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通州城扩大了好几倍。街市繁华,人烟簇集。大酒店一个个巍然屹立,那些点名也洋气,也牛气。如“月亮河度假村”、“亚太花园酒店''”、“运河苑大酒店”、“刚记海鲜城”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而且个个生意红火。门口的汽车往往排的严严实实。要是去晚了,根本就进不去。原先通州的老字号,只有少数还在经营者,只是比起30多年前就惨淡多了。最火的还是那些街头小店,食客甚杂。民工和职工的饮者最多,花生豆,毛豆下酒,喝的也很痛快。这样的小店,我也经常光顾,要两个小菜,饮一个口杯,吃一盘炒饼,挺好。这些民工,来自天南地北,和他们在一起喝,天下的地理知识,我可是得到不少,而且比书上写的具体多了。 屈指算来,和酒打交道时间一长,悟出了不少道理。比如,有的酒场,你不去是不行的。师生关系不错,他们毕业后也常来看我。要结婚了,喜酒不能不喝。有一段时间,决心戒酒,坚持了一个多月。就在这当口,张家湾的老友添孙子了,电话一过来,我就犯了嘀咕:去是一定要去的,酒能不喝吗?当然不能。高兴,喝!只得开戒了。还有一回,胃口不好,医生劝我戒酒。我面对医生,痛下决心:“您放心,我这点恒心还是有的。那又苦又辣的东西合格什么劲儿。我从此不喝了。”誓言发出去了。正心安理得之时。顺义的一个老同学的电话来了。让我通知几位同学到顺义去喝酒。他当了几年副县长,这回退休了,想请一些朋友聊聊。我想到十几年前,顺义燕京啤酒刚生产出啤酒时,它就开着汽车给我送来两箱啤酒,让我品尝。这次人家特意邀请,我能不去?开什么国际玩笑?自然,这回又开戒了。 过去,曾有个“天天读”的说法,我现在是“天天喝”,每天不喝点酒,饭菜没滋味。主观上,受社会影响,也受古人熏陶。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诗句,李白更豪放:“钟鼓馔玉不足贵,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不是酒徒,但也写过:“白日放歌须纵酒”的句子。就连女侠秋瑾还写过这样的诗:“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的诗句,至于小说里喝酒的英雄们,同样令人钦敬。关羽温酒斩华雄。曹操煮酒论英雄,鲁智深醉酒倒拔垂杨柳,武松醉打蒋门神等等,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记。 客观上,也有原因,我有一个学生是酒厂厂长,几代研究制酒,自称“制酒世家”,到他这一辈,更上一层楼。专门研酒的成分、营养,他创出了“老陈汤”的品牌。还自创了一句广告词:“喝酒和健康,请喝老陈汤。”这个品牌,在北京叫得很响。当时任副市长的王岐山,就买过他的酒。逢年过节,他一定要送一两箱酒。有时不够喝了,打个电话,它就送来。见了这么好的美酒,我能不喝?至于社会原因,是众所周知的。有时不喝酒就办不成事,并非今日才有,古今中外皆如此吧,何况我们华夏乃礼仪之邦呢? 就这样,一杯一杯复一杯,我就喝到了今日。一年一年又一年,我还将喝下去。饮酒,使我欢喜,令我忧。喜的是,酒是烘托气氛,送来快乐的灵丹妙药。无酒不成席,说出了酒对于家庭生活的无可替代性。忧的是,喝多了伤身体。多数人的脂肪肝,都是白酒闹的。对于青少年,还是要强调酒不沾唇。年轻人火气大,再加上究竟作怪,容易闹事。最重要的,还是司机,人命关天,喝了酒,汽车就不听话了,出了事,后悔莫及!总之,酒,无恶,无罪。关键在人,可喜可忧,全在自己是否心里有谱了。就此打住吧。 |
