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耕牛礼赞 李冬 在十二个生肖中,除了龙为人们臆想的动物之外,牛的个头最大,体态也很美。早在宋代就已成为当时的丹青妙手绘画的题材。如韩榥的《五牛图》便是一例。至于古今对牛歌咏的诗文更是多得不胜枚举。最著名的是鲁迅先生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对牛的评价是:“吃得是草,吐出的是牛奶、血。”诗人臧克家又以牛来歌咏鲁迅先生:“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国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做人民大中的牛,是灵鲁迅的心愿,也实现了他的诺言。我敬重像鲁迅先生一类的人。所以,我从内心喜爱牛。敬佩牛顿韧劲儿,牛的品格 。 时至今日,更有一些人对牛的钟爱有加,庄稼人与牛为伴,自然百倍呵护自家的牛;买股票的也日日期盼着牛市的出现。谈牛则喜,谈熊色变;养牛专业户爱牛,用好草好料喂养着,盼望着牛快些长肥长大,可以卖个好价钱,喜欢牛的还有卖牛肉的商贩,爱吃烤牛排的食客,还有骑在牛背上的牧童,一些以牛为题材的文学家、雕塑家、画家,在这爱牛的群体之中,还有一个我,因为我出身农家。 我曾在家乡农村里,当了两年人民公社的社员。也就是当时的“向阳花”。参加过生产队劳动的人。才能够亲眼看见牛的韧劲儿,牛的辛劳,牛的不同于马、骡、驴等家畜之处。农谚说:“春打六九头,遍地有牛走。”每年春天该插水稻秧苗的时候,,先要在稻池里放水,把土壤泡成泥塘,再用耖子平整稻池,水稻池里,高低不平,满是泥泞,走一步都艰难。那个耖子,底下一块长50厘米,高30厘米的木板。上边一个扶手。耖地,就是用这个耖子,拔高出的泥铲到低处。拉耖子,这种又脏又累的农活,牛是唯一的“主力军”马和驴全上不了阵,因为蹄子会陷进泥里拔不出腿来,只有用偶蹄的老牛拉着耖子在泥水里来回地走。那牛蹄子有时也陷在泥水里,它就使劲地拔出来,吃力地向前迈步,牛的脖子上套着牛鞅,牛鞅上的绳子拽着沉重的耖子,就这样把一个个稻畦耖平了。那时的牛可真是步履维艰。有时喷着粗气,口沫挂在鼻头上。从早晨一直干到中午,才能卧在田埂或路边休息。它该有多累呀。驴爱打滚,吗爱撒欢,只有牛,一天之中,只是偶尔地叫一两声,一天的劳作总是默默无闻的苦干,却从无怨言。从牛的非凡表现力,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了。 在农家的六畜中,牛的力气最大,出力也最大,索取最少而又是贡献最多的。马只会拉车,让它下水田根本不行,牛不仅是耕田的好手,拉车也一样能胜任。牛车虽慢,但能持久,也很稳当。一天走个七八十里,功在不舍。最可贵的是牛的反刍,由于牛没有上牙,不能咀嚼,吃草,只能吞到肚子里,由胃慢慢磨碎。所以卧在地上的牛,嘴总是动的,仿佛在吃东西,其实是反刍。每天只消耗一抱青草或干草,就能积蓄如此大的力气,简直是匪夷所思。至于奶牛每天能挤出那么多玉液琼浆般的奶来,更加不可思议了。 牛不仅耕田、拉车,不仅给人们提供营养丰富的奶液,它的肉,它的皮,它的五脏六腑,皆可为人所用。庄子有一篇《庖丁解牛》的寓言短文,写的是宰牛的的技巧,讲的是做事要符合规律,其实,牛到被宰时也只是流泪而是从来不叫唤的,似乎是甘心奉献。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精神,这才是全身心地奉献精神。 正因为牛的体大力大,眼睛大,在人们的心目中,便有了阔气、神气、豪壮的色彩,有几分扬眉吐气的意味。某人或升官,或发财,有了钱,穿着时髦,出手大方,人称之曰:“牛!”某人住上了华屋大厦或高级别墅,开着百万元以上的高级赛车在街头奔驰而过,街上的人就会翘起大拇指,喊一声:“真牛!”还有不少让人特别高兴,特别露脸的人和事,大多可以用一个“牛”字概言之。股票的点位快速飙升成为牛市;足球场上飘逸潇洒的动作或精妙绝伦的进球也称之为“牛”!大腕歌星,大款老板,大度的政治家,妙语连珠的教授······都爱用一个“牛”字表达自己由衷的赞美和仰慕之情!一个“牛”字分明看出牛在人们心目中不同凡响的地位! 只可怨上帝不开眼,没有给它上牙,它也就失去了口福之快。让它见了红色就暴怒,也就让它成了斗牛场上的牺牲品,成了给人们取乐的烈士。上帝又给了它坚韧的皮厚厚的毛,这皮才又让人做鼓皮,做皮衣。它的头上长着几乎不用的犄角,人们又别出心裁地用它做战场上的信号,做餐桌上饮酒的器具······更有甚者,近几年又让它得了神经错乱的脑迷症,听说人吃了这种牛的肉也会得病,叫“疯牛病”,尽管此病例极少,但总会给牛的名声点上了些许污点。 不只是上帝不公平,人们在成语或俗语里也显出对牛的不大恭敬。比如用“牛鬼蛇神”泛指一切妖魔鬼怪。比如用“牛头马面”描绘人的形象丑陋;比如用“宁为鸡口,不为牛后”来说明牛后的地位低下;再比如用“牛脖子”来形容一些人的脾气犟,用“吹牛皮”来讽刺说大话的可笑。用“牛不喝水强按头”批评某些人不按规律办事;用“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戏说新婚的女方是个靓姐,却嫁给了一个丑八怪·····总之,以牛构成的成语、俗语,很少是歌颂赞美的,而大多是挖苦或讽刺。这么勤劳可爱的牛哥儿,却落得个如此低下的评价,可真是“其可怪也欤!” 其实,上述的成语、谚语,本来和牛 扯不上关系,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表面说牛,实际上说的是社会现象,是人对牛的贬损或某些人的尴尬行为。仅以“吹牛”为例吧,当今的吹牛现象不乏其例。名片上吹,标语上吹,说话时吹,年终总结时更是一路吹。反正吹牛不上税,平民吹牛可以摆阔显示身份;当官的吹吹成绩,可以可能被提拔重用。所谓“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是也。想想1958年的”大跃进“时,吹出亩产十万斤时,没有哪位上级觉得荒唐,因为吹牛饿死了成千上万的人,也没有谁承担责任。这种荒唐的吹牛到”十年动乱“时更上一层楼,竟然说出了”一句顶一万句“的混话!这难道是牛之过吗?我说:朴实勤劳的牛有功,而那些心怀叵测的人吹牛才有过。吹牛可以说是国人的一种劣根恶德。是对牛的糟蹋与亵渎。 牛的通身是宝,牛是农家忠实的朋友。人民公社没成立的时候,谁家添了小牛犊,无论生活多么拮据,也要炒几个菜庆贺一番,要是谁家丢了牛,就好像丢了性命一样的悲痛!人民公社,成立后,各家的牛集中到队里饲养了。牛就开始受罪了。有那个饲养员,那么精心地照料牛呢?时至今日,农村实现了机械化,耕地不再用牛了,牛轻松了,用处也少了。现在农村的牛日见其少,将来成为保护动物,也未可知。 这次看杀牛让我难忘。一头枣红色的牛被赶进囚笼一样的狭小栅栏里,牛知道不妙,扯着屁股倒退,无奈棍子鞭子绳索逼得急,再说它没有牛魔王的本领,只好入瓮走向断头台。当屠夫捞起长柄大锤的时候,牛眼瞪得很大,惊恐的看着屠夫逼近,嘴里哞哞叫着,四蹄蹬地。屠夫挺起身子高高抡起大铁锤,此时牛突然泪流满面,硕大的泪珠流啊流,滴滴答答绵延不绝。我不禁唏嘘,想到幼时母亲讲的小牛犊跪在地上,流泪衔住宰牛人手里的刀子救母的事。我见人们看的津津有味,而且急不可耐的等着买牛肉拎回家,盘算着做酱牛肉卤牛肉,剁牛肉馅包饺子,喝牛骨头汤啃牛蹄筋饮牛鞭汤吃牛脑嚼牛尾骨汲牛髓,甚至有人说做牛皮鞋牛皮带,这是真货。“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牛耕田拉车挤奶曾经养育人类几千年,就连归隐山林卧残阳也妄想。畜力让机械化取而代之,牲畜地位一落千丈,人类磨刀霍霍断其喉尽其肉。 屠夫果然得庖丁真传,操起刀斧,割下牛头划开牛肚皮,一番撕扯,剥落牛皮,剖开肚子,内脏热气腾腾冒缕缕白烟,娴熟的手起刀落,探囊取物。人们争相购买, 我出身农家,我喜爱牛,我尤其赞美牛的精神。如果国人都像牛一样地勤劳本分,埋头苦干,人们久久盼望的,富裕和谐的小康社会,就一定会提前到来了。 北京市通州区艺苑东街2号院 李冬 2011.9.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