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精华 > 传统民俗 >

马驹桥地区民间花会(3)

时间:2015-08-03 21:42来源: 作者:刘福田 点击:
三、大葛庄村少林武会 马驹桥镇上走皇会,大葛庄村有两档花会参加,除了因之才冠以皇字的雷音大鼓会,村里还有一档少林武会也很有名,这少林武会的发起人就是大师兄。大师兄名叫张福祥(张金生老人的爷爷),清朝光


三、大葛庄村少林武会

    马驹桥镇上“走皇会”,大葛庄村有两档花会参加,除了因之才冠以“皇”字的雷音大鼓会,村里还有一档少林武会也很有名,这少林武会的发起人就是“大师兄”。大师兄名叫张福祥(张金生老人的爷爷),清朝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把持朝政,中国积贫积弱,惨遭西方列强蹂躏,由此民间爆发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战斗中义和团付出了惨重代价。张福祥当时就参加了义和团,并亲身经历了义和团自天津开始的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战斗。

    “大师兄”这个称谓,具有显然的义和团色彩,张金生老人回忆:爷爷“大师兄”对他说起过加入义和团的过程,也没有什么严密组织,志同道合的一些人,朝西北八卦乾天方位一磕头就算加入了义和团,“大师兄”就是个带头人。爷爷还对张金生说起过他们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过程:义和团自天津开始和洋人厮杀,一开始战斗进行得很顺利,洋人的洋枪洋炮还真的打不到他们,他们依靠着阵地且战且退,有效地阻击了八国联军的推进。不过到了一个叫“落坊”的地方就不行了,据说是犯了地名,洋枪洋炮发挥了威力,义和团人众伤亡惨重,剩下的人不得已从前线退下来,“大师兄”就这样又跑回了大葛庄。

    张金生老人说:“这事爷爷从不对外人说,开头不说是怕走漏风声,后来不说是觉得没面子,总是打了败仗……”

    关于义和团运动,历史自有结论,从张金生老人的回忆里,笔者自忖八国联军在绞杀义和团运动时,可能客观地有个过程,“落坊”惨败也许并不是犯了什么地名,更可能是列强这个时候已杀红了眼。“大师兄”他们以血肉之躯对抗洋枪洋炮,失败了也丝毫没有什么丢人的,当然这已是现代的眼光。

    大师兄参加抗击八国联军战斗失败,回到家深居简出,总算躲过了清政府为讨好列强对义和团民众的镇压。这以后“大师兄”也就又成了一个普通村民。不过张金生老人讲:“爷爷一直没断了练功夫。”这样风声过去后,张福祥的名气又慢慢传开了,毕竟他身上有一身真功夫。

    后来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张金生的名气就更大了:有一天,从十八里店来了一个姓余的小贩,到大葛庄村来“喝鸡子”。所谓喝鸡子就是换鸡蛋,那时候乡下人穷,没有人家成规模地养鸡,一般都是院子里散养个一两只,下了蛋还舍不得吃,经常是用鸡蛋换点日常用物什么的,“喝鸡子”就是用小包糖、茶叶和针头线脑换鸡蛋,一次两、三个鸡蛋,也是赚不了几个钱的小买卖。

    不过这个姓余的是个“练家子”(会点武术),也不知从哪打听到大葛庄有个叫张福祥的会功夫,进村后就跟人打听找到他,非要跟他比划两下。张福祥被这个姓余的将住了,不想动手也由不得他,据说那个姓余的说着话就用了一招“金丝缠腕”一把抓过来。这一招可是够狠,一般人根本躲不开,可他不知道这张福祥可是“大师兄”,一见来招本能地一闪身并向他裆里踢出一脚,对方为自救只能撤招。两个人就此切磋起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张福祥就说我也有一招叫“揪袍掳带”,你也试试看能不能破解,一比划对方还真破不了,据说张福祥这招就占了个“快”字。

    不知道是否就是这一次走漏了风声,这事以后“大师兄”的名头就传开了,之前张福祥参加义和团是在外面,村里人知道他是“大师兄”的很少,回村后又不敢张扬,经过这次事以后才不再避讳。年轻人知道了本村有个“大师兄”,有的人就缠着他要学功夫,张福祥推辞不过真就收起了徒弟。他们一开始在村中大槐树底下比划,后来又扩展到场院,再后来还攒钱购置了几样“家伙事”(武术器械),村里看他们慢慢成了点气候,又把场院边几间闲置的西厢房给他们腾出来……

    不过张福祥是有过教训的,他知道这样下去不是个事,于是就想到了要在村里成立个少林武会,这样一来不但可以为村里争光,还能得到村里更多支持,官面上也没问题了,练武更可以正大光明,不用再担心惹祸上身。张福祥的功夫是不是来自少林不得而知,反正天下功夫出少林,花会里表演功夫的都叫少林武会,大葛庄村的少林武会就这样成立了。

    少林武会成立之初,张福祥自家出了点钱,再加上徒弟们攒的,武会购置了大刀、三节棍、花枪等,张福祥最初教的十来个徒弟,功夫也练的不错了,这样大葛庄村的少林武会就开始参加走会,第一次参会就获得了广泛赞誉,为村里争了光。这之后村里也更加支持武会发展,为他们购置了更多、更好的“家伙事”,大葛庄的少林武会,渐渐地在马驹桥地区都很有名了,直到走会的时候要排在所有少林武会前面。

    全盛时期的大葛庄村少林武会,可以表演上百档精彩的武术套路,张金生老人至今还能回想起来的计有:大洪拳、小洪拳(各四套);二郎拳;黑虎拳;老架(对打,号108打);嘴巴套;冲锋;接打(破招);梅花拳(对打);三人拳;花枪;行者棍;单刀;关老爷青龙偃月刀;双刀;虎头双钩;三节棍(3套);大刀对花枪;单刀对枪;双刀对双枪(3人,2人单刀对1人双枪);大骚子(鞭);小骚子对打;小骚子4、8、9个人对打;双手带(斩马刀)对双枪……从这些套路花样里,可知当时大葛庄村少林武会之威武。张金生老人说:当年大葛庄村少林武会威风八面,一出场就打出三杆三角少林旗,号称“少林老会”,意思是资格最老。

    这些武术套路和花样,据说都是“大师兄”钻研出来的,1951年大师兄去世,据说已先后教出了五、六拨弟子。张金生说自己是第四拨,练的是大刀。他还记得爷爷教出的一些徒弟的名字:第一拨有石振坤、刘德鑫,侯万仓、侯万库、侯万升等;第二拨有张振海、张金瑞、侯万良、任德荣、闫永泰等;第三拨有王玉钏、刘德厚、孙广元等;第四拨有李景瑞、李文山、李永成等;第五拨有李文成、孙继兴、李瑞庆、李文和等;第六拨有陈友发、侯永富等……

    这些人学了本事还不单是参加走会,英雄走到哪里都有用武之地。传说当年宋哲元将军的29军驻扎北平时,大葛庄少林武会还有人在军队里当武术教练,并训练出一个“棍儿团”参加了长城抗战,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抗击外辱壮志未酬的“大师兄”,见到弟子们有此作为,大概也算是欣慰了。

    事件起因是当年大葛庄村有人在29军做事,一个人叫于福祥(绰号于大兵),在29军中做写帖子的书记官;另一个人叫王保贵,在军中干内勤。因为这两个人,一次少林武会的刘德鑫去找他们,便认识了军队里的长官。那位长官听说刘德鑫是个“练家子”,就邀请他在军中教士兵们练武术,后来也属于少林武会的李景瑞又去找刘德鑫,两个人就都留在了队伍里,结果教出了一个“棍儿团”。一般人都知道29军大刀队厉害,不知里面还有一个“棍儿团”也不白给。

    据说刘德鑫、李景瑞两人因为教练有功,还各得了宋哲元将军亲赠的一个小牌牌,宋哲元嘱咐他们有急事时可以亮出来。究竟什么牌牌不得而知,但据说有一次在公车上二人与几个当兵的发生了矛盾,对方上来就抓他们脖领,结果脖子上挂着的小牌牌露了出来,当兵的一见就赶紧向他们道歉,这些都只是传说了。

    大葛庄村少林武会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表演精彩远近闻名,当时村里也很看重,据说每次走会出发前,还要在村庙里祭武器,回来也要举行仪式才能刀枪入库。但随着民间花会活动停办,少林武会也渐渐落幕,武术器械散失,组织也不复存在。好在有些武术套路至今还有传人,少林武术的精神也还在延续。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各位朋友,下面的相关文章可能对您很有帮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刘福田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5-08-02 22:08 最后登录:2015-08-11 13:08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