走廊进发。
《长征史稿》载:1936年11月10日,河西红四方面军部队同河东红军主力之间的联系很快被敌军阻断。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红军根据红四方面军领导人的要求,于是日同意授予河西部队以“西路军”的称号,并成立以陈昌浩为主席的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统一指挥该部行动。11日至12日,中央军委连电西路军指出,深入河西走廊极其不利,黄河渡口尚未遭敌严密封锁,询问“有单独前进接通新疆的把握否?如遇困难要重返河东时有可能否?”在得到西路军领导人复电“我们可以单独行动完成任务”后,中央军委于15日批复“同意你们向凉州前进。”西路军先后占领永昌、山丹、古浪,进入河西走廊的峰腰部。“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央军委主席团电示西路军领导:“在整个战略方针上来看,西路军以东进为有利。”东进可与东北军于学忠、王以哲部配合作战,并得到补充。但西路军领导人陈昌浩却于12月23日复电中央军委说:“迅速取得远方(按:指苏联)接济,成为目前红军、张杨及整个抗日阵线的迫切牙轮极大要求”,故“仍首先坚决按期执行打通远方任务”。
《长征史稿》载:1936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国民党马步芳部集结重兵,向西路军连续发动猛烈的进攻,寻求红军决战。西路军虽多次打退敌人进攻,给敌很大杀伤,但自己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减员至一万五千余人,弹药和给养日益困难。(祁连山血战数月,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大部分红军将士血染祁连山,张掖大佛寺时作为临时战地救护所。)
《长征史稿》载:1936年11月下旬,西路军顶风冒雪继续西进,攻占高台,到达沙河堡、倪家营子一带。但西路军与马步芳、马步青等部优势敌军反复苦战,实力有减无增,董振堂、陈海松等许多领导干部相继牺牲,日益陷于十分困难被动的境地。时至1937年3月中旬终于失败。《高台县志》载:1937年1月15日,高台激烈的战斗进行了四天,守城红军打退敌军一次又一次进攻,歼敌600多人,自己也受到很大伤亡。16日,董振堂接到西路军总部派人化装送来的命令:高台是西进必经之地和重要据点,不能放弃,必须死守。董振堂对组织的决定坚决服从,再次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传达上级命令,要求全军坚守高台,誓与高台共存亡。20日晨,敌人集中全部兵力……董振堂顽强地爬了起来,将左手枪弹尽数射出,打倒几个敌人,右手持枪对准自己饮弹殉职。至此……红五军2800多名指战员大部分壮烈牺牲。叶剑英作《高台》云:“英雄战死错路上,今日独怀董振堂。悬眼城楼惊世换,高台为你著荣光。”1938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追悼会,毛泽东主席称董振堂为“坚决革命的同志”。朱德同志为烈士题词:“伟大的革命先驱者的事迹和英名将永远留在人民的记忆里”。
《长征史稿》载: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对西路军的安危极为关怀,不断给以指示,并采取了许多接应和挽救措施。西路军广大指战员在西征作战中,英勇无畏,浴血奋战,艰苦备尝,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但因张国焘错误的影响,加之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终至遭到失败。西路军的失败,宣告了张国焘路线的最后破产。
西路军祁连山战斗中,张掖大佛寺作为临时战地救护所,数百名红军伤病员在此接受治疗,全部遭到马匪残酷杀害,其情其景惨不忍睹。大佛寺僧众摆香设案,为红军亡灵念经超度;张掖群众自觉集会,将红军烈士遗体就地掩埋在大佛寺东北角。不久,此处生长出一棵伟岸挺拔的白杨树,年久成荫,古木参天,每逢烈士祭日天必下雨,而且当地悼念的群众甚多。
来客们了解了红军杨的生平事迹后,无不啧啧称颂肃然起敬。
每到秋季,红军杨金黄的叶片形似颗颗红五星。它的树枝坚强不屈,折枝断面的经络,亦呈五角星状,且泛出鲜艳红色。
1986年10月22日《解放军报》社论载:“什么是红军精神呢?对于我们来说,长征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百折不挠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红军将士在二万五千里艰难征战中,始终不渝地朝着自己的政治目标奋勇前进的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精神,讲团结、顾大局的精神,不怕苦、不怕死的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等等,都是以传之千古而不朽,永远值得后代引为楷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需要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的是英雄前辈那种忠于理想、坚定信念的精神”。
 
山丹赋
(──选自2016年11月22日《甘肃日报》教科文卫版)
林茂森
      美哉,山丹!凝烟霞于日月,纳祥瑞于星辰。三山环抱兮,金盆养鱼;物阜民丰兮,天赐粮仓!东依焉支,秀木莽莽,葱葱焉山泉活活;南仰祁连,银妆素裹,浩浩焉雪水湍湍;西矗瞭高,山势峻险,岌岌焉一峰而独秀;北倚龙首,顶天立极,巍巍焉天然之屏障。盘踞河西要塞,置身走廊咽喉;锁控甘凉漠北,扼挟青海西藏。驭丝绸绸之路,助欧亚文化,贸易之交流,横贯全境;瞰汉明长城,较山海嘉峪,雄关之相连,蜿蜒塞上。五千山川大地,襟三滩而带五河,四时峥嵘毓秀;二十余万民众,居乡镇而携马场,人居和顺康祥。天富之土,藏风聚气,地灵人杰,每有华章。
      以地为鉴,遥看古今,典籍昭彰,胜迹煌煌。先民于四坝滩发迹,结草为庐,凿穴为居,刀耕斧种,弯弓射猎,凭彩陶石器灰土坑,创四坝之文化,熠千秋之史册。汉时壕堑,明时边墙,铜墙铁壁,固若金汤;罢炎黄子孙,手足相残之烽火;息诸侯割据,刀兵相见之狼烟。隋时丝绸路,唐时送梵音,张骞凿空西域,玄臧取经西天,数多少使者商贾,看往来僧旅驼铃,东进西出,辗转山丹,传递文明,星火燎原。斯地矣!有焉支山人宁济公兮,于万寿山、神仙坪、天庭瑶池,潜心苦炼,修成正果,得道封神;有将军石兮,伫立于将军岭,俯瞰剑门关、窟窿峡、鸾鸟湖,尽显将军威武,气壮边关;有山丹皇家马场兮,草原坦荡无垠,油菜金黄无边,孕育汗血之“天马”,日行千里;有大佛寺泥胎坐佛兮,讲经说法,普渡众生,缘起发塔之舍利,感怀印度之贤王;有宋六十街兮,商肆庞大,贸易兴隆,致大食国旅行家,误认为“中国王城”,繁华之可见兮!
      以史为鉴,代有明君,垂青山丹,功业卓然。可歌者,上古三皇五帝,英明圣贤,委遣大禹治水,导弱水于流沙,引泱泱弱水西流,滋山丹广袤沃土,润额济纳旗荒漠,三过家门而不入,实圣贤中之圣贤;可泣者,五胡十六国之战乱频频,河西走廊,生灵涂炭,所幸沮渠蒙逊才智出众,拥兵之西郡,据山丹金山,羽翼丰满而称王;可赞者,武帝雄才大略,文攻武围,逐匈奴于漠北,设四郡于河西,令匈奴悲歌兮,惋叹焉支祁连,使西汉山河一统,可圈可点;可颂者,炀帝御驾西巡,消灭吐谷浑兮,置四郡于西域,揽万国于盛会,谒见群臣于焉支山乎,成就山丹世博之故里。
      以人为鉴,代有豪杰,志士仁人,千古扬名。日月长兮山河壮,霍去病河西之战,长途奔袭焉支山,使匈奴闻风丧胆;热血腾兮铁弓凉,哥舒翰金戈铁马,征战吐蕃镇河西,奉勅建宁济公祠;开疆拓土兴水利,造福故里重农桑,都督武振三代,战功震慑西疆;兵部尚书王允中,持资重建大佛寺,三世“文武萃于一门”,皆“熊罴不贰之臣”;血肉躯兮英雄胆,红西路军战山丹,血洗红沟暗门滩,迄今怀念但复三;兴工合兮办培校,艾黎何克涉重洋,“手脑并用”育栋梁,情系培黎颂仲勋。
      以文为鉴,代有佳篇,底蕴深厚,诗赋流芳;李白出塞留绝句,岑参戍边赋华章,韦公吟咏《调笑令》,王维放歌《焉支行》;杨一清《山丹题壁》,陈棐刻《锁控金川》。乃谷仲春而登,羡松林之放歌;谢历烟雨以游,感城楼之所云。林则徐流放,夜抒怀于硖口;左宗棠远征,植春风度玉关。山丹墨憨黎泉,书《汉简》独树一帜;梦禅客居山丹,题《辞海》华夏无双。嘉师郭兴圣,精于校点;名医张文厚,擅以书丹。
      壮哉,山丹!美哉,山丹!山河如画,新村焕彩,城镇披锦,燕舞莺歌!能人带动,科教兴邦,同赴康庄,破浪启航!展望未来,城市新区,千秋伟业,乐圆梦想。恰逢一带一路新机,培黎国际学院兴起,欣迓五湖四海之良朋,唯愿桥通欧亚之无阻,利通天下,共创辉煌!
 
焉支山赋
林茂森
 
      嗟乎!天似穹庐,一碧如洗;地如砥石,一马平川。临空鸟瞰,八百里祁连山,磅礡蜿蜒,终年积雪,银蛇跃然;登高遥望,千里河西走廊,如襟如带,瀚海一望无际,绿洲点缀其间,此走廊生态之大观也。
      如若自东而西行进,至永昌,临山丹,眼前陡然一亮。宽塞之上,有山突现,形若扁舟,苍苍翠翠,其名焉支。斯山也,小而峻,逊却达,自古有名,列之名山也。缘产红蓝花能调制胭脂,女子涂之美若天仙,匈奴屡封王妃,“阏氏”①谐音“燕支”,或称“焉支山”;又因盛产大黄,别称“大黄山”。远古森林茂密兮,朝晖夕影丹碧若“删”②;古人谓之曰“删丹山”;山下置县,故名“删丹”。史前氐羌月氏匈奴游牧,赖水草肥美而蕃衍生息。自汉武封疆,丝路凿空,长城逶迤,焉支雄居矣。匈奴王城迁徙,始建道观庙宇,“宁济公祠”拔地,玉皇大殿摩天。明万历巡抚、都督③捐资,合铸大钟方鼎悬于前寺,晨钟暮鼓呼应,溪流松涛相闻,“钟山寺”自此闻名尔。以六月六“晒经节”为庙会,甘凉香客宝马连辐朝山焉。岁月沧桑寺庙毁于浩劫兮,百废俱兴华殿复兴④原址哉;国泰民安焉支重放异彩兮,风光旖旎堪与蓬莱媲美焉!
      斯山也,史尝加封,煌煌垂世!大禹治水,过焉支导弱水⑤入流沙,额济广漠有余波;穆王西逰,承西王母百花池⑥饮宴,询帝何日重来;武帝经略河西,慕汉阳滩⑦风吹草低见牛羊,欣然设牧监⑧孳养御马;魏武号令诸侯,得益大马营战马十万,啸啸驰骋乎塞北中原;玄宗封焉支山神⑨,哥舒翰奉勅建宁济公祠,彰焉支地灵人杰也;李白出塞吟诗,“虽居焉支山,不道朔雪寒”⑩;宋杨贵⑾转战焉支,菊花枪凿泉饮马休憩;左公视察焉支,斩驴护树⑿兴水利以赈万民;建国后焉支军管,建山丹军马场,培育山丹良马⒀,千里神驹戍边防,援唐山地震恢复生产,曾荣登阅兵大典,一展骏马之雄姿。
      斯山也,兵家必争,甘凉咽喉!南倚祁连屏障青海,北瞰龙首阻隔内蒙,东遏兰凉金三地⒁护佑长安,西控甘肃沙三州⒂以通西域;冠以奇峰兮,盘踞走廊蜂腰,易守难攻哉;连袂丝路兮,横跨欧亚商途,商贾必经焉;襟联两滩⒃兮,天赐粮囤牧地。上古中原分九州,地属雍州;夏商周三朝时,戎羌驻牧;秦汉称雄乎,匈奴败月氏而虎踞;武帝遣去病兮,长途奔袭河西,驱匈奴漠北兮,设河西四郡⒄哉;匈奴失祁连焉支兮,悲凉而哀叹,怜六畜不蕃息兮,惜妇女无色⒅哉;炀帝西巡兮,剿灭吐谷浑,置西域四郡⒆兮,使山河一统,谒群臣于斯地,举办万国盛会,成就国博故里⒇。红西路军征战河西,陈昌浩浴血焉支而游击。今封山育林全民保护生态兮,焉支辟森林公园旅游休闲焉。
      斯山也,松柏常青,百宝荟萃!原始森林层次披覆,云杉侧柏郁郁葱葱,灌乔茂盛满目锦绣;山中谷壑纵横,绝壁怪石嶙峋;溪涧清流潺潺,如仙姑铿锵环佩;崖峰林海莽莽兮,碧绿婀娜欲滴;谷底藤蔓缠绕兮,山花争妍斗芳;四野绿草如毯兮,实为天然牧场;主峰帽帽山极目云天兮,山巅终年冰雪覆盖,雪水山泉汇流成溪兮,日夜叮咚流淌,四季奔流不息,滋养万物生灵;山中野果肥硕鲜美兮,蘑菇醇香发菜虬长,百余种中药材葳蕤兮,鲜有鹿獐狐狼出没,牛羊成群牧歌互答兮,花开溪边鱼嬉水中,百鸟啼鸣如演古筝矣;欲居山中修心养性兮,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忽儿晴空万里日丽风和兮,忽儿香霭阵阵雨脚声声,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人飘飘然置身仙境乎,宠辱偕忘其乐极何哉!
        噫唏!斯山犹在,青史尘封。登高而赋,感慨万千:大漠边关已往昔,盛世中华惊睡狮;回首岁月之蹉跎,追忆人生之苦短,勿揣浅陋之笔,聊抒胸臆之歌,歌日:生若寒星劬劳之,是非功过在民心!赞汉武炀帝之功德,颂一带一路之伟业;民族之复兴,惟只争朝夕;中华之崛起,亦时不我待;丝路重开,欧亚通途,利盈天下,不忘焉支哉!
 
二0一七年四月于张掖
注:
①阏氏:匈奴语,王妻称号。“阏氏”与“胭脂”、“燕支”、“焉支”谐音;因山中盛产红蓝花,加以油脂调制成胭脂,妇女涂抹美若天仙;且此地出美女,多选为匈奴王妃,“焉支山”故名。
②删:古代焉支山朝晖夕影,其形若“删”字,其色丹碧相间,故称“删丹山”。“删丹”,即今山丹县。
③巡抚、都督: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山丹卫指挥使朱冠主持在焉支山直沟门对面的半山腰上修建寺庙,甘肃巡抚田乐、侯东莱,都督同知张成等捐资,合铸大钟方鼎悬于寺中,故名“钟山寺”。
④华殿复兴:焉支山古有钟山寺、大佛殿、三佛殿、玉皇殿等寺庙,皆毁于“文革”中。20世纪末,社会仁人志士周世贵、梁庭辉、石文南等斥巨资在原址重建玉皇殿、三佛殿。21世纪初,山丹县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焉支山森林公园,新建万佛塔、隋炀帝行宫、霍去病军营、杨四郎涌泉、焉支峡栈道、木屋及焉支山山门、游客中心等。
⑤弱水:即山丹河,汇流于黑河,至内蒙额济纳旗沙漠断流。
⑥百花池:即焉支山天池,池周围长满百花,婀娜多姿姹紫嫣红,故名“百花池”。
⑦汉阳滩:即今大马营草原。
⑧牧监:即州牧,掌管牧地的官署。
⑨焉支山神: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封祀天下名山。以焉支山雄镇甘凉咽喉为神山,封焉支山神为“宁济公”,并勅令河西节度使太子少保哥舒翰建“宁济公祠”,时文豪杨炎撰《大唐燕支山宁济公祠堂碑记》载:“亚旅师氏,旄头拏牙,金鼓七校,车徒十万……”清·张掖人范士玉作《宁济公祠》云:“宁济崇封天宝初,建祠山麓表哥舒。潼关絷去无颜色,纵染胭脂也暗如。”可见焉支山地理位置与军事防务之重要。
⑩虽居焉支山,不道朔雪寒:唐·陇西成纪人李白作《幽州胡马客歌》:“虽居焉支山,不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
⑾杨贵:即杨四郎,北宋名将杨业之四子。
⑿斩驴护树:光绪三年(1877年)西北大旱,左宗棠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下令各地打井修渠抗旱,建设永久水利赈济万民。五年(1879年)左宗棠视察焉支山,途中见毛驴啃树无人过问,便将毛驴牵至闹市,以锣鼓聚众判驴死刑,并当众宣布“从今以后若再有驴毁坏林木者,驴及主人与此驴同罪,格杀勿论”。左宗棠斩驴护树之举,收效甚好,传为佳话。
⒀山丹马:即山丹军马场历经30多年培育的“适合我国军需民用的一个军马新品种”,曾获全军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⒁兰凉金三地:即今甘肃兰州市、武威(古凉州)市、金昌市。
⒂甘肃沙三州:即今甘肃张掖(古甘州)市、酒泉(古肃州)市、敦煌(古沙州)市。
⒃两滩:即大马营滩(古汉阳滩)、皇城滩。
⒄河西四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卫青、霍去病收复河西,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设置酒泉、武威、敦煌、张掖四郡。
⒅妇女无色:汉乐府《匈奴歌》云:“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⒆西域四郡: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炀帝亲率大军进青海消灭吐谷浑,扫清了隋朝通往西域的障碍,取得了经营西域的胜利。此后,隋朝在西域设置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
⒇国博故里:《资治通鉴》载 ,隋炀帝亲征吐谷浑获大胜,由大斗拔谷(今扁都口)进入山丹境内,在焉支山下接见高昌王麹伯雅、伊吾吐屯设及西域二十七国使节,举办“万国博览会”。西域使者“谒于道左”,“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喧噪”。当地官府令“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衣服车马不鲜者,郡县督课之……骑乘嗔咽,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隋朝焉支山“万国博览会”,比第一届英国伦敦世博会还要早1200多年。因此,史称焉支山为“国博故里”。
 
 
 
情系培黎
──写在艾黎与习仲勋雕像揭幕之际(选自张掖报)
林茂森
        新西兰人艾黎,而立之年抵沪,在华奋斗六十载。蒙庆龄先生相助,兴“国际工合”运动。心系中华,支持抗战;民族解放,功莫大焉。创办培校于山丹,培养国家之栋梁。毛主席亲切会见,习仲勋情深谊长,彭老总通令嘉奖,李鹏贺九十寿诞。业绩昭彰乎东西,声名远播于海外。
        及至建国,迁校兰州,周总理邀其客京,致力于“亚太”和平,为吾中华鼓与呼。晚年笔耕,老骥伏枥。弘中华精髓于寰宇,扬华夏文明于世界;为恢复工合而奔走,谋培校摇篮之重建,沐改革开放之春风,圆“第二故乡”之夙愿。号称“工合之父”,堪当职教典范,实世界和平之使者,乃新中友谊之丰碑。 
        耄耋之年逢华诞,习公皆为座上宾。真诚以培校相托,欣然任名誉校长。艾老享天伦仙逝,小平题“永垂不朽”!习公秉金兰遗志,培黎育时代新人。今“一带一路”之崛起,汇世界文明于一统。国际教育山丹雄起,培黎大学应运而生。奠基伊始怀校董,赋文刻石颂其功。先辈英魂,千载不灭;悠悠情怀,万古垂青。
 
 二、(散文篇)

·散文·
生 命 河
林茂森
 
      人生命中一定有过而且必须有过无数条河流的,因为没有高山就没有平川,没有河流也就没有生命。
      我的一生中就有几条河流永不停息地流进我的生命里,像父亲辛勤的汗水,像母亲甘美的乳汁,滋养我茁壮成长。那就是我故乡的焉支山里流出来的几条清清河流。
      焉支山下的寺沟河畔是我的故乡,寺沟河是故乡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寺沟河流水几乎常年是清澈的恬静的,在我的内心世界里,我把寺沟河比作我亲切的母亲。因为母亲一生柔美、和蔼可亲,像寺沟河水一样,清淳甘美滋润我生。母亲一生勤俭、不辞劳苦,像寺沟河水一样,滋润大地永不停歇。母亲一生曾执教、当村官儿为乡亲们服务、任劳任怨,像寺沟河水一样,只有奉献毫无索求。我爱我母亲河,我更爱我母亲。愿我母亲像我母亲河一样,健康长寿生命不息。
      从我记事起焉支山就像父亲一样呵护着我,焉支山恬静清澈的溪流有时也会山洪暴发狂涛汹涌。记得还是我读小学三年级的一天下午,属于焉支山区的那片天空,乌云滚滚雷电交作大雨倾盆,属于川区田野的那片天空,天气晴朗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就在我放学回家经过寺沟河的时候寺沟河发洪水了,河水奔腾咆哮浊浪排空,那气势有如人类历史沧桑巨变、惊心动魄的史诗一样沉重而发人深省;又如人生旅程悲欢离合、沉浮不定的步履一样艰险而动人心弦。现在我想起那水势就想起父亲,父亲年轻时曾从商、从政,可他的大半生务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务劳土地,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维持我们姐弟六人和全家九口人最基本的生计。
      父亲人生的旅程犹如这九曲十八弯奔流不息的寺沟河那样曲折,父亲人生的步履犹如这高低崎岖的焉支山路那样坎坷。在那物质匮乏报酬极低生活十分困难的年代,在那人们发了疯、着了魔失去理智地搞运动的动乱年代,父亲因家庭劳动力少,被生产队到煤窑上做了窑工,那种常年“吃得阳间饭干得阴间活”的寒心生活,那种“四片石头夹着一块肉”的艰苦劳动,使父亲疲惫不堪身心憔悴积劳成疾,后来父亲便到焉支山脚下的寺沟河畔作护林员一直到晚年。父亲晚年因不治之症无情地夺去他宝贵的生命,也正如恶劣生态环境夺去了我故乡的河流一样,致使我生命中的河流干涸了,我的心在滴血……我为后来我在故里从政而没有能够尽力民子之责,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好母亲河;也正如我没有能够尽力人子之心,使父亲的生命得以延续长寿一样,我感到万分的追悔和内疚!
      故乡的流水沟河是老军人民的生命之本,流水沟河水自焉支山系的流水沟缓缓而来,是地道的森林里流出的松根水,甜润柔软、清凉淳芳。流水沟河水我和我妻同饮了整整8年,而且于1983年在那里执教时有了我们可爱的女儿。我永远忘不了那生命之本。
      故乡的马营河是山丹人民的生命之源,马营河水自焉支山的主山脉祁连山而源远流长。马营河水除浇灌陈户镇一半耕地,还保灌全县多半农田。我在马营河畔工作了整整四年,四年中马营河水时而变为一河清流欢快流淌,时而变为狂涛汹涌澎湃。我悉心学习马营河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发展经济循序渐进受益匪浅。
      故乡的焉支山蕴有无数条河流,河流养育了我的父老乡亲。父母给了我生命,河流为我的生命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使我不仅能够回报父母、回报社会,而且能够拿起笔写点儿文章,把自己生命中的河流写下来,用一滴水来映射太阳的光辉。再小的河流也会有浪花儿的,也正如再平庸的人生也会有激动和兴奋一样,我将我半生中所见、所闻、所感而汹涌的激动和兴奋写成文章,一方面是为了赞美我生命中的那些亲切而又美好的河流,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人文景观,从而更好地建设和繁荣家乡。
──选自散文集《生命河》


扁都情

——贯通唐番古道与河西走廊的狭谷险关扁都口

林茂森

    绵延起伏的祁连山脉中段,甘肃民乐县县境南端,有一个阔不过十丈的峰口,它就是被古人称为“大斗拔谷”的狭谷险关──扁都口。扁都口峡谷险隘深邃崎岖盘绕,连接甘青贯通南北。谷中山重水复怪石嶙峋,两崖奇峰耸立峭壁突兀。这里叠嶂无限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旅通行的重要孔道,唐番古道──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南路,便由此从青海乐都(今青海乐都县)达甘肃甘州(今张掖市)和河西走廊贯通,与丝绸之路中路交汇,抵西域通欧洲。
一、古之险关要隘,历代屯兵把守
扁都口,在今张掖市民乐县东南,甘、青两省交界处,南通青海祁连县峨堡镇,北达甘肃民乐县炒面庄,峡谷长28公里,咽喉处仅宽10余米,自古为甘肃河西走廊通青海湟中的捷道。扁都口古代称“大斗拔谷”,亦叫“达斗拔谷”或“大斗谷”。《甘州府志》卷八·戎兵载:“扁都口,离城三十五里。旧志:‘镇城东南二百五十里。扁豆口,青海西宁大道也。水甘草茂,道路平衍’。汉唐以来,番夷内犯,王师于征,多由此道,今商贾亦间由之。云口有巨碑,而其文多剥落,不可别悉,不知何时竖也。”
夏商周三朝时,中原分九州,扁都口地属雍州,是戎羌驻牧地。秦时月氏居住,祁连山下有月氏东城(今民乐县永固镇)。《民乐县志》载:“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联合乌孙,大举攻击月氏,‘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再次西迁。少数留在河西,史称小月氏。自此县境归匈奴右贤王部下浑邪王管辖。”
      自汉唐以来,扁都口一直是西部羌、匈奴、突厥、回纥、吐谷浑、吐蕃等民族相互争锋与出入甘青的重要通道。《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云: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春,以冠军侯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收休屠祭天金人。”霍去病长途奔袭,从青海东北部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峡谷出扁都口,在黑水寨(今山丹县霍城镇)安营扎寨,以“蓑守城,马脱笼,羊击鼓,鼠穴遁,人东走,龙西行……”之计,突出匈奴重围;在炒面庄(今民乐县南丰乡炒面庄村)加工炒面备足军粮,又在八卦营(今民乐县永固镇八卦营村)布下奇阵,攻陷浑邪王城(古永固城,今民乐县永固镇),俘获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斩首八千余级。即沿焉支山(祁连山支脉,也名‘删丹山’、‘胭脂山’、‘燕支山’、‘大黄山’)东行至姑臧(今武威市)。适逢匈奴春季祭日(《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匈奴俗,岁有三龙祠。常以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休屠王城(在今武威市城北偏东32公里的四坝乡三岔村)祭祀天地鬼神,军民齐聚,防范松懈,霍军突然从天而降,势如破竹破王城,获设于神龛祭天金人(金佛像),大获全胜而东还。是年夏,霍去病再袭河西,过祁连山取浑邪王城觻得(在今张掖市西北15公里312国道边,俗称“黑水国”),给匈奴沉重打击。同年秋,浑邪王杀休屠王,率四万余众归汉,汉阳草原(今山丹军马场一带)始为汉朝官牧地。匈奴失去祁连、焉支山下广袤的天然草原,留下悲凉凄憷的千古《歌谣》:“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这是历史上有关大斗拔谷的最早记载。
      元鼎六年(前111年),西汉王朝在氐池(今民乐县)置护羌校尉,派兵五千,分编五队,其中马兵三队,驻守不定;步兵一队,驻守氐池城;弓箭手一队,驻守原浑邪王驻牧中心永固城,以备戎患。《民乐县志》载:“东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护羌校尉邓训派兵驻防氐池,防御羌胡入侵……安帝永宁元年(120年),羌胡进犯氐池,护羌校尉马贤率兵征讨,羌胡败退,马贤驻汉阳……桓帝延熹三年(160年),青海羌人经大斗拔谷入侵张掖郡,被护佑校尉段颎击败。”东晋时西陲十六国竞相争夺扁都口战略关隘。“穆帝永和六年(350年)前凉张祚在祁连山下置汉阳县,镇守扁都口,经营牧地……唐初置赤水守捉,旋置大斗军,隶武威郡,扼守隘口,防止吐谷浑、吐蕃北上,保护西域通道。贞观七年(633年),太宗命契苾何力同凉州都督李大亮、将军薛万军征讨吐谷浑,获大胜,驻军祁连山下,扼守大斗拔谷隘口,太宗遣使臣赴大斗拔谷犒劳大军。”
      宋元明清时期,围绕扁都口关隘争夺战乱四起,饥馑、地震天灾人祸频发。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初夏,成吉思汗率军由北路攻入西夏国境,连破肃州(今酒泉市)、黑水城、甘州(守将战死),民乐及大马营归属蒙古。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朝立甘肃省于甘州,以控河西,斯地属甘肃行中书省甘州路辖制,元王朝派千户一人负责大马营草滩放牧事务。明嘉靖四年(1525年)正月,西海卜儿孙出扁都口,进犯甘州,沿途村镇惨遭劫掠。甘肃巡抚都御史唐泽奏准朝廷,始设洪水(今民乐县洪水镇)营守备。明王朝令巡抚都御史杨博主持修筑山隘,增设烽火墩台。《清史稿·兵志》载:“甘肃提督统辖提标五营,兼辖永固城守协,节制西宁四镇,提标左营、右营、前营、后营、永固城守协、甘州城守营、梨园营、洪水营、南古城营、山丹营、峡口营、大马营、察汉俄博营。”康熙四年(1665年)在俄博营北山树立界碑,文曰“甘州府俄博营”。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增戍兵500名于大马营,扼守扁都口要隘。同治十一年(1873年),又依山筑城。光绪元年(1875年),整修扁都口、西水关、酥油口、大堵麻各关隘,驻兵防守。次年五月,陕甘总督左宗棠令饬永固协调马营墩都司驻俄博,设俄博都司,属永固协。
二、人文古迹遍布,民间传说纷呈
      扁都口作为险关要隘,不仅是古代军事防务要津,而且对发展农牧业生产、方便贸易往来,地位十分重要,历代遗留下来的人文古迹,遍布祁连、焉支二山和民乐山丹县境。
      20世纪30年代初,当地村民在八卦营古城城址开荒种地,发现地表土层中有大量的砖块、瓦片和各类陶器、铜器、钱币、印章以及笨重的铁犁、石磨残块、铜箭头等。一些完整的板瓦长51厘米,宽43厘米,上面印有绳纹,实属罕见。经文物工作者普查,八卦营古城坐北向南,平面呈凹形,由外城、内城、宫城组成。外城南北长590米,东西宽473米,面积27.9万平方米。内城南北长287米,东西宽283米,城垣现已呈突脊状。在内、外城城边均设有一道护城河,南垣城门与护城河之间有吊桥遗迹。宫城俗称“紫营台”,置于内城中部,其遗址为40米×40米×5米的夯土台,台地上遗存有汉代陶片。从八卦营古城城东大量墓群及出土兵器分析,八封营古城城防结构完善,富有严密的军事防御功能。
      八卦营汉墓群包括背背山、直岭岭、簸箕洼、麓沟山、乱疙瘩等5条山岭。1975年经北京大学考古系马世长教授、四川大学历史系刘玉权教授考古勘探,发现古墓群面积达2平方公里,墓葬有土室墓、砖室墓。墓顶结构有穹窿项、录顶、券顶。墓室结构有单室、双室和三室。墓砖多为条形砖、子母砖,葬具多为棺木,也有少量的瓮棺葬。汉、晋壁画墓墓室壁面用白粉涂刷,墨笔构绘,土红、石青彩绘。在较为完好的2号壁画墓内,壁面满绘云气,在云气间绘“仙人乘龙”及“日、月”图像。三位仙女乘坐在一条驾云腾飞的青龙脊上,仙女身着交领长衣,两手于身前,脑后鼓长发,极富动感。日中绘含食疾飞的金鸟,月中绘蟾蜍和持杆玉兔,用笔流畅,画风粗犷。古墓群时代跨越五百多年,以其丰富的出土文物及墓葬壁画为世人所瞻目,而今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高僧法显在他65岁高龄时,立志去天竺寻求经律,礼拜佛迹。与法显同行者先后有9人,从长安出发,经西宁穿越祁连山,历尽艰辛走出大斗拔谷抵张掖,沿着丝绸之路前往西域至天竺(印度)取经。民间传说自法显、玄奘途经大斗拔谷去取经后,这里便成为了一条佛教传播之路,因此留下许多佛教遗迹。今扁都口入峡谷五公里处的洋尕峡东崖石壁上,有一幅石佛菩萨像石刻,距地面高3米,阴线雕凿,画面清晰在目。石佛坐像高1.2米,头戴三指冠,双手捧钵,结跏趺坐于莲台上,有头光和背光,头顶上部有宝盖;二位菩萨侍跣足立于石佛两旁的莲花座上,有头光,有宝盖。坐佛神态端庄慈祥,菩萨神态毕恭毕敬,佛和菩萨的顶端各有一面法幢,整幅画像高1.5米,宽1.8米。画像下方有藏文标记(意译为:赞普万寿及众生故,由比丘巴郭·叶西央刻绘),由此推断石刻作品最晚也在吐蕃赞普时期。近代当地信士募捐建起“石佛寺”,对石佛菩萨像石刻加以保护,现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隋朝时期,河西走廊北面的突厥、南面的吐谷浑严重威胁河西,使“交市”繁荣的张掖深受其害。裴矩《西域图记·序》云:“突厥、吐谷浑分领羌胡之国,为其拥遏,故朝贡不通。”大业五年( 609年)三月,炀帝御驾西征吐谷浑,以四十万大军重重包围车我真山(今青海祁连县峨堡滩一带,时为吐谷浑王伏允驻地),大胜吐谷浑。农历六月初八,炀帝在嫔妃彩黛、卫队三千的簇拥下,越祁连山,出大斗拔谷,经永固到达张掖。《隋书·炀帝记》记载:“大业五年三月,驾西……六月,经大斗拔谷,山路隘险,鱼贯而出,风霰晦冥,与从官司相失,士卒冻死大半,马驴死者十八九。”“后宫妃、主或狼狈相失,与军士杂宿山间。”《周书·皇后传》亦云:“炀帝西巡,随行乐平公主,系文帝之女,炀帝亲姐,北周宣帝于文赟的天元皇后杨丽华,卒于河西。”此行中,炀帝的一个妃子也身染疾患,医治无效,还没有走出扁都口峡谷,就香销魂断。今扁都口入峡谷两公里处娘娘坟沟的“娘娘坟”,墓葬者为杨丽华或为炀帝的那个染疾嫔妃,迄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炀帝在张掖行天子“巡守之礼”,视察了裴矩管理的“交市”,诏诸四科举人,“次燕支山”,召开了盛况空前的“万国博览会”。《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一载:“壬子,帝至燕支山,伯雅、吐屯设等及西域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喧噪。帝复令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衣服车马不鲜者,郡县督课之。骑乘嗔咽,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今隋朝燕支山“万国博览会”会址遗迹虽荡然无存,但堪称中国历史上“世博会”鼻祖的燕支山确载入史册。炀帝在焉支山下,尽情夸示他征战吐谷浑的大功,极尽炫耀隋朝的大国风范而志得意满,欣然留下《饮马长城窟行》的长诗,成为赞扬长城修筑历史功绩,颂扬隋朝强大军队威势的千古名篇。
      在扁都口入口十公里处西山巅绝壁上,有一块奇特的巨型石头,每当旭日东升,朝阳洒满山坡,置身峡谷翘首遥望,这块巨石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酷似一尊头戴纶巾、身穿八卦衣,稳坐船头深谋远虑、凝神远望的诸葛孔明塑像,当地人视为神奇,称之为“孔明石”,亦称为“诸葛碑”,祖祖辈辈留下很多动人故事。相传在大宋年间,朝廷派杨家将西征来犯辽兵,杨门大将高旺统领大军,久攻辽营不下,只得退守大斗拔谷,安营扎寨另寻良策。一日高旺急火攻心昏昏欲睡,夜半时分兀自走出营帐,来到大斗拔谷崖边,突然看见大斗拔谷一片汪洋,诸葛孔明手摇鹅毛羽扇稳坐船头,顺流来到崖边。高旺心中大惊,忙双膝跪地施礼。诸葛孔明拱手还礼道:“将军请起。山人知将军困守,可火烧辽营粮草,方一举歼之。”高旺听言,忙再拜谢计,抬头来却不见了诸葛孔明。高旺急出一身冷汗,醒来却是一梦。高旺依计而行,火借风势、风借火威,辽营粮草焚烧殆尽,军心大乱,不战而退。高旺乘势追击大胜,辽军残兵败将丢盔弃甲逃回西辽。高旺得胜收兵,为感念诸葛孔明恩德,命军士依梦中原样,在大斗拔谷口西崖山巅,为诸葛孔明以石立碑纪念。后来,诸葛碑经千年风蛀雨蚀,就变为今天的孔明石了。这些传说,虽然牵强,但反映了边地人民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
三、四时景致迷人,诗词歌赋流芳
      扁都口是一条神奇的峡谷,蜿蜒百余里行程,忽尔盘旋重山,忽尔环绕复水,在层峦叠嶂中愣是辟出一条贯通唐番古道与丝绸之路,连接青海高原与河西走廊的天然孔道。她是祁连山的天之骄子,也是大自然的神工鬼斧!
      上世纪50年代,在扁都口峡谷中劈山开道锁水架桥,建成张青公路,而今已改建为国道227线,一条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昂首挺进山谷,向逶迤的群山深处延伸去。而在古代,大斗拔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峡谷里非但没有路,而且地处险山恶水,气候变幻莫测,乱石挡道,虎狼出没,那些军差使卒、商贾僧旅穿越时的艰难险阻是难以想像的。
盛唐时期,大诗人李白在《幽州胡马客歌》中写道:“虽居焉支山,不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从而使焉支山成为诗人笔下“边塞”的代名词。天宝六年(747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镇守大斗拔谷 ,戍边抗敌保国为民功勋卓著 ,深受边地百姓的爱戴和敬仰。唐代西鄙人(意为西北边境人,相传为唐代五言民歌作者)作《哥舒歌》云:“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吐蕃总杀却,更筑两重壕。)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高度赞扬哥舒翰的赫赫武功。
      明嘉靖时期,甘肃巡抚陈棐视察河西走廊,作《祁连山》云:“马上望祁连,连峰高插天。西走接嘉峪,凝素无青烟。对峰拱合黎,遥海看居延。四时积雪明,六月飞霜寒。 所喜炎阳会,雪消灌甫田。可以代雨泽,可以资流泉。三箭将军射,声明天壤传。谁是挂弓者?千年能比肩。”清代诗人郝道遵作《大斗拔谷》云:“扁都隘口气萧萧,鱼贯行来溪嶂深。喑叱段公风烈烈,凄迷隋帝雨淋淋。巢车好上龙山望,毳休教鹿坞侵。艳说凯歌劳卫国,皇华摇曳碧云岑。”既描绘了扁都口优美的自然风光,也赞美了悠久的人文景观。清人陶保廉《辛卯侍行记》载:“贯祁连之中,盛夏积雪,当春不芳,鸟道环崖,载客一轨。途径深涧,流急石多。夏秋骑步均艰。严冬堕指裂肤。”梁份所著《秦边纪略》也载:“扁都口昔之夷王,欲假途北甘肃,出师青海,率由于此,其为要道由来久矣!”“今则披山通道,出入扁都口者,马相接肩摩矣!”
      吟咏着前人优美的诗句,目睹着眼前美丽的景色,扁都口谷口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万顷草原,牛羊悠悠,毡房点缀,呈现出一派安详和顺大气雄浑的西部风光; 那出了名的千顷油菜花海洋,金波荡漾,一望无际,又透射出一派春光四溢富丽堂皇的南国景致。昔日扁都口战乱与烽火的痕迹已荡然无存,但大斗拔谷演绎的一串串惊心动魄故事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山丹峡口:见证甘凉古道的历史风云
 
特约撰稿人  林茂森
 
 
      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的张掖市山丹县,东临焉支山,南横祁连山,北至龙首山,三面环山,中通孔道,自古以来为东西交通咽喉,而县城东南三十多公里处的峡口更是甘(州)凉(州)古道上的一道天然屏障,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两山对峙的山峡中以山设关,关外有城,为历代驻兵、屯粮、屯草、屯军马以及商旅往来的军事基地和重要驿站。
 
一、险关要隘,锁控金川
 
       峡口关,也作硖口关,在张掖市山丹县老军乡之南的焉支山下,形如蜂腰。峡谷的山,当地人称作帽葫芦山。长约5华里的山峡,最窄处不过百尺,谷底乱石滚滚,应是山洪冲击形成的泻洪河。古时,没有水流的情况下,过往商旅以河床为路,有水的时候只能沿河畔行路。如今,傍石崖的河畔之上,仍留有古驿道辙迹,峡谷最窄处仅容一辆牛车通过,古人用“车不并驾,骑不双辔”来形容。
      峡口设关历史悠久。汉代称作“泽索谷”,有人推断为匈奴语,意义不详。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霍去病大败匈奴后,西汉在河西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郡,在今山丹境内置删丹(即山丹)、日勒二县,隶属张掖郡。汉昭帝(刘弗陵)始元二年(前85年),在泽索谷置日勒都尉,归属张掖郡,并于泽索谷北十里处(今峡口古城)屯兵设防,移民屯田,都尉治所在此。《汉书·地理志》在张掖郡日勒城注中明确记载,泽索谷在山丹卫东南,“自姑臧(今武威)西北出张掖,其间有大岭。度岭而西,西郡当其要岭,谓删丹岭也。”所谓的“大岭”,即今天的焉支山。这是关于峡口地理位置的最早文献记载。在这险要的位置设关,无疑是扼守在“甘凉咽喉”上的锁钥。明代嘉靖年间的刑部郎中陈棐奉旨巡察河西兵防途经峡口,有感于地势险峻、两山对峙,题写了“锁控金川”四个大字,至今仍镌刻在峡口的石崖上。
      穿行在峡谷中,两千多年的历史仿佛近在眼前,那些山梁之上的汉长城残墙和峡谷中段山顶的烽火台,历经风霜,见证着岁月沧桑,诉说着悠悠往事。《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通乌孙、大宛后,“始筑令居(今永登县境内)以西的边塞亭燧”。也就是说,从汉代起,长城、烽燧、亭障便出现在河西。如今有迹可寻的长城走向是由永昌水泉子壕进入山丹,沿羊虎沟河过峡口,至丰城堡东北的金山子向西延伸,沿龙首山、合黎山形成一道屏障,在冷兵器时代,起到了阻止匈奴进犯的作用,保障了丝路通途。
      峡口关的险要,为历代王朝所重视。唐时,这里设和戎城。戎是兵戈武器,也是军旗的代称。和戎,即和睦邻息兵戈之意。明、清时期,峡口关皆为设防、商旅和驿传重地。明嘉靖以前的军事防卫工事以汉塞天堑为主,辅以塞内增修的一些列障、坞堡籍以驻军。现已考证的驻军营址和古战场遗址有定羌庙(今“绣花庙”)营盘、峡口谷营盘、阜昌堡营盘、金山子营盘和定羌庙堡古战场遗址、峡口关隘古战场遗址等。嘉靖后的军事防卫工事以边墙为天堑,辅以墙内修筑的一些墩楼、亭堡。《重刊甘镇志·兵防志·军制》记载明代山丹卫:“原额兵六千七百七十名,实际一千五百五十一名”。《重刊甘镇志·兵防志·堡寨》记载:“山丹卫领堡一十有六”,而“石峡口堡”就有“轮戍兵常额二千二百二十八名,实在兵七百零二名,其中骑兵六百三十七名”。也就是说,驻守峡口的实际兵员,是山丹卫总兵员的近一半,且多为骑兵,足见当时对峡口关防御的重视。
      峡口关之北的古城堡,称为峡口驿。今人撰写的《峡口古城堡》碑记载:古城堡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53年),后巡抚都御史廖逄节率众再度加固。这个说法有待商榷。根据《汉书·地理志》在峡口设日勒都尉的记载,当时的都尉治所不可能直接设置到石峡中,很有可能在今峡口古城的位置,明代只不过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规划和扩建。现存古城即为明代建制,总面积19万平方米,内为土夯,外为砖包,辅以石条为基,属砖石土结构。古城开东西两门,关城与瓮城相配,城上雉堞、裙墙、楼橹华具,城下壕池环绕。城门洞全以砖砌,辅以生铁灌缝,固若金汤,素称“生铁城”。城内原有的古代衙府、寺庙、店铺、营房等设施,历经千百年的风雨侵蚀现已不复存在。古城中心街道原有一座二层木楼,很有可能是当时廖逄节为了设卡征收关税筹集古城加固资金而建造,名曰“财神楼”。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维修时移建于现在距北门稍近的位置上。财神楼为土木建筑,。楼的一层为夯土高台,中有木质门洞,连通东西走向的街道,车马行人只能从中通过,为商旅过关缴税的关卡,当地人又称“过街楼”;二层为财神阁,内关供泥塑财神像,登楼远观,城内外风光皆在目前。站在这个沧桑古朴的建筑面前,想象旧时甘凉古道过客车水马龙、穿楼而过的情景,大概与今天的过往车辆收费站的作用差不多吧。
      峡口古城一直沿用到清末,除东城楼毁坏,其余尚完好,整座古城都保持着三百年前的规模。康熙十三年(1674年),峡口驿升格为守备,由奋威将军王进宝镇守。雍正七年(1727年),又将守备升格为都司,自此成为定制,沿续至清终。峡口城最后一任都司戴尚武,年逾八旬,于1936年去世,人称司老。村民戴学俭家有一块“石峡口堡”的石碑和“钦赠都司衙门戴尚武”几个小字,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据宣统元年(1909年)《甘州府山丹县地理调查表》记载,清末峡口古城仍设有都司衙门、官仓、学校、巡警分局等机关。兰新公路开通后,商贾行人畅通沿新路行进,峡口古城日渐萧条冷落。
      现在古城西城门完好,砖砌拱形,外为夯土城墙。城内遗存古民居多为石头砌的围墙,四处散落着石臼、石磨、石碾等。1996年,峡口汉明长城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由敦煌研究院出资,对古城西城门、过街楼进行了维修。
 
二、驿通西域,商旅往来
 
      自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往来西域的使者和商贾途经河西走廊,峡口古道是必经要道。明代魏焕的《皇明九边考》中明确记载,峡口驿向东六十里至永昌卫,再五十里至水磨川驿,一百四十里至凉州卫;向西,五十里至新河驿,再五十里至山丹卫,一百三十五里至甘州城。商旅使者往来于甘凉古道,峡口古城自然是绕不开的打尖歇足之地。
汉代到南北朝时,对往来人员管理十分严格,峡口关主要是对出入甘、凉人员进行登记的验明通关文谍。汉代的张掖、武威既是对抗匈奴的前沿,又是通商贸易的重镇,西域诸国商人往来于丝绸之路开展“互市”,往西输出的物资有中国的丝绸、茶叶、铁器、玉器、瓷器、漆器皿,西域输入的有胡豆、胡瓜、胡麻、胡萝卜等植物种子及汗血马、狮子、犀牛等异兽珍禽,还有佛教、舞蹈、音乐等文化交流。“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日;胡商客贩,日款于塞下。”这是《后汉书·西域传》对于当时丝绸古道兴盛景象的描写。前凉时,武威、张掖皆为河西商贸都会,设有“市长”掌管“互市”。往来商旅通过峡口关,向东抵达长安,向西走向西域。
      隋唐时是河西商业贸易发展的兴盛时期,西域客商逐利而往,张掖、武威、山丹成为国际贸易的前沿阵地,这里商业发展一时繁荣。隋大业五年(609年),炀帝在焉支山下会见西域27国使者和商人,召集“万国博览会”,张掖和武威的士女穿着鲜艳的衣服,在峡口关附近的甘凉古道上沿途迎接,绵延数十里,展示中国的强盛。诸国商旅从西域带来的玉石、马匹、珠宝、香料,本地商人的丝绸、漆器、药材、青铜器、瓷器、粮食、马匹等阵列道边,自由贸易,开启了政府主导下的中西贸易往来先河。随之,安定的环境和开放的政策进一步刺激了西北商业发展,为唐朝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公元941年,大食国(今阿拉伯)旅行家伊宾墨哈黑尔东来到达山丹城,误认为是“中国王城”,他在游记中写到:“是城如此宏伟,故需一日之程乃能横过之。内计六十街,每街各延达于官署。吾人往游一城门,知其墙厚各九十臂。”并说:“地住突厥人,印度人甚多。”由此足见当时山丹的市场之庞大、贸易之兴隆。虽然文献中缺少对峡口关的记载,但可以推论,如此繁盛的贸易往来,作为扼守甘、凉咽喉的峡口关,定然不会寂寞。
      明代,峡口驿为过往商旅食宿驿站,置设甲军40名,骡马21(匹),车牛23头(辆),专司递运。同时在峡口古城东十里的峡谷中置停云铺(因有“石燕高飞”、“石峡停云”胜景而得名),在其西十里处置丰城铺,作为急递铺,每铺设甲军5名,专司邮传急递。清沿明制,仍置峡口驿,置兵夫19员,马60匹,专司驿传。古城西门外置峡口塘,置夫兵6名,马16匹,专司塘务,并为过往官差行人提供饮水和食宿。
      清末关于峡口驿的调查资料显示,当地除驻军外,有居民79户,399人,却有“代、贴、脱、车、翟、房、唐、李、杨”等40多种复杂的姓氏。居民大都为历代随军家眷,他们皆为军户,不事农耕,子女长大除当兵外,大部分人专做饮食、贸易等生意。城内街道两旁开设馆堂、店铺,共有十大字号店铺。根据峡口古城遗存的文化实物考证,这里还曾制造马具和生产芒硝(用来熟制加工动物皮革),这些都与长期驻军有关,应该是历史形成的货源供应市场。
 
三、人文胜迹,流芳千年

      峡口,军旅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祖祖辈辈生活在峡口古城的人们,留传下来无数动人的美妙传说。
      相传,西汉征西大将军狄青平定匈奴,屡建功勋。镇守峡口关隘呕心沥血积劳成疾,因口生毒疮抑郁而终。贴心部属将一件镶嵌闭水宝珠的“珍珠汗衫”穿在狄青身上,接着雕镂石棺,开凿“狄公洞”修造坟茔殡葬。从此,石峡口的潺湲之水因闭水珠的作用猝然干涸。再后来,每逢干旱年景,峡口水贵如油,人们便对狄青“珍珠汗衫”中的闭水宝珠产生了想像,于是“谁能找到狄青坟,富裕峡口数辈人”的千年期盼,在一辈又一辈峡口人民中传为佳话。
      峡口干旱缺水由来已久,人畜饮水全靠外运解决。明万历年间加固古城,当时的设计者从焉支山北麓的瓷窑口山中埋设陶瓷管道至峡口,引焉支山雪水入城,保障了当年修筑边墙和峡口军民生活用水,今古城西门外关城内尚有一处卵石砌边、胶泥垫底的蓄水遗迹。嘉靖年间,峡口关隘守兵在峡谷乱石中凿淘一口水井,俗称“大井”,井水清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民国时期,马步青部100师分驻山丹,师长韩起功所部驻守峡口驿,为虐长达十年之久。为了解决守城兵卒用水,于1931年4月在城中打出一眼八丈有余的深井,井水仍又浅又浊实难饮用。因为是马家军打的井,且井口有个“马”字型的井架,当地人称此井为“饮马井”。1936年西路红军战胜马家军驻守峡口古城,将此井深淘复修,井水竟奇迹般地涌溢,甘甜爽口清冽晶滢,不仅保障了居民用水,而且满足树木菜畦灌溉,当地人以为此乃天意,将此井敬称为“红军井”。
      历代文人墨客途经峡口,也留下了无数吟咏险关要隘的诗词歌赋。
      初唐诗人陈子昂和王无竞随巡抚乔知巡视河西,途经峡口峡谷,留下了《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一诗,对峡口关的险要作了这样的描述:“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丛石何纷纠,赤山复翕赩。远望多众容,逼之无异色。崔崒乍孤断,逶迤屡回直……”明内阁首辅杨一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途径峡口关寄宿,因感慨关山狭窄险峻、人烟稀少、黄昏日落、风雨苍茫的边关苍凉景象,留下《山丹题壁》一诗:“关山逼仄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明代翰林编修岳正途径峡口赋《石峡晚翠》:“石峡嵯峨胜禹门,万年古迹至今存。两山张掖如鸾峙,一水中流似马奔。漾树分青簪古雪,岩松插碧倚天昏。晚来叠翠光盈石,却被斜阳落日吞。”清代诗人许乃谷过关隘饮井水,作《仲春登焉支山查勘松林放歌》咏:“无草众山死,有树一山活,流沙沙强弱水弱,峡口况无水一勺。只仗冬春冰雪积,五月消融灌阡陌。”诗人笔下“峡口况无水一勺”的诗句,将峡口“水贵如油”的境况一语中的。晚清大学士倭仁于咸丰元年(1851年)“挈眷赴叶尔羌帮办之任”,途径峡口驿,曾引用昔人 “两山影逼天多暝,五月风寒草已枯”的诗句,描述峡口天堑的自然景象。
      峡口自然景观独特、汉明长城烽燧、军事坞堡保存完好,是全国独一无二的“露天长城博物馆”、文化旅游景区和理想的古城坞堡影视外景基地。这里拍摄了《牧马人》、《海市蜃楼》、《艾黎的故乡》等多部影视片;2000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主持人敬一丹主持的《山丹峡口看长城》更是影响深远。
选自2016年6月28日《甘肃日报》历史文化版)
 
工作札记
林茂森
 
       陈户是我的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深深地热爱着这方贫瘠而又亲切的热土,还有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勤劳纯朴的乡亲。
      1995年10月下旬,组织上找我谈话说:“县委决定派你到陈户乡主持工作,陈户是你的家乡,那里你人熟地熟情况熟,你去要甩开膀子大干,切实改变陈户乡后进面貌。”
      既然县委已经决定了,作为一名受党培养多年的干部,我个人只有服从县委决定,岂能在组织面前讨价还价,在工作面前拈轻怕重呢?!于是,我拎起铺盖卷儿,愉快地来陈户乡工作了。
20世纪90年代,陈户乡长年干旱缺水,制约农牧业经济长足发展是陈户乡严峻现实;长期原地踏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基础薄弱是陈户乡后进现状;长久小农意识,禁锢群众思想,科技推广、外出创业思路很难创新是陈户乡普遍现象。
      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如何把县委“切实改变陈户乡后进面貌”的意图,转化为全乡干部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意志,成为摆在我这个乡官儿面前亟待破解的新课题。带着问题,我调研走访15个村干部群众问计于民,虚心听取乡机关及乡属各单位干部献计献策,集中大家智慧,进行综合筛选,全乡农林水牧、科技推广,文教卫生、计划生育,党建精文、基层组织,打井修路、民政公益,乡企劳务、财政税收,移民搬迁、小康扶贫等各项工作主攻方向明确,年度工作总体思路成竹在胸。
      经过乡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座谈讨论,党委会议形成集体决定,乡村社三级干部会议安排部署:发展高效农业解决群众吃饭问题,打井开发移民搬迁解决群众脱贫问题,发展高效畜牧业解决群众增收问题,发展乡镇企业、输出劳务、输出农产品解决群众致富问题,修路修渠改造住房、改善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改变陈户乡后进面貌,党员干部转变作风强队伍、服务群众办实事、树立政府形象激发群众发家致富建设美好家园积极性。
      会议要求全乡干部群众“热爱陈户、建设陈户、发展陈户、繁荣陈户”,“坚定信心、艰苦创业、奋力而为、强乡富民”,“依靠科技、借助外力、团结拼搏、争创一流”。乡党委政府响亮的号召鼓舞人心,清晰的发展思路目标明确,兴办的各项实事顺应民愿,具体的考核措施兑现奖惩。为此,与会干部听者动容,为之拧眉深思;若大的会议室中,轻尘不飞纤萝不动。看得出来,大家为改变全乡后进面貌而心潮澎湃,为强乡富民争创一流而信心倍增,为建设发展繁荣陈户而拼搏奋进的决心已定。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一打响亮口号不如一个实际行动;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说了就干,干就干好!乡党委政府干部带头包村挂项,乡村社三级干部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数九寒天滴水成冰,焉支山下朔风怒号。我来白石崖东叉截引水利工程工地,看望慰问昼夜奋战在这里冬季施工的300名乡民。雪大下,人大干,呵气成霜,举手冻僵,劳动场景却热火朝天。多么好的人民啊,我发自肺腑感叹: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九九加一九,黄牛遍地走”。人勤春来早,春播盼秋实。村村社社、田间地头,地膜小麦、地膜洋芋种植白茫茫连片;村村寨寨、庄前院后,暖棚舍饲养殖,牛羊猪鸡育肥加快出栏;“四月八,乱点瓜”。三十里铺刘伏村群众,广种优质沙田西瓜,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打响长城王品牌,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乡亲们都盼着多产粮多养畜啊,我深深感到: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夏日炎炎,骄阳似火。陈花公路路基改造工程工地,拉运沙石的毛驴车往来穿梭,人欢马叫川流不息。人们都希望道路宽敞平坦啊,我下定决心:要致富,先修路,路通天下,百业兴旺!东一支渠道混凝土浇筑、张庄岸头村斗渠农渠干石衬砌、长城景区U型槽低压暗管铺设劳动现场,水利建设者们争先恐后汗流浃背。无水寸草死,有水万禾生。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啊,我坚定信心:发展农业经济,必须兴修水利!夜幕降临,繁星初上。盘山寺沟王城村两委干部,在王城滩临时搭建的简易帐篷中济济一堂,共商三村群众打井开发移民搬迁脱贫大计,大家激动得个个摩拳擦掌,土地分配、配水方案一致通过一锤定音。多么好的干部啊,我动情地感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齐村两委班子,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改变陈户后进面貌的中坚!乘着秋收打碾,忙中偷闲,我带领乡政府经委干部,考察西部劳务基地,拓宽敦煌石棉、玉门、哈密、花土沟建筑劳动力市场,使全乡劳务输出突破5000人;深入乡煤矿、石棉矿、地毯厂、花岗岩板材厂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乡镇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与此同时,大力支持范营、陈户、岸头、新河市场、长城驿景区建设,向包村挂项干部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高效率,力争年内投入使用,发挥最大效益的指导性意见。看着一个个新市场雏形,我清醒地认识到: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市场经济就是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让我们的农产品通过深加工、精加工提升档次,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从而获得高附加值和高经济效益。
      “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谢农田”。十五过后,财政税收催粮要款,计划生育刮宫引产,成为阶段性中心工作。进入下半年,工程要完工,项目要扫尾,小康建设要突击,扶贫搬迁要攻坚,市县相关部门名目繁多的检查、验收、考核,一拨接一拨铺天盖地而来。曾经有那么一天,我就接待过9拨检查考核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每项工作都是大事,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何况社会治安、水事纠纷、村社矛盾、邻里隔阂,一一都得用心用力用资金去解决。正如郑板桥墨竹图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更况我等无品乡官儿,须时刻把群众冷暖挂在心头。
      1997年新年刚过,组织上找我谈话说:“介于县乡换届人事调整工作需要,县委决定派你到花寨子乡主持工作。陈户是你的家乡,家乡的事情难办。花寨子乡水资源充沛,基础条件明显好于陈户,你工作会相应轻松得多。”
      既然县委已经决定了,我个人只有服从县委决定。但我深深地挚爱着陈户这方热土,和这里勤劳纯朴的乡亲。我殷切期望经过三五年不懈努力,陈户一定会实现强乡富民目标!我心底感谢领导的关爱,于是拎起铺盖卷儿,愉快地去花寨子乡工作了。
 
《大爱恒淌》
——电影文学剧本《路易·艾黎》主题曲
(词  林茂森  )
(男女童声二重唱)
 
我深情地将你凝望,凝望你那和蔼慈祥的面庞。
双目炯炯有神,满脸洋溢春光。
透出睿智,透出坚毅,在迷茫的征程没有彷徨。
追求目标,追求梦想,将崎岖的小路化成康庄。
大爱恒淌,大爱恒淌,大爱流淌在山丹大地上。
 
我深情地将你凝望,怀念你那温暖宽阔的胸膛。
春意装满心胸,大爱汩汩流淌。
流淌光明,流淌希望,在艰苦的岁月斗志昂扬。
怀着希冀,怀着信仰,让理想的大纛随风鼓荡。
大爱恒淌,大爱恒淌,大爱流淌在中国大地上。
 
我深情地将你凝望,神往你那超越国界的思想。
一生无私奉献,重负默默担当。
承载艰辛,承载力量,在前行的路上步履铿锵。
不惧雷电,不惧寒霜,把胜利的曙光布满前方。
大爱恒淌,大爱恒淌,大爱架起中新友好桥梁。
  

《母亲焉支山》

 “大型山水实景歌舞剧”《炀帝西巡焉支山》主题曲
(词  林茂森  曲  王淑范)

(高亢雄浑、气势磅礴、喜庆热烈、情景交融)

是苍天孕育了你鲜活的灵魂,
是大地隆起了你巍峨的躯体,
松柏常青繁花似锦你是西部大漠的绿宝石,
百宝荟萃名胜星罗你是河西走廊上的明珠。
啊,焉支山,胜景焉支山,
顶天立极,横亘走廊,山丹为你高歌引吭!
 
是你柔美的秀发养育了牲灵,
是你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万民,
甘凉咽喉“锁控金川”你见证了长城烽燧狼烟,
扼挟祁连牵手“欧亚”你迎送了丝绸之路商队。
阿,焉支山,母亲焉支山,
天开雄镇,屹屹名山,历史为你浓墨重彩!
 
是武帝倾慕你那宽阔的胸怀,
是炀帝占有了你胜利的丰碑,
焉支山迎来“万国博览会”万民欢腾盛况空前,
西域“二十七国”奉献版图使我华夏一统江山!
阿,焉支山,雄伟焉支山,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时代向你阔步走来!
 



 
作家档案:

      林茂森  1959年生,1976年工作,研究生学历,甘肃山丹人。作家、编剧,书法摄影爱好者。曾任山丹艾黎纪念馆副馆长,现为张掖市人大办公室副调研员。
一生自悟并践行“光荣属于埋头苦干的人,幸福属于艰苦创业的人,真知属于大胆实践的人,成功属于勤奋追求的人”的真谛。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表作品,著有论文集《实践与思考》、小说集《人生路》、散文集《生命河》(获全国伯乐文学二等奖)、《森林小说散文集》《山丹旅游》(获张掖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黑河民俗》(上下编);20集电视文学剧本《天意》、电影文学剧本《路易·艾黎》分别获甘肃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影视剧本推介奖”和“影视剧本潜力奖”;发表“大型山水实景歌舞剧”《隋炀帝西巡焉支山》文学剧本、“大型舞台内景历史剧”《苍狼战神霍去病》文学剧本、电影文学剧本《最后一个匈奴》;即将出版《路易·艾黎研究文集》《金张掖旅游》专集,主编《山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合编《山丹史话》《百花池》《山丹放歌》《山丹民歌》等。系甘肃省作协会员、省视协会员。    E-mail: linms0348@126.com   QQ:2441046680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4)
80%
踩一下
(1)
20%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母 亲》

    《母 亲》 肖复兴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

  • 到佛子岭去

    国庆十周年的时候,1959年10月1日,哥哥送了上小学三年级的我一本红封面的硬壳笔记本...

  • 将军石

    将军,您是汉民族的子孙,还是华夏其它兄弟民族的后裔?您是从哪里踏上征途?又要奔向...

  • 礼遇新庄

    来新庄很偶然。 为奔一场诗会。...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