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在线 > 网文精选 >

铁凝:文学照亮生活(7)

时间:2016-07-20 11:43来源:未知 作者:人人文学网 点击:
作为写作者,我们倒是应当经常问自己,你的心中有富矿吗?因此之故,我们才要在这个信息唾手可得的网络时代,继续讨论文学灵感的古老问题。就因为获取信息太过容易了,就因为好像无需想象,不必殚精竭虑,就能够获

    作为写作者,我们倒是应当经常问自己,你的心中有富矿吗?因此之故,我们才要在这个信息唾手可得的网络时代,继续讨论文学灵感的古老问题。就因为获取信息太过容易了,就因为好像无需想象,不必殚精竭虑,就能够获得文学灵感,这是一种巨大的误解。假如一条网络信息造成的社会影响,就能够轻易覆盖一部长篇小说的效应,如果真的是这样,便是文学的尴尬甚至失败。当信息社会自信而响亮地踏上经济高速公路时,我们这些写作者在拥抱取之不尽的写作资源时,更应该有能力留神文学的险情。当我们讨论文学灵感问题,有必要首先确认:信息不是智慧,智慧不等于灵感,灵感无法捏造。就如同人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飞升。所以,要得到灵感,首先要忘掉灵感,这其实是一种积极的遗忘。当我们把全部情感、智慧和敏锐的观察力,把对生活不疲倦的热情,投向对人生世相的追问和对生命的诚实体察时,灵感才会不期而至。我们享受这稀缺的美妙,如果创作过程本身就焕发着某种神秘魅力,这即是其中之一吧。而这种魅力的呈现,无一例外地基于作家大量日常的朴素的,甚至是枯燥的劳动,写作者必须做好这样的准备。请允许我这样说,今天我们处于缺乏细节的时代。文学是需要细节的,文学拒绝“大概其”,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文学尤其需要作家在这个时刻积攒起大爱与意志,以抵抗心灵和肉体的“大概其”。我们每一个写作者,要有勇气和耐心打量生活的细部、人性的细部,发现生命中响亮的光芒,表达对人类永远的眷顾和体贴,挖掘对世界更深沉的理解,张扬我们精神疆域中那永不认输的唯美。

    多年前,一位女作家给我讲了她的初恋。抗日战争年代,她是八路军中一名只有十四岁的小兵,当时他们的部队驻扎在一个村子里。那一天,一个她暗恋的士兵被派去前线,她和战友们去送,她知道他很可能一去不回,却没有勇气说出她心中汹涌的爱和巨大的悲伤。她对他的暗恋,就只能是一种隐忍的激情,她甚至从来都没有单独跟这个战士在一起过。她就那么走在人群的后面,沿着村口一户农民的院墙一直到村外。是什么样的土墙呢,就是中国北方农村常见的干打垒土墙,我觉得西吉也有这种土墙。她一路走着,一路用大拇指在墙上深深地划着,一直划到院墙尽头,一直到那个士兵消失在原野。后来,那个士兵牺牲了,她每天都到村口去看土墙上被自己的大拇指划出的那道深痕,土墙上那条深长的划痕便是她的初恋。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个年过八旬的女作家告诉我,即使在今天,每当想起初恋,她的大拇指仍然会升腾起一种灼热。灼热的大拇指,是独属于这个女作家的,简朴而诚实的爱;而这样一种隐忍的纯情,我相信不同民族的人们都能够理解,因为这是人类的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情感。有时候当我拿起笔,会莫名其妙地想起这个女作家的初恋故事。进而相信,如果作家的语言和感情是不诚实的,如果作家是在做作,如果是在写自己并不真正关心或相信的东西,那么也没有人会关注你的作品;不论读者是你的老乡,或者是生活在异邦,而当这种不愉快的景况出现时,你不能推卸责任般地去怪罪,“这都是全球化惹的祸”。如果全球化的确正在挑战我们的神经,写作者要警惕的是爱与意志的黯然和妥协。在这时,“西方至上”或狭隘的民族主义,对文学的发育和进步都没有益处。在全球化的喧嚣中,我们应该有勇气重振爱与意志,书写有体温的文字。如同那个女作家讲述过的“灼热的大拇指”,既有生命的质感,又有作家活生生的个人面目。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