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菜情结
《劳动午报》(2012年11月27日 15版)李冬
“种花好,种菜更好。”这是上初中时学过的那篇《菜园小记》中的头一句。就是这一句,让我记在心里了。居然让我有好几年和种菜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一串串温馨的回忆。
那一年,我正在大运河边的一所农村中学任教。当时,十余名教师都在学校食堂用餐,由于买菜不方便,学校大门外又正好有块空地,我便自告奋勇,带领几名青年教师,挑起了业余种菜的担子。学校里的一角,只有一亩三分的空地,原本是满眼一片荒芜,砖头,石头,瓦砾加上荆棘杂草。我们下了决心,学习“南泥湾”,说干就干。我们抡起镐、拿起锨,先要搞土壤改良。捡走了石块、瓦砾,背来了新土、肥料,四齿钉耙齐上,把菜畦搞得平平坦坦。我们这几个平日里文静的教师,干起活来,个个生龙活虎,看到菜畦里的新苗出土,如同一群小娃娃挨挨挤挤,我便油然想起:“一畦菜怕不就是一句更清新的诗。”这句生动的比喻。
种韭菜,不出苗;种小葱,长不高。失败的苦果,我们也吞下了几颗。主动向菜农请教,哪知菜农的几句点拨,宛若仙人指路。到后来,我们种菜技术大大提高,最值得自豪的是种黄瓜、西红柿和豆角。
浇水勤、施肥足加上认真,三样蔬菜长得格外喜人。种黄瓜,关键在育苗,黄瓜秧一上架,要用细线绳往架子上绑,绑到十天半月就看到顶花带刺的黄瓜在架上打秋千了!一架黄瓜天天摘一筐也摘不完,掩在叶底下的黄瓜能长到一尺半。长“黄”了,还能挑出籽粒饱满的,待来年做种子用。
西红柿长高了,就要掐尖打疯杈,绑架时用的线绳要粗一些,让一堆西红柿长大了,还能在架上稳稳端坐,显出风光。一到夏日,硕大鲜红的西红柿笑脸迎人,映得整个菜畦都红彤彤。食堂里用,老师们吃,架上还簇拥着许多西红柿在等待采摘。那是菜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种豆角最要紧的是下种,菜畦里的土,要潮乎乎的,用手能攥成一个团儿的时候最佳。种子入土,万万急不得。必须要等到苗出齐后,才可浇水,浇早了,种子就会烂在土里,就不会见到小苗了。豆角是最经得住吃的,花儿一落,豆角便结出一嘟噜一串串,个个肥肥胖胖,煞是可爱!有了这三种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蔬菜作保障,学校食堂里常常响起啧啧的赞叹之声。
当年,老师当“老农”,怡然自乐,今日回首往事,依旧一往情深。因为从种菜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从无知到有知,从不会到会,一是要肯于学习,甘当小学生;二是要动脑动手,舍得卖力气,不舍不得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